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 论
1.1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了以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同时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大力实施了“职业院校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人才培养的规模明显扩大。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需求,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专业结构,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快培养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的各类人才。"2005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到 664 万人,实现了比 2004 年增加 100 万人的目标。2006 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又增加 100 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 2000 万人。”(引自周济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1.1.2 中职英语教学瓶颈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它包括中专、职高和技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要生源,近年职业学校的学生数量发生了变化的同时,生源的质量呈现较大的变化。1998 年以来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和高中连年扩招,将原本可以进入职业学校的优质生源(中考高分数段生源)吸引走,同时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与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又使原本考虑直接就业的低分数段初中毕业生进入职业学校继续学习,以致职业学校成为中考低分数段毕业生寻求教育帮助的云集之所。
中职学校近年低分数段新生中学习基础差、学习效率低、学习习惯不良、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大面积存在,相当比例学生入学后难以顺利展开职业学校的学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素质令人担忧,其中学生的英语素质情况更不容乐观。据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历年的英语入学考试成绩统计分析,每年的及格率不足67%,其中低于 20 分甚至得 0 分的学生不在少数。而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其性质具有一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代表性。另外据2011 年苏州市通用水平等级考试信息统计分析,本校中专合格率仅为 46.81%,优秀率为 6.64%;中技合格率为 32.82%,优秀率为 3.16%;高职合格率为 45.96%,优秀率为8.16%;与此同时,必须说明的是考试过程中的大部分题目(特别是阅读理解部分)是考前反复训练过的原题。由此可见, 中职学生的英语素质与社会对中职学生的外语要求相差很大。
1.2研究综述
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至瑞士皮亚杰(J.Piaget)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关于该理论皮亚杰的代表著作主要有:“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1966)、“ThePsychology of the Child”(1969)以及“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1973)等。在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科恩伯格(O.Kemberg)、斯腾伯格(R.J.Stemberg)、卡茨(D.Katz)以及维果斯基(Vogotsky)等人都从不同角度或侧面对建构主义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从而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为建构主义理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第二章 中职英语教学现状
英语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是为中职学生提高其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掌握职业技能,形成创业能力服务的。同时,它也是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改革开放以来,中职英语教学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输送大量初、中级人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从整体上看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与时发表展的要求尚存在着较大差距。为充分了解中职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以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学生,教师和教学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并与本校部分英语教师和学生就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座谈讨论。
2.1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简介
常熟市滨江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江苏省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位于常熟市滨江新市区,毗邻苏通大桥,傍依通港公路,占地面积 132 亩,现有教职工 160 多名,在校生 2400 多人,设有机械工程部、机电工程部、化工信息部、基础管理部四个系部,设置 20 多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加工技术”、“化工工艺”为省级示范专业,“机电应用技术”为苏州市示范专业。学校建有计算机实训基地,机械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化工实训基地等。计算机实训基地列入“十二五”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近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显著的办学成果学校被评为江苏省重点职业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苏州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苏州市德育先进学校、苏州市体育教育工作先进学校、苏州市绿色学校、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坚持“提升学校内涵,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方向,把“培养具有现代综合素质,掌握熟练技能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努力打造“有特色、精品化”的培养中高级技术人才的摇篮。
第三章 建构主义理论 ....................................24-33
3.1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4-25
3.1.1 建构主义理论的产生 ....................................24
3.1.2 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24-25
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25-28
3.2.1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25-26
3.2.2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26
3.2.3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26-27
3.2.4 建构主义关于师生角色的定位 ....................................27
3.2.5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27-28
3.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之比较.................................... 28-30
3.4对中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30-33
第四章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33-47
4.1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33-35
4.2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应用.................................... 35-47
4.2.1 计算机专业教学分析 ....................................35-38
4.2.2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38-47
第五章 结论 ....................................47-50
5.1对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促进作用 ....................................47-48
5.2 应该注意的问题.................................... 48-50
结论
21 世纪的教育重点已从知识的获得转向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中职英语也从原来语言基础知识的教学转移到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上。笔者发现,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和模式是中职英语较为理想、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模式。 这种新型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l)建立了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课堂真正地成为了学生的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权威地位,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平等的、交互性的。在交互式学习中,侧重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平等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2)突破了原有外语教学的封闭状态,创设了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语言学习环境。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使之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采用多种承载信息的媒体如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图、文、声、像并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课堂信息量大,教学密度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学习活动,避免了英语教学总是围绕着英语课本转和机械操练。
(3)实现了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学。中国的国情决定了课堂教学中学生数量多,教师只能满足大多数的需求,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体特征得不到体现。网络的优势使得分层次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网络技术保证了一人一机,使学生能够共同享有网络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自主学习,主动地训练自己的英语能力、资料查询能力、听说能力、资料归纳能力以及交际能力。
(4)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以及在集体环境下提高自己能力和合作精神的认识,从而在更高的认知层次上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们在教师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在这样的群体中,共同对学习内容考察、协商、辩论,这样,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