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自闭症患者媒介形象研究——以《羊城晚报》《联合晚报》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379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的发展障碍,患者在语言、社会互动与行为模式的发展与表现比一般人缓慢且不同。由于每一位自闭症患者所呈现的症状的多寡与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改用自闭症光谱障碍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 ASD)来统称具有自闭症核心障碍但症状轻重不一的群体。在分类上,除了典型自闭症与高功能自闭症外,还包括雷特症、儿童解离障碍、亚斯柏格症及其他尚未确定的广泛性发展障碍。
到目前为止,医学尚无预防与根治自闭症的方式。但早期的发现和治疗有助于自闭症患增强语言、社会互动与认知能力。为唤起世界各国政府及社会对自闭症的重视,提升社会对自闭症患者的关注,联合国在 2007 年 12 月倡议把每年的 4 月 2 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1.1.1 自闭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
自闭症现已成为世界上人数增长最快的严重病症之一。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在2007年发表的关于自闭症患者的数据显示:美国每150位儿童,有1位确诊患上自闭症,而每85位男孩,有1位确诊患上自闭症。而到2012年3月,调查数据显示:每88位儿童中有1位患有自闭症。这些数据表明美国自闭症儿童的病发率有持续上升的趋势。
我国 2006 年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自闭症已占中国精神残疾首位,儿童自闭症开始被列入精神残疾范畴。根据《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2012 年在各类机构学习的自闭症儿童患者人数仅有 1 万 1000 人,而患病儿童数量超过百万,还有许多自闭症儿童没有被发现和诊断,更不用说治疗。中国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国,目前中国尚无权威的儿童自闭症患者的人数统计。根据香港自闭症联盟的估计,联合国 2007 年统计全球共有 3500 万自闭症人口,若单纯以全球及中国内地总人口数字比例来推算中国内地的自闭症人口,这样粗略计算得到的中国内地自闭症总人口约为 722.58 万人。4在中国台湾,根据卫生福利部的统计资料显示,自闭症者的人口数在 2015年第一季共有 13375 人,由人口数据显示,平均一年增加近 1000 人。
........................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
医疗知识的推广除了靠教育及政府机构宣传外,媒体的传播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环。媒体对医疗卫生的报道,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正确的医疗知识认知,同时媒体对疾病的传播塑造了公众对疾病的态度与形象。然而,若媒体传播不正确新闻信息也会给疾病本身、给患者形象带来负面效果,容易为疾病贴上标签,在公众心中留下刻板印象。
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医疗健康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媒体的报道直接影响到公众对疾病的认识以及患者的社会形象。当社会大众对于自闭症的认识主要来自于新闻报道时,媒体呈现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人认为有必要对新闻媒体如何报道自闭症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从中发现媒体自闭症报道存在的缺陷,帮助媒体及时矫正报道问题,消除公众对自闭症患者的错误认知,避免对自闭症患者标签化。
通过对中国大陆现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分析,自闭症的研究多存在于医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及心理学领域,而在传播领域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仅有 5 篇,分别为《健康传播视野下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议题呈现——以〈新民晚报〉为例》、《大众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偏差和建议》、《自闭症群体的媒体形象分析——以〈楚天都市报〉为例》、《自闭症群体媒体形象建构研究》和《我国电视媒体自闭症报道的现状研究》。
鉴于研究数量的有限,因此目前学术界还缺乏对自闭症报道规律性的全面认识,媒体如何呈现自闭症患者形象,自闭症报道是否只流于表面,这些研究都将是对媒体自闭症报道的检验,也可以让媒体更好地重视自闭症的报道议题,引起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

第 2 章 《羊城晚报》与《联合晚报》自闭症报道情况分析

2.1 两者自闭症报道数量与形式分析
2.1.1 两者报道数量分析
《羊城晚报》从 2000 年开始出现对自闭症的报道,截止到 2015 年 12 月31 日自闭症报道共 352 篇,各年报道数量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到。自闭症的报道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在 2000-2010 年这十年间,自闭症报道量上升较为平缓,2010 年出现一个小高峰,紧接着在 2012 年和 2013 年报道量急剧增加,超过 50 多篇。

2010 年 6 月 18 日电影《海洋天堂》上映,引起了社会及媒体对自闭症的关注,该影片由李连杰、文章、高圆圆等知名演员主演,讲述一个父亲倾其所有,守护自闭症儿子的感人故事,让公众对自闭症有了初步的认识,基于这部电影的上映,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数量出现了一个小的增长,达到 28 篇。而2012 年深圳相继发生自闭症儿童被锁家中跳楼事件、自闭症儿童被家长联名赶出学校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自闭症儿童及家庭的关注,媒体对自闭症的报道数量由此急剧增加,超过 50 篇。
《联合晚报》早在 1988 年就出现自闭症的报道,截止到 2015 年 12 月 31日自闭症报道共 283 篇,从下图可以看出,整体报道量都不是很多,其中在 1989年、2001 年和 2007 年出现相对比较明显的峰值。

.........................

2.2 两者自闭症报道主题与语气分析
2.2.1 两者报道主题分析
《羊城晚报》关于自闭症报道主题从下图可以看到,宣导活动是自闭症议题的重要呈现方式,共 117 篇,占比 33.2%,约占整个报道内容的三分之一。其次为自闭症相关研究 53 篇,占比 15.1%,自闭症患者个人及家庭心路历程 51篇,占比 14.5%,政策法规及权益讨论有 46 篇,占比 13%。其余按照百分比的高低依次为影视作品中涉及到的自闭症形象(占比 11.6%,41 篇);非犯罪的特殊案件(占比 4%,14 篇);其他(占比 2.8%,10 篇);自闭症患者为受害者的犯罪事件(占比 2.6%,9 篇);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及观感(占比 2.3%,8 篇);自闭症患者为犯罪者的犯罪事件(占比 0.9%,3 篇)。

《联合晚报》自闭症报道最多的议题也是宣导活动(占比 30%,85 篇);其次是自闭症相关研究(占比 19.4%,55 篇);再次是自闭症患者个人及家庭心路历程(占比 19.2%,54 篇)、政策法规及权益讨论(占比 15.5%,44 篇)。其余的报道主题占比相对较少,在 10%以下,分别为影视作品中涉及到的自闭症形象(占比 7.0%,20 篇)、非犯罪的特殊案件(占比 2.8%,8 篇)、自闭症患者为受害者的犯罪事件(占比 2.1%,6 篇)、自闭症患者为犯罪者的犯罪事件(占比 1.8%,5 篇)、对自闭症患者的态度及观感(占比 1.1%,3 篇)和其他(占比 1.1%,3 篇)。
............................

第 3 章 《羊城晚报》与《联合晚报》报道对比分析及成因探讨..................44
3.1 两者自闭症报道对比分析...............................44
3.1.1 报道均以正面语气为主,并未出现“污名化” .........44
3.1.2 《羊城晚报》报道量因节日、突发事件变化明显,《联合晚报》则无明显趋势......................45
第 4 章 研究结论及对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建议.................................50
4.1 研究结论 ...........................50
4.2 对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建议.................51

第 3 章 《羊城晚报》与《联合晚报》报道对比分析及成因探讨

3.1 两者自闭症报道对比分析
3.1.1 报道均以正面语气为主,并未出现“污名化”
本研究发现《羊城晚报》与《联合晚报》在自闭症的报道上均以纯新闻居多。在消息来源上,最常引用的消息来源是自闭症患者及家属,其次为医护人员/专家学者,表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在报道语气上,两者皆以正面报道为主,中性及混合其次,负面语气较少。

以往在对健康议题的报道上,我们常常会发现媒体对疾病的报道有偏差,如艾滋病报道媒体常以消极负面的比喻,如“黑色档案”、“世纪绝症”、“20世纪黑死病”等词语,把艾滋病描绘得耸人听闻,引发公众的恐慌。但本文通过对自闭症报道分析发现,媒体报道主要以关爱的姿态,呼吁社会关注特殊儿童,且对于自闭症儿童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媒体的监督报道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如《羊城晚报》2012 年出现的自闭症儿童遭家长联名上书赶出学校事件,媒体针对自闭症儿童的上学问题进行了追踪,同时还在专栏刊登了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的特稿《从自闭症儿童入学审视教育公平》,显示出对该事件的重视,最终以《被拒入学自闭儿重回学校》删除为该事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

第 4 章 研究结论及对媒体自闭症报道的建议

4.1 研究结论
自古以来,疾病往往包含了社会与文化上的意义,特别是当病因不明且脱离、破坏了文化中既有的模式时,常被赋予神秘性,或被贴上外来、异己的标签。25自闭症于1943年被发现,却错误归为“源发于儿童期的精神病”,在成因上也被错误归因于心理问题,认为自闭症是由于父母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孩子缺乏互动,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并引发“冰箱母亲”理论的出现,造成严重的曲解。从《羊城晚报》和《联合晚报》关于自闭症报道的分析来看,媒体对自闭症的重视程度不够,报道的次数及比重还有待增加,虽然从分析结果来看,自闭症的报道并未出现“污名化”现象,但先入为主的自闭症认识凸显了社会大众对自闭症认识的缺乏,这一方面是由于媒体报道不够重视,缺乏对自闭症病情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自闭症研究的缓慢及错误归因,形成“刻板印象”,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心理有问题,自闭不与他人接触,但事实上,自闭症是生理问题。
有关自闭症的用词,一直存在着多种提法。在中国大陆的医学界和特殊教育界,自闭症又常被成为“孤独症”,社会及媒体报道中常把自闭症儿童称为“星星”的孩子、“雨人”、“星儿”等。在中国台湾地区,为了减少偏见和歧视,也有将“自闭症”更名为“肯纳症”的趋势。如今与自闭症相关或相似的症状已经扩展成为广泛性发展障碍,但在中国大陆广大媒体报道中和家长的口中,仍常使用“自闭症”或者“孤独症”的称谓来概括所有的广泛性发展障碍。从本研究可以看到,媒体给自闭症患者贴标签的现象依旧严重,虽然给自闭症患者起名为“星星的孩子”本意是为了减少社会对他们的偏见和歧视,但是当媒体在报道时,大量使用“星星的孩子”、“星儿”、“星爸星妈”等词语,形容他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孤独”,未免不是对他们的另一种伤害,这种标签将他们与普通孩子区隔开来,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公众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隔阂。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