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谈灾难性图片报道之新闻伦理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5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引 言

本文通过运用波特模式对案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图片新闻报道所面临的伦理冲突是有效的,可以提供进一步评价的价值观和原则机制,在媒介的传播活动中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灾难性新闻事件发生后,摄影记者依然是报道中主要角色,希望他们能在日后的实践中以社会效益为重,暂时抛下自身利益与严肃的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为受众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为公众服务,同时,还要兼顾不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最终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

一、灾难性新闻图片与新闻伦理简介

(一)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

1906 年,随着胶卷可以在白天冲印的技术成熟,使得更多人容易参与摄影活动。同年 4 月 18 日,美国旧金山市发生 8.3 级大地震,导致 6 万人死亡,数百人下落不明,数千人受伤,7.5 万人逃离旧金山,物质损失达 5 亿美元。旧金山地震具有另一层历史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场被大范围拍摄的灾难性题材的新闻图片。一个地震生还者回忆说:“地震后没多久,我站在旧金山的山顶,看着公寓夷为平地,所有的家产被埋在地下。一个摄影师将我拍了下来,背景就是浓烟密布,后来我发现他一直在追拍我和我邻居,拍我们站在废墟上,拍我们等候红十字会援助。等地震过去,我看到了很多照片,我这才意识到这场灾难带给我们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它被记录下来了。”德国籍摄影师詹瑟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地震中失去了自己的工作室和大量作品,但是却用镜头记录下了 20 万人的劫后景象。很多照片詹瑟都不曾给他们命名,在此次地震百年摄影展中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我们通过镜头看到等待的人们蜷缩在白色的援救帆布帐篷中,看到人们排队在仅剩无几的商店门口等候,也看到人们盯着被彻底破坏的建筑发呆。他最著名的一张图片是《1906 地震》,地震中的两个女人站在山顶谈笑,和灾难显得很不协调,灰色的浓烟却在山背后笼罩。以《新文化报》2012 年 4 月 4 日第 A01 版为例,笔者选取 50 人作为被调查对象,有效问卷 42 份。其调查内容是:拿到该报纸,受众的第一选择是阅读新闻图片还是文字报道?选取 4 月 4 日的《新文化报》的原因是,头版新闻刊发了一幅关于 4 月 2 日发生在美国俄亥俄州扬斯敦市大学校园枪击案的新闻图片。调查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当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受众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在翻开一张报纸时,38.09%的人会首先选择看图片。在进入读图时代的今天,受众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侧重关注图片新闻。而新闻图片的功能也不再简单的一化,在满足新闻性同时,还要保证图片能容能够突出现场感,尽可能地还原真相。

(二)关于新闻伦理

美国新闻学教授比尔·博尼指出:“对新闻媒介来说,最有市场价值的是交通失事、水灾、火灾、地震、谋杀、战争、行业纠纷以及死亡等伤害。”③由于灾难新闻的突发性、冲突性和破坏性,致使灾难性事件的现场往往十分惨烈:人的伤亡、财物的损毁、社会秩序的破坏,反映到影像中,就会有大量血腥、痛苦、恐慌的画面。尽管这些都是事件现场的客观呈现,但影像报道不是有闻必录,作为报道者,如果不加选择地拍摄和传播,甚至一味追求所谓的震慑效果,就违背了人文关怀的精神。从传播效果来看,惨不忍睹的镜头和照片往往给受众造成心理不适,反而遭到受众的反感和抵触。例如,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士兵被吊在桥上烧焦的尸体、萨达姆被执行绞刑、恐怖分子对被绑架者斩首等大量的影像镜头,有些人看后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所以,面对灾难事件,影像记者应该思考选择哪些影像进行报道、进行传播,传播这些影像想达到何种传播效果和传播目的,这个思考的过程给新闻从业者带来很大难度,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违背新闻伦理道的现象。

二、灾难性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

(一)使用“黑镜头”,营造悲伤氛围

“黑镜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应,指的是摄影记者拍摄一些有悖于新闻伦理的图片,内容以死亡、疾病、贫穷为主题,从而反映不同社会、阶级和层次的差别。他们大多是运用低沉阴冷的灰黑色调去警示世人,在灾难性新闻事件中使用的尤为频繁,这些传播者认为越是惨痛、越是巨大、越是恐怖,受关注程度似乎就越高。“黑镜头”过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不仅可能导致人们对待死亡不正常的看法和心理,而且可能产生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的免疫结果。因此,重视新闻的平衡策略在灾难报道中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新闻摄影家贺延光曾经说过,“在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要传达给读者的,不应只是对死亡的恐惧,还应有对生的信心。”①在图片新闻报道中,不但要严格尊重遵循新闻纪实,更要化作受众的消压器、减压阀,来缓解受众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汶川地震期间,有一张被称作是“最伟大的母亲”的图片就是运用“悲剧美”的手法向受众来歌颂、赞誉中华儿女面临灾难时不屈不挠的精神。作为影像记者,任何时候都承担着双重的社会身份——作为采访者的身份和作为普通社会人的身份,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首先要考虑其影像报道是否会对当事人乃至受众和社会造成侵犯和伤害,然后才是新闻的忠实记录者。获得第 48 届荷赛年度最佳新闻摄影奖的《海啸》在这方面做出了较好的诠释,摄影者阿尔科·达塔突破常规,只把死者的一只胳膊摄入了镜头,使新闻信息和死者尊严两不误,可谓独具匠心。

(二)职业情感冷漠化

灾难新闻图片过度展示,很容易使我们形成一些错觉:灾难事件距离我们很近(天天都有灾难性新闻发生),还是灾难事件距离我们很远(这仅仅是新闻报道,几张新闻图片而已)?这都会影响受众正确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万生云研究发现:“灾难新闻图片的恐怖、暴力的影像会通过积累方式逐渐破坏受众的正面的认知结构,在社会中形成看客心理和窥私心理,破坏社会整体的健康心理结构”。其二,血腥暴力的影响会引起受众负面消极的心理反应。近年来,这个问题越发明显,一些画面恐怖血腥、视觉效果过于震撼的灾难新闻照片曾在西方社会引发巨大争议和批评,大多数受众是不能也不会接受这种画面的,他们普遍认为,会给他们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造成不良的情绪和恐怖、惊慌、厌恶的心理。其三,过度展示此类照片,可能会使受众认为这些现象司空见惯,长久以后,必然会最终导致许多人在灾难事件面前良知的泯灭与麻木。所以说,如何使用有关血腥、暴力、悲情的新闻图片,值得新闻工作者好好思考。

二、灾难性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的伦理问题............8

(一)使用“黑镜头”,营造悲伤氛围...........8

(二)职业情感冷漠化...........9

(三)娱乐化现象出现...........11

三、“波特图式”解释灾难性图片报道中伦理问题...........13

(一)“波特图式”的结构及功能...........13

1. “定义” ...........13

2. “价值” ...........13

四、灾难报道中媒体应坚持的方法和责任...........22

(一)灾难性事件中媒体的责任...........22

(二)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图片时应坚持的方法............22

结论

随着信息的日益公开化和透明化,媒体对灾难性新闻的报道更加及时全面,灾难性新闻在传播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影像传播作为其中十分重要的表达形式,通过各种视觉传播元素进行着全方位的报道。防止不恰当的报道引发的负面影响,应该把握灾难性新闻报道传播信息、澄清事实、解疑释惑,警戒世人的目的,以此来衡量新闻报道,尤其是影像报道的品味,任何与公众利益、受害者利益和社会效果相背离的影像应该坚决抛弃。本文通过运用波特模式对案例的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图片新闻报道所面临的伦理冲突是有效的,可以提供进一步评价的价值观和原则机制,在媒介的传播活动中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灾难性新闻事件发生后,摄影记者依然是报道中主要角色,希望他们能在日后的实践中以社会效益为重,暂时抛下自身利益与严肃的道德伦理观念相结合,为受众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为公众服务,同时,还要兼顾不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最终实现积极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艺馨,李可桢.新闻伦理研究文献综述[J].大观周刊,2011 年 16 期.

[2] 蒋理.新闻图片在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J].学理论,2011 年.

[3] 罗以澄,侯迎忠.新闻记者的角色冲突与道德失范--兼论记者的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 年.

[4] 石丽娟.波特模式对新闻媒介的反思[J].才智,2011 年.
[5] 靖明,侯晓辉.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的冲突和反思——试析“记者抓拍雨中摔跤事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

[6] 向伟华.对媒介伦理道德推理模式的考察:波特图式的引入和适用[J].媒介研究,2010-12(8-2).
[7] 万生云.中西方灾难性事件新闻摄影报道的差异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1 年.

[8] 胡兴荣.新闻伦理的冲突与客观性标准[J].中国传媒报告,2003 年,第三期.

[9] 苗艳.论灾难新闻摄影的正面价值与负面效应[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3 期.

[10] 蔡佩.新闻图片传播中的悖论分析[J].东南传播 2009(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