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联珠镇碧约支系“腊哒”音乐文化记忆思考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449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音乐论文,笔者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布尔迪厄有关“场域”的相关理论、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所创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创造和经验”研究模式以及哈布瓦赫和扬·阿斯曼的记忆理论,对碧约支系“腊哒”中的音乐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对当地局内人进行口述访谈,将“腊哒”中音乐行为“历时~共时”的多重维度与歌唱行为中所折射出的“文化中的音乐”视为“地方性”的音声场域,尝试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一个多层性音乐文化记忆研究的个案文本。
一、墨江县碧约支系的生存环境与族源印记
(一)生存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2]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成立于1979年11月28日。地处我国滇南边疆,三江五河纵横奔流,物产资源十分丰富,很早以前就与中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是闻名遐迩的“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墨江县动植物种类繁多、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是我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内地通往云南西南边疆的交通要道。在墨江县生活着拥有2000多年迁徙历史的哈尼族,哈尼族支系繁多,错综复杂,聚居着哈尼族碧约、白宏、豪尼、西摩洛、卡多、阿木、腊米、切弟和卡别九大支系。九大支系分布在墨江县群山万壑之中,聚居在墨江县的哈尼族也因此被称为“雕塑群山的民族”。在墨江县所聚居的哈尼族九大支系各支系之间在地域分布上与该支系所属方言区[3]有一定关联。
生活在墨江县的哈尼族祖先们用千年的时光、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了磅礴和独具地域特色的高原山地稻作文化、植茶用茶饮茶文化、马帮商贸文化、建筑文化、祭祀文化等一系列的文化体系。[4]他们将山、水、地的建设作为他们奋斗的目标,将墨江县建设成哈尼人魂牵梦绕的家园。在这片土地上哈尼人留下无数神奇壮丽民族融合的成果和历史文化的史诗,哈尼族的唱跳歌舞的声音、服饰上银器叮叮当当碰撞的声音与大自然的声音相互交融,共同形成墨江县独具特色的魅力。
关于哈尼族居住的环境特点,在哈尼古歌中这样说到:哈尼族美丽富饶的家园常坐落在气候温暖云雾缭绕的半山地带,因此哈尼族也被称为是“半山腰上的民族”。哈尼族在选取村寨地址的时候大多选取在半山腰山峦叠嶂、古木怀抱的山凹坡地上,因此村寨中的人、牲畜和梯田都可以享用到大自然馈赠的水源。也正因如此,哈尼人从古至今都信仰自然之神,他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于大自然的恩赐。哈尼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通过自己的智慧,充分合理利用水资源和大自然赐予的财富,创造出梯田稻作的生产方式和科学完备的耕作体系,达到山地农业的高层次水平。
....................................
(二)族源印记
1.墨江县哈尼族各支系分布概况
墨江县原名“他郎”,1915年改名为墨江县。在墨江县境内居住着哈尼族的碧约、白宏、豪尼、卡多、切弟、西摩洛、阿木、腊米和卡别九大支系。每个支系都有自称、他称和支系之间互相的称谓。笔者根据九大支系的自称、他称以及族称含义进行整理如下:


音乐论文怎么写

.................................
二、联珠镇碧约支系“腊哒”的构成要素
(一)“腊哒”的缘起及表现形式
歌声伴随着哈尼族碧约支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碧约人从出生落地到娶妻嫁女再到丧葬,人生中每个重要的环节和相关民俗活动中都有歌声相伴,“腊哒”是他们抒发情感的重要形式之一。因为没有传统的文字符号,所以碧约人用自己的语言和歌唱将传统历史文化记录和延续至今。由此可见,歌唱是碧约人记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碧约人的族群记忆和文化记忆。歌唱作为碧约人传承文化记忆的一种媒介,在碧约人的生活中种下了记忆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将碧约人的迁徙历史、神话故事、宗教信仰等都传承下来。
碧约支系分布在墨江县的多个乡镇,其中主要聚居在联珠镇。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存在差异性致使不同乡镇的碧约支系在民风民俗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当提及“腊哒”之时,不同村寨的碧约人都有所共鸣。笔者通过对联珠镇团山村、克曼村、桑田村、五素村、者铁村等聚居着碧约支系的传统村落进行深入田野调查,发现碧约支系民歌种类繁多,但分类并不清晰。通过对田野调查的材料进行梳理分析,笔者认为根据碧约支系民歌的使用场合可以将其分为“麻达”和“腊哒”两大类。其中“麻达”可解释为山歌或情歌,也有碧约人将其叫为“沙子”。“麻达”对歌唱场所和对象都有所限制,比如在家中不可以唱、有长辈在的场合不能唱、不同辈份之间也不可以唱,一般会在山间劳作时,或男女之间谈情说爱的时候唱。“麻达”所唱的内容大多数是根据实时的所思所想即兴歌唱,以表达自己爱意、倾吐情愫或者是赞美山间花鸟树木之类的曲调为主,其歌唱形式一般是男女对唱。“腊哒”可解释为古歌,也有当地人认为“腊哒”既是古歌同时也是碧约支系民歌种类的统称。“腊哒”一般用碧约古语演唱,多数是老人而唱,现今少有年轻人可以听懂或演唱。“腊哒”所唱内容、歌唱形式以及运用场域都比“麻达”更加广泛。接下来笔者将从“腊哒”的缘起、表现形式、音乐特征和唱词规约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
(二)“腊哒”的音乐特征及唱词规约
1.“腊哒”的音乐特征


音乐论文怎么写

“腊哒”的曲调旋律较为简单,旋律比较平缓,朗朗上口,音调起伏不大,较有特色的是衬词、开腔引句、唱词以及结尾处的尾音等。从结构上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开腔引句,“腊哒”在开腔的时候就会唱“腊哒……喔……腊哒…………”,当碧约人一听到“腊哒……喔……腊哒…………”便知道要开始唱“腊哒”。歌唱过程中同样以“腊哒”拖长作为每一句的尾音结束。在唱的过程中,“腊哒”、“喔”等话语都属于虚词,只是起到引发歌咏和情绪传递的衬词和起兴词,并没有具体实质性的含义。
“腊哒”在旋律中段,旋律呈抛物线的线条,这与碧约支系常年居住于山林之中有密切关系,旋律犹如山脉一般由低至高。在结尾处一般将低音拖长,逐渐收音而收尾,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虽然“腊哒”的曲调较为简单,但是“腊哒”自身的“声线”具有碧约人源于身体意象本身的辨识度,当内部族人听到后,这种“心身相印”的声音,便会快速告诉我们这是碧约支系族性的声音。
....................................
三、联珠镇碧约支系“腊哒”的音声境域..............................28
(一)人生礼仪中的“腊哒”.......................28
1.出生礼仪.....................................28
2.嫁娶喜事.................................29
四、“腊哒”音乐行为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37
(一)“腊哒”音乐行为中的多重维度...................................37
1.“腊哒”音乐行为中的主体........................................37
2.“腊哒”习得行为中的生成与创造............................38
结论............................44
四、“腊哒”音乐行为中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一)“腊哒”音乐行为中的多重维度
1.“腊哒”音乐行为中的主体
“腊哒”是碧约支系特有的口头传统艺术形式,是碧约支系特有的音乐行为,传唱“腊哒”音乐行为的主体是有着碧约支系认知观和文化记忆的碧约人。梅里亚姆根据音乐行为内在逻辑和行为当中所充当的“角色”对音乐行为的主体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音乐生产者(创作者与表演者),即音乐家行为;另一类是音乐接受者(听众),即听众行为。
(1)音乐生产者


音乐论文参考

所谓音乐生产者是指传唱“腊哒”的人,他们不仅是“腊哒”音乐行为的创造者和表演者,也是碧约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首先,作为“腊哒”的传唱者,所唱内容是基于碧约支系上千年历史文化长河,唱词里沉淀着碧约支系的宗教信仰、迁徙历史、民风民俗、处世哲理、人生礼仪和节庆仪式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传唱者或者相同的传唱者在不同场域下所唱内容和情绪都是即时、即兴、不可复制的。因此,每一次传唱的过程都是一次个体表达的过程,在表达过程中也是碧约人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次,传唱“腊哒”的过程是传唱者作为局内人将“腊哒”本体与碧约支系历史文化和记忆相互推动的过程。一方面碧约支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记忆如此生动和较为完整的传承至今,是基于无数局内人历代在不同场域下“腊哒”传唱内容的记忆;另一方面,“腊哒”的传唱是根植于碧约支系社会历史、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传统和记忆之上的。最后,碧约人在通过“腊哒”传承本族群历史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通过“腊哒”将记忆外化在特定的场域中,诉说历史的同时表达即时感受,储存记忆的同时又汇入新的记忆;另一方面,“腊哒”在发挥储存功能的同时,不是一味客观记录,同时也会潜移默化融入自己的认知观,“腊哒”承载储存的不仅是碧约支系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碧约人的认知观。
....................................
结论
本文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哈尼族碧约支系所特有的古歌“腊哒”音乐行为中的音乐文化记忆作为研究主题,在基于墨江县碧约支系的生存环境、历史族源、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基础上,从“腊哒”的构成要素、表现形式、唱词规约、风格特征以及发生场域等角度进行深描分析,凸显了“腊哒”事象背后所透射出的碧约支系的音乐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布尔迪厄有关“场域”的相关理论、民族音乐学家蒂莫西·赖斯所创建的“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创造和经验”研究模式以及哈布瓦赫和扬·阿斯曼的记忆理论,对碧约支系“腊哒”中的音乐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对当地局内人进行口述访谈,将“腊哒”中音乐行为“历时~共时”的多重维度与歌唱行为中所折射出的“文化中的音乐”视为“地方性”的音声场域,尝试以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完成了一个多层性音乐文化记忆研究的个案文本。
“腊哒”作为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所特有的口头传统艺术形式,其唱词语句、表现形式、声音气息和曲调结构等都镶嵌在碧约人的生存环境中,与亲缘、族源、血缘等传统生态息息相关。“腊哒”歌唱行为中对本族迁徙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人生哲理、节庆仪式、人生礼仪和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记录与表述,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碧约人音乐思维和音乐认知,不仅是碧约支系的另一种声音“语言”,也构成了碧约人特别的声音组织方式。
碧约人作为“腊哒”音乐行为的主体,对“腊哒”的传唱是碧约支系本族声音的一种深刻记忆。碧约人基于局内人的身份,在节庆仪式、人生礼仪和日常生活等不同场域下通过“腊哒”音乐实践行为的不断创生,在历时与共时坐标的相互交织下,本族成员在共享往事和共创生活的音乐创造过程中,以身体的歌唱感知作为文化记忆的载体,不仅使“腊哒”成为碧约人共同遵循的传统生活和文化记忆,也拓宽了记忆研究的边界。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