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文章中也多次指出,勃拉姆斯在创作的时候,继承了许多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写作风格,例如贝多芬、巴赫和舒曼等作曲家,其中有贝多芬时期常用的和声进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舒曼式“诗情画意”的旋律等风格特点,勃拉姆斯把他们的创作风格很好的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勃拉姆斯的生平简介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音乐世家中,跟随父亲学习了演奏和配器,启蒙老师教他钢琴作曲,20岁演出的时候结识了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约阿希姆非常欣赏勃拉姆斯,并为他引荐了舒曼和李斯特,这对勃拉姆斯之后的小提琴作品的创作带来了深厚的影响。
勃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除了歌剧、标题交响乐和戏剧音乐之外,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乐器和声乐的题材形式。其中交响曲四部、弦乐四重奏和小提琴奏鸣曲歌三首、钢琴五重奏和单簧管五重奏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和大小提琴复协奏曲各一部等。歌曲共有三百多首,其中有独唱曲和合唱曲二十多首等。
勃拉姆斯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德国作曲家,他的一生都处在浪漫主义思潮之中,但他从小就学习古典主义的作品,例如:德国乡间民歌,德国的民歌规整且严谨,他将德国民歌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有时也会采用巴洛克时期传统古老的作曲技法。勃拉姆斯崇尚贝多芬、巴赫、亨德尔等人,并继承他们的古典精神,在勃拉姆斯的作品中,无一不渗透着古典主义的影子。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包含着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严谨,又有着浪漫主义时期奔放抒情。勃拉姆斯的创作风格仍然秉持着德奥体系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将原来古典主义所使用的调性关系布局、和声的衔接、主题材料的发展做了更为大胆的探索,创作出了富有色彩性的作品。
.........................
第二节勃拉姆斯创作的时代背景
勃拉姆斯热爱大自然,这种自由而又悠闲的氛围也激发了他在创作时的灵感,1878年夏天到1879年夏天之间在沃特西湖的波恰赫游玩时,在1879年的6月构思出了《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沃特西湖秀丽、明媚的风光也对勃拉姆斯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整首作品风格轻快、明朗,在此阶段的勃拉姆斯生活惬意,每天清晨沐浴阳光,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眺望着独特的自然风光,这些所见所闻都被勃拉姆斯融入到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86年的夏天,勃拉姆斯经朋友介绍来到了瑞士的风景胜地托恩湖畔疗养,这里不仅气候适宜,风景秀丽,还结交了不少朋友,在疗养期间不少朋友前来探望他,因此勃拉姆斯的心情格外的愉悦,作品写于这一时期,其中这首奏鸣曲中充满了许多民间歌谣的音乐素材,乐曲风格热情洋溢、质朴自然,是勃拉姆斯继《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之后又一首经典之作。
《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创作于1887年,属于勃拉姆斯创作晚期的作品。1886年-1888年间,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生活,期间他的好友保罗逝世、外科医生好友毕尔洛托病重住院,对于勃拉姆斯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深陷痛苦悲伤之际,勃拉姆斯将自己的悼念之情融入于《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不同于前两首轻松、明快的色彩风格,音乐特点带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叙事性,情绪也抒发的更为饱满,寄托了勃拉姆斯对于好友深沉的思念。该作品完稿于1888年,《d小调第三小提琴奏鸣曲》这首作品献给他的好友钢琴家、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
第二章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第一节《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的各个乐章都有着传统的曲式结构原则,但是勃拉姆斯在主题材料、内部的结构、调性布局等方面又有着大量的创新,他将大量的新的创作手法融入到传统的奏鸣曲曲式的结构框架中,赋予这三首《提琴小奏鸣曲》新的生命力。下面就《G大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为例。
一、第一乐章
该首乐曲共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为不太急促的快板,调性为G大调,是典型的奏鸣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的曲式结构
一、第一乐章
《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在写作模式上也基本遵照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套曲原则,勃拉姆斯在这部乐曲中,还保留着巴洛克时期器乐套曲速度快板-慢板-快板的交替的模式,可以说更多的是对传统体系的一种延续。《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为令人愉悦的快板,调性为A大调,曲式为典型的奏鸣曲式,其曲式结构图如下:
音乐论文参考
..............................
第三章主题材料及其发展.........................................25
第一节主要动机的构成与特点.............................25
一、“呼吸间隙式”的主题动机..............................25
二、“歌剧式”的主题动机....................................25
第四章多声手法及调性特征...................................47
第一节个性化和声手法.....................................47
一、纵向叠置关系的类型...................................47
二、和声的横向续进.............................................49
结语:.........................................................66
第四章多声手法及调性特征
第一节个性化和声手法
在西方浪漫主义流派时期,传统的和声被渐渐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高叠和弦、变和弦等一些新的和弦的应用。在横向的和声连接上和声的功能性被削弱,更注重对于和声色彩的表达。
一、纵向叠置关系的类型
(一)变和弦
《A大调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展开部90小节、96小节、98小节也使用了变和弦(如谱例37),分别为升三音的七级和弦的第二转位、升五音的属五六和弦和降五音的属三四和弦,在本谱例的第2小节变和弦的重升音F倾向于下一小节中声部的#G音,以及低音声部中的#D-E音、A-#G音,本谱例的都体现出追求半音倾向的特点,大大突出音乐本身的色彩张力。
音乐论文参考
.......................................
结语
本文所论述的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是笔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勃拉姆斯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悟与理解结合导师的指导所完成的,本文想通过处理曲式结构、主题材料以及和声和调性布局这样一种方式,来探究勃拉姆斯独特的创作技法和音乐风格。在本文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勃拉姆斯是一位继承了既继承古典主义同时又发扬了浪漫主义的一位作曲家。他是一位“反潮流”的大师,作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勃拉姆斯能够屏蔽外界的“随大流”的音乐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他沉浸在传统的德奥体系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又不断的创新。文章中也多次指出,勃拉姆斯在创作的时候,继承了许多古典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的写作风格,例如贝多芬、巴赫和舒曼等作曲家,其中有贝多芬时期常用的和声进行、巴赫的十二平均律、舒曼式“诗情画意”的旋律等风格特点,勃拉姆斯把他们的创作风格很好的融入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关于曲式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再现部的完全再现,完全符合古典时期的奏鸣曲式。创新的是再现部倒桩再现,副部之后出现主部,与传统奏鸣曲式相异。
关于和声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和声作为功能性和声以I-IV-V-I发展,最后完满终止在主和弦上。与传统和声进行有别的独特的和声语汇,功能性减弱,更多的是强调的色彩性。
关于调性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传统调性一般以主调开始最终也会回到主调,做到有始有终。勃拉姆斯在创作的时开始的调性不一定和结束的调性一致,且调式转换频繁,调式的频换转换扩大了音列,使音乐的表现力度更加丰富多彩,调性转变为关系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等,调性前后不再统一。
关于材料方面的继承与创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材料大都比较严谨且对节拍的对位比较严格。勃拉姆斯则是沿用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材料,并把这段材料通过不断地变异和发展,使旋律线条变得更加自由且开放,旋律也在为他特有的和声样式而生,展现出一种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均衡。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