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论文参考范文:治理理论条件下的网络舆论监测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1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绪论

1.1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公民治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美国学者Richard C. Box的《公民治理:领导美国社区迈入二H世纪》、H.L. Schachter的《重塑政府还是重塑我们自己》等的文章中有提出相关概念。该理论主要强调的观点是将以往的以“官僚中心”为内容的行政模式转变为以“公民中心”为核心的治理模式。该理论认为“建立公民与官僚合作的公民性政府是现代行政的必要途径;公民在公共行政中应当扮演积极的主人角色;公民参与权和决定权的提高是解决政府问题的关键;行政人员的角色应转换成帮助公民表达利益并满足其共享利益,而不是试图控制或导航社会,等等” 。

该理论强调“公民参与是公民治理理论的重要制度设计,在实践中它也是公民治理的核心机制。公民参与的过程乃是现代公民充分张扬个性、主张权利、发挥能动性和实现一体性的过程,具备现代公民意识和健全的公民资格的公民被赋予了中心和主体的地位。”②当前,在我国公民参与模式中,最能发挥公民参与积极作用的当属公民的网络参与,也即通过网络舆论监督来实现公民参与的实效性。从我国目前网络信息化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世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下,网络媒体在我国逐渐成为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种载体,作为一个平民化色彩强烈的的话语空间,相较于传统媒体的交流和传播方式,它的及时性、大众性、交互性、直观性等特点,极大的拓宽了公众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渠道,使得公共话语空间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其影响力更是与日俱增。特别是近年來,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媒体聚焦一系列突发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的行为变得愈演愈烈,随着社会公众参与程度的加深,网络监督的作用也R渐凸显。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 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 56亿,同比增长17. 5%",这个数据无疑加强了网络监督的公众参与基础。此外,盘点近几年來的网络大事件,无论是2008年的“娄烦事故”、“女市长车祸门”、“区委书记落马”、“姜岩事件”,或者2009年的“白宫书记”、“醉驾死人”、“天价烟表”、“躲猫猫”、“欺实马”、“为谁说话”、“钓鱼执法”事件,以及2010年的“我爸是李刚”、“村委主任之死”、“唐验‘学历门’”、“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山西问题疫苗”,甚至2011年的“感谢门”、“茶杯门”、“药家鑫事件”等等,通过上述数据以及各种事件的问题解决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网络舆论监督正以其强大的社会公众参与力量,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决策主体提供不可忽视的建议和意见。随着网络曝光事件的频繁发生,网络舆情已经逐渐成为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弁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6月20 R,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Fi报社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随后,胡锦涛总书记在答网友提问时指出:“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伴随着公民治理理论在全世界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就公民治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综合当前我国的政治、文化及经济条件来看,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目前最适合我国发展公民治理理论的平台及途径,而且在网络媒体的作用円益凸显 _的同时,公民网路舆论监督的必要性也开始显得愈发的重要,就近几年来的诸多公共事件和突发事件来看,均是在网络媒体揭露,网民积极发表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态势,进而影响政府行为及公共决策,最终使得事件的解决进入社会公正公平的理性渠道。但是,因为网络舆论本身存在的局限性,诸如参与主体的匿名性、大众化、片面性、情绪化以及信息失真和政府治理不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我国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机制非常不完善,出现了一些“负效应”、“伪监督”的现象,这就给我国公民治理理论的的发展带來了消极影响,甚至产生阻碍或抑制作用。如何消除这些消极因素,进而推动公民治理机制走上正轨,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规范、完善网络监督机制,提出规避消极因素的对策及建议,并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使网络监督产生长效机制,借以督促政府行为的公平公正,更好的实现公众民主权利的落实,并最终充实中国公民治理理论的发展。由此,本文的研究也便具有了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2国内外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监督作用的不断发挥,学术界对于网络监督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对相关论文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关该方面的研究比较多,下面只介绍与本文联系较大的几个方面。

第2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1

2.1相关概念界定 ..............11

2.2理论基础 ..............12

第3章网络舆论监督综述.............. 15

3.1网络舆论监督概括 ..............15

3.2网络舆论监督在政府行为监督机制中的作用及地位.............. 19

3.3当甜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问题、局限性 ..............20

第4章网络舆论监督下的政府行为 ..............25

4.1政府行为失范.............. 25

4.2造成我国政府行为失范的原因.............. 26

4.3当前政府应对网络监督的方式 ..............27

结语

学术界关于网络舆论监督方面的研究著作和论文非常多,甚至在网络治理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网络舆论监督还是网络治理的研究中,都不可避免的谈及了中国化选择一题,其中很多专家学者都意识到公民治理理论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盛行,但是,在这些著作中,有很多人盲目的照搬西方理论进行中国化的政策研究,忽视了两个十分重要的现实,那就是全民参与意识及民主意识的发展和培育,以及公民社会的培育。治理理论要求公众积极参与政治行为,而公众必须具有民主意识,在中国,当前还是有很大一部分公众不理解民主一词的真正含义,借着实行民主的旗号而为所欲为,认为民主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却忽视了民主最根本的观念。这与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不无关系,中国自古便无民主这是一个事实,相较于西方社会那种经历过很长时期公民社会的民主来说,中国式的民主还有待继续培育。而培育民主意识,就必须先构建一个完善的公民社会,这在中国也是一个尚在筹建的课题,更不用谈是实际操作。

所以,本文对于网络监督,只将其定位为一种公民参与的途径,作为一种可能实现公民治理的方式,因为网络舆论的参与主体直至当下仍未培育出完整的民主意识,网络社会更不是一种公民社会的网络技术延伸,网络民意也不能真实的代表现实民意。这是一个事实,也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冯鹏志.延伸的世界-网络文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齐格蒙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5]周金华.新公民论:当代中国个体社会政治身份建构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曹劲松.政府网络传播[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7]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约翰,克来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0]王洪树.协商合作视野下的民主政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