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98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二章 西平大铜器的基本调查

2.1 西平大铜器的外围情况调查
从乐器组成以及乐队编制、服装道具、曲目概况、演出时间及表演形式这几方面对西平大铜器做了基本介绍
2.1.1 西平大铜器的发展环境 13-16
(1) 西平大铜器地域简介
西平县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北部,东临上蔡,西靠舞钢,南依遂平,北接漯河、郾城。京广铁路横贯南北,洪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西部浅山区为伏牛山余脉,东部则相对是一片凹地,整个西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土地是广阔的平原。该地古称西陵,古时原为柏皇氏原封地。柏皇氏为东方部落的首领,以柏木为图腾,与有巢氏,遂人氏,等 15 氏袭伏羲之号。至周有柏国,又称柏子国,故址在今河南西平柏亭及舞钢市部分地区。《通志·氏族略》载:“柏国在今蔡州西平县,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春秋时柏国被楚国所灭,战国时期属韩国,秦属颍川郡,西汉置西平县,属汝南郡,包括现西平县和舞钢市的一部分。至唐宋属蔡州西平县,清属汝宁府。据郦道元《水经注·潕水》云: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清人杨守敬、熊会贞《水经注图》也标示得很清楚,此图和今西平县境图相比,除去潕水(洪河)因改道略有差异外,余者基本相同。根据这些典籍不难看出,吕墟(古西陵亭,今董桥)应在今西平县城西 27 公里处吕店乡和师灵镇交界的缓坡岗上。
(2) 西平大铜器的文化底蕴
古时西平是个文化繁荣的地方,历史上有很多关于西平的记载,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通鉴外纪》曰:“西陵氏之女,为黄帝元妃,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在西平县城西 27 公里处的吕店乡董桥村东南一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还发掘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等生活用具,这也为嫘祖故里的出处提供了考古上的实物证据。解放初期,西平县境内有嫘祖庙 5 座,也称娘娘庙,现在离董桥村不远的专探村西头还有一座人祖庙,供奉着黄帝和嫘祖塑像。旧时,西平家家户户植桑养蚕、供奉蚕神,还唱大戏祭祀蚕神,蚕神即为嫘祖。
目前,西平师灵已被确认为蚕神“嫘祖”故里。民间有许多与蚕神嫘祖有关的传说:据说嫘祖是九天仙女下凡,她降生时下了三天三夜大雨,发了洪水,淹了村庄田地。西陵氏头领听信巫师之言,把嫘祖当妖孽扔进了西草河,王母娘娘命神仙变成神鸟救出嫘祖,后来头领给她取名累祖,嫘字的女旁是后人加上的。嫘祖长到 15 岁时就已经是貌若天仙,心灵手巧。她发现蚕丝虽细却很结实,就成天摆弄来摆弄去,思考着拿蚕茧做点什么。头领本来就不喜欢她,再加上巫师挑唆,就重责了嫘祖。嫘祖一气之下,跑到西南山,一住就是三年,等她下山时,身披彩衣,显得更美丽了,女人们争相向嫘祖讨教彩衣是如何做成的,嫘祖就教她们养蚕取丝做衣裳。从此,人们走出了裸身露体的荒蛮时代。后来,北方不远的有熊国黄帝听说了此事(明人陆应阳《广舆记》云:“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故名。”),就派人把嫘祖迎娶到轩辕丘,封为正妃,命她教民养蚕,使人类走向文明。后人为纪念嫘祖的功绩,就兴建了嫘祖庙,敬奉嫘祖为蚕神。再后来,庙宇扩为七进院落,规模宏大,庙中建起七级浮图一座,浮图四周有苍松翠柏,银杏古槐。每年农历三月三,人们为嫘祖举行庙会,七天会期,唱大戏、祭祖先,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西平县大铜器之乡仪封镇,是目前西平县大铜器发展规模最大的乡镇,该镇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孔子的故事。据仪封现任铜器队队长李子亮介绍,仪封村历史相当悠久:早在 3000 年前的商代,仪封就形成了村落与集镇;而在周代,诸侯国就已经在仪封设立了管理和守护边疆的官吏“封人”。据《史记》记载:孔子 61 岁时从蔡国前往叶国接受叶公的问政,曾路经仪封;当年返回时,也经过了仪封。两次路过仪封,孔子均在仪封西北风景秀丽的万泉河畔设坛讲学,管理仪封的官吏“封人”还特意拜见了孔子。此事在论语中得到体现:“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李子亮队长还说,以前该地在孔子讲学的地方曾经建有一座“封人见圣祠”,历代香火都颇为兴旺。有孔圣人坐镇,加上官员的重视,仪封可谓是繁荣一时。

(3) 西平大铜器的经济支撑
早在战国时期,西平的棠溪地区还是中国四大冶铁中心之一,有着 1700 多年辉煌的剑文化。在我国古代历史中,从战国到晋代,棠溪流域都是非常重要的冶铁基地,棠溪冶铁遗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保护最完整的古代冶铁遗址区。棠溪流域的酒店乡、芦庙乡有多个冶铁遗址,因都处在棠溪河畔,广布十数里,可合称棠溪冶铁遗址群。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酒店冶铁遗址,面积达 375 万平方米,战国著名的棠溪宝剑即出产于此。该遗址临棠溪湖,其西数里有一溪现仍称棠溪河,此二水均为洪河水系,他们可合称“棠溪河”,历史上著名的 “龙泉剑”既产于此。汉晋时设有铁官,此处就被称之为冶炉城,该城址面为长方形,南北长 700 米,东西宽 500 米,现存东城墙,北城墙局部,残部最高 7.4 米。 关于棠溪地区辉煌的剑文化历史,许多历史典籍均有记载。《资治通鉴》记载:“棠溪之金,天下之利。”史书中 记载有“韩卒之剑出于棠溪”,又云:“西平有龙泉水,可淬刀剑,特坚利,”故又名龙泉剑,又称“龙渊之剑”。冶铁城原有庙碑,其文曰:“昔有龙泉水,淬铁胜于钢。冶制龙泉剑,锋利无双。”棠溪冶铁基地生产宝剑种类众多。依《史记》:“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太阿皆陆断牛,水截鸿鹄,当敌则斩……”上述称号皆剑名,均出于棠溪。《太康地志》云:西有龙泉水,可以淬刀剑,特坚利,故有龙泉剑—楚之宝剑也。又云:“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匠名也,其剑皆出于西平县。”在民间传说中,还有日月剑、姐妹剑、韩非剑、罗成剑、帝王剑等。相传楚王曾请吴人干将、莫邪铸造宝剑,三载始成雌雄二剑,雌曰莫邪,雄曰干将。干将自知因造剑迟而杀他,故藏雌剑不献,留传其子,以期为其雪仇。③历史传说故不足为信,但从某些方面来说,传说也证明了了西平铸剑业曾经的辉煌和剑文化的悠久长远。西平当地因为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和独特的水质,再加上西山东平原的便利交通,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各地的工匠汇集而来,使棠溪地区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冶铁铸剑基地。当年在棠溪冶铁城与比邻的合伯、方岗铸剑城造剑的工匠相加有万户之多,均以皮囊鼓风冶铁。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的炼炉有 1000 多座,间断分布在山谷中,区域包括今遂平县的西北部、舞钢区的全部、西平县的西部、舞阳县的东南部和郾城县的西南部, 方圆 480 平方公里。1958 年在棠溪河上游修建谭山水库时,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 就发现冶铁炉残基 16 处。据考古研究,当时棠溪的铸剑业已经相当成熟,工匠们已采用“高温液体还原法”冶铁铸造,并掌握了海绵铁制造高碳钢和锻铁淬火技术,而且当时的镀银、渗铜等工艺也已出现,还出现了技术要求更高,工艺也十分讲究的“双刃剑”、“龙凤剑”等。棠溪冶铁中心规模之庞大、水平之高超,品类之繁多,堪称中国乃至世界第一。这里因铸剑技术而闻名于各诸侯国,很多吴越等地的工匠们时常前来拜师学艺。到了唐代,李世民带副将马少良进入蔡州时,从岈山北下直取冶炉城,导致自春秋战国时起,历经秦、汉、晋、隋、唐六朝的兵器重镇从此毁弃。近一二十年间棠溪铸剑被重新开发,成立了西平县棠溪宝剑公司,并且发展的红红火火,据说该地出产的宝剑还有镇宅辟邪作用。目前当地的棠溪源也已被开发为国家森林公园对外旅游开放。

2.1.2 西平大铜器的源流 ...........................................................16-20
2.1.3 西平大铜器的发展历史 .............................................20-21
...................................................
2.2 西平大铜器的基本情况 .....................................................................27-35
2.2.1 乐器与乐队 ................................................................29-30
2.2.3 演出时间、表演形式和指挥风格 ..............................................30-33
.............................................................
第三章 西平大铜器的音乐学分析 ...............................................................35-55
3.1 乐器及演奏技巧分析 .................................................................35-40
3.1.1 乐器分析 ..........................................................................35-38
3.1.2 演奏技巧分析 ................................................38-40
3.2 曲谱分析 .................................................................40-51
3.2.1 实例分析 .................................................................40-46
3.2.2 音乐形态要素分析 .............................................................46-48
..................................................................................
3.3 表演特征及功能的多元化 ....................................................51-55
3.3.1 具有融汇音乐与舞蹈于一体的综合性特征 ......................................51-52
3.3.2 强烈的节奏感使其具有号召性特征 .................................................52
.................................................................
第四章 对西平大铜器保护发展的一些思考 ...................................................55-63
4.1 西平大铜器传承困难的原因分析 .................................................................55-58
4.1.1 西平大铜器自身的影响 .........................................................55-57
4.1.2 其他因素的影响 ...............................................................57-58
4.2 对西平大铜器保护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58-63
4.2.1 政府为主导 ............................................................58-59
4.2.2 群众为基础 .........................................................59-60
..........................................

结语

西平大铜器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太平盛世曾经辉煌一时,它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沧桑,上个世纪长年的战乱及政治上的不稳定使得它一度沉默不语,然而它却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特点,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句型简单,任人一听就会,但它又有极强的表现力,热情、奔放、又不缺乏抒情与幽默,充分展示了民间音乐的特点。纵观当下信息时代,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精神领域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尤其是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许多民间音乐都在日益衰落或蜕变。西平大铜器的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也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其出现濒危状况。
民间艺术是生长于民间社会背景之上并且担任着承载民间文化内容的重任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落实国家政策,切实保护西平大铜器的本体音乐,运用多种保存方式,如录音、录像等手段,及时抢救相关的资料,做好对相关文献与谱例的搜集与整理工作。通过系统的挖掘相关资源,建立西平大铜器音乐档案馆,科学保存相关文献资料及专业音乐学者、当地业余爱好者收集、整理的现存乐谱、音响资料及有关著作等,为进一步整理、研究西平大铜器提供理论依据。对它进行详细的的调查与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发掘它内在的艺术价值,提出可行的保护和传承措施,同时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西平大铜器的发展也有着新的发展契机。值得欣慰的是 2006 年 7 月,西平杨庄乡仪封镇民间大铜器老艺人赵尊奎还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为“河南省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7 年,西平大铜器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 年 6 月,被国务院列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都将对西平大铜器的挖掘、整理、保护、开发和再利用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抢救一项传统艺术毕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事,而是需要整个民族的共同努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发挥全社会多群体的力量,借助多样的现代多媒体手段,社会多方群体一起努力,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共同保护这一文化财富,在保护与传承中推动西平大铜器的创新发展。我们期待着西平大铜器能够走出河南,走向世界!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