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论文范文3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955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提升研究


第 1 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意义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不但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渐趋于平稳,而且增长的动力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特别是流通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愈加关键和显著。2014 年 5 月京津冀三地商会共同制定了“关于建立京津冀流通产业协同发展服务机制的意见”以促进三地流通产业大发展,北京市政府也在积极落实“京津冀流通一体化”战略,可见流通产业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北京市经济高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流通服务业发展明显有些效率滞后。这个效率滞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结构上的效率不平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效率水平较高,而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的效率仍较为低下,两者的不平衡势必导致流通发展的停滞;另一方面则是流通服务业的批发零售行业已经面临发展瓶颈甚至衰退,如何实现它们的转型从而进一步促进效率提升,带动北京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想流通服务业变为北京市的经济掣肘,必须重视提升流通服务业效率的问题。而北京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从诸多方面为流通服务业效率提升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北京市流通服务效率存在着四个主要问题:投入产出水平失衡;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强;配套设施不完备;物流发展滞后。从问题出发,结合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可以找到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提升的路径: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提高投入产出比;完善商品流通网络,提升规模化程度;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流通信息化;加强智能物流建设,促进物流现代化。论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论文在定量分析中采用了因子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这是研究方法上的一种新的尝试。研究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研究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课题的学者很少,也没有形成一个丰富的研究体系,论文研究的角度是从北京市流通服务业的整体效率出发,一步一步展开,既进行了流通效率的理论研究,又进行了流通效率的实证研究,去研究如何克服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瓶颈的问题,这是对流通效率这块研究进行了很好的补充。

..........

1.2 文献综述

国内许多专家学者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值得借鉴。丁俊发(2006)①提出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要重视流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李骏阳(2006)②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提出流通业应该从追求速度、规模到追求效益,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宋则(2007)认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应当转变商贸流通服务业发展方式,化解存量困难,真正发挥产品效能,提高有效产品率。徐从才(2008)③认为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优化流通过程、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以流通创新促进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赵锋(2013)④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于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定义、评价体系和方法、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给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流通效率的提升应当和渠道创新结合在一起,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由此可见,流通服务业的效率已经引起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注意,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但流通服务业效率情况如何?一些学者对此做了一些研究,情况不是很乐观。纪良纲,郭娜(2003)利用商品流通产出弹性和投入产出模型分析我国商品流通规模是否合理化的问题,得出我国现阶段处于一种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商品流通规模的粗放型扩张状态,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需要提高商品流通产出效率来促进流通规模合理化。纪良纲,刘振滨(2004)⑤发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流通速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商业规模,而流通速度与流通资本利用效率分析发现流通部门的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李俊阳,余鹏(2009)⑥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流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流通效率先降后升的发展趋势。荆林波(2013)⑦从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方面对中国流通业效率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流通业效率较低,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必须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陈宇峰,章武滨(2015)⑧运用超效率 DEA 的方法从四个流通模式中队全国不同省份的商贸流通效率进行了探究,认为我国的商贸流通效率仍然是东强西弱的局面,而且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水平对于商贸流通效率存在积极的影响,而财政支出和资本存量却起着正好相反的消极影响。

.......

第 2 章 流通服务业效率的理论探讨

2.1 流通服务业及其效率内涵

关于流通服务业的定义,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规范的定义解释流通服务业是指商品交换和金融领域内的服务行业,包括着生产性、交换性和金融性服务业。本文主要是研究以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以及仓储物流业为代表的北京市流通服务业的效率情况以及效率提升的实现路径。 流通服务业的特点主要是以下两点: 主要有物质性。流通服务业具有物质性的原因,主要是这个行业最接近物质生产。根据物质性,流通服务业应高度重视对物质生产的服务,要把这种生产性服务过程也看成营销过程,以便更好地满足物质生产的需要。 行业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流通服务业具有行业之间高度相关性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商流、物流、客流和信息流之间本来就存在内在的联系。根据行业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流通服务业应高度重视相互之间的配合①。流通服务业效率的内涵涉及到多个方面,是一个复合型的多元概念,综合反映了经济运行的节奏和市场反应的速度,所以需要从市场、资本、人员和企业多个方面考虑。因此流通服务业效率内涵所反映的就是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主体反应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过程转换速度和配合程度。在流通服务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流通服务业效率是不断的丰富和被创新的。

.......

2.2 流通效率的定量分析

单一指标法在以往的效率研究中运用于一定范围内,只能解释流通效率的某一方面,无法得出全面的效率情况,缺乏全局性,因此在研究流通服务业效率的时候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点,不能得出全面的结论,数据得出的结论也只能反映流通效率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全面反映流通效率这一综合性的概念。 比如说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投入产出比或者商品周转率等指标都可以作为流通效率的一个代表指标去反映它的一个方面,但是无法全面地反映流通效率的情况以及它所存在的一些具体的问题。DEA 分析法又称数据包络分析法,这种方法被广泛的运用到流通效率的研究上,它是从投入和产出的角度分析流通服务业的效率的。投入与产出的组合会被清晰的反映在 DEA 衡量办法中,你可以通过 DEA 测算出来的结果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是有效率的,这就比单纯的使用经营比率或者利润率指标得出的结果更加的具有说服力和综合性。本质上作为线性规划模型的 DEA 表示的是投入产出比,这就和投入产出理论有关了。

.........

第 3 章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的现状....... 10

3.1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现状 ........ 10

3.1.1 流通效率整体分析 ........... 11

3.1.2 流通效率结构分析 ........... 11

3.2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评价 ........ 13

3.2.1 构建指标体系 ...... 13

3.2.2 数据采集 .......... 14

3.2.3 因子分析 .......... 14

3.3 社会福利分析 ........... 18

3.3.1 价格分析 .......... 18

3.3.2 成本分析 .......... 19

3.3.3 回归分析 .......... 21

第 4 章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存在的问题............ 22

4.1 投入产出水平失衡 ....... 22

4.2 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强 .......... 23

4.3 配套设施不完备 ......... 24

4.4 物流发展滞后 ........... 25

第 5 章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26

5.1 主要影响因素 ........... 27

5.2 实证分析 ...... 28

第 5 章 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的影响因素

5.1 主要影响因素

目前,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在改善就业状况和吸纳劳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务行业也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流通服务业更是沟通生产和消费的桥梁,解决了大多数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劳动力投入与流通服务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熟练程度会影响到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效率,主要是因为劳动力的素质和经验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会直接导致生产效率和服务效率产生差别,从而影响到流通服务业效率高低,特别是批发零售业和仓储物流业等行业的效率变化。劳动力的投入情况不同会直接导致流通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水平不同①。 同样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资本对于产业的发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流通服务业还处于一个行业上升期,很多方面离不开资本的投入,不同的流通行业,不同的流通环节,不同的流通种类都是需要不同的资本配置,“好钢用在刀刃上”就是说资本投入应该用在合理的地方,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资本的价值,才能真正的提升流通服务业的效率水平。资本投入不合理也会导致北京流通服务业投入产出水平出现问题。

..........

结论

物流业作为流通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整个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整体效率水平。目前北京市物流业作为流通产业结构中薄弱的一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物流网点布局问题、物流信息化程度问题以及物流资源利用率问题等。不过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建设和物流业投入的不断增加,物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对于流通服务业效率提升可以起到推动作用。马云一直布局的菜鸟物流可以看出物流业的发展在未来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物流业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智能化和信息化。首先,应当整合北京市当地的物流资源,做好物流网点的商业规划和管理,避免物流网点混乱和难以管理,还应该加强物流包裹管理和网上实时动态更新,给消费者提供便利和安心的服务。 其次,物流业还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构建一个安全高效便捷的物流信息数据库,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智能识别和自动准确确认,提高物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二维码的普遍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最后,一些智能化设备和手机应用的开发也需要与时俱进,无人机和智能识别技术可以逐渐使用在物流行业中,会推动物流业产生新的变革,提升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水平,从而对于北京市流通服务业的效率提升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二:我国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研究

第 1 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曾经多次参观调研物流企业,均对物流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讲话和批示。《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将物流业定位于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物流业产业地位得以明确的重要标志。同时,规划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安全有序、绿色环保、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在三期叠加和供给侧改革并重的新经济形势下,物流业需要积极调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较好的发挥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全球化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社会需求愈发高涨,商品的生产不但要顺利进行,在全球范围内空间转移的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鉴于此,物流的保障性支持作用尤为重要。在我国,从改革开放起,物流业逐渐在我国崭露头角,开始形成独立的产业。而现代激烈的竞争市场更加要求企业与全球各级供应商、经销商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以保障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通行无阻。这既依赖于物流业的支持,也对物流业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为二十一世纪的物流业提供了产业融合的机遇。全球化、消费需求变化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放松是产业融合产生必要不充分条件。因此,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有交集的领域。以仓储业为例,仓储的规模较大,传统的人工盘点货物方式效率低下,既耗费了大量人力,也难以保证及时发现货物损坏。这些极大限制了仓储物流的发展。将现代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引入仓储物流诞生的智能货柜,不仅仅能够准确记录下货柜在每个时间点的动态,同时节省了人力资源,避免了货物出现损坏的责任归属问题。仓储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本文使用了规范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相结合,具体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聚类分析法和判别分析法。通过梳理文献,研究国内外有关产业升级的文献资料,描述物流业、产业升级等概念的界定与探究,总结出现有理论成果的不足,并在理论归纳和总结中提出新的问题。着重从产业链视角入手,分析了产业链视角下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并将其应用到物流业中去。对选取的 34 家物流企业进行特征变量的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从中找出影响物流业表现的主要变量。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可以将性质相同、表现具有相关关系的因素归纳为一类,从而更加清晰分辨出当前物流业的特征。通过这些最具有代表性的变量解释、分析影响我国物流企业表现的条件,面临这样的产业现状所能够实施的可行产业升级方向。由于样本数据源于中国物流企业的实际情况,因而更加客观,符合当前的行业现状。

.........

第 2 章物流产业链整合升级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链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将产业链定义为以企业为节点,建立在具有经济联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网络系统。企业的经济联系强弱决定了产业链条的疏密程度。企业的经济活动通过产业链达成价值增值的目的。产业链中的企业不仅仅属于一个行业,即物流产业链是由与物流业具有紧密经济联系的企业共同构成。在物流产业链中,物流企业主要活动在某一个或者几个阶段,其他产业的企业作为物流企业的供应商或者客户存在其中。产业链可以分为两种:纵向供应链和横向协作链。纵向供应链中的企业经常通过企业之间的技术或者经济联系达成长期战略合作。纵向供应链中的企业通过供给关系联系在一起。横向协作链是纵向供应链中的每一个环节,由多个企业组成。横向协作链中的企业通过竞争合作关系联系在一起。产业链的整合升级不仅仅是纵向供应链的延伸,也包含横向协作链的拓展。物流企业通过在产业链中选择最有利于价值增值的阶段,提高生产效率,追逐更高利润。

...........

2.2 物流产业链的内涵与界定

本文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于物流产业的定义,将物流产业看作多部门组成的综合性、服务性和基础性产业。同时,结合产业链的界定,将物流产业链定义为商品从供应商开始流通直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同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密切联系的网络结构。如图 2.1 所示。 物流产业链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开始,首先原材料通过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运输到制造企业。通过生产物流和购销物流,原材料在制造企业的生产制造和增值加工中,形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被集中仓储、包装和搬运。制造商和经销商达成交易后,产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公共物流平台被集中配送到经销商。经销商通过销售物流将产品运输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物流产业链是由纵向供应链和横向协作链构成,如图 2.2 所示。物流产业链的纵向供应链意味商品沿着纵向供应链从产业 A 向 B、C、D、E、F 流动。横向协作链代表在物流产业链中,每一个环节所属产业的市场范围。以 C 环节为例,C 环节在所有六个环节中纵向供应链最长,横向协作链最窄。纵向供应链最长说明 C 环节所在产业的价值增值过程也很长,那么它对物流产业链的效率和延伸具有最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 C 环节横向协作链最窄说明该产业的市场规模比较局限,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市场规模小但是价值增值高,可能是因为 C 环节具有某些垄断资源或技术。

..........

第 3 章 我国物流产业链运行机制与升级路径 .... 14

3.1 物流产业链运行机制分析 .... 14

3.1.1 沟通协调机制 ..... 14

3.1.2 风险分配机制 ..... 14

3.1.3 竞争协调机制 ..... 15

3.2 物流产业链升级路径分析 .... 15

第 4 章 我国物流产业链的现状与问题 .......... 18

4.1 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 18

4.2 我国物流产业链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 ........ 19

第 5 章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22

5.1 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链的关系 .... 22

5.2 物流企业选取对象 ........ 22

5.3 物流产业衡量指标的选取 .... 24

5.4 物流产业影响因素的处理 .... 25

5.4.1 数值变量的处理 ......... 25

5.4.2 虚拟变量的处理 ......... 28

5.5 实证结果分析 ........ 30

第 5 章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5.1 物流产业与物流产业链的关系

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的最终目的是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产业结构优化理论认为,产业结构升级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实现。产业结构效应是通过前向关联联系、后向关联联系、以及其他产业部门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产业结构效应可以通过物流产业链内纵向供应链实现。产业扩散效应既可以通过纵向供应链也可以通过旁侧效应实现。旁侧效应是主导部门的成长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因此,实现物流产业链整合升级的环节具备两个条件:与物流产业链各个环节都能有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联系;该环节具有足够的规模效应以通过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带动整个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本文认为,物流业恰好具备两个优势。一方面,生产制造到销售的过程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参与。产品真正处于生产环节的时间比例较低,大部分时间处于仓储、运输等流通过程中。因此,产业链的运行速度依赖于物流业的运营效率。同时,技术的进步为物流信息采集带来便利,物流企业获取市场变化的方式更加便捷,成本较低。因此,物流企业有能力对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更加敏感。另一方面,从理论而言,物流服务的生产函数规模收益弹性大于 1,才能实现规模经济。规模越大,越能充分利用物流设备实施,使得物流中的距离经济得到体现。同时物流配送设备价格高昂,物流业本身具有进入门槛,容易实现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引入物流业的时间较短、体制和配套法律措施不完善,导致我国物流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违规事件频发限制了规模扩张的速度。目前我国物流企业仍以中小物流企业为主。但是大型规模的物流企业比例还在持续提升,发展方向符合在物流领域大部分范围内规模报酬递增理论的推论。本文有理由通过分析物流业的主要发展因素,拓展物流业,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本章将主要通过对影响物流业的诸多因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影响物流业的主要因素,然后对物流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建议。

......

结论

本文通过对物流产业链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了物流产业链的纵向供应链形态和横向协作链形态,描述了物流产业链构建和运行的机制。本文认为,物流产业具备两个优势。一方面,生产制造到销售的过程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参与。物流企业最熟悉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物流业本身对基础设施和物流装备有一定要求,容易发挥规模效应,实现产业升级。因此,可以将物流产业的优化升级可以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产业扩散效应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各个环节,完成物流产业链的结构升级。最后为促进我国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提供了建议:扶持供应商实现信息及时传递;支持引导制造商完成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完善经销商的内部管理流程;推动物流产业规模经济带动物流产业链的整合升级。

.........

参考文献(略)

产业经济论文范文三:交易成本视角下深化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国有企业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后,国有企业的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试点、组建企业集团、抓大放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探索,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发展与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3 年,国资委成立,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行使出资人职责,监督和管理经营性国有资产。目前,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仍处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互协调的不断完善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使得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确保了国有经济的性质与方向不发生改变,发挥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能力。 国有企业的营业总收入增长率从 2008 年的 17.8%,2009 年的 5.9%,2010年的 31.1%,2011 年的 21.5%、2012 年的 11%、2013 年的 10.1%、2014 年的 4%下降到 2015 年的-5.4%,2016 年回升到 2.6%。①为应对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四万亿经济救助计划使得国有企业营业总收入连续三年大幅度增长,随着刺激效果的减弱,增长幅度持续下降,到 2015 年呈现负增长,伴随管资本的资产监管改革,2016 年有所回升,表明党的十八大以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阶段,如何应对当前新常态下 7%左右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如何稳定提高国有企业的营业收入、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

1.2 相关文献综述

二战以后,大多数国家为振兴本国经济开展了大范围的国有化,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复苏,国有企业暴露的问题越发突出,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全球范围掀起了国有企业私有化浪潮,面对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不少国家又实行一定程度上的国有化。以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绩效比较为中心讨论是否应该私有化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结论。 主张私有化。瓦拉斯(1987)将物品和服务分为个人物品、共用资源、可收费物品和集体物品四种。个人物品和可收费物品因为具有排他性能够由市场提供。相比于政府保护,将公用资源转化为个人所有并通过私人产权以保护资源是更有效的方式。非营利组织比政府能更有效率的提供集体物品。政府提供并不一定代表政府直接从事生产活动,政府的作用就是根据不同组织的特性将这些服务交给最合适的组织并采取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①Megginson et al(1978)对来自 18 个国家和 32 个行业的经历了完全私有化和部分私有化的企业在私有化前和私有化后的财务运营效率进行比较发现,私有化化后,企业的就业保障没有损失,绩效提升,销售增加,资本投资增加,经营效率增加,工作队伍提升,负债水平下降,股利支付增加。②Dewenter & Malatesta(2001)通过对企业大小、地点、行业和商业周期这四个影响因素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远不如私营企业,国有企业趋向于使用更多的杠杆效应,有着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和更高的劳动密集度。

...........

第 2 章 交易成本经济学综述

2.1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形成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因不符合实际的假设被广泛的批评,收益最大化和公司能够完全知道市场信息的假设被质疑,因此经济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公司的内部结构中。完全理性被西蒙的有限理性替代,经济人也被拥有有限计算和认知能力的组织人替代。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威廉姆森试图解释纵向一体化的基本原理中发现缔约双方最重要的行为因素是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与存在于双边垄断的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随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公司和市场运作中来,有限理性为不完全契约和机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希尔特等的研究帮助他形成有可行的远见。他又结合了新古典经济学中成本最小化的假设。最后,交易成本经济学形成。① 交易成本经济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非正式阶段,产生于 20世纪 30 年代到 70 年代,主要是科斯和康芒斯的著作;第二个阶段是正式化准备阶段,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主要是纵向一体化、垂直市场限制、劳动组织、自然垄断的特许经营权竞标等;第三个阶段是半正式化阶段,由 20世纪 80 年发表展至今,主要包括可信承诺、混合模式、交易和管理结构的维度、大量的实证研究及在贸易、经济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应用等;第四个阶段是正式化阶段,自 80 年代起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包括格哈特、摩尔等人的研究。

........

2.2 交易成本的概念

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最早提出“交易”这一概念,认为交易是“个人之间对物体未来所有权的让出与获取”,“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康芒斯把交易分为三类:买卖的交易,即平等交易,就是市场交易;管理的交易,即上下级之间的交易,实际是企业交易;限额的交易,即政府对个人的交换关系,也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① 科斯在康芒斯提出“交易”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一重要的经济学概念。科斯在 1937 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写道“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在 1960 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明确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交易成本是市场交易的成本或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包括搜寻、谈判和实施费用。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是经济世界中的摩擦力,包括合同签订之前的交易成本和合同签约之后的交易成本。②张五常认为交易成本可以定义为鲁宾逊·克鲁索经济中不可能存在的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成本,即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③针对交易成本这一概念,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阐述,很难得到统一简洁的概念。交易成本可以说是经济制度建立和运行所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涉及交易的全过程,包括交易前的搜寻成本、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成本和交易后的监督成本。交易活动的每一步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企业的成本是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总和。交易成本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成本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信息不完全的存在,诺思曾指出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获取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中的信息成本主要是指获得有关人的信息而付出的成本以及为防止受到别人损害而必须收集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也可以说是在与人打交道所花费的与潜在的交易对手相关的各种成本。生产成本中的信息成本是指单纯以物质生产为目的而支付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与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如图 2.1 所示。圆圈 A 表示交易成本,圆圈 B 表示信息成本。圆圈 C 表示生产成本。信息成本既不与交易成本也不与生产成本相交的部分代表着人对世界的认识过程中既不涉及生产也不涉及交换的那部分成本。

...........

第 3 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交易成本分析 ........ 25

3.1 交易成本视角下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分析框架 ..... 25

3.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交易成本 ......... 28

3.2.1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交易成本........ 28

3.2.2 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选择的交易成本 ........... 29

3.2.3 国有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 .......... 31

3.3 本章小结 ....... 32

第 4 章 交易成本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中的应用 .......... 33

4.1 改革开放以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 ..... 33

4.2 改革开放以来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进的动因 ......... 39

4.3 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评价 ..... 47

4.4 本章小结 ....... 50

第 5 章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 51

5.1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5.2 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问题存在的成因分析 ......... 56

5.3 本章小结 ....... 60

第 6 章 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的在于交易成本最小化,国有企业存在横向、纵向和内部三种契约关系,横向是与其他企业即投资方的契约关系,需要完善市场体系来健全外部环境以降低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选择的交易成本,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纵向是与管理部门的契约关系,需要明确规定相关部门的权利责任,通过构建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公司来降低国有企业与国资委的交易成本和优化国有资产配置;内部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积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来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摒除行政干预,实现多种资本在企业内部按照股权行使权利。另外,制度环境完善对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至关重要。

6.1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以健全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外部环境

资本市场能够解决国有企业股权和资产转让过程不透明和以净资产作为估值标准难以正确评估国有资产的问题,促进混合所有制发展,通过国有资产的未来盈利能力进行合理定价,有效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保证国有资本有效流动。另外资本市场还具有市场监督和资本激励的功能,以“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为竞争淘汰规则,实现国有资本的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①想要实现股权多元化,就需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在资本市场,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定向增发股票等方式吸引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和外资资本,优势民营企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整合国有的非上市公司,实现资本的合理快速流动,效益实现最大化。在科学技术、生态保护和公共产品和服务等重要行业,通过资本市场,积极发挥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作用,实现国有资本对新型的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非国有企业进行股权投资,进一步优化国有资本的布局和走向。

........

结论

通过从交易成本视角研究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包含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交易成本、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选择的交易成本和国有企业内部的交易成本。针对经营性国有资产专用性的不同、交易频率和不确定性的大小,国有企业需要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在市场、混合所有制经营和国有企业这三种治理结构中选择最优的治理结构。

第二,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交易成本最小化。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放权让利和两权分离,到公司制经营和推动国有产权改革,最后到建立国资委和现阶段以管资本为核心的国有资本管理体制的探索,主要在政企关系、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选择和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三方面展开,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不断提高,制度的运营成本逐渐降低。

第三,国资委的交易成本过高导致政企不分仍然存在,国有企业的交易成本较高造成绩效低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治理结构选择存在阻碍导致混合所有制发展缓慢,进入壁垒导致非国有资本难进入国资绝对控制领域,人力资本专用性缺失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缺乏活力。

第四,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降低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交易成本,通过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来优化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选择,通过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得国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界定和保护产权来为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

参考文献(略)


相关连接:

国家公务员考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