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维的转变----关于从传统新闻到故事化新闻的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0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故事化新闻的内涵及历史渊源

第一节倒金字塔外的精彩:故事化新闻的内涵和特征

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写作当然也是一种叙事模式。这种写作方式自美国国内战争出现以来,在两次世界大战又获得空前的发展。对于突发性重大消息新闻来说,倒金字塔新闻写作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它为记者的写作和读者的信息接受带来极大的方便。它的核心原则就是按照信息的重要程度递减的顺序来进行写作。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前面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有利于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重要的信息;同时也有利于编辑安排版面,他可以直接根据版面的需要删除新闻的后面部分而保留最重要的信息,也不影响消息的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新闻在战争年代的盛行和繁荣是十分好理解的:由于条件的限制和竞争的需要,记者要尽快的将独家新闻发出,争取新闻的第一落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到今天,倒金字塔结构仍然是消息写作中最经常采用的结构之一,它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尤其在那些受众急于了解核心信息的新闻报道中,比如战报、时政要闻、突发新闻和灾难新闻、体育新闻等。但倒金字塔结构的叙事方式不是万能的,在媒体资源相对过剩、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它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有限。一方面,这种以信息重要性程度安排结构的写作方式过于刻板,制约着记者的创造性发挥;另一方面,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主要是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的是最为关键的核心信息。但是现代人接受新闻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信息的获取,而更在乎信息的个人接受体验。从大众的接受心理来看,故事化的新闻符合人们喜欢听故事的阅读习惯,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感染力,因此个性化、人性化的新闻叙事方式更加得到受众的青睐。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一点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今天的媒体很难获得独家消息,重大事件一经发生,往往聚集了无数家媒体的狂轰滥炸,可以说千方百计地利用速度争取新闻的第一落点已不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至少这种意义己经远不如原来那样大了。媒体更应该看重对新闻事件的第二次发掘,提供详细的信息,以更为灵活、适当的叙事方式,将新闻事件以真实故事的形式还原给受众。这种采用故事化叙事的新闻虽然在信息到达的快捷上不及倒金字塔结构的消息,但由于它提供的是鲜活的、有着生动情节和丰富情感的真实故事,因此可读性和易读性都远胜于后者。因此,尽管故事化新闻报道目前还不是主流,但毫无疑问,它正在形成一股潮流。“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①。

一、故事化新闻更为强调读者的接受体验

传统的倒金字塔新闻追求新闻信息传递的便捷,而故事化新闻突出新闻的可读性,注重读者在接受信息时的情感体验。在故事中讲述新闻,在故事中传递信息。现代生活中,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十分广泛而且方便,因此也提高了对新闻的要求,单纯的满足信息需要的很难获得他们的青睐。只有那些有特色的、能够给他们阅读带来愉悦和快感体验的新闻方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抓住他们的眼球,获取他们的忠诚。故事化新闻能充分利用故事与生俱来的情绪感染力满足读者的这一要求。它往往注意寻找那些有感染力的细节,让这些形象化的细节激发读者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官的体验。在语言运用上,记者以客观的态度记录新闻中人物的感性化、个性化语言,让读者直接感触倒他们的灵肉。在材料选择上,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趣闻轶事却以恰到好处的平民视角给读者平实、轻松的感受。传统的新闻报道一般只注重新闻事件的结果,而故事化新闻不仅仅告诉读者新闻事件的结果,更在乎描述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抓住其中的矛盾,并将它展开为丰富的故事情节;故事化新闻不仅仅用人物去传递信息,更注重传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展示人物个性。这些充满趣味性和人情味的报道方式都有区别于倒金字塔的宏大叙事模式。

二、故事化新闻是“有感情”的新闻

我们在谈到新闻报道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强调事实与意见的分离,强调平衡与公正,强调用事实解释事实。这些作为新闻的基本原则,具有不容置疑的正确性。但故事化新闻要做的不仅仅如此它应该是“有情感”的新闻,而且它的“有情感”与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并不矛盾。故事化新闻报道的情感并不是建立在偏见的基础上,而是在报道新闻事件的时候,找到一个人性化的元素,并以此切入故事。即便是战争、非典、“两会”报道,也是采取人性化的切入:一个战争中失去父母的孩子的悲惨生活、一对因为“非典”而无法相见的恋人或者是总理和某个参加会议的代表亲切交谈的感人故事。故事化新闻尽量发掘新闻事实中的最具人性、人情的元素,在平凡中突显伟大,在朴实中显示真情。虽然在整体上是真实客观的,但每一个具体角度的叙事都是充满情感的。在没有情感的报道中,一千个人的死也只是冰冷的数字,而在故事化新闻中,一个人的死就可以是一场悲剧。

第二节故事化新闻的历史及其局限性

一、故事化新闻写作的历史

新闻与故事的结合的历史历来以久。一般认为,故事化新闻报道的源头是19世纪法国的杂闻写作。当时的杂闻有着共同的几个特点:第一,它们取材于社会新闻中那些离奇古怪的事件;第二,杂闻往往是经过加工创作而成,与文学比较接近;第三,主观的成分多;第四,它们最先关注的是事件的戏剧性,而不是对事件的理解与思考②。这些报道对事件离奇性的过分强调,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候的封建文人新闻有些相似,“他们不懂报纸和新闻,往往混淆新闻与文学的界限,喜欢以文学描写取代对事实的报道”①。不过中国的那些“新闻”大都是道听途说,甚至是凭空捏造之物,已经不属于新闻的范畴了。而法国的这些杂闻,即便是在加强了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之后,仍然被看作为新闻中最低廉的东西,一直没有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而且日渐衰落。与此同时,对故事化新闻理论研究也开展起来。如李希光、薛国林等学者都一直致力于故事化新闻报道的研究,并取得很多成果。这些成果也是我这篇论文写作时候主要参考对象,因此在这里对所有的先行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二、故事化新闻叙事的局限性

结合故事化新闻叙事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故事化新闻最大的缺点并不在于故事化本身,而是记者在从事故事化写作的时候为了突出故事的特点而导致新闻失实。同时,如果过分追求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会使新闻变得庸俗化,而过于依赖视觉化叙事,会使本应体现深度的纸质媒体流于浮浅。我们也可以将这视为故事化新闻的潜在危险。我们说,故事化新闻是对读者阅读体验沟尊重,但决不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放弃对新闻真实性的严格要求。任何事情都有度的把握,技巧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价值。所以我在论文写作时也不得不多次提醒自己:对于新闻而言,真实性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二章故事化新闻的叙事学分析

第一节叙事人和叙事视角

一、叙事人

从叙事学来说,所有的叙事都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素材、故事和叙事人。所谓叙事人,按照叙事学理论来说是“语言的主体,一种功能,而不是在构成文本的语言中表达其自身的个人”,而是“表达构成文本的语言符号的那个行为者①”。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叙事人只是一种功能,是文本话语的产生机制。因此叙事人和作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我们知道,叙事学最初是研究文学叙事的,而文学叙事文本中,叙事者与作者的关系要远比新闻这种纪实类作品复杂得多。关于文学叙事与新闻叙事的叙事人的差异,我们将在接下来的段落中继续讨论,这里只是指出一点,新闻叙作品叙事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新闻作者重合的。因此我们可以简化这个理论,认为叙事者就是“叙述文本的讲述者,也就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声音’,或者说叙述声音是叙事人在文本中存在的方式”。②这样叙事者就可以转化为发挥这个功能的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叙事者决定着叙事视角,很显然,不同的作品有不同的叙事人,而且同一部作品里也可以同时存在多个叙事者,因此叙事就存在多种叙事视角。

二、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叙事学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概念,也是和叙事者高度关联的一个概念。“叙事视角即构建叙事的角度,是事件由‘谁’来聚焦的问题,也就是看事情一定的方式、一定的角度,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定眼光和角度”。①一般而言,视角与聚焦这两个术语在叙事学上有着几乎同等的意义。二者都表明着叙事人的身份,但前者侧重观察的位置、范围,而后者则侧重观察的内容。米克·巴尔还曾经指出它们之间一些微妙的差别,她认为“聚焦”一词还包含“看法”的意思,即看的人与被看的东西之间的关系。②但很显然,这种差别在文学叙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而在相对来说简单得多的新闻叙事中,这些细微的差别是可以忽略的。因此本文的“视角”一词是与“聚焦”等同的,也包含了后者的所有含义和功能。

第二节叙事时间和叙事节奏

一、叙事时间

在新闻叙事中,叙事节奏所体现的时间不仅仅具有作为记录事件进程标记的作用,它既可以提示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阐释许多事件的意义并揭示事件之间的相互因果关系。李岩在《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中认为,(叙事作品的)时间已不再是自然附着在事件内部的一个元素,时间具有相对的叙事能力。并且他引用热奈特的理论进一步指出,叙事作品是一个双重时间性的序列,所讲述的事情的时况和叙述时况之间的差别可以造成时况上的扭曲,而这种扭曲是叙事作品在将事件时况转换成作品时况时的必然结果。②具体来说,这种扭曲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事件与对事件的叙述在时间上并不同步,除了预测性报道,任何文字叙述都要晚于事件:其次是事件过程与叙述过程在时间长度上也不相等,尤其是在文字报道中,这种比较只能通过阅读时间的转化来实现。新闻叙事中的时间扭曲既有它本身的意义,也能体现作者的态度。首先新闻作品的时间选择和安排都有可能把一件事情和另外一件事情联系起来,交代事件发生的大社会背景。这一点对故事化新闻叙事来说意义重大。我们说故事化新闻改变了以往宏大叙事的模式,在交代宏观社会上不是很直接的,而采取人性化的角度切入的方式,以小见大。因此如何将这些微观层面的小故事与大的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时间联系上就显得尤为关键。其次是叙事节奏所体现的时间长短、先后顺序的扭曲也包含了叙事者的主观色彩,使本来很客观的时间也具有了情感和态度,体现出故事化新闻的特色。接下来我们将就各种类型的叙事节奏以及其在故事化新闻叙事中所体现的意义做简要分析。

二、叙事节奏

“节奏”一词来源于音乐术语,本来是音乐节拍之间时间停顿形式,是指乐曲声音以不同速度、长度和强度运行的现象。但它能运用到一切与时间相关的事物上,标明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速度、延续、停顿。热奈特将节奏的概念引入叙事理论,并将叙事从节奏上分为省略、概要、场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带动人们对叙事节奏理论的研究,并取得许多成果。叙事文的节奏主要体现在叙事进程的快慢缓急的变化上,因此也被称为叙事速度。新闻也是一种叙事文本,因此新闻在叙事的时候也存在着叙事节奏。所谓新闻叙事节奏,就是指新闻作品在叙述事件情节发展与情绪演进中所体现出来的轻重、缓急、快慢等有规律的变化,它所涉及到的实际上是新闻文本叙事的速度和事件本身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也就是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叙述时间就是读者阅读时所需要的时间,对文字新闻来说,它表现为语句所包含内容的时间跨度,最外在的体现就是文字篇幅的长短。故事时间就是指事件进展所需要的时间。当然,这两种时间的对比没有绝对的比较标准,因为叙述时间是无法掐表计算的,我们也只能说出大概的相对值,将被叙述事件的持续时间同阅读这个事件的叙述文字所需要的时间进行对比。在现实中,时间的流逝总是均匀的,但新闻文本在叙事过程中,不可能也毫无必要这样做,它总是根据叙述的需要对情节有所取舍并做出叙事的详略选择。这样一来,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就存在一定的反差,这种反差也是我们区分不同叙事节奏类型的标准。关于叙事作品的叙事节奏的分类,大家都一般遵循热奈特的理论将它分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四种基本形式,尽管许多学者为了研究和表述的需要,使用了不同的称谓,但基本上都可以视为这四种形式的变种。本文将沿袭热奈特的理论来进行分析①。我们前面也曾提到,这些类型划分的依据就是也就是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形成了节奏上的快慢区别:如果故事时间长而叙述时间短,语句所含内容的时间跨度大,即为快节奏叙事;反之就是慢节奏叙事。虽然新闻报道必须遵循新闻事件本身的情况,但一个聪明的记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总是能找到最适合的叙事节奏,从而为他的新闻编织出急缓有致、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这种效果的实现并不是要去凭空捏造,只要合理调控叙事节奏,是可以达成的。

第二章故事化新闻的叙事分析...........15

第一节叙事人与叙事视角...........15

一、叙事人...........15

二、叙事视角...........17

第三章故事化新闻叙事技巧...........35

第一节如何在事件中找到故事...........35

第二节以悬念增强故事性...........37

第三节可视化、细节化的叙事...........41

结论

要使文字叙述具有视觉化效果,就要在叙事的时候调动各种叙事元素。以人物、事物、场景为具体载体,形成视觉与听觉的综合。文字叙事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它在描绘情景的时候,比电视更容易做到将嗅觉和味觉也调动起来。具体来说,就是找到感性化的细节,采用那些容易激发读者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的细节,增强文字的表现力和丰富力,让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体会到综合的感观刺激。同时视觉化叙事也是一个动态的进行结构,它应该模拟电视的特点,在延续的时间中变换画面,完成叙事和表意的功能。即通过描绘的类画面场景内容的运动变化陈述和再现人物、事件、事物的流动演变过程。在文字叙述中,通常可以通过对事物不同程度的详略描绘达到类似镜头语言的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不同景致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志宣,《新闻写作技艺:新思维、新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杜骏飞、胡翼青著,《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3.【美】凯利.莱特尔、朱利安·哈里斯、斯坦利·约翰逊,《全能记者必备—新闻采集、写作和编辑的基本技能(第七版)》,宋铁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美】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5.朱法宝编著,《新闻写作的艺术与技巧》,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胡志平著,《新闻写作创新智慧》,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7.曾庆香著,《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8.黄晓钟编著,《新闻写作思考与训练》,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9.李天道编著,《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四川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10.何房子、邱振邦、唐云主编,《新闻档案》,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