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始于2004年,至2010年共有22所院校招收护理学博士研究生,以卫生部直属院校和军医大学居多。十余年来,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2011年,我国护理学升级为一级学科,这对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及规模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整体规模及发展水平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与内容、师资力量结构以及教育质量评价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本研究采用SWOT方法分析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为制定促进其发展的策略提供参考。
1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法,源自管理学。其目的是通过明确企业自身优势(strength)、识别劣势(weakness)、抓住机遇(opportunities)、规避威胁(threats),用优势抓住机遇(SO)和应对威胁(ST),以机遇克服劣势(WO),最后减少劣势、避免威胁(WT),从而整合内外部因素及利弊条件,在制定最佳发展策略时更具针对性和目的性[8]。现已广泛运用于金融、农业、教育、城市规划与发展、环境与生态及医学等领域。
1.1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必然,是该学科进步的必要条件和保证。首先,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能刺激提升护理学科学历队伍建设,健全护理教育层次,保证护理教育全面发展,使其与国际接轨。其次,护理学涵盖护理学本身及哲学、教育学、管理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等学科,综合性强,而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是高精尖人才,这为发展护理学科、传承护理理论、延续护理教育、指导临床护理、保证护理科研、突破护理管理夯实了基础。再次,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较小,部分院校教师岗位及医院护理管理岗位对招聘护理专业人员的学历要求皆为硕士及以上,因此护理学博士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1.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劣势
1.2.1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
目前我国尚缺乏统一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完善,结构单一,基础理论及方法类课程少,课程交叉性不足,对基础理论方法不重视,跨学科知识涉猎少,哲学、高级护理理论、高级科研设计等课程开设少[49]。各院校大多围绕国家关于博士学位考试课程相关要求,依据自身教育理念、课程模式和学校资源设置各自课程,自主性大,数量有限,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吻合,核心课程设置缺乏统一标准。
1.2.2培养类型单一,培养目标、内容与临床实践
脱节姜安丽与郭桂芳指出目前我国护理博士研究生只有科学学位。国内各院校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笼统,缺乏具体定位。刘秀娜等通过质性研究指出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程度不深,针对性不强,理论与实践关联少,导致护理学博士在临床护理中实用性不强。而护理学科实践性强,脱离实践能力不能满足学科长远发展的需要。
1.2.3师资力量薄弱,未建立护理学
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以单一导师为,自身专业博士生导师数量少,一些院校需借助其他学科导师招收博士研究生,具有博士学位的护理学专业教师比例低,教师资源匮乏,师资力量结构不平衡,后备人才数量不足[7]。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护理学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因此,护理专业教师及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面临着威胁与挑战。
1.2.4招生方式较为单一,“宽出”式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多数院校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初试成绩占比重较大,内容广、难度大,增加了复习强度。综合能力较强的护理人才若初试成绩不合格便与深造机会失之交臂。命题形式不统一,专业课由院校自主命题,有指定教材,导致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低。导师缺乏招生自主权,复试发挥的作用低,不利于全面考查及选拔学生。现阶段我国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多采用“宽出”式,导致研究生缺乏竞争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些都将影响其生源和质量。
1.3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机遇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将护理学增设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这将有利于护理学科形成自身价值观和范式,定位学科性质,建立系统化并具护理特色的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护理学科知识理论体系,促进护理学科研方法的成熟,探讨护理学一级学科之下二级学科的设置及发展等问题。可进一步研究护理学知识范畴,深入研究适宜我国本土文化特色护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培养护理学术骨干及学科带头人等。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后起之秀,在发展历程中可选择性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明确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类型、模式及先进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等,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方案。
1.4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威胁
国内部分护理同仁、医学同行及社会人士对护理学科地位及专业认同感普遍不高,认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只是处理医嘱和做基础护理,缺乏对护理专业、护理工作内涵的了解以及护士在诊疗和病情观察中作用的认同,认为护理专业没有必要培养高学历研究型人才。因此,同行及社会对高学历护理人才的评价和传统价值观念严重阻碍了护理学科的进步和发展。
2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策略
2.1严格规范课程体系设置
刘贤华等提出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要根据护理学科特点和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证教育质量,适应时发表展为出发点,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护理专家。首先,国家有关部委可委托本领域专家,论证并统一规范设置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时可将国外先进课程体系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卫生保健、健康促进、疾病康复、慢病护理和管理、公共卫生政策制定等相连接,体现我国护理专业特色。增加高级护理理论、高级科研设计、高级医院管理等核心课程;增设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护理学交叉融合课程;增加高级护理实践等实践课程。可采用跨学科选课制度,培养复合型高级护理人才以克服因自身课程受限使学生思维、视野狭窄及科研能力受抑制的缺点。还要考虑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开设相关课程。其次,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在国家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如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的质性研究、复旦大学护理学院的循证护理理论与实践、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的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四川大学华西护理学院的灾害护理、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的护理教育等。最后,建立联盟,实现资源共享。目前国内仅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8所院校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能参与CMB中国护理网(CCNN)开设的护理哲学与理论构建、循证护理理论与实践、质性研究3门博士核心网络课程及翻转课堂。因此,可通过扩大联盟,加强兄弟院校间交流与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平台,借助网络技术开展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在线课程,使国内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均有机会得到学习资源。
2.2调整培养目标与类型,积极培养高级实践型护理博士
目前国内尚无临床型护理学博士研究生,这与培养临床护理专家、护理管理领导者及提供社区卫生保健服务等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因此,可借鉴美国护理博士培养经验,两种学位并重,逐渐突出临床型专业学位护理博士的作用。明确培养目标,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应具备发现护理新理论和新知识的能力;临床型博士研究生具备改进护理实践、推动卫生政策变革及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两种培养类型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护理事业发展。护理学是应用型学科,需要培养学术和临床素质兼备的高层次临床护理实践专家,以提高临床护理服务水平。因此刘华平等指出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加强与高级临床护理实践的联系,以培养专业学位为重。亦有学者预见临床实践型护理博士是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必然趋势,探索护理博士专科领域,将博士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紧密结合,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和护理专家,发挥护理专业在医疗卫生中的作用。
2.3强化师资力量,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教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及无形资源。在现有条件下,我国可采取联合培养模式,实行国际、校际间博士生、博士生导师的交流合作与学术访问,借鉴国外的双导师制度。我国护理学博士生导师数量有限,建议外聘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专业导师共同指导。选送优秀教师赴国外进修,聘请国内外与护理专业相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交流指导,提高培养的综合效益。定期考核博士生导师,严格遴选标准,加强培训,采用聘用制方式以强化护理师资队伍,警惕师资老化问题,合理建设学术师资梯队。评价标准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我国可借鉴英美等国家目前在国际上公认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投入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等;评价主体:教师、在校生、毕业生、管理者等,保证全面评价;评价内容:教师、学生、课程、招生、资源、培养目标、教育形式等众多方面。有学者分析认为,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主要问题是“原创性”和“独立性”不足[25],因此将论文质量一同纳入评价体系当中,还应建立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2.4改革招生方式,严格“进出”制度,完善考核制度
“进”与“出”分别指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招生和毕业条件及标准。我国多数院校在招生时较注重笔试成绩,在毕业考核评价中较多采取“宽出”式,建议招生时在考核基本知识前提下重视科研能力、论文和著作的数量与质量、英语水平等专业素养,积极借鉴国外的“申请制”,结合传统的“应试选拔”,探索“综合申请制”的招生方式,建立“严进”制度。毕业时借鉴国外“严出”与“淘汰制”[4],确立明确的入学和毕业标准,确保护理学博士研究生生源及毕业生质量。何国平等提出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考核的具体评价为研究的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抽样方法的科学性以及资料收集方法及伦理学原则等。
3展望
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找出目前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遇、挑战,明确其发展战略。建议抓住国家相关部门的医疗卫生政策机遇,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逐步完善护理学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课程设置及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招生方式,严格“进出”及考核制度,进一步明确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方向,谱写我国护理学博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