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论文参考范文:《纽约时报》灾难新闻采访报道的特点与可借鉴之处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897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灾难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媒介发达的今天,灾难新闻报道不仅满足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更是对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考验。而媒体环境深刻变革的今天,传统媒体需要更多的改进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的报道经验,槁好灾难新闻的报道,成为了传统纸媒的一项重要议题。本文对2011年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的中美媒体新闻报道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其异同以求西学东渐。

1.1研究缘起

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世界各个角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联系在一起。与此同时,各个领域、层面的相互影响、作用、依赖也愈发明显,所以一个灾难往往会牵动一条链上的其他部分。也是基于此,人们在灾难事件下对信息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信息的传播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回顾21世纪来所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灾难事件无一不对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美国“911恐怖袭击”、印尼海喊、日本大地震……国内比较典型的SARS病毒、5.12汉川大地震、雪灾等。正是鉴于这个形势,我国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其中对突发事件作出了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灾难无疑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灾难事件一般情况下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破坏性等特点。正是因为灾难事件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其往往会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不同媒体都会花大量的精力进行灾难事件的报道。而灾难新闻的报道方式、特点,传播的途径等也成为新闻传播界所关注的重点议题。而在现今,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如何能够更好的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发挥其优势,也成了其维护固有地位的重要方式。

1.2研究背景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播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可以明显的体会到,现今这个时代正在经历一场传播形态的巨变,一场媒体的革新。而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就是互联网技术和伴随着互联网产生的数字化信息时代。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凭借其特有的便捷性、易参与性等特点,逐步形成了能与传统媒体势均力敌的新兴力量。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可以更加轻而易举的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当中,以前那种受众与传播媒介之间的鸿沟被轻易的化解。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融合也成为一种趋势。而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也被网络媒体所侵占。面对新的媒介环境,以及互联网所展现出的报纸无法比拟的优势,传统报纸媒体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其自身特点,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保有优势,并积极寻求与网络媒体的联姻和融合,成为了报纸未来灾难新闻的报道的趋势。

2.概念梳理及文献综述

通过阅读关于灾难新闻、内容分析法等研究的各类书籍、在期刊数据库中查阅相关期刊论文、研究生论文。了解与本研究相关的研究概况,并对相关的概念、理论进行梳理,为研究的形成打下理论基础。

2. 1相关概念梳理

2.1.1突发事件

灾难从种属关系上是突发事件的一种形式,所以要理清灾难、灾难新闻,就有必要从突发事件这一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沈正赋将突发事件视为一种新闻类型,他认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并呈现出异常状态、大众对此缺乏思想准备却普遍予以高度关注的新闻事件” [4]。谢耘耕从突发事件的影响出发,认为“突发事件一般为具有消极影响的事件,许多突发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5]。袁辉对突发事件的定义源于系统论,他认为突发事件是“在特殊情况下,由于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遭到破坏,系统的行为出现异常情况而发生的一类无秩序的意外事件” 。突发事件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贺文发认为"所谓突发事件即突然发生的,出乎人们意料之中的事件,或者即便对事件的发生能有所预料,但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乃至最终结果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这样的事件又会对公众的生活、生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般而言,突发事件都是负面事件,并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换言之,是新闻媒介报道与追逐的热点事件” 。2007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釆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可以看出该法案中将突发事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划分,即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基本上涵盖了突发事件的类型。

2.1.2灾难

提到灾难,人们马上会想到地震、海啸、龙卷风等自然灾害,或者“911恐怖袭击”等事故灾难。《现代汉语词典》中将灾难定义为:“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严重损害和痛苦。”国外灾难研究中,因各自体现不同的特点,灾难的概念包括了 hazard、disaster、calamity、catastrophe等。总的来说,都强调灾难时某一具有潜在破坏力的事件或诱因与某一社会特定区域及特定人口相结合并导致社会损害的过程,这损害既包括个体所感受到的相对满意度的降低,也包括对于物质资料、社会秩序、社会意义的破坏等[8]。学者候卫伟认为:“灾难是指能够给人或组织带来严重损失或伤害的事物。作为一种突发性事件,灾难不仅给人带来物质上、经纪上的损失,还会带来生理上、身体上的伤害,并且以夺走人之生命为最残忍的外在变现形式” [9〗。灾难史研究学者彭传荣、孟昭华提出“灾难式有自然界或人为的灾祸所引起的苦难。自然灾害一般是由某种不可控制或未予控制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或在短时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救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损毁的现象”[〗G]。根据上述定义,灾难无疑属于突发事件的范畴,而根据类型不同,可以将灾难分为自然、社会、科技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的灾难[11]。自然与环境间的互动灾害是客观的、自然作用下的灾难,是自然界力量作用下的不可控、不已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洪水、地震、海喊、冰雹、洪错、腿风等;社会与环境作用的灾难灾难是主观的、人为造成的灾难,如恐怖袭击、战争等;而科技与环境互动造成的灾难,也有部分“人祸”成分,如核泄漏、核福射等。

2.2灾难新闻报道----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2. 2.1国内灾难新闻研究现状

通过知网搜索2006年至2011年标题带有"灾难新闻”的已发表各类论文,搜索结果共163篇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35篇,重要会议论文5篇。而通过知网搜索2006至2011年已发表的题目中带有“灾难报道”的论文共195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14篇。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审视,灾难新闻报道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研究范式。1、灾难新闻报道的历史发展轨迹王營《论我国灾难新闻报道理念的转变》(新闻大学,2004年第4期)阐释了建国以来灾难新闻报道的变迁,并以1978年和2003年作为灾难新闻报道变革的两个节点。并认为2008年泣川地震之后灾难新闻报道不断突破禁区,力求信息透明,并指出了变化成产生的原因是:新闻控制的弱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回归以及知情权的增强和信息渠道的丰富。2、在新闻报道业务范畴下,研究灾难新闻报道方法技巧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专著如白觀与丁楠编写的《灾难新闻的采写与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1),理论联系实际全面、细致的论述了灾难新闻报道的实务。本书囊括了包括灾难新闻采访、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以及灾难新闻传播的历史演进,还结合案例突出了本书的实用性,可谓灾难新闻采访与写作的操作指南。王晶红、胡小锋《试析玉树地震72小时灾害新闻报道与危机传播特点》(《新闻记者》2010年第7期)认为目前国内地震灾难新闻报道应强调一种信息科学的功能性取向,这种取向应作为新闻工作法则体现于新闻工作实践。包括:新闻内容应以受众为主体并量化、翔实;确定信息源,避免误导;新闻信息发布中要考虑其相关性,利用信息科学进行媒介与救援的协同;统一权责,建立及时有效的新闻发布和政府危机公关;强调复合新闻伦理报道方式,形成媒体与民众对话机制。通过国外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国外对于灾难新闻的研究较少从新闻报道实务出发,而更多的是在危机传播的视野下关照灾难新闻报道。而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进行信息沟通交流,从而达到有效的危机管理。通过对国内外灾难新闻研究现状的综述,笔者找到了可以借鉴的中西方报道对比分析的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分析法在研究灾难新闻时的具体使用。同时,笔者还发现对于2011东日本大地震报纸灾难新闻报道中西方对比分析还存在研究空缺,这也论证了本次研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 2. 2国外灾难新闻研究现状

西方学界对于灾难新闻报道的关注,更多的从公共关系视角出发,在危机传播的视域之下关注于灾难新闻报道。而危机传播是作为危机管理中的一环而出现的,也就是说西方对于灾难新闻报道的研究,多是为有效的危机管理提供参照。告知人们关于其人身、财产、或社区的潜在危险被称之为危机传播危机传播是各方面持续缓解灾难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传播的目的是对公众进行告知、预警并提供保护性的行动计划。所以,灾难新闻的内容必须细致入微并确保大部分的公众可以接收到有效的灾难信息。内容分析法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对报纸的灾难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并研究这些报道对于危机传播的可能影响。Needham and Nelson(1977)通过内容分析法研究多家当地报纸对洪水和侵烛灾难的报道,发现地方报纸和都市_世界性报纸关于自然灾害新闻的重要区别。WiIkins (2000)发现地方报纸和全国性报纸在关于1993密西西比洪水和1997红河洪水的报道截然不同。全国性报纸对于这两次灾难的报道更倾向于去背景化的报道,即将其建构成为不相关联的新闻对象并更加关注于事件本身而不是潜在的诱因及对策,反之,地方报纸则有更多的关于两次洪灾和对策的持续性及深度报道。

第二章概念梳理及文献综述...........7

2.1相关概念梳理...........7

2.1.1突发事件...........7

2.1.2 灾难...........8

第三章关于“东日本大地震”报道的内容分析...........16

3.1抽样方法说明...........16

3.1.1抽样与样本...........16

3.1.2类目建构与说明...........173

第四章《《纽约时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总结...........41

4.1《纽约时报》此次灾难新闻报道的相同之处...........41

4.1.1注重时效、全程关注...........41

4.1.2灾后影响成为关注重点...........41

结论

在经历了多次灾难新闻报的洗礼之后,国内报纸媒体灾难新闻报道已经逐步走上了轨道。研究发现时效性,报道的连贯、完整都得到了保障,而在应对网络媒体强势推进的新的媒介环境,报纸更应该主动求变,寻找其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并增加其自身竞争力的途径。一方面,报纸应深挖其自身优势,在深度上做足文章。减少短篇消息,加大报道的信息量,增加解释性、调查性报道的比例,与其他媒介形成差异化,借由此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积极寻求突破。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借由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弥补报纸在时效性和互动性上的劣势,利用开放、互动的平台深化报道主题,并通过网络平台把控、引导舆论。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M].第二版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3.

[2]谢耘耕,曹慎慎,王婷.突发事件报道[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3]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

[4]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5]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1

[6]丹尼尔.里夫.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

[7]安德斯.汉森.大众传播研究方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1

[8]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9]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江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0]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