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某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之对策建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绪论

1.1问题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党的十七大更进一步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给包括广播电视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广播电视从“数字发展年”到“产业发展年”,从推进制作、播出、传输、接收各环节的数字化到初步形成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格局,从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到发展网络电视、直播卫星,其产业发展的新思路不断拓宽,产业市场不断拓展。与国内外同行业和其他媒体相比,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由于起步较晚、重庆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城乡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极不平衡、产业开发专业人才欠缺等原因,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整体实力还不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显得弱小。尽快构建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平台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新任务的要求和媒体竞争的要求,如何在确保重庆广播电视履行好政治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前提下,大力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突出重点、发挥优势,优化结构、构建平台,形成规模、增进效益,从而壮大经济实力和提高竞争力,无疑是政府经济管理领域中有着特殊性意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1.2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能为重庆广播电视迅速走出传统体制下完全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支撑的管理模式,通过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改革,剥离产业做大做强,逐步走向财政拨款和自收自支相结合,或完全自收自支的运营模式,既可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能反哺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一条清晰的思路。本课题研究将有利于我国广播电视业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大和加入WTO后我国政府作出的有限度开放空中电信的承诺,以及允许外资部分进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等新形势新挑战,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拓宽产业领域,在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和实现新的突破。

2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2.1重要概念


二重性在几乎所有的新闻学教科书中,都明确指出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主流新闻媒体具有二重性,即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所谓政治属性是把新闻媒体定位在上层建筑范畴内,即新闻媒体是政党的“喉舌”,是为政党服务的宣传工具;所谓经济属性是认同了新闻媒体具有的产业性质,即新闻媒体同样可以一手抓导向和宣传,一手抓经营和发展。在我国,广播电视二重性非常明显。19%年9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曾指出:“人民日报社的同志在集中精力办好报纸的同时,要努力搞好经营与管理”。这一重要指示的含义就是指新闻媒体“一要宣传,二要经营”。这句话也是我党最高领导人首次肯定媒体二重性和两种功能的最权威性的提法。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在我国的提出,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1985年国家在统计分类上,第一次把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第三产业发展的决定》明确将广播电视列入第三产业。“产业”一词的英文是industry,最早由重农学派提出,特指农业,现在通行的所谓产业即社会生产行业,指各类生产性企业或组织。广播电视产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广播电视产业是相对事业而言的,“事业”就是由国家财政拨款、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而“产业”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其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单位是通过提供各种有偿服务来获得产值,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这是一种狭义的广播电视产业概念。还有一种定义,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认为:“广播影视产业是包括广播、电视、电影以及相关的辅助产业在内的整体,它按价值链分,可以分解为创作、生产、集成与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也可以说是个产业”。这是一种广播电视大产业的概念。本论文所阐述的广播电视产业的概念属于后一种观点。与其他产业相比,广播电视产业是特殊的产业,具有自身的独有特征:①文化性与商品性。广播电视产业首要的属性是其文化性,生产特定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将广播电视媒体推向了市场,使得广播电视产品作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因而也就具有了商品的属性。②公益性与盈利性。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广播电视以创造社会效益为准则。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广播电视产业更为突出的是其盈利性,即能够创造经济效益。广播电视的公益性与盈利性并不矛盾,保证社会效益是前提,社会效益最大化与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广播电视在不同定位中的两个不同层次,两者可以实现有机统一,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的作用。③意识形态性与产业性。广播电视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是“权力的代言人,体现意识形态要求。因此,虽然广播电视也具有产业属性,但必须符合政治属性的内在要求和意识形态的运行准则,不可能全部推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这一特性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营销应进行区分,对于新闻节目的制作只能按照意识形态的要求,不能进行产业化;而对于娱乐休闲类的节目则应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产业化运作。

2.2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献述评

2.2.1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文献述评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先进信息通信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广播电视业发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变革。纵观国外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文献,主要在市场、内容、管理三个大的方面呈现出新的态势和探究。①市场体系:形成以数字化广播电视为导向,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传媒集团大规模占有和垄断产业市场的格局。

2.2.2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现状及研究文献述评

对国内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历史沿革和现状作出权威性的描述,目前较为公认的是以周鸿铎教授为代表的传媒专家的研究结论①。他们认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我国广播电视业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尽管如此,这三个阶段广播电视发展还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思想认识和体制因素。从思想认识的角度分析,集中表现在否认广播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指导下,不允许广播电视部门开展经背活动,不允许实行“制播分营”,人为地把广播电视产业集团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经价”的四不像‘实体”,把一个能代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深度和广度的机构播电视事业业集团变成了个空壳,变成了“第二个广播电视局”。从体制的角度分析,1978年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渐从计一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业得到了高速度发展,这归因于:1)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方针,明确了要“自己走路”、要“以宣传为中心”、要“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要“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要。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的发展思路。2)政策上允许电台、电视台开展广告经营,这就使电台、电视台由“一无所有”变成了“非常富有”,有经济实力搞好宣传、实现自我发展。3)广播电视经济理论有了突破性发展,明确了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两种功能,即产业功能和宣传功能。4)人们对广播电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知,并积极地寻找广播电视的新资源。5)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在我国初露端倪,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产业在信息产业群中的地位。

2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研究文献述评...........5

2.1重要概念...........5

2.1.1二重性...........5

3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16

3.1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概况...........16

3.1.1产业发展历程...........16

3.1.22007年产业发展基本状况...........17

4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比较分析...........33

4.1上海广播电视产业的多元化...........33

4.2湖南电视产业的创新模式...........35

结论

本论文系统地分析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描述了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自身具有的优势、存在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平台体系的对策和措施。构建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平台体系研究,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现代传媒经济理论、公共管理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对拓展广播电视产业市场、构建产业平台实现集约发展进行了系统探究。本论文研究既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重庆广播电视产业平台,建立科学完善的具有自身特色、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又对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创新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炜著.城市广电集团发展战略.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33.

2.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重庆年鉴(2007).重庆年鉴社,2007,:331-337.

3.陈卫星,胡正容.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脚].J匕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重庆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2006重庆广播电视年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643-644,

5.《重庆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2005重庆广播电视年鉴.重庆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2005,437-439.

6.《重庆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2加4重庆广播电视年鉴.重庆广播电视年鉴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2004,424-425.

7.陈越红,胡修瑞.基于电视媒体产业化的经营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06(02).

8.巢立明.中国广播电视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田].复旦大学,2005.

9.陈力丹,汪露.2006年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07,(01).

10.陈畅民.双向化改造是有线电视发展的必经之路[J].广播与电视技术,200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