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经济全球化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各个经济体的商品、服务、资本以及技术在全球进行扩散,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的概念也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1997 年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经济全球化定义为“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现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指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上的各个方面形成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涉及到世界各国各地区贸易、分工、资本以及要素的跨国境流动的世界经济发展过程。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经济全球化被认为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金碚, 2016),其影响已经蔓延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各国(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联系日益密切,无论是联系深度还是联系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而 20 多年的演化过程也说明只有打开国门,积极融入到全球经济当中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相互支撑、相互交融,尤其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信息通讯技术所带来的地理距离的“死亡”(Caincross, 2001)进一步降低了国际贸易的成本,加速了国际分工的细化,各经济体不同的经济领域在这种背景下不断融合,形成了不可分割的全球经济网络。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以往的产业融合研究大多集中在一国之内的不同产业之间,不适用于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地区)间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为数不多的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也更加注重分析中国在区域合作当中的产业融合程度以及主导地位。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GDP 总和占到全球 85%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不同产业间融合程度的研究中,较已有的产业融合分析相比更加宏观,丰富了产业融合领域,尤其是不同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融合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另外,由于国家(地区)间的产业融合主要通过中间产品贸易数据来体现,因此本文建立了中间产品投入产出网络来衡量中国各类产业当前对全球相应产业的依赖与被依赖程度,从关系网络角度分析产业的融合程度,具有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更高的附加值是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当中的一大阻碍。而以往学者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研究大多就产业论产业,很少联系到世界各国(地区)对中国产业的依赖以及中国产业对其他中间产品输入的需求。因此本文从所建立了产业网络入手,分析中国各类产业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各国的联系程度,为找出中国产业结构的欠缺提供新的思路,具有现实意义。
..........................
第 2 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文章的理论基础
2.1.1 产业融合的相关研究
2.1.1.1 产业融合的发展历程
产业融合这一思想的最早起源,出现在马克思与马歇尔的研究当中,但是由于两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工理论之上,这一思想并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的第 1 卷中曾提到:“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起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也即,分工的发展将会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另外一种收敛性的发展;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当中,也曾在字里行间中表达过产业融合发展的思想:“当分工的精细不断增大时,名义不同的各行业之间的分界线,有许多正在缩小而不难越过”。两位学者的表述都说明了一个观点:分工的不断细化有助于找出不同产业之间在生产程序、技术方面的相似之处,使产业间出现融合的可能性。
Rosenberg 于 1963 年在对美国机械设备业的演进过程研究中,首次提到了“技术融合”的概念(Stieglitz, 2003),作为产业融合的一部分,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开始出现。技术融合被定义为产品的功效和性质完全无关的产业由于采用了相同的技术而导致专业化生产工具出现的过程。随后,20 世纪 70 年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业、出版业和电信业开始出现产业的融合发展现象。日本电气股份有限社公司(NEC)在 1977 年引进了 C & C 概念(也即计算机与通信, Computer andCommunication),大胆预测到了产业融合时代的来临。1978 年,麻省理工的Negrouponte 第一次用三个相互交叉的圆来表示计算机、印刷和广播三个技术的边界,指出这三个圆圈的重叠部分也即相互融合的部分将成长为发展迅速并不断创新的产业领域,Negrouponte 也由此得到了赞助,组建了其著名的媒体实验室。
...........................
2.2 文章的研究方法
伴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地区)的分工不断细化且彼此联系,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全球生产网络,而以往基于全球价值链对各个经济体在生产过程中的上下游位置以及国际分工地位的衡量,关注了各国(地区)在复杂生产网络的一个个独立环节当中的位置(Wang et al., 2017; Hummels et al.,2001),而对于一国(地区)某一产业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所有产业生产过程所占据地位的重要性,一个国家(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形成的产业关系数量与融合程度的研究却很少涉及。
社会网络分析主要依靠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数据建立网络,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行动者在所形成的所有生产环节当中的位置,有助于理解各个节点在整个体系中的结构性角色、内在关联模式、其模式如何随着时间变化,识别非网络当中不可见的潜在信息。可以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社会网络当中运用投入产出数据对国家(地区)间产业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姚星等, 2019)。
本文主要关注的是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各个产业之间形成的产业融合关系,而中国某一产业的发展不仅涉及到本产业内部的生产,还涉及到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与依赖,以往全球价值链位置的衡量方法对于中国产业发展程度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选择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42 个国家和地区)56 个产业之间存在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依赖关系数据,以各国(地区)各产业为节点,产业之间存在的投入产出关系为边建立中间产品投入产出网络,同时为各产业之间存在的融合关系赋予权重,值为中间产品或服务的贸易金额,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融合程度衡量指标,对中国各个产业在融入全球经济当中的优势与缺陷进行分析。
国际贸易论文怎么写
第 3 章 产业网络的构建与产业融合衡量指标的选取............................................24
3.1 国家(地区)间投入产出网络的构建与数据说明...................................24
3.2 中国与主要贸易国家(地区)间整体产业水平与网络视图...................26
3.3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融合衡量指标的选取...................................27
第 4 章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融合程度的衡量............................................32
4.1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投入产出网络的整体情况...................................32
4.2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融合程度的衡量...........................................32
第 5 章 国家(地区)间产业融合程度影响因素研究............................................42
5.1 主要影响因素变量与估计方法的说明.....................................42
5.1.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以及数据的说明....................................42
5.1.2 估计方法的说明................................44
第 4 章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产业融合程度的衡量
4.1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投入产出网络的整体情况
通过对2003-2014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所构成的投入产出网络进行构建与计算,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的一般性指标(如表 4-1③所示)。
国际贸易论文参考
...............................
第 6 章 本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本文以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各个产业为节点,以国家(地区)—产业之间存在的中间产品投入产出关系为边,运用 WIOD 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03-2014 年数据建立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GDP 之和占到全球的 85%以上)生产网络。首先,从可视化网络视图对近年来以上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的相互融合的产业关系进行总体评价,进而计算出社会网络分析的一般性指标,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产业融合程度以及国际化分工的细化进行分析。本文还提出了 5 个指标对中国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之间的产业融合程度进行了判断,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6.1.1 世界主要经济体间的产业融合广度有所增强
从 2003-2014 年中间产品投入产出网络的一般性指标来看,首先,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存在的产业关系数以及平均度数都有所增加,也即各国(地区)各产业之间有更多的投入产出关系形成,不同产业在网络当中的重要程度普遍有所增强,这也可以说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所形成的投入产出网络当中,国际化分工更加细化,有助于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但是这种增长并没有体现在以往在网络当中更加重要的国家(地区)—产业当中,因此可以认为,以往表现更加一般的国家(地区)—产业在全球化分工当中的参与程度有所提高,与越来越多的产业形成中间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其次,平均加权度、最大加权入度与最大加权出度的普遍增加,说明相比较产业融合广度,产业融合深度的提高更加明显,全球化分工生产的确带来了生产率水平的提高;最后,直径的增大以及平均路径长度的轻微缩短说明了在该跨国生产网络当中,部分产业的分工更加细化,而也有部分产业由于技术等的进步,生产环节有所缩减。
6.1.2 中国产业融合广度不断提高但需求依赖大于其供给能力
无论是分国家(地区)还是分产业的产业融合广度指标,中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与更多国家(地区),多个产业的对外支持与依赖的融合,说明中国近年来对外产业融合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但是虽然中国分产业的产业融合广度在部分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等)上体现出对外供给大于需求的趋势,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明显,而在对外需求大于供给的部分产业上(建筑业、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运输与其他服务业),这种差异却十分突出,说明中国的优势产业在全球生产过程中虽具有优势,但是其优势并不明显,没有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容易被替代,而在其有所欠缺的产业当中,中国对各国各类产业的依赖更加突出,不容易实现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