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与台湾新闻学课程体系对比分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97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1.1研究现状和选题依据

目前,对于中国新闻专业课程体系方面的比较研究,虽然受到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但研究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将中国的新闻专业课程体系与外国(如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新闻专业深程体系进行比较,而近年来关于海峡两岸课程体系比较的研究论文相对较少国内有关台湾新闻课程体系的研究成果,以郑保卫的《台湾新闻教育概况》和陈桂兰、赵民的《台湾新闻教育述评》最具代表性。《台湾新闻教育概况》一文主要通过概述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历史,从而分析台湾新闻教育取得发展的原因、具有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台湾新闻传播教育在坚持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学生素质培养、重视新闻实务教育、强化业务技能训练等方面对内地新闻传播教育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台湾新闻教育述评》通过研究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辅仁大学、世界新闻传播学院的教育情况,概括总结出台湾新闻教育事业的现状,进而分析台湾地区新闻实务教育的特点。该文并未对台湾学校的新闻院系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只是通过台湾主要院校的新闻专业发展历程归纳总结台湾新闻教育的特点。

1.2主要概念界定

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期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但当时“课程”含义与现在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①虽然这里的“课程”没有明确界定,但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②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含义为“跑道”,目前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对课程的概念或定义,目前尚存在一些纷争。但无论如何,课程的涵义却是大致相当的,即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旨在遵照教育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有计划、有组织地编制的教育内容,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③本文研究的主要是广义的课程,即比较研究不同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等方面的内容。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开放性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的组合系统。④它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连接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课程体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⑤与“课程”一样,课程体系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课程体系特指课程结构,是各类课程之间的组织和配合。①广义的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或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系统。②课程体系通常是由目标、内容和过程三部分构成。目标主要是指构成该课程体系的总体目标,它包括课程体系总目标,培养方案目标和该课程具体的目标。课程体系的内容主要是指课程体系具体组成部分,课程体系的过程主要是指课程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本文对于海峡两岸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第2章海峡两岸新闻学课程体系概述

2.1研究样本选择及其可行性分析

研究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按一定抽样技术抽取的部分个体,研究样本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成果,所以在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研究样本的选择主要遵循的原则包括:1、权威性和代表性。如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海峡两岸新闻院校课程体系的异同、特点等方面内容,因此在选择海峡两岸院校时,不仅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学校,该院校新闻学专业的影响力也应该列入考虑范围。2、同一性和差异化。即研究样本需要具有一部分共同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这样才能比较出样本之间的异同点,实际研究意义就更大。本文选择对海峡两岸四所院校课程体系进行比较,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新闻学曾两地“同源”。3、系统性和可比性。研究样本需要选择系统化的研究对象,方便对该研究样本进行系统的比较。所谓可比性原则,是指研究样本之间符合比较的条件。

2.2中国大陆地区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

2.2.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展开,学生须在学制内(一般为4一6年)修读完至少159学分方可毕业。中国人民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3个模块和一个其他环节构成,3个模块分别是公共基本课程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与学科和专业课程模块。①(1)公共基本课程模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专业的公共基本课程模块主要是指全校共同必修课,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心理健康、大学汉语、大学英语、大学文科数学、计算机教学、国防教育、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学生需在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中修习43个学分,约占总学分的29%。(2)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的课程主要是指全校选修课,其中主要包括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原典选读类课程、人文艺术类课程、法政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理工类课程、暑期学校课程和全校任意选修课。(3)学科和专业课程模块学科和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其中学科基础课程需要修习47学分,开设学科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奠定良好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三门课程,分别是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采访写作,共需修习9学分,开设专业必修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专业选修课中,学校为学生安排了不同的专业课程选修包,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进行选修,其中专业选修课共需选修16学分,选修课程由8个课程包组成,每位学生都必须在本专业方向的课程包中选修课程不少于3门计6学分以上,其余学分可自由选修任何一个课程包中的课程。(4)其他环节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科学研究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除经常组织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外,还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要求学生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结合《新闻理论》、《传播理论》课程各写一篇读书笔记共两篇,分别记1学分,共2学分;要求学生第七学期撰写一篇学年论文(5000字左右),计2学分。第八学期撰写一篇毕业论文(8000一10000字),计4学分,通过论文写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共计8学分;要求学生开展学科实践,在大学四年内利用寒暑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活动,计2学分;第二学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一篇调查报告(5000字左右),计2学分;第四学年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习,计4学分。共计8学分;

2.2.2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复旦大学新闻系主要是采用学分制进行教学,学制为四年,学生必须在四年的学习中修习完141学分,即可毕业。复旦大学新闻系本科课程体系共分为五个部分修习,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模块、文理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任意选修模块和其他环节。(l)通识教育模块通识教育课程需要修习50个学分,约占总修习学分的35.5%。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项教育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其中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要求修满24学分,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六大模块课程。专项教育课程包括体育、军事理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四类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要求修满8学分,共包括人文科学与艺术类、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医学与药学类四大类。(2)文理基础模块文理基础课程需要修习28个学分,约占总修习学分的19.9%。文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类基础课程、法政类基础课和经管类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文理科基础知识和法律财政等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3)专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需要修习59个学分,约占总修习学分的41.8%。专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部分,其中专业必修课需修习41学分,专业选修课需修习18学分。新闻学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深度报道、媒介批评、新闻摄影、马恩新闻思想、中国新闻传播史、当代世界新闻事业、新闻法规与新闻道德、媒介管理与经营、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事业史、对外报道、网络传播基础、广播电视概论等。专业选修课主要包括:体育报道、财经报道、娱乐报道、法制报道、政治与公共事务报道、杂志研究、媒介热点研究、摄影专题、新闻伦理案例分析、新闻法案例分析、各国新闻法规、新闻法案例分析、大众传媒与文化、人际传播、广告学概论、广播电视与当代社会、影视艺术、广告策划与创意、公共关系实务、传播心理专题、数码摄影、对外报道、网络传播基础等。

第2章海峡两岸新闻学课程体系概述..............10

2.1研究样本选择及其可行性分析.............10

2.2中国大陆地区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12

第3章海峡两岸院校新闻学专业课程体系对比分析..............21

3.1课程体系的共同特征..............21

3.2课程体系的差异性研究..............23

第4章结论及启示..............37

4.1中国大陆地区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37

4.2台湾新闻学专业课程设置对大陆地区的启示..............39

结论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中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环境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传播科技、新的媒介形态、新的媒介平台都在影响着国内新闻教育课程的设置,而大陆地区新闻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与媒介形态和媒介的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例如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新闻院校开设了大量的网络媒体课程,另外内地许多高校也开始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走进网络媒体、杂志媒体等新兴媒体从事记者编辑工作。内地新闻院校的培养目标不仅仅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能够做到根据媒介市场特点的变化和外部环境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而改变,另外还需要具有传承性,即延续之前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根据时代变化注入新的元素。

参考文献

[l]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段鹏,韩运荣,田智辉.传播学在世界.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赵玉明.声屏史苑探索录:赵玉明自选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5]刘夏塘.比较新闻学.北京:北京语言文学大学出版社,1997.

[6]童兵林涵.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理论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7]方汉奇.方汉奇文.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8]方积根,王光明.港澳新闻事业概.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9]刘志荡,童兵.新闻事业概论.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l0]屠忠俊.网络新闻传播导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