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城市土地是城市建设、成长和发展的自然空间载体,也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利用成为重要课题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化通常是指由第一产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它体现了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张和城市用地面积的扩展,包涵了人口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和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到2013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 53.37%,是1980年19.39%城市化率的2.75倍。然而,快速的城市化也暴露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这其中包括对城市土地的粗放式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以及随着人口扩张所带来的越来越尖锐的人地矛盾。我国本就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城市化的不断发展更加突显了土地资源稀缺性的矛盾。作为“中部六省”之一的安徽省位于长三角腹地,地跨长江、淮河南北,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公里,属于我国东部地区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重要过渡地带。在全面实现我国城市化、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近年来,在全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不断推进。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攀升,已由2000年的27.81%上升到2012年的46.5%,且预计2013年这一比率将超过48%。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人地矛盾日益紧张、土地资源日益相对紧缺。一方面城市化日益高速发展,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需求的要求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这一矛盾必然制约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未来也将阻碍着城市化进程。、因此,必须要求对安徽省城市土地进行更加完善地管理和更科学地利用,以保证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在综合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采用三阶段DEA方法研究安徽省2000年到2012年16个城市(不含巢湖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剔除经济运行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后,分别测算出各个城市在样本观测期内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做出整体评价。同时,研究讨论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安徽省典型类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变化。以面板数据的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投入影响因素,同时结合经济运行环境因素的影响情况,尝试对提高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供政策建议。具体分为以下六个章节,包括:第一章,绪论,主要阐明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综合阐述,并对研究现状加以评述。第三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主要是利用三阶段DEA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各个城市2000年到2012年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进行测算。第四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根据效率测算结果,对效率水平从空间、时间进行整体评价,并对典型类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变化,以及不同时期土地政策对效率水平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成果
最先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科学研究和实证分析的是国外学者,发展至今已具备相对成熟的理论框架,并指导各城市土地的规划和利用。早年,这一领域的初期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租地价理论: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从联系社会生产关系角度出发,将地租分为绝对地租和极差地租,认为农业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是级差地租的源泉。地价理论中则认为,土地价格的实质是地祖的资本化,它与长期出租的土地租价相等。虽然马克思的地租地租理论有一定的历史性和资本主义形式局限性,但其理论实质内容依然被广泛使用于一般市场经济模式。因此,即便在今天,马克思的地租地价理论仍然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使得土地利用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优化有了较为科学明确的指导方向。其中包括,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所提出"孤立国”模式(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韦伯所开创的工业区位理论(1909年出版的《论工业的区位》)以及克里斯塔勒所提出的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中心地理论(1933年出版的《中心地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促进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基于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土地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根据城市发展现状调整城市各分区职能、提高结构效率,以适应城市发展并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第二节研究成果评述
国内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成果,为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和规范土地市场交易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中国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和城市土地普遍的粗放利用模式,也使得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同样地,对于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安徽省来说,这些理论成果也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不过,从上述相关文献也可看出,针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和文献相对不足。另外,虽然实证方法日趋多样化、细致化,但缺陷仍然比较明显。为尝试克服现有研究中的实证缺陷并丰富关于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文献,本文将在综合往期成果基础上,采用新的方法、以新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
第三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算.........8
第一节研究方法........8
第二节指标选取及数据处理........10
一、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10
二、经济运行环境变量的选取........12
三、样本与数据来源........12
第三节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的技术效率测度........13
一、第一阶段基本DEA的实证结果........13
二、第二阶段SFA回归分析........14
三、第三阶段调整后的DEA实证结果........16
第四节小结........17
第四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19
第一节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评价........19
一、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的空间格局........20
二、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差距的时间分布........21
第二节土地政策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23
第三节安徽省典型类型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25
第四节小结........28
第五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30
第一节从投入要素看安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30
第三节小结........35
第五章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从投入要素看安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
在分析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时,从土地、资本、劳动力角度共提取了五个投入因素,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地方财政支出、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进一步定量分析这些变量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2000年到2012年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得分和调整后的各个投入变量数值(即在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和随机效应影响后的投入变量数值)进行回归分析。所谓序列平稳,是指在一个随机过程中,其均值和方差在时间上皆为常数,且任意两个时期的协方差值不依赖于计算该协方差的时间而仅仅依赖于两个时期间的距离或滞后。序列是否平稳性决定了各个时期的数据分布是否一直。经典回归模型是建立在变量数据稳定的假设基础上,可以广泛使用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律。而非平稳序列由于各个时期分布的不同会导致传统的估算、检验等方法失效,出现虚假回归等诸多问题。虚假回归,即伪回归,是指原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具有经济意义的关系,但回归结果却显示存在有意义的关系,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为避免这一点,在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前,必须对序列的平稳性问题进行研判。常用的平稳性检验方法即为单位根检验,这里可借助软件,在pool界面中对各个变量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
结论
整体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剔除了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所干扰的经济运行环境变量和随机误差影响,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得出安徽省各个城市2000年到2012年的效率得分情况。安徽省绝大部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处于较为有效和低度有效状态,高度有效型城市仅包括合肥市和宣城市。在空间分布上,整个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基本以宿州市、合肥市、宣城市三点为线、两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类型成对称模式。院南城市的土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水平参差不齐,低度有效型城市占多数;江淮地区城市则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状态,但仍以低度有效型城市居多;院北地区各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相对平均,基本以较为有效型城市为主。从时间分布上看,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整体效率得分在2000年到2012年间保持在0.65到0.86间上下波动,大致有三个波段:2000年到2003年、2003年到2008年以及2008年到2012年。具体到各个城市效率水平的时间分布情况,可以看出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与之后的土地政策变化相吻合,这些时间点分别是2002年、2004年和2011年。在2002年这个时间点,安徽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基本形成低谷。2004年为异常年份,省内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水平除合肥市外均出现大幅下降或大幅上升。之后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到来,大部分城市效率水平在往后的年份出现明显的下滑。但此情况在2011年实现转折,效率水平开始攀升。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