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根据理论基础构建基础实证模型,然后利用全球反倾销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对中国2000-2015年间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的贸易救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日益明显,金砖四国经济体等新兴经济体不断出现并迅速在国际上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在经济一体化的态势下,中国的对外开放在结构和体制上也有了全新的变革继而呈现出新的特点,这无一不在促进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融合,同时对我国国内市场抵抗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反补贴、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在国际贸易战争中有着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这些措施可以有效保护本国产业。其中通过反倾销来保护自己本国工业这一手段被世界贸易组织所容许,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可以对向本国出口并对本国竞争性产业构成实质性危害的产品发起反倾销。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近几年,一方面随着中国出口量的不断增加,海外市场承担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由于中国在非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使中国与国际市场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涉及的金额也日益庞大。另一方面,20世纪中期以来中国成为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经济体,共遭受了一千余次反倾销调查,近二十年中国被诉讼的反倾销案件较之以往更甚,这是由于新兴国家也在多次运用反倾销手段。除此之外,中国在反倾销最后判决中所占的比重也显著高于其它国家,国外对中国判定的反倾销税也相对其他国家较高,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税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中国出口贸易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多的这一大环境下,中国在不断尝试和学习中也利用反倾销作为自我保护的武器,针对国际其他出口大国试图通过倾销在中国占据市场份额的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
..........................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在世界贸易飞速发展的今天,多边贸易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贸易壁垒作为一种保护国家利益的方式,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长期以来,关税作为核心的传统贸易壁垒一直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而现如今,以反倾销为代表的非关税贸易壁垒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单一的关税壁垒。反倾销一直以来都是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业的主要手段,也是组成我国贸易救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国际体系的角度来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反倾销法规为国家保护自己的国际贸易和经济利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反倾销的高规律性、适用性、普及性等明显特征,使反倾销成为全球范围内被使用最多的工具之一。自从2001年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后,根据世贸组织的有关协定,中国将享受成员国特有的优势并接受在国际市场上更大程度地对外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一方面致力于通过国际标准来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积极推动协定的实施,加快了贸易方式的优化,促进了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庞大,很容易产生大量的贸易摩擦,近几年来我国一直被列为 WTO的反倾销名单前几名,但我国也在积极地利用反倾销工具抵制国外企业对我国产业利益的侵权行为;同时,我国也在着力加强对国外倾销的监管力度,在反倾销诉讼的发起方面也更加积极主动,推动更深入的反倾销调查,维护全球贸易秩序的稳定。
面对国外频繁的反倾销诉讼,中国已经是全球范围内遭受反倾销诉讼最多的受害者。中国在应对外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攻击时,是否应该利用对外发起反倾销的方式来保护本国产业,则取决于中国对外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如何,而反倾销的救济效果主要受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影响。
................................
2.文献综述
2.1反倾销的贸易效应的相关研究
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经常运用反倾销调查这一贸易救济工具作为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的手段,因此绝大部分早期经典文献都是围绕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例展开研究的。其中,最先研究并提出反倾销措施的贸易救济效果的文献是国外的学者 Staige和Wolak(1994)。在他们针对美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反倾销案件分析中发现分别有三种非关税效应会给美国进口和出口带来不同的影响,随后提出了“非关税贸易效应”的概念。他们首先证实了贸易调查效应的存在,研究发现在反倾销调查阶段,反倾销威胁是存在的。其次,他们研究得出在肯定性终裁时确定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后对指控国家会产生明显的贸易限制效应。之后又有学者通过细化指控国家和非指控国家来分析反倾销的贸易效果。Krupp和Pollard(1996)收集美国化学制品行业的20世纪末共13年的贸易月度数据,根据发起反倾销开始调查、初裁和终裁三个时间点从指控国和非指控国的进口量的变化分析对美国进出口贸易的阻碍效果。最终得出发起反倾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从指控国的进口的结论,同时也提出有一部分的贸易进口转向至非指控国家,即发生了贸易转移的现象。
此后,有一系列学者的研究结论支持了反倾销的贸易限制效应。Prusa(2001)在2001年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针对反倾销对贸易的影响进行探讨。首先,他利用美国反倾销进程的相关信息,得出了反倾销对受遭受调查的产品的进口有很大影响的结论,特别是通过协议解决的诉讼会对贸易产生较大的破坏效果。实证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以征收反倾销税而告终的反倾销案件使美国从发起国的进口降低了约65%,而裁决的结果判定为否定的的反倾销调查对进口则不会产生影响。在此之后Prusa针对反倾销贸易效应展开更加全面和详细的探究和论述。他通过收集美国二十世纪末期发生的共计700余件案件,实证分析反倾销调查下进口国家和出口指控国家各自受到的影响。结果再一次表明反倾销会对被诉国产生一定的贸易限制效应,使被诉国贸易条件恶化。即使反倾销结案以温柔的和解形式为最终裁定结果,其导致的贸易额幅度的下降与反倾销否决终裁带来的贸易恶化仍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在Konings(2001)等人的研究中也证实了该结果,他们通过收集1985-1990年5年间欧盟对外反倾销案件相关数据,结果显示在反倾销调查启动后的五年内对进口的影响从19%到67%不等。
...............................
2.2反倾销对企业的贸易救济效果的相关研究
首先在企业层面,反倾销对本国企业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已有的相关研究表明,在反倾销发起以后,国内涉案行业内的企业将获益(Hartigan,Kama和Pery,1989;Blonigen和Park,2004),比如 Sarah(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起反倾销以后,那些受保护的美国本土企业的利润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在随后的研究中,一些学者却发现对外发起反倾销会导致其涉案产品的下游产品的成本上升,间接降低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Bierwagen和Hailbronner,1998)。而没有被反倾销波及的同类商品流入国内市场,即所谓的贸易转移效应,也会抵消一部分反倾销的积极影响(Pusa,2001)。此外,正向的影响和收益也会因为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和建立生产线而减少(Belderbos和Sleuwaegen1998; HaalWooton,1998; Belderbos,Vanbussche和Veugelers,2004)。Besides和Prusa(2013)通过研究国外企业在反倾销的不同阶段进出国内市场是存在差异的,进而发现反倾销会促使国外涉案企业退出发起诉讼的国家的市场。同时,该效应在发起反倾销和初裁的这两个时点效果最为突出,而在终裁时点效果最不明显。Pierce(2011)则对这一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证实,并且对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作出了进一步的解读。他提出,由于进口的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后会明显对进口产生限制的作用,假设生产效率较高的指控国的出口企业因此退出了本国市场,而生产效率较低的国内企业由于受到了保护而生存下来,那么发起反倾销的这个国家所承受的经济成本将额外增加。
另有学者从企业的角度,分别探讨了反倾销对国内企业的生产率、市场支配力(market power)以及进出口的影响。首先,对于公司生产率而言,Konings和 Vandenbussche(2005)在研究中发现,那些被国家保护的企业的生产力的确得到了改善,平均生产率也有显著的提升,但一些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由于反倾销的贸易救济效果所带来的产量增加并不足以补偿那些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由此产生的效率损失。Pierce(2011)的研究表明反倾销对美国工业企业的收益生产率和实际生产率产生的效果不同。虽然征收反倾销税对于企业的收益生产率有正向作用,但这是由于产品实际价格也由于成本加成的上升而增加,在去除这一影响因素后,该类企业的实际生产率并未提高反而降低的。
..............................
3.反倾销贸易效应的理论基础 ..................................... 15
3.1倾销的概念界定 ............................................ 15
3.2反倾销的概念界定 .......................................... 16
3.3反倾销的贸易效应 .......................................... 16
4.中国对外反倾销现状分析 .............................. 22
4.1中国对外反倾销的总体情况分析 .............................. 22
4.2中国对外反倾销的国别分析 .................................. 24
4.3中国对外反倾销的产品结构分析 .............................. 25
5. 中国反倾销措施贸易救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27
5.1模型设定 ............................... 27
5.2数据初步处理 ............................. 29
5.3反倾销的总贸易效应实证分析 ................................ 30
5. 中国反倾销措施贸易救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1模型设定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2000-2015年间,中国对外发起反倾销对国内涉案行业的贸易救济效果有何差异,故本文通过对比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显著性和总贸易效应的符号与显著程度来判断贸易救济效果。在判断贸易限制效应时,本文通过比较指控对象国的金额、数量等在反倾销前后的差异;在判断贸易转移效应时,本文通过比较非指控对象国的金额、数量等在调查与终裁时点前后的差异进行分析。但考虑到变量在调查与终裁时点前后的差异除去反倾销的影响外,也存在受到相同时段内出现的其他事件、政策等冲击。因此,为了免受其他共识性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双重差分法对中国对外反倾销对贸易救济效果进行评估和探讨。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为了对本文的核心问题采用DID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将2000-2015年内曾被发起反倾销调查且终裁为肯定性裁决的涉案产品作为处理组,将与处理组相同HS-4下的在2000-2015年内不曾遭受反倾销的相似产品作为控制组。这样,根据不曾被发起反倾销的HS-6产品在指控国和非指控国的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变化,就能排除反倾销之外的其他冲击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为了确保双重差分模型的有效性,需要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如果两者在反倾销调查时点之前的发展趋势相同,在反倾销调查时点后才呈现出不同的趋势,则表明处理组的进口量和进口额的变化是受到反倾销调查影响,而不是其他事件或政策冲击的结果。
.............................
6.结论和政策建议
6.1结论
本文通过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中国不同行业的对外反倾销的贸易限制、转移和总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旨在弥补相关文献的空白并为各个行业提供建议。具体地,本文首先对中国目前发起反倾销的现状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总贸易效应和发生反倾销案例最频繁三个行业展开探讨。其次,本文根据理论基础构建基础实证模型,然后利用全球反倾销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对中国2000-2015年间发起的反倾销调查的贸易救济效应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确实存在,并且对于不同行业的不同效应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各个行业的贸易限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的对比分析贸易救济效果的优劣。
对于贸易总效应来说,汇总发起过反倾销的所有行业来看,由于实证结果显示启动和终裁时点的两个交互项的系数均为正且其中一个是显著的,因此判断总体来说贸易转移效应要大于贸易限制效应,即通过反倾销减少的从指控国的进口被从第三国的进口所取代,可见贸易救济效果并不理想。对于造纸与印刷行业,贸易限制效应的作用远大于贸易转移,从侧面说明了反倾销对造纸与印刷业的贸易救济效果比较好,通过反倾销减少的从指控国的进口并没有明显的转移到其他非指控国的进口上。对于化工行业,贸易转移效应的影响程度明显要远大于贸易限制效应,即国内企业从指控国减少的总进口额要小于从非指控国增加的总进口额,因此贸易救济效果较差。对于金属行业,在发起反倾销的时点看是贸易转移的效果更大,但在终裁时点则无法判断,总的来说是贸易转移的作用略大于贸易限制效应,因此贸易救济效果也不够理想。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