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大幅度增长,造成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面对未来愈来愈多的汽车通行,“限行、高架”等措施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和城镇人口数量自 2006 年来一直呈现递增状态[1]。在城镇化和汽车普及化的双重背景下,城市交通拥堵成为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图 1-1、图 1-2 分别从私人汽车拥有量、城镇人口数量两个方面展示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性。“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动低碳循环,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和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因此,加快发展高层次、立体化、大运量的地铁是目前改善我国城市交通紧张状况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近 30 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阶段,尤其是近10 年,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和相关城市对规划建设的积极探索使我国地铁在发展速度、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方面突显了后发优势[2]。表 1-1 整理了我国自 1995-2016 年有关城市轨道交通的部分政策及措施意见,它们对于地铁技术、规模和标准的发展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图 1-3 从轨道交通投资额和投资增速两方面说明地铁建设的快速发展。从表 1-2 的运营里程、开通线路(截止 2017 年 2 月 17 日)中可以发现,中国内陆大部分省会城市都建有地铁,地铁已逐渐成为城市投资建设的重点内容,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现代化程度以及人居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1985 年《中国技术政策》文件中指出:“轨道交通是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主要综合交通运输系统”。1995 年《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也指出:“需要在人口超过200 万的城市预留快速轨道交通用地”。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国办发[2003] 81 号)指出城区人口在 300 万人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 100 亿元以上,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000 亿元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小时 3 万人以上的城市可以申报发展地铁。然而,我国地铁建设起步较晚。1953 年,中国首次提出建设城市地铁,并在北京开始建设;1969 年,第一条铁路完工建成通车。自第一条地铁建成至今,我国的地铁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中国轨道交通网统计,截止 2016 年 12 月 31 日,中国大陆共有 41 座城市获准修建地铁,累计 30 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交通线路 134 条,运营线路 4153 公里,新增 18 条运营线路535 公里,创历史新高。2016 年,新增福州、东莞、南宁、合肥 4 个运营城市。预计到2020 年,我国开通地铁的城市将约 50 个[3],里程数有望达到 6000 公里,所需投资额在3 万亿至 4 万亿之间。由此可见,中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地铁建设快速发展的高潮期,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地铁建设市场。
.........
1.2 问题提出
地铁施工建设是高度集成的复杂技术工程,与一般工程项目相比,具有涉及工程专业多、技术要求高、隐蔽性大、地下管线及周边环境复杂、地理位置特殊和施工地人流密集区等特点,这些特点都体现了地铁施工的高风险性。近十多年来,地铁施工安全事故频发,施工人员作为安全生产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其安全行为是地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石,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可以有效降低地铁施工过程的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概率。因此,加强地铁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安全氛围作为施工企业人因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根据背景论述,在对安全氛围的研究中多集中于建筑、矿业和航海等领域,对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维度研究较少,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问题: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维度有哪些?地铁施工人员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具体有哪些安全/不安全行为?安全氛围各维度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作用路径及影响程度如何?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的作用路径是否受安全意识、安全能力中介作用的影响?通过安全氛围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进行加强,以降低实际施工中地铁事故发生的概率。
...........
2 理论分析
2.1 安全行为理论分析
安全行为科学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与安全的问题,揭示人在生产环境中的行为规律。从安全角度预测、分析和控制人行为方法的科学,是安全科学的分支,包含安全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人机工程学等与人的安全行为有关的学科理论。研究范围是人在生产环境中的安全行为规律。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分析、控制和改变人们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安全管理效能,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安全行为的概念最初由 Dejoy(1992)[64]提出,国内目前对于安全行为的概念研究较少,且多数研究从安全行为的反面不安全行为入手。我国国家标准《GB6441-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中指出:“不安全行为是指那些能够或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叶龙(2005)[65]在《安全行为学》中指出:安全行为是劳动者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遵守作业规程,并在出现危险和事故时能够保护自己、他人、工具和设备等物资的一切行为。邵辉等(2008)[66]在《安全行为管理》中提出:安全行为是劳动者在生产中表现出来的与事故有关的有意识的动作总和。付净等人(2011)[67]认为安全行为是生产过程中对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外界刺激经过肌体做出的理性的、符合安全行为作业规程的反应,最终经过人的动作达到预期安全目标。部分学者把安全行为定义为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为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而表现出的具体行为。由安全行为的定义不难看出,从事生产的劳动者是行为的主体。安全行为是人们在实现安全目标的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性动作的集合,部分学者把安全行为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安全行为一般指一线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与安全有关的行为。而广义的安全行为在狭义安全行为的基础上,将安全行为的实施主体拓展到了领导者、管理者和安全人员,其涉及范围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还包括在生产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事故有关的有意识的行为反应,通过一系列行动最终达到预期的安全目标。本文研究的安全行为范畴属于狭义的安全行为即结合地铁施工现场的环境特征,从个体层面出发,研究地铁施工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遵守项目施工现场的安全制度,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积极接受安全检查和向上级汇报安全状况,出现安全事故时能够保护自己、工具和设备等物资的行为。
.........
2.2 安全氛围理论分析
2.2.1 安全氛围定义
安全氛围(Safety Climate)是从组织氛围和组织文化研究中衍生出来的,最早出现于 Keenan 的文章中。而安全氛围的概念是以色列学者 Zohar(1980)[74]在 1980 年首次提出的,认为安全氛围是组织内员工对具有危险作业环境的共同认知,并将安全氛围运用到企业的安全管理领域,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在安全氛围理论内涵发展变化过程中,不同学者对安全氛围进行定义,如表 2-2 所示。理解安全氛围的定义需要注意,感知不是个别施工人员的感知,也不是组织明文规定的,对外宣传的安全规章、制度,而是全体施工人员形成的关于组织安全方面的程序惯例等真实的、共同感知。如企业宣称“安全第一”,但是很多主管为完成配额或控制预算往往会选择无视安全问题,以生产力优先。此时员工感知到的才是真正的安全氛围。管理层制定的安全措施或者企业的安全作业环境等都是安全氛围的表现形式,是安全氛围的显现。而安全氛围是组织的产物,是企业组织管理行为过程在某一特定时刻的自然属性。
...........
3 安全氛围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构建与量表开发 ...... 37
3.1 研究假设............. 37
3.2 理论模型构建..... 41
3.3 问卷设计与量表开发............. 42
3.4 本章小结............. 48
4 安全氛围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49
4.1 预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 49
4.2 正式调研数据收集与分析..... 55
4.3 模型检验与修正........... 62
4.4 实证结果讨论分析....... 73
4.5 本章小结............. 76
5 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改善对策...... 77
5.1 增强组织安全交流....... 77
5.2 完善组织安全政策....... 77
5.3 落实管理层承诺........... 78
5.4 鼓励员工安全参与....... 78
5.5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79
5.6 本章小结............. 80
5 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改善对策
5.1 增强组织安全交流
从本文章节 4.4 的实证结果讨论分析可知,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整体有正向影响,其中安全氛围维度中的安全交流对安全行为的直接影响效应为0.295,安全交流通过中介变量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对安全行为间接影响效应为 0.051。因此,安全交流对安全行为的总效应为 0.346,是安全氛围维度中对安全行为影响最大的。组织内部施工人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分享安全知识、经验、意见及事故经历有助于改善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提高安全生产效率,预防组织内部出现问题及出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地铁施工企业可以通过增强组织内部安全交流来提升地铁施工企业的安全氛围,进而改善地铁施工人员的安全行为,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路径:(1)树立全员安全交流理念,鼓励施工人员进行安全交流,对积极进行安全交流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创建人人能沟通、时时能沟通、事事能沟通的良好氛围。(2)创建良好安全交流渠道,地铁施工班组负责人可通过座谈会、安全形势通报会开展与员工的安全交流活动,员工之间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沟通,班组内部也可以通过内部刊物和内部网络系统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安全信息的传达,做到信息收集制度化、内容系统化、传递标准化,使安全交流可以畅通无阻。(3)企业管理层应对员工提出的安全问题或建议做到及时的反馈,并对相关安全绩效、安全政策以及安全措施等信息及时向员工进行通报,以做到安全交流的有效性。总之,企业的安全工作关乎着全体员工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加强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调动起全体员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够将安全工作做的更好。
..........
结论
本文根据以往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各维度以及中介变量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假设。并据此建立影响路径模型,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本文通过对人的安全行为模式、现代事故致因理论分析,结合地铁施工特点,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特点,得出影响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主要组织因素是安全氛围,个人因素是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2)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识别出影响地铁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安全氛围具体维度为:管理层承诺、安全交流、安全政策、安全教育培训、安全参与,并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验证了维度确定的合理性。
(3)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总体上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安全氛围各维度对员工安全行为影响方式和影响强度有区别。从影响方式看,安全交流和安全政策对安全行为有直接影响,而管理层承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参与对安全行为有间接影响。从影响强度看,安全交流对员工安全行为影响总效应最大,为 0.346;其次是安全政策,影响总效应为 0.244;接着是管理层承诺,影响总效应为 0.089;安全参与,影响总效应为 0.088;最后是安全教育培训,影响总效应为 0.072。以安全交流为例解释影响效应具体含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安全交流每提升一个单位,安全行为将直接提升 0.346 个单位。
(4)地铁施工企业安全氛围对安全行为影响过程中,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其中管理层承诺 安全意识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 0.074;管理层承诺 安全意识 安全能力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 0.015;安全交流 安全意识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0.042;安全交流 安全意识 安全能力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0.0085;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意识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 0.030;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意识 安全能力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 0.006;安全教育培训 安全能力 安全行为的间接效应为 0.036。安全参与 安全能力 安全行为的间接影响效应为 0.088。以管理层承诺 安全意识 安全行为为例解释间接效应的具体含义,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管理层承诺每提升一个单位,安全行为将会因为安全意识的提升而间接提升 0.074 个单位。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