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三元边际的影响分析--基于反倾销贸易壁垒的实证检验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5224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国际贸易论文,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利用三元边际的分析框架,从另一角度分析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出口增长的影响,且着重分析了究竟是扩展边际、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中的哪一种或几种对于出口影响大小,也可以看出三个具体路径在所选取时间内的变动,从而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提出更有效的建议。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980 年以前,以美国、欧盟为主的五个经济体实施了反倾销政策,而在 198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利用和实施以反倾销为主的非关税壁垒。现代世界经济中,国际分工深入的加速发展,国际经济的发展趋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在经济贸易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国际间贸易摩擦不断增加,其形式也逐渐多样化,由单一的关税壁垒逐步发展为技术性壁垒、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多种形式的非关税壁垒。这些形式由于得到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规则的认可,已经成为中国主要贸易合作伙伴国进行贸易保护的常用手段。2008 年以美国为起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从金融界泡沫迅速影响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其带来的政治危机,但与此同时,中国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加深,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13 年中国终于获得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贸易大国地位。2017 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277923 亿元,比 2016 年增长了 14.2%。对外贸易给中国带来可观利润,推动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而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中国商品也在世界范围内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非关税壁垒,从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到更隐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对外贸易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不仅以美国为主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非关税壁垒,以印度、越南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也对中国出口商品设置重重障碍。全球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意识形态等种种原因,将针对中国设置非关税壁垒作为限制中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优先选择。这就可能会造成Vandenbussche 等(2006)提出的“冻结效应”,即如果有一种产品已经遭遇非关税壁垒的障碍,其他相似的产品更容易在出口时遭受重重堵截。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以及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后,实行了一系列关税壁垒的减让措施,使各国以往通过高关税对本国产品进行保护的目的越来越难以实现。在 WTO 时代,由于非关税壁垒十分隐蔽且在 WTO 允许范围内,各国使用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经济利益提供了有利条件。各国在进行反倾销时,可以根据自身的要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对特定的目标国实施歧视性的反倾销措施。

............................

1.2 文献综述
根据 1947 年关贸总协定的定义,倾销是一国的产品以低于产品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并对该国内商业造成“实质损害”的行为。并于 1979 年将小于正常价值定义包括了价格歧视和销售价格低于成本,其中,后一种定义基于成本的反倾销指控,是美国反倾销的主要特征,案件数大约占据了美国反倾销案件的三分之二。已有文献显示,在出口贸易边际的研究中,学者们更多的选择将一国出口贸易额细分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的二元边际分析法。并且在研究非关税壁垒中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额变动的影响时,局限性十分明显,因此将文献综述部分分为非关税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和非关税壁垒对出口贸易边际的影响两部分论述。
1.2.1 非关税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
非关税壁垒(Non-Tariff Barriers)是针对关税壁垒而言的,即除了直接通过关税限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之外的其他手段。在使用过程中隐蔽性更强且形式多种多样,是现今国际贸易中最常用来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的最有效手段,常见形式有:反倾销、反补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特别保障措施等等。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非关税壁垒的隐蔽性以及滥用,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严重阻碍。

目前,已有部分文献利用各类指标研究非关税壁垒影响,考察非关税壁垒壁垒对国别和产业层面贸易量的影响,并证实了进口国实施非关税壁垒对贸易的出口国存在明显的贸易限制效应。但在随后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中发现,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于出口国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且得到的结论为,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大于发达国家。

..............................

第 2 章 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情况分析

2.1 中国出口贸易现状
2.1.1 出口额变化情况
出口贸易,作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即通过将货物及服务从某一个国家运输到另一个国家,以获得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商品生产和出口贸易的大国,2018 年中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仍旧稳居全球第一的地位,排在其后的国家有:德国、美国、日本、法国、韩国、荷兰等。出口贸易增长主要由于:市场活跃度高,使得外贸企业不仅仅是数量增加,而且企业的实际效益也在增长;“一带一路”建设使得中国的贸易伙伴群体扩大,给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进出口外贸环境。

中国在 2001 年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和全球的其他国家尤其是同为世贸组织成员的国家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联系不断加强,尤其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方面的联系的加强,使得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2009 年出口总额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全国进出口情况统计得知:近些年,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一直呈上升趋势,并且保持着较高的增速。进出口贸易总额从 2010 年的 29727.6 亿美元增加到 2018 年的 46230.4亿美元,增幅为 55.5%,年平均增长率为 6.2%。而在出口总额方面,中国商品出口总额在 2010 年至 2018 年中由 15779.3 亿美元增加到 24874 亿美元,增幅57.6%,年平均增长率为 6.4%。从图 2.1 可以看出,在 2010 年至 2018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在总体上呈现上涨趋势。其中,2010 年至 2014 年这五年中涨势迅猛,但是之后的两年呈现下降趋势,并且可以从表中得知,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虽然同时下降,但进口总值下降幅度比出口总值更大,出口总值变动幅度并没有那么明显。而在经过这两年的负增长之后,从 2016 年开始,进出口贸易总值以比之前更大的增幅在反弹式上涨。


................................

2.2 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总体情况分析
2.2.1 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背景及原因
18 世纪 60 年代,随着发源于英国的产业革命的兴起及欧洲各国生产力快速提高,使得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张,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和对外扩张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贸易壁垒出现,每个国家都希望更好的保护本国工业,同时将产品销售到其他国家赚取更多利润。各国在此时的保护措施多选择关税壁垒,即通过提高关税水平来阻止其他国家相关产品进入国内破坏本国市场。真正将相关理论开始提交到政府政策中的是,1776 年美国建国后华盛顿任命的财政部部长汉弥尔顿在研究了美国经济后,1791 年向国会提交《关于制造业的报告》,认为美国应该以工业立国,并且竭力希望政府可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让美国这个新生国家可以在欧洲工业革命基础上迅速发展本国的工业经济。这篇报告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美国政府发展本国经济以及确定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文件。美国政府构建了高关税壁垒以保护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自身市场,使得欧洲更廉价的商品不能大批量进入本国市场,冲击本国工业经济,形成了美国国际贸易运作框架。因此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其实由来已久,从其建国后就已经初显端倪。

而在思想理论上,德国的李斯特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代表人物,于 1841 年出版《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认为政府应该对贸易政策选择更理性,在书中对什么是本国未发育良好的幼稚工业,为什么保护、如何保护做了详细的解释。认为如果有强力竞争者,则应该以 30 年作为保护期,在此期间让本国幼稚工业发展,如果该产业始终没有起色则应该放弃保护让国外产品进入市场。在保护期内,保护关税应该随着本国幼稚工业发展的水平改变,让本国幼稚工业能恰到好处的和其他国家产品既有竞争,又不会直接被挤出市场,并且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壮大自身,即体现了对本国工业开放中保护的思想。而后的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及国际贸易实践也证实了李斯特的理论正确性。
................................

第 3 章 非关税壁垒对出口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
3.1 国外对华实施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3.1.1 宏观经济因素 ............................. 23
3.1.2 政治因素 ............................... 23
第 4 章 反倾销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三元边际影响的实证检验 .... 30
4.1 出口贸易三元边际的构建 ................................. 30
4.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35

第 4 章 反倾销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三元边际影响的实证检验

4.1 出口贸易三元边际的构建
(1)出口贸易三元边际的概念
本文在 Hummels 等提出的贸易三元边际分解框架下,参考了刘爱东等⑤关于三元边际实证模型的构造思想,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中国主要出口的 18 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对其进行三元边际计算及分析。

三元边际实际上是一种将出口产品的出口额分解的方法。将其分解为某国出口对整个世界市场相比的相对价格、相对广度与相对数量。在此基础上,分析扩展边际、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对于一国出口的影响程度,涉及面很广泛,可以从中国总体层面和中国与目标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从国家和总体层面出发,重点研究我国对主要出口国家的贸易广度、价格与数量的结构特点。此前,二元边际最早出现,将出口分为扩展边际和集约边际,Hummel and Klenow(2005)在此基础上将集约边际细划为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两方面,从而建立了现今使用的三元边际基本框架。首先通过公式计算,将一个国家在一段时期内的出口贸易总额分解为二元边际,即研究其扩展边际 EM 和集约边际IM。下面分别从国家、企业和产品角度分析三元边际的内涵。扩展边际增长是指一国在特定一段时期内,出口贸易的出口的国家数量增加、出口企业数量增加或者出口产品种类增加;集约边际增长则是指一国在特定一段时期内,与原有贸易国在贸易量上增加、已经出口的企业中出口量增加、出口商品价值量增加。其中集约边际可以划分为价格的提高和数量的增加两种可能。

............................

结论
本文基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选择 2006 年至 2017 年间对中国发起非关税壁垒调查的 18 个目标国家和地区的 HS1992-6 分位数据,构建了引力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以反倾销为例的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实施,对中国出口贸易总额有明显不利影响。

具体结果如下:首先,非关税壁垒措施对于出口贸易总额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性,反倾销措施增加 1%,则出口贸易总额将下降 0.0402%,通过了显著性水平 1%的检验,并且基本与现实中遭遇非关税壁垒措施时,出口经济变化相符合。即中国遭受反倾销等调查时,减少了出口贸易量。其次,将出口贸易额划分为三元边际进行分析。本文在提到的三元边际框架中,先对中国整体数据做了整理和计算,得到的结论是在每一年中,价格边际对于出口贸易额的变动影响效应是最大的,其次就是扩展边际,对出口贸易额变动的影响基本围绕 0.2 上下波动,略微呈现下降趋势。数量边际虽有影响但是影响程度最小。再次,加入诸多控制变量构建了引力模型并进行检验。在结果中发现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与反倾销之间是负相关关系,在 1%显著水平下显著;价格边际影响为正相关,但并不显著。国外对华采取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措施存在负面效应,而且主要是通过扩展边际和数量边际的路径实现的,也证实了前文提到的贸易破坏效应确实存在,非关税壁垒措施使得相关产品出口数量随之下降,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也下降。

结合以上结论,对于构建贸易救济体系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从进出口贸易的结构出发,减少贸易顺差,使进出口贸易更加合理化。同时需要关注进出口贸易中行业集中情况,尽量多角度全方位的争取在多个行业出口。尤其是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方面的出口,减少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同时注重产品自主研发,提高高科技产品的研发投入。第二,对于非关税壁垒措施,应该更详细的建立相关法律和非关税壁垒的预警体系,国内对于反倾销等措施立法方面仍有缺憾,建立相关法律有利于加强企业对非关税壁垒的警惕,并能使用有行之有效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规避国际上的非关税壁垒。第三,对于已经遭受反倾销调查的企业,需要通过国家和行业协会等权威对企业如何应诉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实施有效的贸易救济措施,可以减少反倾销等对于相关企业的不利影响,有利于维护企业理性的积极应诉的信心。第四,在前文分析中提到过,对于反倾销等非关税壁垒,如果一国对中国实施壁垒而中国遭受侵害,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其他国家也会对中国实施壁垒。因此为了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对于非关税壁垒措施,中国自身的报复能力也必须提高,以保护自己正当合法利益。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