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练习曲》的音乐学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1987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浪漫主义与肖邦

俄国评论家维萨里昂 格里戈里耶维奇 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任何一位作曲家的成长历程都是与他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息息相关的,肖邦的整个思想情感以及所寄予的音乐作品也都是深深地扎根于他至爱的祖国、后半生寄宿的巴黎以及浪漫主义思潮的大漩涡之中,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1.1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
18 世纪末,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股有别于古典主义理性的“浪漫主义”之风,并弥漫于整个 19 世纪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初。
“浪漫”(Romantic)一词来源于古代法兰西方言的罗曼语,其内容是描写英雄人物的事迹、冒险经历的传奇故事或诗歌。因此这种文学形式便具有了“野性”、“不可思议”、“幻想”、“大胆”、“冒险”等特性。1789 年 7 月长期被僧侣贵族、专制王朝压榨的工人阶级、贫民、手工业者不可遏制地奋勇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巴士底狱的攻占成为了整个政治、艺术思想的转折点。因此欧洲各国人民纷纷开始效仿法国工人阶级展开起义,对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资产阶级走上了世界的历史舞台,各种新的思想观念百花齐放,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下,也唤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自我意识,崇尚自由、解放、人性的张扬加之革命随之带来的激情、狂热、幻想都强烈地充斥着古典主义时期的端庄与理性。
“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影响音乐的形式和它的内容;不同的音乐行为方式体现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不同的社会因素影响着音乐行为的执行者——音乐人。”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影响了音乐的形式和内容,形成了反对宗教、封建,提倡人权、平等、民主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也充分地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的萌芽以及乌托邦形式的“理想王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开始于 19 世纪 20 年代晚于文学浪漫主义运动。其实早在巴赫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超然的深刻情感以及作为“人”的人性意义我们就已经可以找到浪漫主义的影子了,随后贝多芬对于人类情感的强烈表达,对于自由、民主、博爱的向往与争取,对于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使他成为了由古典主义时期向浪漫主义时期转折的重要人物。
1.1.1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以魔鬼般地精湛技艺闻名于世,被誉为“小提琴之神”,他把小提琴的技巧、音色,发展、演绎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其指法、弓法、和声等手段的探索运用成为了一批同时代的作曲家在钢琴创作领域中的典范,尤为突出的是肖邦、李斯特。值得一提的《帕格尼尼 24 首随想曲》中的第 24 首 a 小调被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卢托斯拉夫斯基等多位作曲家改编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钢琴变奏曲,可见他对于浪漫主义时期以及后世钢琴领域所产生的积极重要的影响。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德国作曲家、社会活动家、音乐评论家,在钢琴小品和艺术歌曲方面有着杰出的贡献,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对感情细腻入微地刻画以及凸显的个性使他成为浪漫主义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他担任发起和撰稿的《新音乐杂志》,帮助和提高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音乐家在当时的舆论地位同时也对一些低恶劣俗的作曲家进行无情地批判。他曾在一篇关于肖邦的评论中这样写道:“先生们,脱帽致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与肖邦同时代的一位具有独创精神、享有“钢琴之王”尊称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这两位好朋友成为了浪漫主义时期最辉煌的代表人物。李斯特在钢琴技巧方面有着巨大的贡献,其大量八度、和弦伴之颤音、双音颤音、极大地跨度跳跃等高难度技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音响效果,其作品《超技练习曲》、三集《旅行岁月》、六首改编曲《帕格尼尼练习曲》、19 首《匈牙利狂想曲》等至今仍然是活跃于世界音乐会中极受钢琴家青睐的作品。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1873—1943)俄罗斯钢琴演奏家、作曲家,世界乐坛中的顶级大师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把钢琴音响化做到了极致,所具有的俄罗斯传统、深邃的悲怆之美,深入人心。代表作有:享有声誉的《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三钢琴协奏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值得注意的是他无视印象主义在当时的盛行,仍然坚持于肖邦、李斯特、舒曼的影响,继承并充分地发展了他们的创作风格,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后的强音。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ederic Francois Chopin,1810—1849)这位在世界人民心中的波兰作曲家,他一生致力于钢琴创作,革新了练习曲、夜曲、奏鸣曲等多种体裁,其音乐彰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向往、对祖国的依恋,被誉为“钢琴诗人”,和声色彩的运用对后世印象主义的到来有着深刻的启发。在西方音乐史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由于政治变化对社会生活、经济、科技等产生的巨大影响,音乐家摆脱了为宗教、贵族服务的理念,拓展创作空间,丰富创作内容,在社会上的地位也随之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上述几位同时代的作曲家在肖邦的创作、生活中都有着不同的角色作用,同时形成的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德彪西等)以及风格的演变发展起到了关键的启示作用,共同为创新音乐、引领音乐、推动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1.2 “沙龙音乐”的诞生
18 世纪,室内乐是贵族音乐表达的外在主要载体,到了 19 世纪,沙龙音乐成为了这种载体的自然延伸。19 世纪初,由于各国钢琴制造商努力对性能、构造的改进,促使音域扩大到七个半八度,从而大大地提升了钢琴的表现力,把这件乐器推向了“乐器之王”的宝座,众多的钢琴演奏家也应运而生。19 世纪前半叶,法国巴黎是各类杰出人物的梦想之地,又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文学家、哲学家、画家、音乐家等群星云集、集聚一堂,形成了“艺术沙龙”的形式,在这个沙龙中经常聚会的有:李斯特、肖邦、柏辽兹、卢梭、巴尔扎克、雨果、乔治·桑、德拉克洛瓦等众多艺术家,在这个崇尚人性、自由创造的时代;在这个狂飙突进的时代;在这个潜力被无限挖掘,旧时代的阴霾已经消失殆尽的时代,他们朝夕相处、互相沟通、收获爱情,形成了一定的舆论导向、审美倾向,促使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音乐、艺术、文化发展到了整个欧洲历史上的巅峰时期。
事物总是存在着两面性,当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所张扬的社会平等、自由、民主的理想化过去以后,这些在乌托邦式社会理想下生活的知识分子、文人感受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所许诺的“理想王国”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时,内心充满了异样的苦闷、孤独、不可理解、失望。在这个特定小圈子中他们有着和贵族一样的地位,有着共同的心灵语言,相互宣泄、互相慰藉,也只有在这里才能够体现自己的尊严、实现自己的理想、逃避外界残酷的现实。继而一些演奏家越来越着眼于炫技作品,同时加之浪漫主义思想的逐渐深入,便产生了一部分带有浓厚沙龙气息的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优柔抑郁的小品,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舒曼在他的一篇评论中对沙龙文化这样写道:“我们也不知道,对艺术的三个死敌:平庸、千篇一律以及粗制滥造——熟视无睹,相安无事,这是不是和艺术的尊严和批评的事实性可以相容……要知道音乐绝不是供人娱乐,供人在茶余饭后遣愁解闷的东西。它必须是一种更高尚的东西。”大浪淘沙,这些作品注定要被历史淘汰。随着 20世纪商业化的发展,大众化、平民化的逐渐渗透,贵族式的艺术文化被替代,19 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化沙龙不再复现,它所引领的一代音乐潮流也随之一去不再复返。

第二章 《练习曲》与肖邦 .................................................................................23-29
2.1 钢琴练习曲之流变 ..........................................................................................23-25
2.1.1 钢琴练习曲之雏形 ......................................................................................23-24
2.1.2 钢琴练习曲之繁荣 .................................................................24-25
........................................................................................
2.2 钢琴练习曲之创新——肖邦《练习曲》................................................................ 25-29
第三章 肖邦《练习曲》音乐语言的阐释 .....................................................................29-71
3.1 感人至深的旋律 ...............................................................................29-43
3.1.1 旋律中的瑰丽技巧 ........................................................................29-34
3.1.2 旋律中的情感表达 ...........................................................................34-38
.......................................
3.2 五彩斑斓的和声............................................................................ 43-53
3.2.1 完美的和弦外音 ..............................................................44-45
.......................................................
3.3 戏剧性的悲剧情怀 .....................................................................53-65
3.3.1 “悲剧情怀”之由来 ......................................................................54-55

.........................................
3.4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质在肖邦《练习曲》中的体现 ..............................................65-71
3.4.1 标题音乐 ............................................................................65-66
3.4.2 炫技性 ...................................................................66
............................................
第四章 肖邦《练习曲》的功能体现 .............................................71-77
4.1 象征功能 ..............................................................71
4.2 审美功能 ........................................................................71-7
...........................................................................

结语

早在1907年,鲁迅先生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谈到19世纪波兰文学的三位重要诗人时,写道:“诸凡诗中之声,清澈弘历,万感悉至,直至波兰一角之天,悉满歌声,虽至今日,而影响波兰人之心者,力犹无限。”这三位诗人是与肖邦同时代并最为尊敬的诗人、友人,鲁迅先生的这段话同样可以作为对于肖邦音乐的评价。
不同时代中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最终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从而也应运而生了不同的音乐。我们感受到肖邦作为一位浪漫主义时期杰出作曲家的创作手法之绝妙,同样也感受到他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在他的一生中“波兰”和“巴黎”成为了两个极端,“爱情”和“革命”是其一生的渴望与追求,他把这一切都给予在了他的钢琴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他对祖国命运的忧患和对敌人的仇恨、对巴黎的向往和对家乡的依恋、对爱情的忠诚和失恋的沮丧、对命运的信念和最终的绝望……通过肖邦音乐中对生命的体验融进我们的心中,进而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笔者在文章中谈到过“Zal”这个波兰词语,其中所蕴含的遗憾、悲情以及对民族的使命与责任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他孑然一身奔赴巴黎,却最终落得了个“空”,“那颗心不是失去了一点东西,而是失去了所有的一切。”也恰如傅聪先生谈起肖邦时,常常和中国唐后主李煜联系起来: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一首《浪淘沙令》其中的悲凉与无奈,不也正是肖邦一生的写照吗。
肖邦一生的创作记述了波兰这个苦难民族的血泪史,用他至爱的钢琴向人们展示了他那高贵不屈的灵魂。如今我们跨越时代想去感受、理解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孤独、寂寞与落魄,想必是有限的,但是我们仍旧被他的音乐深深地感动着。在他经历的短短 39年中,中国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后也开始了苦难的征程,我们民族挣脱枷锁的顽强、勇敢与坚毅,人们所共有的那一颗纯净、敏感的心灵和对民族的情结与信念,我想我们是相通的。在结束对肖邦《练习曲》音乐阐释的此刻,再次让我们怀着崇敬与真诚,向这位伟大的爱国艺术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肖邦创作的最后一首歌曲(作品 74 之 9)透露出来——在波兰赢得胜利的那一天,同胞们会把他彻底忘记的——担忧、痛苦,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在逝世两百余年后的今天,他的练习曲已经成为了音乐史中的艺术珍品,他的音乐不但永远地激励着波兰人民,而且已经深深地植根在了全世界人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经典。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