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据笔者查检、对照相关资料显示,其间新月书店共出版文学作品(含个人著作与译作)约五十种,另有文学理论书籍若干,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和梁实秋的文艺批评著作《浪漫的和古典的》等。这些书籍在数量上与大型出版机构如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等比虽不够多,但对新文学的演进与发展依旧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民国上海的重要出版平台,新月书店以其在文学出版方面的成绩,在现代新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及对新月同人、朋友的文艺理念与文学思考的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基于此,本文将对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情况作较全面而深入的探索,以时间前后(1927年7月1日一1933年9月23日)为节点,以新月书店为研究本体,以新月同人的社会文化活动为背景,以现代文学史料和编辑出版知识为依托,从该出版机构的实际出版情况出发,着力探寻其书籍出版历程和新月出版共同体的发生发展,并在对核心人物行谊的钩沉和不同类别文学书籍的出版分析基础上,以写人事带写书事,从书籍编者、著译者、经营者、作品与社会背景的联系诸角度研究论证新月书店在文学出版方面的成效,并以此为切口,寻求现代中国文学出版的独特规律与演进线索,以期清理围绕在该出版机构周边的迷雾,重绘其新文学出版景观,进而对当下的文学出版提供有益借鉴。
............
第一部分: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历程
第一节:新月书店的创办缘起、组织结构与发展历程
据梁实秋的回忆,我们两个应杨金甫邀赴青岛参加国立青岛大学。胡先生和志摩都到北大去了,上沅也早就到了北平。《新月》杂志在罗隆基编辑之下逐渐变了质,文艺学术研究的成分少了,政治讨论的成分多了。书店在潘光旦的长兄潘孟翘先生的勉强支撑中也不见起色。所以,我们当然也赞成,由商务出七八千元给新月书店,有这笔款弥补亏空新月才关得上门,民国十九年。那时闻一多已不在上海,正和梁实秋在青岛。胡适和徐志摩也步余上沅后尘抵达北平。
第二节:新月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历程
对于迫于时势等原因聚集于上海新月书店周围的新月同人而言,仅仅是书店还不够,他们是不甘于没有自己的独立发言机构的。创办一份刊物,更是其实现知识分子言论自由的美好愿望。创办社团杂志已经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借以表达其思想立场和政治态度的常规途径。藉由这些杂志的创办与发行,知识分子们向社会传达着其对中国的责任意识,并在文化场域内力图形成一种对变革社会的有力的力量准备。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这批新月同人曾进行过各种或独立或合作的办刊努力,藉由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与《剧刊》专栏,新月知识分子实现了初次聚集。“与其终日言不及义,倒不如大家拼拼凑凑来办一个刊物”。
第一部分: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历程.......3
第一节:新月书店的创办缘起、组织结构与发展历程..............3
第二节:新月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历程...........11
第二部分: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编辑理念..........25
第一节:新月书店文学书籍出版核心人物研究....................................25
第二节:新月书店文学书籍出版编辑理念分析.......32
结语.............41
第二部分: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编辑理念
第一节:新月书店文学书籍出版核心人物研究
新月派的灵魂人物徐志摩,既是新月书店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也是《新月》月刊的创办人。从表格可见,其在新月书店时期所出版的《翡冷翠的一夜》、《志摩的诗》修订版、《猛虎集》和遗作编订的《云游》共同构成了其于新月派核心诗人的地位与影响力,可谓“新月诗人中的诗人”。 而徐诗的特性之一便是行情,且是来自于生活的行情,他并不似朱自清所言新月派的“理想的衧情”的特征,也不似闻一多的波西米亚风格的“为艺术而艺术”,他的作品是献给潜在的读者的,如《翡冷翠的一夜》献给陆小曼”,而《猛虎集》据考证则是献给林徽因。徐志摩在其著名英文演讲《艺术与人生》中所言“我们没有艺术,正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和他所主张的“真”“美”“善”“爱”“自由”等共同显示了其一以贯之的对美好诗意的追求。然而,新月书店的主事者,无论是股东,董事会,还是编委会组织,有不少欧美留学归来的自由主义者。故在书店经营中,不可避免地也有着大量的译介工作。徐志摩不仅在编辑《新月》月刊时尽力使得杂志充满欧美文艺气息,还为介绍西方文化留了充足的版面,文章内容不仅包含文学艺术,还有政治、历史、哲学等方面。
第二节:新月书店文学书籍出版编辑理念分析
新月派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浓厚的派别,其同人对审美和文学的追求也展现了与此类似的特征。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以徐志摩所言的“健康”“尊严”为中心的对人性的宽容、对美的事物的称赞。其艺术表达则显示着理性与节制的态度。然而纵观新月书店的小说出版,其同人属性并不十分强烈,这似乎昭示着股份制书店的经营策略,在不违背主要成员思想意志的前提下,首先便是要生存下去。笔者无意详细罗列书籍出版情况,但取潘光旦此一例子,或可看出新月书店主持者与新月书店出书之间的关系。余上沉、徐志摩都曾在潘光旦家居住,相互引为知己,而书店第二任经理与潘光旦为同胞兄弟,自不待言。由此“出版横切面”的管窥,不难发现,新月同人在新月书店出书时与主持《新月》月刊和书店的人员之间的微妙关系——相互熟悉会为出书带来较大的便利。这一点,也不失为对《新月》和新月书店互为帮衬的“文学出版共同体”又添佐证。
.........
结语
本文力图将新月书店的文学出版经营活动进行梳理,以求得出较新颖的结论。在第一部分中,着力探讨了新月书店的文学书籍出版历程,并加以分析判断,从中得出新月书店与《新月》月刊作为文学出版共同体有着相互帮衬与补充的作用;在第二部分中,以徐志摩、梁实秋、胡适、邵洵美四位新月书店核心人物为轴心,加之对其所出文学类书籍的分类解析,探究了其文学出版以“新月”精神文化传统为主导的内在理路。藉由对新月书店的出版经营方向、著作人群体的透视、书店性质与运作等方面的较深入探索,文章尝试重估了这家在新文学发展史中不容忽视的出版机构的历史地位——即其不仅作为新月同人的言论阵地与公共空间,亦作为民国上海自由主义思想文化传播的营地,在繁杂的书籍出版机构中——同人性质明显,经营也颇费周折,其成绩是明显的。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