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该论文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国内外涉及这方面的理论著作有许多,大部分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了,但是,少有研究从新闻文化学的角度对新闻评论所倚傍的文化环境及二者的互动关系作一深入的探讨,仅有的理论观点也只是零星见于一些理论专著。凡此种种观点,都提到新闻评论与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的关系,但都未曾形成系统。所以,有必要对新闻评论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作一次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以便探索规律,推进新闻评论的不断革新与发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新闻评论的优良传统。
第 1 章 新闻评论的物质文化环境:媒介文化
1.1媒介工具环境与新闻评论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文化沟通,无非通过三种渠道:物质流、人流和信息流。物质流是指通过物品交换传播文化。《中国物品西传考》的作者卜德曾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丝绸、茶、瓷器、纸、火药等中国物品西传的图景。卜德在“结论”部分说,“倘使没有以上这些东西,西方文明将是何等的贫乏……有些东西完全改变了西方的生活方式,成了现代文明的基础……在各个文化中心之间,物品和思想的交流存在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中。”人流是指通过人际交往传播文化信息。人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一件趣事,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一支歌曲,媒介工具环境与新闻评论咏彼和,相互传唱,几天之间便流行于大街小巷。人流载体的另一层意义是通过历史积淀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来传播文化信息。信息流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信息流通过符号系统传播空间文化,它的最重要的现实形态表现为“纵横捭阖、尺幅千里”的新闻媒介传播。新闻媒介以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无可比拟的特长网络了人们的一切视觉和听觉器官。使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上的文化传播或广袤无边,或垂诸久远,充满了一切的时间和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新闻媒介发达的现代社会被称为“信息密集型”或“信息爆炸型”社会的原因所在。新闻评论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载体,这是它有别于其他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荀子讲,“跻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博见者远;假舆马者而致千里;假舟楫者而绝江河。”人类实现文化传播不能不假于物,不能没有媒介。媒介的文化力量,等于甚至大于信息本身的文化力量。不论是“热媒介”、“冷媒介”或“软媒介”、“硬媒介”,媒介作为传播的载体与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力量。从人文哲学的历史角度来看,过程常常比要素更重要。媒介文化环境,顾名思义,就是由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所营造的文化信息传播环境。媒介文化环境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媒介文化环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媒介工具环境和媒介内容环境。
1.2 媒介内容环境与新闻评论
媒介的迅猛发展和空前剧烈的竞争,使新闻评论成为各媒体提高品位、增强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重要武器,新闻评论成为各媒介的主要内容。各类媒体之间关于新闻评论的竞争,各领千秋,花鲜果硕,万紫千红。而恰恰是这种竞争的土壤,为新闻评论的迅速成长带来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2.1 新闻评论是一种整合信息的方式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过载的网络时代,不过,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网络时代的新闻发掘“有时尽”,而信息的整合却“无绝期”。所谓整合,就是通过信息的排列次序和结构形式的组合达到信息增值的目的。新闻评论就是着眼于多种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联,通过对庞杂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它是一种整合信息的方式。不言而喻,网络时代的媒体竞争将面临着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搞好新闻评论,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适应从“卖新闻”到“卖观点”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闻评论是关于新闻的“消息”、“观点”,而且是不可克隆、无法重复的。
1.2.2 新闻评论为受众提供的是最具原创魅力的独家观点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原创和独家信息匮乏的网络时代。原创和独家信息的匮乏,并不是因为网络时发表生的新闻事件少了,而是因为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体多了,传播的速度快了,传播的范围广了,反而造成原创和独家信息的相对匮乏。网络时代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调个性化的时代,网络时代的受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个性化传播。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传媒形成、保持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对它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独家新闻是最能体现媒体个性的传播内容,一家媒体披露的独家新闻多,自然就有了必读性和不可替代性。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更易于形成独家。独家新闻靠发掘,独家评论靠阐释。独家新闻的发掘更多地依赖外部条件,独家评论的阐发则更多地源自内部积累。显而易见,新闻评论将满足受众对新闻解读的需求。对受众而言,评论是颇具价值、颇具判断力,也是颇具原创魅力的信息。谁为受众提供了这样高质量的关于新闻的观点和信息,谁就会显现出其个性,拥有独特的新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走出新闻低质量重复的窘境。宣传心理学理论认为,对重大新闻事实的描述如果不加专门的解释和评论,对人们的思想定势几乎不能产生影响。
第 2 章 新闻评论的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制度
新闻评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制度环境。在严酷的文化政策环境中,往往不会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评论。近代报刊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作为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重要舆论载体的新闻评论,是伴随着文化制度的渐趋宽松而得以产生并发展壮大的,可以说,文化制度环境是新闻评论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2.1 古代报纸与新闻评论无缘
新闻评论是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大兴“文字狱”,没有言论自由的文化制度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健全的新闻评论的。早在公元 713~714 年,也就是在唐朝开元年间,我国就出现了被称为“邸报”的报纸,这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但它并不是办给老百姓看的,它不过是对地方政府的一种“京都新闻报告”,仅在传达君臣间消息而已。排在报纸首位的内容当属皇帝的诏旨,排在报纸次位的内容是关于皇帝的起居的消息,而在这些报纸中数量最多的则是关于官吏任免的消息。自此以后,宋代出现了判报以及书肆流行的小报,明代出现了京报,清代出现了“黄皮京报”,而且,这些报纸在一些中心城市已经相当繁盛,但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存在,心非巷议均所不许,所以,在这些绵延流传达一千余年的古代报纸上,基本没有新闻评论,有的只是皇室文件、官方信息之类。
2.2 新闻评论的兴衰与文化制度的开放程度密切相关
从 1874 年《循环日报》刊载中国最早的新闻评论开始到现在,新闻评论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漫漫长路。一百多年来,新闻评论由幼小到壮大,由不成熟到逐步完善,经历了许多的时期。但是,任何时期的新闻评论,都是与当时的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相适应的思想斗争的产物,都是空前活跃的思想斗争所引发的宽松的文化制度环境的产物。当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转折的时期,都是思想斗争异常活跃的时期,都是社会文化制度极为宽松的时期,也是新闻评论空前活跃,并且发挥巨大作用的时期。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直至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南巡讲话等等,都是新闻评论品种、数量和质量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大范围的“释放期”。 而在这各个时期当中,新闻评论的发展最为兴盛的时候当属改革开放前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闻评论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方针的指导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崭新局面。报刊评论摒弃了以往只谈政治、空泛议论的做法,选题范围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教育、社会等各个领域,内容广泛,论及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普遍的社会意义,出现了不少既能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又能充分反映群众要求、引导群众前进的评论。如《人民日报》于 1978 年 3 月 26 日发表的评论《标准只有一个》和《光明日报》于 1978 年 5 月 11 日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促进了新闻评论坚持真理、直面社会的本位回归。另外,一些专栏评论开始在报刊上露面,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解放日报》的“解放论坛”等,报刊评论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长。
第 2 章 新闻评论的制度文化环境...........23
2.1 古代报纸与新闻评论无缘...........23
2.2 新闻评论的兴衰...........25
2.3 新闻评论的功能...........29
第 3 章 新闻评论的心理文化环境...........33
3.1 新闻评论与文化知识长袖共舞...........33
3.2 新闻评论与人文精神共生共存...........34
3.2.1 新闻评论体现了一种启蒙精神...........35
结论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论证了新闻评论与其所倚赖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新闻评论及其所生存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但限于时间、资料以及笔者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关系,本文在对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环境下,新闻评论不同的内容指向、文风变化、功能作用及得失成败等方面分析得尚显粗糙、不够严密。在这方面的空缺有待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弥补和充实。
参考文献
[1] 丁法章.新闻评论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P 222~223.
[2] 田本相 崔文华.论电视文化[J]. 南开学报.1986,(5).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3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P509.
[4](美)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P199.
[5] 麦克卢汉等.理解媒介:人的延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P1~3.
[6] 喻国明.媒介影响力[M]. 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P2.
[7] 中国人民广播回忆录[M]. 北京:广播出版社,1983,P125—127.
[8](美)马克·霍尔.广播新闻——新闻写作指导(尔煌译,内部发行)[M]. P46.
[9] 传播学概论[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P67.
[10] 林纲. 略论网络新闻语言特色[J]. 新闻爱好者.2004,(5)P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