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挑战之中国技术创新与经济提升关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32206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意义
1980年,中国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初期,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位于世界排名的底部,情况不容乐观。而随着改革开放时间的不断拉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果越来越显著,在2007年,中国一举越过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而后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排名中位居第二,将日本用在身后,这预示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从其它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后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很可能一直在中等收入里排徊不前。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就已经成功跨入中等收入国家的智利、巴西和马来西亚等国,由于其经济发展模式没有进行重大的改变而且其过去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隐藏的弊端也在慢慢的凸现出来,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相反,也有一些国家顺利跨入高收入国家,例如亚洲的韩国,从1983年开始,仅仅用12年的时间就跨越了“中等收入陷讲”,到1995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000美元左右,顺利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 30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功地进入了高中等收入国家,下一步目标就是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虽然中国经济多年来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但中等收入陷讲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由于中国地广物博,人口众多,从而造就国情复杂,远非那些小国可以想像的。因此中国目前所面对的中等收入陷讲是由具体国情决定,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二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本文在梳理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讲”己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落入“中等收入陷讲”拉美国家和己跨越“中等收入陷讲”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进行回顾,以技术创新为视角,分析了中国当前技术创新的类型、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深层原因,探讨了中等收入陷讲下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运用经验数据实证检验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应对措施与路径选择。全文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同时,也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进行归纳。第二章论述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陷讲”的研究现状以及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现状,并提本文出以技术创新为视角探讨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三章分析已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欧美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已经落入‘‘中等收入陷讲”的拉美国家的失败教训,以期对正处于中等收入行列的中国能跨入高收入国家提供有益的启示。同时,说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现状,探讨现状中的哪些不足可能会使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讲”。第四章阐述技术创新的定义以及分类,分析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最后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第五章说明我国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的技术创新现状,同时,提出技术创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第六章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提出的技术创新可能路径进行验证,探讨出我国较优的技术创新路径。第七章对本文进行相应总结,并以技术创新为视角,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讲”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国内外关于“中等收入陷畊”的研究现状
“中等收入陷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以往积累的矛盾慢慢显现致使经济发展徘徊不前,无法跨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行列。国外学者对于“中等收入陷讲”的探讨,大部分集中于其成因方面,因为找到了原因,便可对症下药找出解决“中等收入陷讲”的方法或者政策方针。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具体国情的不一样,学者们的分析时所釆用的视角也不一样。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视角。联合国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迪特尔曼(2011)认为,阿根廷等拉美国家难以越入高收入国家的原因,是在其工业化发展初期采用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模式后,迟迟没能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更新换代,一直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耐用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弗放兹(2011)研究指出,部分东南亚国家难以跨越“中等收入陷讲”以及恢复经济高增长的原因在于没有切合时宜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最后导致发展缺乏动力,经济徘徊不前。
………


第二节国内外关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现状
技术创新是从新产品理念的产生到产品商业化的整个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幵发、生产制造、市场商业化等系列活动,本质上是科技与创新相互结合的过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不管是早期的经济学思想还是现在的各类经济学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有过对经济增长与技术创新之间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过相关研究或者论述。亚当•斯密(Adani.Smith)(1776)的著作《国富论》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讲到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伴随着技术的变迁,亚当•斯密发现技术进步也能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他也强调经济增长还会受到社会环境与国家制度的影响。到1912年,经济学视角的创新概念首次在经济学家熊彼特(J.AJoseph.Alois.Schumpeter)的著作中出现。到1939年,熊彼特才正式地提出技术创新的概念,由于当时受到凯恩斯主义”思潮的影响,他的理念在当时并会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行,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其重要性。在20世经40年代,经济学家哈罗德(R.F.Harrod) (1948)和多马(E.Doniar)( 1947)在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并建立了经济增长模型,虽然该模型中并未将技术创新因素考虑进去,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促进了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经济学者索洛(R.M.Solow)(1956)等人在“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该模型也存在同样的缺陷,忽略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过分重视人力资本。
………..


第三章国际经验及教训与中国经济增长现状.........12
第一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经验.........12
第二节拉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训.........17
第三节启示:技术创新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因素.........18
第四节中国经济增长现状与落入陷阱可能性分析.........19
第四章中等收入陷阱解释框架下的创新与增长.........24
第一节内涵界定.........24
一、经济增长.........24
二、自主创新.........24
三、模仿创新.........25
第二节从模仿到创新.........26
第三节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机理作用.........27
第四节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33
第五章中国技术创新的新特征和新模式.........34
第一节技术创新模式的新特征.........34
第二节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38


第七章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调整人力资本结构
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等因素的总和,我国经济要很好的发展,就必须有相应的人力资本结构与之相匹配。我们这里所讲的人力资本结构是就国外引进的技术而言的,对于国外引进的技术我们要做好两方面的调整,一是精英研究人员的再教育,研究人员是引进技术的首要接触者,他们要把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掌握其主要原理和方法,然后才能指导一般劳动者运用该技术进行生产制造,因此我国应该提高精英的专业化程度,国家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供他们学习,例如设备齐全的实验室或者周边环境良好的研究楼等,各大高校或研究机构时常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上的交流与辩论,这样才有可能产生思想的碰撞,萌发出创新的点子。同时,构造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交流的平台,有需要的话应经常派遣中国研究人员到国外去深造学习。二是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劳动者是一项技术转化为产品的主要工作者,要运用一项技术进行生产时,劳动者必须有相应的知识技术才能掌握该技术的生产方法,因此对于那些车间的工作者,企业应该经常对他们进行技术培训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同时应该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

……….


结论


虽然我国近年来的研发投入总量在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但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却不高,据2011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84%,这与我国“十一五”规划确认的2%目标还有些差距,而且大部分欧美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都在2%以上,因此从这方面来说,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从活动类型来看,研发投入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研究,而据公报显示,基础研究占研发投入的比重仅为4.7%,所占比例较低。基础研究是其它研究的根基,任何新技术和产品都是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的,换句话,基础研究方面的知识是其它知识的源头,一个国家如果基础研究方面较弱的话,那么对于引进来的先进技术也较难吸收和消化,因此我国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要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中的比重。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