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般说来,新闻作品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能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即可。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则很难成为一篇好的新闻作品,很难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新闻作品缺少了美,就会缺少光彩而显得平淡;有了美,新闻作品就得到升华而放射出历久弥新的光芒,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美的享受。新闻作品有哪些美学特征,新闻写作遵循什么样的“美的规律”,如何让一篇新闻作品体现美学价值,这些就是本篇论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第一章新闻的美学性质
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美是追求以最艺术的手法表达最能震撼人的东西。前者追求时效,因此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两者乍看起来挺矛盾,但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只要换一个角度思考就有新奇的效果,以长补短是一般人都知道的,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因此,研究新闻的新闻学和研究美的美学不仅可以联系,关系还可以很密切。
第一节新闻学与美学的关系
同任何事物一样,任何学科都不可能固步自封的发展,新闻同样需要其他学科来丰富自己,拓宽自己的探究天地,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新闻美学因此发展迅速。当前新闻事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更有研究新闻美学的必要,它会使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审视新闻现象,以审美的眼光来从事新闻实践,有助于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一、新闻传播包含美的内容
什么叫新闻?自有新闻以来,人们对此的解释就多种多样:—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凡是报纸所印刷的,都叫新闻。人们十动作+读者兴趣=新闻—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新闻就是你昨天所不知道的事情—新闻是报道读者想知道的事情—新闻是最近报道的事情—新闻是以事件、事实或意见为基础的及时报道—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这是有关新闻定义的一些说法。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个人经历和水平的不同,包括看问题的角度和研究方法等的不同,从国内到国外,有关新闻的定义少说也有几百种,而且至今众说纷纭,没有一种说法能“一统江湖”。目前在新闻界得到最多认可的一种说法是陆定一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说法大致概括了新闻的主要特征和要素。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新闻学仅仅是一门专业学科,而新闻工作却是多种学科的综合运用。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闻学给了我们一种从事工作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善于去发现新闻、发掘新闻,给了我们从事工作的基本的技能技巧。但是,在新闻学里并没有一个观察、理解现实和评价事实的是非曲直、利弊得失、荣辱好恶的价值体系或参照系。这种价值体系必须从其他学科,例如政治学、法学、经济学、哲学、文学、美学等等以及社会实践中去汲取。因此新闻工作者除了学好新闻学,还应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其他学科,从而建构自己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美学作为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学科,其与新闻学的关系虽然被提出不久,但其规律、特征等却在新闻作品的创作、接受等各方面有较大的影响,理应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研究内容。新闻传播是反映整个世界的变动的,其中当然也包括对美的事物的报道,而且这还是新闻传播的主要方面,不管传播者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他总是在采撷美、传播美。新闻报道来源于新闻采集,新闻的采、写、编、排本身就是一个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美的事务、美的变动进行的搜寻、挖掘、提炼、加工与传播的过程。
二、美存在于新闻的传播视野
什么是美学,这同样是一个迄今尚无定论的问题。美学渊源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古代社会,但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却是从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第一次提出“美的本质”问题,经过几千年的哲学探讨和实践总结,直到十八世纪才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最终确立。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提出“美学”命题,标志着美学学科的正式诞生。两百多年来,众多美学家对美学是什么给出了众多答案,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审美关系学”等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给了美学新的研究方向。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人类的审美活动,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的,美学当然也应研究人类的审美实践活动。在实践美学那里,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新闻作为一种反映人类社会客观现象的行为,也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理应是美学研究的对象。由于新闻报道涵盖了整个社会生活,是对现实社会最直接、最迅速、最全面地反映,那么美的事物也必然同样纳入新闻传播的视野范围。美学中的崇高、优美、悲剧、滑稽等表现形态以及移情、意境、和谐等等,都可以在新闻中找到相应的痕迹。
第二节新闻的美学特征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丰富性和人类掌握世界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美的形态的多样化。通过物质实践方式掌握世界就形成现实美,通过科学技术掌握世界就形成科技美,通过艺术方式掌握世界就形成艺术美,通过新闻方式掌握世界就形成新闻美。新闻美与科技美、艺术美、现实美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美学特征。其中,新颖性、典型性、简洁性是新闻作品二种主要的美学特征。一新颖性凡是能称之为美的对象都应具有新颖性,不新颖的东西就无法满足人们求新求异的审美心理,但不同的美对新颖性的要求不尽相同。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这一定义决定了新闻的主要美学特征就是“新”。新闻的“新”,既包括内容的新,也包括叙事角度、表达方式的新。
第二章新闻实践推崇“美文”
从理论角度来看,新闻离不开美,美存在于新闻传播的方方面面,新闻美学的发展也证明了新闻学和美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新闻的发展实践来看,广-为流传的新闻名篇必然是具备审美意义的“美文’,,而新闻实践也越来越重视美学内涵。
第一节新闻名篇也是“美文”
平淡无奇的新闻只能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不能吸引读者,不能流芳百世,更不能提升媒体的知名度。记者是搞文字工作的,但记者毕竟不是理论工作者,所从事的是大众传播的职业,写出来的文字要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正所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美文”不仅能增强可读性,还能增强新闻的价值,延长新闻的生命。美国记者亚伯拉罕·罗森塔尔曾因对波兰这个屡遭亡国灾难的国家的历史和它与苏联、德国诸强国的关系进行的一系列分析报道而获1960年美国普利策国际报道奖。但人们更多地却记住了他的另一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篇以优美的文笔、平淡的笔触、深沉的感情而流传于世的不朽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谏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真像是一场恶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太阳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姜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地方。但是,每天都有许多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津卡,这里可能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人们怀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这儿,有的是想看一看这里的情况是否像传说中所描绘的那样,有的是要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这个悲剧,有的是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意。文字功底好的,未必能成为大牌记者、名记者,但大牌记者、名记者,其文字功底一定是好的。好的新闻往往也是好的文学作品,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一样,凡是能流传下来的,值得后人一看再看的,都是“美文”,都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二节新闻实践中常见的“美文”形式
其实,不仅是流传已久的新闻名篇,在如今的新闻实践中,也不乏对“美文”的追求和探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散文化新闻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穆青同志就对新闻“散文式”看法。“现在,的。我觉得,有的同志在尝试着用散文的笔法来写新闻,这个问题发表过自己的我个人是赞成这种尝试从广义上说,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新闻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意义,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为什么新闻就非受一定的格式束缚不可呢?为什么散文可以有个人的风格,而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到了1982年,穆青同志在新华社四川分社《关于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的讲话中,再次进一步对这一学术观点加以阐述:“我们的时代,应当是新闻、速写、特写比较发达的时代。但实际上还不够发达。大家或许己经注意到,在资产阶级世界,新闻报道的形式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向散文式的方向,向不那么规格化的方向发展。现在,他们的新闻记者中有些人主张,新闻中最重要的东西不一定放在前面。他们说:我要把自己最精彩的东西献给能忠实读完我的报道的读者。这个意见对不对还可以研究,但至少说明长期以来当作新闻规范的‘倒金字塔’的形式正在被突破;新闻报道不仅要注意开头,还要注意结尾.我认为,我们的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也可以增加自由活泼的散文形式,改变那种沉重的死板的形式,而代之以清新明快的写法。”由此可见,我们说新闻的散文化写法,并不是说新闻就要写成散文,而是可以向散文写作借鉴自由活泼、清新明快的写法,把新闻写得更加丰富多样,吸引读者。在这方面,如前辈穆青所言,国外通讯社的记者远远走在我们前面。我们可以通过对香港回归这一中国大事的报道,领略外国记者的写作风格。
二战地新闻
情感譬如彩光的灯,而叙述、议论是被照的一切。叶圣陶这一睿智的比喻,可用来显抒情在深化战争新闻主题、引发读者情感共鸣方面的重要作用。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就曾说过这样的话:“相信我,2万或4万名示威者的呐喊,远不如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流下的眼泪更令我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但和平,总是显得那么艰难杜甫当年曾高歌问天:“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让人失望的是:千百年来,却依然甲兵长用,武器更新,杀人更如麻!。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充满感情地引用了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话,让一个经历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来呼吁停止战争,的确更具说服力:但拉宾本人遇刺身亡的遭遇,无疑为他的这些话增添了悲剧的色彩。随后,作者又以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表达千百年来人们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渴望,表达“难道和平真的可望而不可即吗”这一卞题,瞬间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激起每个人心底对和平的向往。为什么记者一到战争、灾难等特殊采访场景就能佳作频出,而平时的采访却多流于平庸?除了特定环境作用外,记者不用心、不卞动寻求能打动自己的采访要素也是原因之一。其实不只战争、灾难需要记者的笔去描绘、去表达,平时的生活也需要我们表现。
第二章新闻实践推崇“美文”...........20
第一节第二节新闻名篇也是“美文”...........20
第二节新闻实践中常见的“美文”形式...........23
第三章如何让新闻作品具备美学价值...........31
第一节让新闻语言体现美...........31
一、生动美...........31
第二节让新闻作品的每个层次都蕴含美...........34
一、标题的艺术美...........35
二、导语的凝练美...........37
结论
由于新闻学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很多领域和内容还没有被人们所熟知和研究,对新闻中美的探索更是近年来才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趋势的加快,新闻的审美特征越来越突出,人们对新闻作品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这些,为新闻工作者们加强审美修养和素质,新闻研究者们加快新闻美学研究,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随着人们对新闻美学理论研究的重视和实践新闻写作审美性的提高,会涌现出更多蕴含审美价值的新闻作品,新闻作品的生命会随着美学价值的提高而延长。“新闻是今天的作品,明天的历史”这一创作目标,会更多更好的达成。
参考书目
1.童兵著:《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良荣:《新闻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艾丰著:《新闻写作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4.(美)福克斯著:《新闻写作—报刊记者指南》,李彬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
5.徐宝磺:《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6.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刘明华:《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季水河:《新闻美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9.季水河:《美学理论纲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0.王朝闻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