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探讨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864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经济论文,论文结合地理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中的线型与非线性方法,以及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机制,以及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匹配的影响机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优化的空间较大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力资本结构表现出以低素质人力资本向高素质人力资本转变的演进特征[1],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特征,东北地区亦是如此。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也经历巨大变化,具体表现为低素质人力资本所占比重不断下降,高素质人力资本所占比重持续上升。但东北地区乃至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即东北地区对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优化空间仍较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的《教育概览2020》研究报告显示:在OECD成员国中,2019年25~64岁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于高中、高中的占比分别下降至8%、47%,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比增至45%。CEIC经济数据库统计结果显示,东北地区65周岁以内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和小学学历的劳动力数量所占的比重从2003年的22.73%下降到2019年的12.13%;在各类型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中,具有初中学历的劳动力占比保持最大,由47.28%下降至38.21%。高中(含中职)学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保持稳定,从2003年的14.69%降至2019年的13.67%。大学(含大专)学历的劳动力数占比从2003年的7.65%上升到2019年的17.98%;研究生学历的劳动力所占比重更是从2003年的5.43%增长到2019年的8.94%。


经济论文怎么写

东北地区劳动力综合能力在逐年提升,人力资本结构渐趋优化,在2003—2019年间受教育程度低于高中(含中职)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总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高中(含中职)学历的劳动力占比呈现波动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含大专)以及研究生的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呈上升状态,即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在不断的变化,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比至2019年达到26.92%,但远小于OECD成员国45%的占比。由于东北地区当前处于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人口老龄化且人口流失问题较严重的新时期,至2019年,东北地区中低素质的劳动力占比之和仍大于70%,其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含中职)的劳动力占比在30%以上,因此,当前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仍然存在较大的优化调整空间。
...........................
第二节研究目标、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目标
论文研究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时空特征和区域差异,并通过分析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其深层次的动力机制。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研究目标如下:
1.引入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扩展经典经济模型,构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理论逻辑框架。确定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测度方法,分析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过程及动力因素,总结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规律与特征,并从多尺度视角分析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区域差异性。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剖析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
2.建立系统匹配模型,分析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系统匹配过程。在保证区域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同时,兼顾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目标,为探寻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发展路径提供科学的对策建议。
.........................
第二章相关基础理论
第一节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相关理论
关于人力资本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经过数百年时间的发展与完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并且在经济学各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按照人力资本思想的历史起源和演进规律梳理发现,在人力资本思想萌芽时期,古典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劳动价值。19世纪30年代以后,古典经济学分化为两支,包括以马歇尔开创的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力资本理论开始逐渐发展,并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著名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人力资本,用以解释战后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一、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一)古典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
斯密(Adam Smith)是第一个将人力视为资本的经济学家,被视作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者。他明确提出人的劳动水平由劳动技巧和判断能力综合决定,经过教育培训可以提高人的劳动水平,但是参与教育培训需要付出时间成本与金钱成本。斯密的论述清晰地揭示出人的能力、知识和经验是具有生产性的,这为人力资本思想的后期发展提供思路,向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又进一步[90]。李嘉图(David Ricardo)继承并发展了斯密的劳动价值学说,指出只有人的直接劳动才可以创造价值[91]。但在这个思想体系中,资本不创造价值,这从根本上与人力资本理论是相悖的。萨伊(Jean-Baptiste Say)继斯密、李嘉图也提出人力资本思想,他认为教育培训花费的成本之和可以被称为“累积资本”,因为教育培训支出资本,因此参与教育培训的劳动力收入回报,可看作是投入教育培训的资本利息[92]。值得关注的是,萨伊提出的“科学知识是生产力的一部分”思想具有划时代的理论贡献。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继承了斯密的一些思想,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动机以及收益给出清晰的论述,他强调个体的知识与技能应当与物质资本一样,作为国民财富的一部分[93],这标志着自此对人力资本的理解更加明晰。穆勒更富有创造性的将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三个方面,具体包括:家庭抚育、卫生医疗和教育培训。
............................
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一、经典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关注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重视经济增长(或剩余)同资本、劳动力的关系。斯密认为产品和服务的年流量决定了国家的财富,强调国家的财富来自劳动和资本积累[90]。经济增长来自于增加生产性劳动者的数量和提高雇佣劳动者的生产率[108],而从事生产劳动人数与资本积累和人口的增加相关,劳动生产率不但取决于劳动分工,也取决于资本积累。因此,分工协作和资本积累被视作促进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分工程度越高,资本积累量越大,劳动产出量就越高,劳动力工资也越高,由此促使经济进一步增长,如此循环,国家财富得以增长。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外贸易,因为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更经济地配置自己的资源,更有效地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109]。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促使以后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集中在实际生产领域,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起源。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经济理论中的精华。他在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家、工人和三个阶层的收入来源及相互关系[91]。需要指出的是,他强调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运用这一规律形成级差地租理论和分配理论,并发展了资本积累理论,从而形成了关于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思想。在给定土地上追加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这促使后来的新古典生产函数更加强调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但在农业发展中,假设土地只有一种用途是不切实际的。此外,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导致经济增长问题悲观主义的产生,因为按照规律经济增长最终会陷入停滞。不过,这也使后人更加充分地理解,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作用,因此推动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
第三章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框架..............................27
第一节概念界定..................................27
一、人力资本结构演进...................................27
二、区域经济增长....................................31
第四章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特征分析..............................47
第一节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测度........................47
一、测度方法.....................................47
二、研究区域....................................49
第五章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79
第一节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测度与特征...................................79
一、测度方法......................................79
二、现状分析......................................81
第八章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节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东北地区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看,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在早期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但是在近期抑制了区域经济增长,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吉林省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黑龙江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存在显著的负向反馈效应。辽宁省与黑龙江省的估计结果相似,本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本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不同的是辽宁省的反馈效应不显著。因此,提升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区域经济增长,不仅需要投入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资本和高效的能源,也要考虑到环境服务投入、经济自然资产和政策制度的影响。同时,控制资源的单位消耗量,提升环境污染的治理能力,降低环境损害的成本,改善生活环境质量,进而有效提高区域经济产出效率。


经济论文参考

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是提升区域自身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从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角度看,应提高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匹配度,避免盲目倡导增加受教育年限,而制约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从省域尺度看,研究期内,辽宁省相比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其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水平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即辽宁省高层级人才资本占比更高。高素质劳动力运用技术与研发创新的能力较强,其卓越的学习能力可有效提升劳动力技能水平,进而提升区域经济产出效率的可能性大幅增加。研究期早期,黑龙江省直接影响机制表现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空间溢出效应是负向的。要解决黑龙江省当前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应着重发挥高素质人才知识储备量大的优势,提高劳动力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贸易联系,继续缩小周边地区城乡发展差距。
...........................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逐渐从资源消耗型向人力资本推动型转变,在此背景下,研究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论文基于人力资本结构演变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系统协调发展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区域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了2003—2019年间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与影响机制,以及人力资本结构演进与区域经济增长匹配发展过程在区域间表现出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总体呈现稳步提升的发展趋势。
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动态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出持续改善的发展态势。第一阶段为产业全面优化升级阶段,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速率较快。第二阶段为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速率降低。研究期内,人力资本结构演进表现出较为稳定的“多中心集聚”的地理空间集聚特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总体差异整体上呈现出弱化下降的态势,大致表现出“快速下降—波动下降”的变化特征,且总体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构成。随着时间推移,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水平的总体差异程度趋于缩小。
从省域尺度看,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水平最高的是辽宁省,其次是黑龙江省,最后是吉林省。各省份的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进,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差异程度均趋于缩小,且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存在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辽宁省内部的梯度效应显著强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北地区不同区域之间差距缩小的速度存在差异。区域间交叠差异均呈现出缩小的趋势,吉林省与辽宁省之间差异的缩小幅度尤为显著,即辽宁省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速度明显比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快。从区域内的具体差异分析得出,三个省份均呈现出在波动中差异缩小的演变特征,其中黑龙江省内部差异缩减速度最慢。2003—2007年吉林省内部差异最大,2008年至样本期的末期黑龙江省内部差异最为突出,其次是吉林省,最后是辽宁省。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