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的提出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不可避免的是管线改移问题。地下管线承载着整个城市的物质、能源及信息输送工作,是整个城市发展的源动力。地下管线也被称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的“血管”和“神经”。地下管线包括通讯、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各种市政管线,每种管线代表一种管线单位,并且各自有各自的管线埋设要求,我国管线多采用传统直埋敷设,在埋设过程中道路被反复开挖,“马路拉链”现象随处可见,城市被“开膛破肚”的情况比比皆是,道路因管线埋设、扩容、更新、维修已变得体无完肤,而且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各种井盖随处可见,既影响城市整体美观又存在安全隐患。在多雨季节,路面大量积水,常常出现“城市看海”现象,行人很可能因路面积水过多,看不清道路而掉进打开的井盖中甚至丧失性命,这也暴露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管线传统直埋的方式不仅造成人财物浪费,还会导致道路质量下降,影响城市整体面貌,最重要是存在安全隐患,要想解决上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遇到的各种管线问题,最好的办法是修建地下综合管廊[2]。据不完全统计,截止 2015 年初,中国内地综合管廊已建成约 240km,相较发达国家差距巨大,仅法国巴黎市区及郊区的综合管廊总长已超过 2000km。国外实践经验表明,综合管廊的建设具有毋庸置疑的技术与经济可行性,但我国未能普遍推广的原因在于综合管廊建设中存在多方面的争议[3][4]:(1)政府部门和管线部门之间协调难。政府部门注重的是宏观的社会效益,而后者注重的是微观的局部效益,除此之外,还有部门之间、系统之间的协调,同时新旧管线之间也存在冲突;(2)资金问题。地下综合管廊的造价大约是每米一万元,虽然对地下管廊的造价分析仅停留在个案水平,还不系统,每米一万元并非定论,但地下综合管廊的初始投入大是公认的,然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资金缺位,加上政府在综合管廊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不足等,寻求创新性、多元化的投融资制度及建设模式成为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PPP模式适时出现,为综合管廊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为综合管廊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PPP 项目风险识别是进行风险评价和分担的第一步,也是进行公平合理分担的前提和基础。PPP 项目投资巨大、合同周期长(特许期一般为 20~30 年)、融资结构相对复杂、利益主体目标各异等特点,因此,较一般建筑工程项目而言,PPP 项目面临的风险多且复杂。国内外学者识别项目风险大多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等一种或多种定性方法结合的方式进行。Akbiyikli & Eaton[5]认为系统的风险管理应早期预测可能发生的风险,PPP 项目的各利益相关者应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里识别、分析、量化和应对风险,并积极采用措施降低风险。Nevitt & Fabozzi[6]详细分析了融资、建设、试运营和运营阶段的风险。研究表明:建设阶段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一方面项目并无收益,不确定性大,且随着资金注入的增加风险逐渐增强;待项目进入运营阶段,运营收入增加,项目有了收益,并偿还贷款,项目的风险随之逐渐减弱。Li B.et[7]依据风险程度提出了 PPP 项目风险分类方法:宏观层风险、中观层风险、微观层风险。宏观层风险主要是与政治、法律、市场、金融等外界大环境相关联;中观层风险主要是项目层面风险,如施工技术风险、质量、运营收益等风险因素;微观层风险指 PPP 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关系中出现的风险,如合作风险、沟通协调风险、信任风险等。Obaid[8]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法(ANP)辨识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该方法便于自我学习、归纳总结和推理。Grimsey & Lewis[9]结合 PPP 项目案例识别 PPP 项目运作中最常见的风险:政治、法律、技术、建设、运营等风险。Ameyaw & Chan[10]采用文献研究,分析加纳供水部门的 6 个 PPP 项目案例,综合风险来源和 PPP 合同文件共识别出 40 项风险因素,分析指出参与方应着重关注监管制度薄弱、社会公众反对风险、融资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工期延误等风险。Moles &Williams[11]以 Skye Bridge 项目为实证研究,从项目利益相关方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的参与方的利益追求差异,从而得出他们关注的风险因素的差异。公共部门更关注影响公共设施/服务的质量和提供效率的风险,私营方更注重影响项目收益的风险,金融机构如银行等则侧重点为市场风险以及影响自身荣誉名声的风险。
..........
第 2 章 综合管廊 PPP 项目理论基础
2.1 综合管廊概述
2.1.1 综合管廊概念
综合管廊,又称共同沟、公共管廊、综合管沟,在欧美综合管廊称之为 CommonService Tunnel[55],它是指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并在管廊内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检测系统。管廊内的空间相对宽敞,人和小型机械可以进入廊内作业,便于综合管廊内的设备及各种管线日常检测与维护[56]。现如今综合管廊已在世界发达城市普遍采用、集约度高、科学性强,已成为衡量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之一[57]。干线综合管廊一般设置于机动车道或道路中央下方,埋深不小于 2.5 米,是一种收容通过型的管廊,不直接向接户提供服务,而是连接下一级配送管网,负责向支线综合管廊提供配送服务。其收容的管线为市政管线中的主干管线,包括高压电力电缆、信息主干电缆或光缆、给水主干道、热力主干管道、燃气主干道等,有时结合地形根据城市需要也将雨水、污水等排水管道纳入其内,主干管线一般采用独立分舱敷设。在干线综合管廊内,电力电缆主要从超高压变电站输送至一、二次变电站,信息电缆或光缆主要为转接之间的信息传输,给水主干道主要为给水管渠将原水送至水厂,管网将处理后的水送到至水区。热力管道主要为从热源至换热站之间的输送,燃气厂主要为燃气厂至高压调压站之间的输送。
.........
2.2 PPP 模式的理论分析
1997 年,Windhoek 在可持续发展项目管理(Sustainable Project Management,SPM)会议上首次提出 PPP 的概念。PPP 是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的缩写,常译为“公私合作制”或“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简单来说即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组成合作共同体。这里的“公”指公共部门,主要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及其下属部门,“私”泛指私营部门,主要是民营企业。随着 PPP 项目实践不断深入,公私之间的合作在经历了长期的动态演化过程后,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 PPP 的应用有相通之处,但又各具特色,深入分析 PPP 概念及其内涵有助于公私双方在合作中明确权责关系,促进 PPP 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国内外机构/组织与学者对 PPP 概念的理解如表 2.1 所示。由表 2.1 可以看出,国内外机构/组织、学者对 PPP 的理解有共通之处,结合以上观点和我国工程实际情况,将 PPP 理解为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达成双赢的长期合作机制。究其本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以特许经营协议契约的形式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协同合作,优化资源调配、合理配置控制权、公平分担风险、共同分享利益,充分发挥各方优势以提高公共产品质量或公共服务水平[66]。在 PPP 模式中,公共部门完成了一次角色转变,由公共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合作者和监督者,公共部门在公共政策和规范制度上具备天然的权利优势,可进行制度设计和安排,如市场准入、价格形成等,也可为私人部门营造优惠通道,如税收政策、担保机制、特许期延长等。私人部门则利用自身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在项目建设和运营期间发挥优势,公私双方相互协作,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效率。PPP 模式兼顾效率与公平,是一种旨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供给的合作关系,是对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对立或从属传统关系的一场革命性转变[67]。
..........
第 3 章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识别与评价.........37
3.1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析...........37
3.1.1 项目风险形成的机理分析......37
3.1.2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特点分析.............38
3.1.3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主体分析.............38
3.2 建立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清单.............40
3.3 基于 FA 法的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评价........ 44
3.4 本章小结....58
第 4 章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构建.....59
4.1 PPP 项目分担分担机制内涵.............60
4.2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主体分析.....61
4.3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原则与分担阶段的划分...........62
4.4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框架.............63
4.5 PPP 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的构建.........66
4.6 本章小结....68
第 5 章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方案设计研究.......69
5.1 基于改进熵权—TOPSIS 模型的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初步分担.........69
5.2 基于随机合作博弈的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谈判再分担.............74
5.3 综合管廊 PPP 项目跟踪再分担.......85
5.4 实证分析....86
第 5 章 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方案设计研究
5.1 基于改进熵权—TOPSIS 模型的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初步分担
风险分担即解决哪些(what)风险在何时(when)由谁(who)承担、怎样(how)分担的问题。在上一章中已分析将风险分担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分担阶段、谈判分担阶段、跟踪再分担阶段,不同阶段解决的问题不同。本节着眼于风险初步分担阶段,解决哪些(what)风险由哪(些)方(who)单独承担或共担的问题,即解决风险因素的归属问题,为制定风险初步分担方案提供参考。目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主观赋权法,常用的有层次分析法(AHP)、Delphi 法(专家意见法),该类方法权重的确定一般采取主观的综合咨询评分,然后对无量纲的数据加权汇总。权重主要取决于各专家自身的知识结构、经验和价值观,对专家的主观判断依赖性较强,易造成评价结果不稳定。第二类为客观赋权法,常用的有熵权法、离散系数法、均方差法等,该类方法确定权重根据客观因素确定,再加权汇总得到评价结果,该类方法确定权重时主观色彩小,确定权重精度较高,在科技评价中一直得到广泛应用[83],故本文引入熵权法来确定权重,该法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指标的差异程度越大表明该指标越重要,则相应的权重也越大。熵(Entropy)的概念源于热力学,1948 年 C.E.Shannon 将其引入信息论,把通信过程中信息源信号的不确定性称为信息熵,把消除了多少不确定性称为信息[84]。指标熵权法就是运用信息熵进而确定评价指标的熵权重,各指标间熵值与熵权的合理转换是关键环节,其影响着各指标权重的正确性,进而关系着风险分担方案的合理性。
........
总结
综合管廊 PPP 项风险分担是一个系统工程。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与分析现有研究不足,然后站在公私组建项目公司(SPV)的角度,研究公私双方的风险问题,旨在设计一套规范完整的风险分担流程,为后续公私双方在 PPP 项目中的风险管理提供指导,以便更高效的提供更优质基础设施项目,以期达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好合作局面,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总结如下:
(1)相关理论研究首先系统介绍了 PPP 模式及综合管廊理论知识。接着分析综合管廊建设的必要性,综合管廊运用 PPP 模式的适用性以及从综合管廊引入 PPP 模式的可行性。最后从风险的概念出发定义了综合管廊 PPP 项目的风险,并分析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构建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分担体系结合综合管廊 PPP 项目特点,通过梳理大量文献、实地、实例考察、咨询访谈权威专家等方法构建了我国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清单,共 30 项风险因素,并对 30项风险因素依据不完全契约理论划分为缔约阶段和履约阶段。采用风险因素重要度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 SPSS19.0 因子分析法(FA 法)进行风险评价,以因子荷载值×因子贡献率>5 为选定关键风险因素标准,最终得出 17 项关键风险因素,并以此作为风险分担指标体系,其中项目运营收益风险、完工风险、法律法规风险位居关键风险前列,在项目实操中需要着重关注这类“大、重、急”风险。
(3)建立风险分担机制风险分担机制是综合管廊 PPP 项目各参与方权责利制衡的一种制度体系,使项目各参与方安心投入项目运作的制度保障,主要包含:选定风险分担准则、明确风险分担主体、全面识别和准确评价风险、制定风险分担框架、设计风险分担方案五方面内容。结合我国PPP项目的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将我国PPP项目风险分担与风险分担时点、分担原则联系起来,将风险分担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分担阶段--风险承担与风险控制力相对称原则、谈判分担阶段--风险分担与风险收益相当原则、跟踪再分担阶段--风险动态分担原则,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风险分担框架,进而从行为导向制度与行为归化制度两方面设计风险分担机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