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在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中的教学实践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本文着重分析与探讨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在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梳理与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考,以期在运用传统音乐资源进行节奏训练方面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第一章 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的可行性
第一节 传播闽南文化
一、树立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11。随着世界多元格局的形成,在文化大融合的今天,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国家与民族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策略。
泉州提线木偶戏历史悠久,历经千年传承至今从未间断,积累了丰厚的传统剧目,内容几乎囊括了除元清两代之外的整部中国古代历史,其中包括闽南地区大量民间风俗文化,也保存了生动的古代闽南方言、俗语,是承载古代闽南地区文化的重要载体。如剧目《闹元宵》,吸收了闽南民间舞蹈“拍胸舞”、“舞狮”“跳鼓”,再现了泉州古刺桐港元宵佳节热闹的民俗活动。
传承与保护承载着本地区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地方戏曲,是每一位本地青少年的责任。小学生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各类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从小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传播者与保护者。笔者认为,在运用锣鼓经进行节奏训练的同时,向学生普及泉州提线木偶戏历史、剧目、行当等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锣鼓点在戏曲当中所起的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对本地区传统音乐文化的感性认识,加深其对地方戏曲的理解与热爱,从而激发学生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
第二节 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鼓励创新、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识,音乐作为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形式之一,理应为下一代形成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音乐创造必须有深厚的根基,此“根”就是本民族优秀的音乐文化14。创新要以传承为基础,没有传承的创新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泉州提线木偶戏立足传统,是个高度行当化、程式化的独特戏种,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传统剧目,以浓厚的古典韵味和精湛的“高仿真”表演技艺夺人眼球。在做好传承的同时,剧团在内容、表演形式和音乐等方面多次进行创新,如2021年创排的全新木偶剧《小金刚传奇》,将神话、传奇、寓言等因素有机融合,引入LED背景扩展了舞台呈现空间和表现力,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盛宴;陈志杰老师在设计新编戏《赵氏孤儿》的打击乐时,大胆运用了西方作曲技法,如主题音乐、多声部织体、复调等手法,又创造性地加入了南鼓独奏与南音的小型打击乐器交替演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个木偶剧团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与努力,紧跟时代,大胆创新,创排的作品不仅成功率高,并且多次获得国家大奖,使得泉州提线木偶戏这个传承千年的艺术仍然在活态传承。这样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方面起到了引领和带动的作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热情,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中大胆展现个性和发挥创造才能。
......................................
第二章 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概述及其节奏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概述
一、乐器配置及其象声字字谱
泉州提线木偶戏,又称 “傀儡戏”,始于唐、兴于宋,常用的打击乐器主要有南鼓(压脚鼓)、钟锣、锣仔、拍等古乐器,经过发展后又加入响盏、小叫等乐器。其中,南鼓(压脚鼓)为乐队的指挥,拥有一套独特的“手足并举”、“声具七音”的传统演奏技法。


音乐论文怎么写

............................
第二节 泉州市实验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
此次现状调查分别从学生、教师两个角度入手对泉州市实验小学音乐课堂中节奏训练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并对该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访谈,了解教师在课堂中运用锣鼓经进行节奏训练的情况。
一、学生节奏学习的现状
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泉州市实验小学3~4年级的部分学生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抽样调查的形式,每个班级随机选取6名学生(1名音乐基础较好,3名中等,1名基础较薄弱)共向120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0份,以此来了解该小学3~4年级学生的节奏学习现状。
2.学生节奏学习的现状分析
(1)节奏的认知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节奏型的认识不够完整,大部分学生能够认识简单的节奏型,对附点节奏、切分节奏比较没有把握,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过的节奏没有进行及时复习与实际应用,导致遗忘。
(2)节奏训练方式的兴趣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如图10),大部分学生最喜欢的节奏训练方式是跟随音乐律动,较少人喜欢使用乐器伴奏,笔者认为是到三、四年级加入了更多需要明确掌握的节奏知识点,学生在固定节奏型并未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使用乐器伴奏的准确率不高,导致学生没有成就感,逐渐失去兴趣。
..............................
第三章 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在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中的教学实践 .................. 16
第一节 基础节奏训练 ...................................... 16
一、把握强弱规律,稳定节拍 .................. 16
二、念诵锣鼓经,学习固定节奏 ............................. 17
第四章 教学实践总结与思考 ............................... 26
第一节 教学实践总结 ................................. 26
一、成功之处 ......................................... 26
二、存在的问题 .......................... 26
结语 ................................ 29
第四章 教学实践总结与思考

第一节 教学实践总结


音乐论文参考

一、成功之处 在教学中,选择结合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进行节奏训练,遵循了《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中“弘扬民族音乐”的课标理念,做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教师可运用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来充实音乐课程内容,发挥音乐课程的文化传承功能”的要求27。笔者根据3~4年级小学生的课程内容和身心发展特点组织合理的教学内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学生通过念诵锣鼓经的方式掌握重难点节奏,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将锣鼓经的节奏迁移至课程内容当中,并通过歌声、声势等方式正确表现出来。通过剧目的欣赏与锣鼓点的学习,能够运用象声字、锣鼓点进行创编,尝试表现音乐情绪与个人情感。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进行节奏训练,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对于泉州提线木偶戏及其锣鼓经的文化认同感,增进学生对家乡戏曲、音乐的理解与热爱,树立保护与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意识。
..................................
结语
锣鼓经用象声字记录了打击乐器的音响与节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结合锣鼓经进行节奏训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基础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能力,还能够推动民间音乐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播与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与探讨了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在小学音乐课堂节奏训练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并梳理与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考,以期在运用传统音乐资源进行节奏训练方面提供一些实践经验。
传统音乐文化博大精深,由于笔者学习时间较短,对泉州提线木偶戏锣鼓经的了解仅停留在浅显的层面,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与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与深化。随着人们保护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意识的不断提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元素融入到音乐教学实践中。本文的相关探讨,希望能为今后如何更合理地利用传统音乐文化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节奏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