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979 年,邓小平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小康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小康社会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中国化的现代化。2000年,我国完成了“三步走”战略中的前两个目标,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跨越。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同时给出了全面建设小康时期的基本标准及目标。2007 年,党的十七大依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目标和要求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2012 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并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2014 年 1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首次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决定了其对作为战略举措的其他三个全面的统领地位。甘肃省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重发展的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段。甘肃省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种类繁多,经过开发建设,已经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的基地。改革开放之后,甘肃省经济迅速发展,但仍与东部和中部地区有一定差距。十八大提出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十三五”时期是关键,也与包括甘肃省在内的西部欠发达地区息息相关。因此,研究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并对“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预测,有助于查找甘肃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通过寻找现实路径,确保甘肃省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文以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和整理前人关于小康社会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并对比其与总体小康和现代化理论的异同,选用国家统计局 2014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测算了“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度。依据“十二五”期间总系统和五个子系统的完成度,运用 GM(1,1)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十三五”时期的完成情况。对比达到2020 年目标值应实现的年均增长速度和预测值实际达到的年均增长速度,查找甘肃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和难点,提出相应的实现路径,确保2020 年甘肃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相关文献综述。第二章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以及现代化理论,从理论上论述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度评价,本章首先分析了甘肃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发展情况,并对比其与全国总体水平之间的差距,随后选用 2014 年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中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测算了“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成度。第四章“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预测,选用 GM(1,1)灰色预测模型对总系统以及五个子系统的完成度进行预测,计算总系统和五个子系统达到 2020 年目标值应实现的年均增长速度和预测值实际达到的年均增长速度,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查找“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的短板。第五章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基于第四章中“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短板,提出达到 2020 年目标值的实现路径。
.............
2.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之中,“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此句中“小康”意为“安养、休息”。在儒家思想《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睦者去,众以为殃,是为‘小康’”,该句中“小康”被阐释为一种生活模式,这种生活模式是低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是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而“大同”是理想社会的高级阶段,这也表现出古人对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生活的憧憬。随后,孟子不断完善孔子关于“小康”和“大同”两种模式的内涵,提出“仁政”的“小康”和“大同”社会。尽管古代思想家关于“小康”描述极为详细,但并未得到实现。我国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借鉴儒家思想,提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乱世”,第二阶段为“升平”,第三阶段为“太平”,“小康”即为“升平”阶段,介于社会历史进程中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大同”之间。1945 年,毛主席在《论联合政府》中首次提出工业化的概念,1953 年,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要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 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交通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这是最早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其中“四个现代化”的核心是工业现代化,其余三个现代化发展都需要依托工业现代化,党的八大正式把“四个现代化”写入党章。八大前夕,毛主席提出了现代化两步走的构想,第一步是用三个五年计划,实现初步的工业化,第二步是用几十年时间接近并且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7]。20 世纪 50 年代,由于受到“左”思想的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受到了阻碍,1963 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这也是关于“四个现代化”建设最完整的表述。
...........
2.2 理论阐述
小康社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是中国化的现代化,因此,在研究全面小康时,可以借鉴西方的现代化理论。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提出“现代化”概念,工业化在西方取得胜利后,学者们开始重新定义人类社会的标准,原有的“文明”和“野蛮”的定义标准逐渐演变为“现代工业社会”和“传统非工业社会”,因此,最初的“现代化”指的就是“工业化”。随后,学者们对“现代化”一词的确切含义及其实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现代化理论界关于现代化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政治标准中心论,政治标准论者认为政治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的核心,主要代表有亨廷顿、阿尔蒙德等,亨廷顿(1971)在《导致变化的变化:现代化、发展和政治》认为,政治现代化理论包括统治者统治权力要合法化,政策制定要以公民意志为中心以及公民广泛的政治参与权在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并从政治组织和结构产生角度,论述结构分化的重要性,指出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及相互作用的平衡化是政治机构产生的先决条件。对政府权威性进行论述时,他强调政府是资源分配和人力、物力强有力控制的保障[5]。布莱克(1966)在《现代化的动力》中将统治者权力的合法化上升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政府权威性方面,他强调,中央及地方政府建立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2];二、经济标准论,经济标准论者认为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经济现代化,单一的经济增长、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都不能称之为经济现代化,只有三者共同作用,才能实现经济现代化,经济标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斯托、钱纳里等,罗斯托(1960)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五个经济成长阶段,1971 年,罗斯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五个经济成长阶段,将原有的五个阶段增加到了六个阶段,他认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的主导产业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当人类社会发展达到经济成长的高级阶段时,服务业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4]。钱纳里按照人均 GDP 将工业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第一阶段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第二阶段为工业化阶段,分为初级工业化、中级工业化和高级工业化三个时期,工业生产的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第三个阶段为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生产逐渐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30]。
..........
3.“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度评价 ... 13
3.1 评价指标体系 ...........13
3.2 指标评价方法 ...........15
3.3 进程分析 ....16
4.“十三五”期间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预测 ..... 26
4.1 预测模型....26
4.2 模型检验方法...........27
4.3 进程预测 ....28
4.4 存在的问题 .............35
5.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路径 ...... 38
5.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38
5.2 强化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助推民主法制发展.......39
5.3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40
5.4 拓宽收入渠道,实现收入多元化......40
5.5 加强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41
5.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路径
由 4.3 中总系统和五个子系统的进程预测结果可知,如果按照预测值的年均增速增长,甘肃省总系统和五个子系统无法实现 2020 年的目标值,因此,甘肃省要实现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三五”期间,相应指标必须以快于“十二五”时期的增长速度增长,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值,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
5.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2015 年 11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三高”产业、低附加值产业所占的比重偏高,需要加快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提高供给产品的技术含量、着力发展高附加产值的产业。因此,“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创新驱动经济发展。首先,构建科技创新平台,目前,甘肃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生产力促进示范中心,占全国比重不足 10%,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甘肃省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兰白都市圈,因此,集聚创新性资源,打造科技创新试验区,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创新示范区的合作,同时也要与省内的科研机构、高校和重点产业之间的形成密切的技术联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创新联盟,形成多元化的创新驱动格局。其次,增加科研的资金投入,“十二五”时期甘肃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完成度过低,是降低经济发展子系统增长速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甘肃省对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较差,降慢了经济发展子系统前进的步伐。因此,提高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政府加大对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研院校的经费标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出台积极鼓励科技创新的金融政策,中国人民银行可适当降低科技项目的贷款利率,简化中小创新型企业的贷款流程,面向企业开展创新需求的金融产品。最后,形成以高新科技和技术人才为主体,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的创新产业集群,创新产业集群的形成,一方面可以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创新产业企业的聚集,共享知识资源,提高产业群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实力,带动周围地区科技创新的发展,推进甘肃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
结论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完成度和“十三五”时期甘肃省资源环境子系统预测完成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承受巨大负荷。2015 年 1 月 1 日“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不仅加大了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也增加了政府监管问责的具体措施,凸显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首先,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降低对能源的刚性需求,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进技术革新,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第二,政府提高能源企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能源企业准入资格,强化环境问责机制,认真落实“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监管问责的具体措施,甘肃省各地政府应按照《环境保护法》具体规定,加强对“三高”企业的监管,严格处罚违法企业,提高企业的生态保护意识,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政府监管的同时也需要发挥社会监督和媒体监督,政府可设置环境污染的举报信箱,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共同监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第三,甘肃省在进行招商引资和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时,重点引进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项目,杜绝引进“三高”产业,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综上所述,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和监督,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才能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