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国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2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深和贸易一体化进程加深的大背景下,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中大量引进外资以及对外贸易的增加是影响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也使得中东欧国家对其重要贸易伙伴欧盟以及欧元区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本国国内市场发展不健全,国内需求不足。2008 年,全球发生金融危机,大部分中东欧国家依赖的外资引进产生了停滞,同时由于欧元大幅度贬值,整个欧洲出现了严重的债务危机,总体经济形势下滑,大多数欧盟国家购买能力受到影响,进而导致中东欧国家出口下降。这场债务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及外资引进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部分中东欧国家经济增幅持续降低甚至出现衰退。重要贸易伙伴欧盟的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曾经促进了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加速,改革顺利,此时也成为其经济再次衰退的导火索之一。2013 年乌克兰总统希望与俄罗斯加强贸易合作,中止与欧盟签署协议,这一做法违背了国内群众的意愿,爆发了战争,严重影响了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2014 年,中东欧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德国经济萎缩,降低了对中东欧国家的进口需求。面临内外双重压力,为了重振经济,中东欧国家频频向中国发出邀请,希望借助中国改善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结构转型不断深化。

自古以来,中东欧国家就是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往来,是中国与欧亚国家贸易合作的陆上必经地区,沟通着欧亚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在地理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在市场上也具有极大的潜力。中东欧国家包括 16 个国家,其中有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塞尔维亚、阿尔巴尼亚、波黑、黑山①。在“一带一路”政策沿线 60 多个国家中,从国家数量上可以看出中东欧国家的重要性,是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中不可忽视的一员。“向东开放”政策与 “一带一路”政策在愿景上有一定的重叠性,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具有一致合作目标与发展目标,合作潜力巨大。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方面的研究
关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方面的研究较少,主要是基于定性的描述性分析。李钢和崔艳新(2004)、朱晓中(2012)、窦菲菲(2014)等人研究了中东欧转轨以及欧盟东扩等不同国际形势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和贸易合作的影响与变化。其中朱晓中(2012)、李钢和崔艳新(2004)主要从整体影响层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双方政治关系及贸易合作均呈现逐年稳中有升趋势,但朱晓中(2014)认为由于美国、俄罗斯、德国与中东欧国家有着悠久的贸易合作历史,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可能会受到美国等国对后来者的利益拒阻性的影响。李娅茜(2018)、朱晓中(2017)、姚玲(2016)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具有理念新颖、制度成熟、双边贸易额增长快速的特征,未来发展前景良好,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龚新蜀、张晓倩(2014)、窦菲菲(2014)则认为欧盟东扩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出现了比较显著的挤出效应和转移效应,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发展未来比较微妙,分析了其形成发展及原因。除了整体层面的贸易合作分析之外,刘夏、武靖凯(2018)、杨丽华(2012)从细分领域分析了合作现状、优劣势,并提出了更精确的合作建议。刘夏、武靖凯(2018)从多个细分领域角度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现状,并且分析了中东欧 16 国的产业优势与劣势,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精准合作的建议。杨丽华(2012)从服务贸易角度认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具有市场优势、资本优势、制造业服务化和后发优势四点优势,中国应当抓住优势,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在承包工程和建筑、信息服务、服务外包和现在旅游业的合作。无论是从整体还是从细分行业的角度分析,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在中国的对外贸易合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实证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是指数分析和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内容主要是贸易互补性、竞争性以及贸易潜力。以往的潜力研究以整体贸易、农林产品贸易为主,最近两年关于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潜力研究逐渐增多。尚宇红(2012)发现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市场结构和商品结构都具有高差异的特点,张秋利(2013)分析了双方货物贸易互补性,发现双方互补性主要是产业间互补。龙海雯、施本植(2016)根据国际贸易 SITC 标准分类数据,运用指数和引力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双边贸易产品和市场的贸易竞争性、互补性、贸易潜力,发现双方产品无很强竞争性,互补性高,各国人均 GDP、汇率和是否加入欧盟会影响双方贸易,中国与波兰、捷克等部分国家存在贸易过度。王纪元、肖海峰(2018)根据中国农业部农产品贸易统计分类标准数据,运用七种指数对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贸易的贸易规模、互补性、比较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具有优势产品高差异、互补性强、以产业间互补为主等特点。张海森、刘英杰、张晓静(2007)运用指数分析研究了中国与东欧国家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以及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

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产业架构,顾名思义是我国各产业架构关联关系以及机构内部存在的有机关系。从广义视角来看,产业结构亦可称之为经济架构,是国家整体经济体系的写照,从狭义视角来看,则单指产业间关系以及企业间的关系架构。按照经济理论而言,随着产业持续发展,经济架构必然出现重视二三产业,抑制第一产业的趋势。同时依仗于体力消耗以及物力消耗的传统企业比例逐步下滑,重视创新与发展科技的新兴企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从而出现了劳动要素充裕型和资源要素充裕型主导产业向知识、技术要素充裕型主导产业转移的趋势。由此可见,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必然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了抢占市场先机,服务类行业对于自身水平需求更高,只有铺设完善的知识储备,具有广布且具有先进性的知识性生产要素,才能够保障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历史必然性,经济发展背景下,产业必然持续优化提升,由更具高效率的高科技产业逐步取代传统低效率的劳动型产业。产业结构优化过去往往从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入手,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体系架构优化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创新理念作为依仗,帮助国家产业实现转型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

2.2 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影响的作用机制
在理念落后的封闭经济时代,受限于空间阻碍,只能在本国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产业架构,然而本国资源有限,很容易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如今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发展,对外贸易的拓展,能够最大化实现产业架构的优化升级,产业架构的修缮同样为对外贸易发展注入活力。当某些行业在国内供需架构较为畸形时,能够借助国际市场实现自身架构以及产业占比的优化革新,另外经济全球化带动着国家经济增长,亦是能够得到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不可忽视的重要助力。

对外贸易发展的关键点在于利润,总额增加同样能够对于产业架构发展具有提升作用。纵观对外贸易往往由进口以及出口两方面组成,伴随贸易提升,贸易总额亦是随之水涨船高,国家外汇随之提升迅速,形成了对于国家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本积累。同样进行针对性进口,通过引进本国匮乏的资源以及落后的生产技术,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臂助,实现外汇到生产力的理想转变。由产业发展理念可推,当假设劳动力资源保持充沛状态,资本积累数额与发展呈正相关态势。同时贸易总量的提升,必然带来资本积累的持续增加,经由科学理念作为指导,

能够更具准确性和科学性的促使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可知,外贸发展带来资本提升,技术进口带来理念升级,必然使得我国企业架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化革新。

另一方面,对外贸易的商品类型构成以及产业组成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优化调整,从而对于本国产业调整具有重要导向意义。深掘外贸起源,我们意识到当发达国家自身架构优化升级完成后,第三产业占据较高比重,然而国家发展必须需要一些可能导致重污染以及高消耗的基础商品和初级商品,因此他们以高科技技术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某种程度上实现各取所需,然而长期保持这一态势,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产业陷入畸形,因而必须进行适量调整。伴随外贸发展,产业机构必然随之转变,当前发展中国家同样对于自身产业架构进行改变,重视富含高科技因子的新兴产业发展,然而未来如果双方对外出口都以高科技产品为主,同样导致依存互补性出现问题,因此中间贸易必然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以及贸易主流。以中间贸易的方式最大化提升国家优势,增加各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和黏连度,能够使发展中国家具有条理性的实现国家经济机构的合理化转型。
..............................

3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现状………………………13

3.1 波兰……………………………14
3.2 捷克……………………………16
3.3 匈牙利……………………………17
4 中国产业结构现状………………………31
4.1 三次产业结构变化…………………………31
4.2 三次产业劳动力变化……………………………32
5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35
5.1 产业结构指标选取与估计……………………35
5.2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指标选取与估计………………41

5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5.1 产业结构的指标选取与估计
以往学者对于产业结构的衡量标准往往是选择用三次产业和 GDP 的比值表示,理论依据是配第—克拉克定律和库兹涅茨法则。这种衡量方法是是运用统计学手段对产业结构变迁进行了表面描述,不能揭示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因素和原理。本文试图从寻找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出发,借鉴李子伦、康增奎对产业结构的定义加以梳理,提出的对产业结构构建能够将产业升级更准确定位的的三大指标体系,认为一国产业结构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和能源利用效率是衡量产业结构水平的重要指标,进而研究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来对相关指标体系的数据进行处理。

关于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有很多学者从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角度进行衡量,这一方法具有便捷、直观、数据容易获取的优点,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一衡量体系并没有从科技创新的作用机理方面体现科技创新的效果,没有考虑到创新效率的问题。本文基于李子伦建立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
科技创新活动包含了研发、应用和生产三个过程,除此之外,还会受到政府扶持的因素影响。在这过程中,科技因素的表现形式由基础技术向高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技术转变,最终在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中落实。高科技的产生来源于基础的技术研发活动,不会凭空产生,一切都需要以寻常的基础技术作为基石,进而向更高层次科学技术探寻。基础技术的研发主体包括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中高校在基础技术的研发中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更主要的是对高新技术的运用,将高新技术落实到实际生产当中去,进而落实到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与使用过程。关于外界因素-政府资金的扶持,国内有学者检验过其推动作用,因此,在此基础上,将科技创新能力指标划分为 6 个数据,包括高校发表科技论文数、高校专利申请数、高校专利授权数、技术市场成交额、R&D 经费支出、科技拨款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

.............................

6 建议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