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新闻写作的官方标准与受众需求中存在的差距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27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1.前言

1.1概述


从北京奥运会两度申办、积极筹办到成功举办,得到“无与伦比”的高度评价,我国举国上下全民参与奥运的热情高涨,可见现阶段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备受关注。早在二十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且体育对于民族和国家意义重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观赏竞技比赛和日常体育锻炼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游戏本质和商业价值,对体育于个人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乃至不同民族、国家、地区之间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也形成了广泛共识。在现代社会,颇具话语权威的大众传播媒体是大众认识体育的重要渠道。从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到网络等新兴媒介,技术的进步使大众媒介表现出“以往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强大威力,其对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西方传播学者研究发现,大众传播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传播,能对社会变革产生真正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大众传播媒体对自身身份和责任的认知以及如何利用自身的力量发挥正面的作用亦是研究的热点。

1.2体育新闻写作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体育新闻写作的特殊

作为新闻的一种,体育新闻具备新闻的共性,如真实,新闻价值遵循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原则。源于报道的内容—体育事实的特点,体育新闻的趣味性格外突出,此外还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这都深刻影响到体育新闻的实务操作。古代中国,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倡导中庸之道的古人认为身体活动是修身养性的良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也为劳动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饱受侵略,伴随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体育的引进、早期学校体育的开展承载了近代中国放眼望世界的有识之士奋发图强的渴望;新中国建国初期,在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下,体育成为促进人民身体健康进而推动国家强盛的手段;三年困难时期,乒乓球、登山等体育项目取得的成就给了物质生活贫乏的国民极大的精神鼓舞;上世纪七十年代“乒乓外交”打破了中国的外交困境,八十年代的女排精神树立了国民的自信,九十年代体育开始了产业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体育更是成为了人们“强身健体、愉悦精神的手段”和“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2.2体育新闻媒体的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市场的引导和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媒体的推动下,大众文化逐渐兴起,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形成鼎足之势。大众文化的普及一方面解放了人们保守的思想,促使了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对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大众文化对于传统价值标杆的冲击也造成人们审美情趣的下降,导致对体育的认识肤浅,认为体育就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的魅力和精神难以得到展现和发扬。利益的驱动使媒体不得不去迎合受众,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我国新闻媒体还承担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3的任务。体育新闻媒体应通过体育这个易于进行沟通的平台进行宣传,积极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和欣赏体育。

2.1概念界定

2.1.1体育新闻

1992年时任新华社社长郭超人提出,很多世界性通讯社如路透社、法新社的报道结构大都是由政治外交报道、经济科技报道和体育报道三大支柱支撑起来的,因此体育报道是新华社“走向世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可见体育新闻在现代社会的重要地位。我国学者陆定一对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得到广泛认可,也是对于体育新闻定义研究的依据。电子媒体如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得新闻有了实时同步直播的形式,如比赛的现场直播,因此体育新闻的定义可进一步整合为“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体育事实的报道中,是大众传媒对体育事实进行的“及时的报道与传播。只要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中与体育有关系的事情都可以称作体育事实,但基于市场的需求,一般体育新闻中大量出现的还是“对竞技体育新闻的报道,主要为赛事报道。非赛事报道的对象则主要包括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人物以及其他涉及体育的经济、司法、社会、娱乐等领域的相关事务。相较于其他新闻,体育新闻的受众更广泛,跨年龄、职业、文化和性别,娱乐性和情感性也更显著。

2.1.2文体

作者在动笔写文章之前都要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其中“怎么写”就涉及到文章的文体。我国自古就有讲究文体的传统,文体的分类是人们在实践中对文章规律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总结、认同。32古代社会最早把文章分为“经、史、子、集”,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分类,魏曹王的《典论·论文》中把文章划分为四科八体是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文体论,此后文人学者对文体的研究也愈加深入,陆机、刘韶、吴纳、姚鼎等古代文论家都有相关著作。如前所述,体裁—语体—风格是文体呈现的三个层次。体裁体现了文章的功能,语体与体裁匹配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活用,风格是稳定的语体品格发挥到极致后形成,是文体的最高体现。


2.2相关研究概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体育新闻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尤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业务的繁荣伴随着学术的进步,学界对体育新闻写作的研究不断深入。新闻学界首先注意到体育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的写法,认识到相较于其他新闻如政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更要求生动形象。1985年2月方孜行在《新闻与写作》发表文章,认为“体育新闻的写作也应创新,例如导语、背景等材料的交待都应有所突破。同年,阎乃华和汪大昭对体育新闻的语言运用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新闻要写得好必须在语言上下功夫,动词尽量要具体不要抽象,避免陈词滥调,可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把体育新闻写得有声有色。干城在1985年12月发表文章,认为体育新闻应当写出现场气氛,为此要抓住比赛中的关键情节着力描写,切忌平均使用笔墨平铺直叙。此外,体育记者“一定要到赛场观看比赛,不能图省事闭门造车,这也对体育记者的职业精神提出了要求。伴随体育新闻的“登堂入室”,各界对体育新闻写作的研究也越来越细致,不局限于体育和新闻领域,语言、文学专家也开始从各自的视角进行探索。

2.2.1时代特征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体育新闻为吸引受众格外注重可读性,学者注意到体育新闻在语言实践中融入了多种元素,平民化同时又贴近生活、健康向上。“有的学者从时代背景出发,认为在“泛怀疑主义、反文化、大众文化取代精英文化”的后现代,体育新闻受其影响,题材更加多样化,语言表达不拘一格且富有冲击力。在大众文化语境下,体育新闻的报道角度不再拘泥于第三人称体例,开始采用主观性、全知的叙事视角,将戏剧化的叙事方式拐融入到新闻报道中,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营造情绪氛围”,使新闻读来趣味十足。还有学者针对中国体育新闻报道中特有的与“民族复兴的话语”、大型赛事与城市形象”紧密相连等典型特征展开分析,运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理论宏大叙事进行了阐释,理论色彩浓厚。也有学者着重挖掘体育新闻作品的汉语言传统特色,认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永远是新文化赖以立足的牢固基石。

2.2.2标题写作

不仅是体育新闻,对于所有新闻来说标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受众第一眼看到的往往就是标题,好的新闻标题应该“立片言而居要”魂7,鲜活醒目,点明情境,奠定全文的基调。体育新闻的标题研究大多集中在语言修辞上。如运用数量词“精确传达比赛过程和结果”、使用修辞手法使标题新颖、醒目。学者研究发现标题的修辞能带给受众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可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手法美化新闻标题,但与此同时还应“有一个理性表现和适度的把握,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品味。

2.2.3军事语言

军事语言及下面的武侠笔法是体育新闻常见的两种非常鲜明的语言特色,在这里单独列出。由于体育比赛和军事战争在对抗冲突性上有一定相似性,很多现代体育项目也是脱胎于军事活动,因此体育新闻中会经常引用军事用语,有些甚至成为约定俗成的体育报道术语。生动富有特色的语言为体育新闻注入了新鲜元素,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但同时一些考虑不够慎重的借用也导致体育新闻看上去过于暴力,遭到质疑。学者还从各种角度分析军事语言在体育新闻中大受欢迎的原因,有的从心理层面出发,认为这是源于受众“在长期战争文化熏陶下积淀下来的思维模式,还有利用专业的认知语言学中莱考夫和约翰逊“隐喻的系统性理论”来探讨这个现象。


2.文献综述..........10

2.1概念界定..........10

2.1.1体育新闻..........10

2.1.2文体..........11

2.1.3写作..........11

3研究方法..........17

3.1研究对象..........17

3.2研究方法..........18

4分析与讨论..........19

4.1社会—作者..........19

4.1.1体育新闻生存环境..........19

4.1.2体育新闻报道对象..........23

结论

熟练的技能是体育新闻记者完成使命的利器。面对众多体育事实,作者应勤于观察和思考,进行深入挖掘和独到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培养新闻敏感,并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对文体写作要素和环节的探讨,研究发现写作需要作者有深厚的积累和熟练的技能。体育新闻作品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好的文章应是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一川.文学理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117一127.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二版:128.

〔3〕薛文婷.体育新闻报道审美形态色议.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第29卷第12期2006年12月:1642一1644.

〔4〕郝勤.体育新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2,4,55一57.

〔5〕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2版:273.

〔6〕郭晴,顾春先,王宏江.成都体育新闻受众形态的实证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第30卷2004年第4期:21一23.

〔7〕毕雪梅,贾静.体育新闻学概论.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22,36,358,473.

〔8〕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版:188.

〔9〕高立.全球化时代的体育传播.陈伟,体育新闻传播新视野,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203.

〔10〕吴志强.体育活动过程的审美阐释.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48,150,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