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艺术论文,笔者认为蒙古民族历史悠久,蒙古族在繁衍、兴盛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但为人类物质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同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草原文化。其中,舞蹈艺术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蒙古族舞蹈艺术逐渐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体系,并稳步迈向科学化、系统化,使蒙古族舞蹈艺术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一、当代蒙古族舞蹈概述
1.1蒙古族舞蹈的起源
1.1.1蒙古族舞蹈产生的自然因素
居住在美丽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他们的性格也是热情而又豪迈。蒙古族人民的独特个性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也在蒙古族舞蹈中得以体现,我们欣赏蒙古族舞蹈不仅能感受到骏马在草原飞驰,还能看到蒙古族女性的端庄大气,以及蒙古族人民的沉稳含蓄。游牧民族驰骋在大草原上,以蓝天为帷幕,以草地为毡毯,长期的放牧与狩猎生活练就了他们勇敢、矫健的体魄。河流湖泊、蔚蓝天空、绿地鲜花这些蒙古族舞蹈自然美的现实载体都融入到舞蹈创作中,在每一种舞蹈形式和舞蹈语言的成立,自然生态也与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蒙古族舞蹈以女性舞蹈和男性舞蹈分别表现了两个方面的民族风格:女性舞蹈给人优雅的状态和轻松的心境、勤劳的品质和质朴的真情。如女性舞蹈女子三人舞《蒙古舞》(1946年)、女子群舞《盅碗舞》(1952年)、群舞《草原姑娘》(1980年)等都表现了蒙古族女性的端庄典雅、朴实无华、勤劳勇敢的气质之美;男性舞蹈则显现出蒙古族男儿奔放热情的精神状态和豪迈爽朗的独特气质。如《摔跤舞》(1954年)为蒙古族男性群体舞蹈,并具有一定的仪式和情节,通过展现一代天骄的英雄形象,表达了憧憬蓝天又眷恋土地的情感,更体现了蒙古族男性坚毅勇猛的品格和勇往直前的精神。蒙古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在草原上,他们热爱生活对大自然也十分尊崇,在蒙古族舞蹈中也体现了他们崇尚自由、天人合一的精神主张。
1.1.2蒙古族舞蹈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蒙古族先民曾以石器、铜器、铁器为画笔,在岩壁盘石上凿刻出不计其数的岩画,较为集中地展现了他们生产、生活诸多方面,也为后辈了解蒙古高原古代猎牧人的舞蹈提供了重要依据。按社会功能划分,在阴山和乌兰察布的原始舞蹈岩画可分为以下5类舞蹈:原始宗教舞蹈、狩猎舞蹈、战争舞蹈、娱乐舞蹈、爱情、生育舞蹈。其中代表性舞蹈有:《五人娱神舞图》(阴山岩画娱神舞图)、《牧马和牧民娱乐》、《杀人以祭舞》、《连臀组舞》、《单人舞》等。在历史的进程中,匈奴在秦汉时期400余年创造了具有草原游牧特色的乐舞文化;乌桓、鲜卑、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将现实生活融于舞蹈之中;从回纥时期的乐舞到“盛唐之音”美名推动下的室韦民族乐舞再到蒙元时期的蒙古族舞蹈经过了不断的发展,耐人寻味;从明、清两代的蒙古族乐舞中我们也找到了元代乐舞的影子,随后民间传统舞蹈和民间新舞蹈也在中华民国时期流传和出现,自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们看到了蒙古族舞蹈的更多的新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进步。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蒙古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尤其在舞蹈方面结合了本民族的智慧与生活,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
1.2蒙古族舞蹈的分类
1.2.1模仿性舞蹈
《世界舞蹈史》的作者库尔特·萨克斯将模仿类舞蹈的产生归咎于人类社会对外界的观察“形象型(模仿型)舞蹈产生于人类社会对外界的观察。动物的形象如何?它们怎样运动?怎样抖动头部和拍打翅膀?怎样向前跳动?人类如何模仿它?这类模仿性的舞蹈十分类似新石器时代刻在岩石上的壁画,起源于视觉。”1由此可见,这种观察是通过人体的动态表演来实现的,并在原生态民间舞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模仿来舞蹈的。
首先,在人类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都有对动物形象的模仿。舞蹈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动物形象的模仿也由来已久。它一直伴随着人们从原始社会渔猎、刀耕火种,从物质文明还十分落后的原始社会到科学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不少地方的悬崖石壁上,还留下了当时刻画的动物图形和舞蹈图案,为人们进一步探究原始舞蹈的动作提供了资料。独舞《鹰》就是通过舞者的双臂模拟翱翔的苍鹰,以大扭身双手相叠表现扭曲的蛇身及蛇头,艺术地再现了鹰与蛇的较量搏击情景,具有创新性艺术价值。
其次在舞蹈中也少不了对劳动的模仿,“劳动创造舞蹈,通过劳动培养和发展了原始人类创造舞蹈艺术的才能。原始人的劳动生活为舞蹈提供了最初的内容。人们在劳动中有所感受,当把这种感受用身体的动作把它表现出来时,便产生了舞蹈。”1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就以乳制品、肉制品和牛羊皮毛为主要食品和贸易产品。在这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它们复杂的获取和加工步骤也成为蒙古族传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生活场景。例如,放牧、剪羊毛、擀毡、挤奶、烹饪和饮食礼仪已成为蒙古族舞蹈丰富的主题来源。在传统的蒙古族家庭生活中,女性承担着几乎所有的日常家务,男性成员主要负责牲畜的饲养。因此,特别是在蒙古族妇女的传统舞蹈中,可以看到许多具有劳动生产、模仿生活的舞蹈动作。群舞《剪羊毛》(图1.22)以牧民生产劳动中的剪羊毛场景为素材,将剪羊毛动作艺术化地搬上舞台再现了蒙古族女性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劳动中的快乐心情。剪羊毛动作也具有代表性,直到现在仍保留在蒙古族舞蹈语汇中。
............................
二、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2.1鲜明的形象性
蒙古族舞蹈中对形象的塑造,既包含了蒙古族的深厚文化底蕴结合编创者、表演者、观众之间的交流。彭吉象曾提到“舞蹈是通过人的姿态、表情、造型,特别是动作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因此表演在塑造舞蹈形象方面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比如边巍巍和张颖是由同一位老师指导表演的《奋飞》,同样是演出以“奋”为情感主题的女子独舞,以一只受伤的雁为直观形象,但边巍巍演出的《奋飞》(2.13)和张颖演出的《奋飞》(图2.24)所展示的艺术风格各不相同。边魏巍的舞蹈中不仅有细腻的表演还有空间环境的变换,从向往飞翔到自由舞动,都在她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活力,将雁的形象表演的淋漓尽致。由张颖表演的舞蹈《奋飞》既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也具有强烈的现代风格,尤其她从生活的沃土中,汲取了大量的宝贵养分,并表现出创新的舞蹈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可见同样一部作品,由不同的舞蹈者来表演,就会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艺术论文怎么写
“舞蹈形象的塑造,完全要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实现,可以说,舞蹈中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在注重描写人物的舞剧或舞蹈作品中,舞蹈形象主要是指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1比如《国家的孩子》中的舞蹈演员主要是采用了快慢型的硬肩,借此烘托作品人物的心情变化。剧中的额吉便使用了柔肩的动作,以此呈现出了一种母性的光辉,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被其身上散发出的母爱色彩所感染。除上述以外,还有许多细节的动作呈现出了舞蹈的动作之美,例如灵活的手指、灵活却有力的双臂、轻耸的肩膀等等,这些动作赋予了蒙古族舞蹈雄壮、野性、豪迈、奔放的美感,都为蒙古族舞蹈的表演注入了鲜活的灵魂和艺术气息。
..............................
2.2深情的韵律性
所谓韵律,是指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与音乐节拍完美融合的形态,它可以是含蓄、激昂、狂热、或者是充满野性的。蒙古族历史悠久,艺术文化丰富多彩,蒙古族舞蹈受其背景文化的影响,充斥着浓浓的草原风味,尤其是在音乐的完美烘托下,这份独特的韵律之美更显分明。在舞蹈作品《国家的孩子》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舞蹈中捕捉到它的韵律特征,比如第一幕额吉带着小朋友们在草原上跳舞的时候,采用的是绕圆韵律,该韵律具有一种圆润却不失力度的特点,体现了孩子们那天真无邪,以及对和平向往的内心。舞蹈的第二幕,更多的是采用了起伏韵,揭示了孩子们长大,即将离开草原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情绪。蒙古族舞蹈的核心就是韵律,运用在《国家的孩子》舞蹈作品中让舞蹈具有了更加丰富饱满的变化。
在《梦中的额吉》(图2.41)这部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演出中,强调了舞蹈动作韵律和情感的相互融入。舞蹈表演者肩部的动作配合着歌曲旋律的转变,产生了自身的韵律感。不但将柔肩部分处理的柔韧灵巧也与硬肩部分的刚劲有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还在从软肩到硬肩的转变过程中,流畅自如的变换。在这个舞蹈的演绎过程中,有一些舞蹈细节处理的十分精巧,并把舞蹈内容和情感表现做出了内在的联系。男舞蹈演员在与女舞蹈演员抖臂共舞的时候,男舞蹈演员把软肩和硬肩律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用软肩表现了孩子们和妈妈在一起游戏的喜悦和幸福,用硬肩的舞动形式表现了孩子心中的兴奋和快乐,并且在从软肩到硬肩舞蹈动作的变换过程中,恰当的找准了韵律的节拍。同时,随着舞蹈演员的双腿逐渐直立,也表现了孩子们随着年纪的增加个子不断长高,从而经过了由幼儿到青少年的发展过程,逐渐平衡的转移到了下一个跳舞的情景,从而使这一流程更加潜移默化,十分顺畅自然。在单耸肩过后,由男女舞蹈演员共同进行了双耸肩的舞蹈动律。双耸肩,也被叫做笑肩。一般用于表现人在开怀大笑时会使肩膀情不自禁地伴随笑声上下抖动的情形。所以,由男、女舞蹈演员共同展示的双耸肩动作,表现了母子二人相互会心开怀大笑的场景,使整个舞蹈的情节获得了情感的高潮。由此可见,肩部的动律在《梦中的额吉》中能够凸显蒙古族舞蹈风格特征的韵律美,在塑造人物形象、抒发情感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效果。
.............................
三、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意蕴.......................................24
3.1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文化内涵......................24
3.1.1民俗文化内涵.................................24
3.1.2游牧文化内涵........................................25
四、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创新发展............................38
4.1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资源提升技艺性..................................38
4.2注重学校教育对蒙古族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41
4.3运用科技和平台推进当代蒙古族舞蹈发展............................43
结论...........................45
四、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创新发展
4.1深入挖掘民族民间传统舞蹈资源提升技艺性
贾作光先生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蒙古族舞蹈也必须对传统进行继承以及发展和基础上,提炼精华、发展传统舞蹈,建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的新型蒙古族舞蹈。要想进行创新,就要了解它的发展历史,追寻它的溯源。要想创新,就要深入群众,走进民间,不断地挖掘学习,开展田野工作。要了解蒙古族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等方面的文化特性。所以,要从蒙古族舞蹈的传统出发,取其精华,体现出蒙古族舞蹈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蒙古族舞蹈创作多元化创新发展,蒙古族舞蹈编导们的创作思维模式的也在发生变化。随着西方现代舞及编舞技法传入中国,对民族舞蹈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由于舞蹈编导的创作思维与审美视觉出现了改变,致使在蒙古族舞蹈创作的过程中,舞蹈编导们开始借鉴吸收现代舞的舞蹈元素,也开始尝试使用编舞技法的编创模式来进行蒙古族舞蹈的创作。因此,当代蒙古族舞蹈出现了很多题材新颖,形式独特的舞蹈作品。以当代社会情感、时代精神以及蒙古族人民生活变化为主要内容,突出舞蹈作品情绪的交流与情感的表达,使其具有当代的时代气息与审美标准。从蒙古族舞蹈创作的舞蹈语汇演变来看,蒙古族舞蹈语汇打破以往传统模式中平衡、对称的规范性,通过舞蹈语言动态的夸张性和动作力度的反差,使舞蹈语汇呈现出多空间、多层次、多元素、多方位的变化。采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寺庙中的“查玛舞”而编创的《鄂尔多斯舞》(图4.11)引得一代代人追忆。贾作光老师在编创时不仅向喇嘛艺人学习查玛,还从中提炼出了宗教文化的精髓,并加入到蒙古族舞蹈编创当中。《鄂尔多斯舞》采用A和B,慢板、快板两部分结构。在A版舒缓的乐曲中男舞者们依次上台,有力的甩手和稳健的踏步,展示了蒙古族男儿洒脱豪迈的民族个性。在B版热烈欢快的歌曲中,男女舞者以轻盈活跃的动作上场,舞蹈语汇中融合了从民俗生活中提取的“挤奶”、“梳头”等日常生活形态与动作语言,深刻刻画了蒙古族女性质朴柔情的性情。《鄂尔多斯舞》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干练洒脱的民族文化气氛及热情前进的精神,以中国优良传统民族文化中的根源、民俗的风格、宗教的形式与现代的思想内涵造就了舞蹈作品的精彩表现,也奠定了《鄂尔多斯舞》的艺术美学价值。
艺术论文参考
...............................
结论
纵观全文,笔者首先从蒙古族舞蹈的起源、分类进行概述,又梳理了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概况。从古老的、神秘的、浓郁的宗教色彩时期到热情、纯朴的社会生活和生产时期直到如今百花齐放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期,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困难与问题,但蒙古族舞蹈艺术家、爱好者们也在思考如何突破,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蒙古族舞蹈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品味其鲜明的形象性、深层的韵律性、独创的技艺性发现了民族艺术的魅力。文化影响着艺术,也通过艺术反映出来。当代蒙古族舞蹈中不仅有对艺术的独特表达,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作品《草原酒歌》《奔腾》《顶碗舞》《鄂尔多斯舞》中都重现着蒙古族悠久的审美文化内涵。当然,在当代蒙古族舞蹈审美意蕴中对“意境”的独特表达也值得我们去探寻。只有准确把握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审美意蕴,才能拓宽创作视野。最后笔者从创作、教育、科技、理论研究四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当代蒙古族舞蹈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
由于笔者能力所限,本论文在研究与写作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为当代蒙古族舞蹈的分类不一,作品众多,所以我尽力的搜集整理材料,在对材料的梳理中也可能有一些疏漏之处。又因笔者思辨能力与学术能力所限,无法归纳出精辟论断,但为了撰写本论文笔者尽力做到更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