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教育在促进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继续创造知识,创造财富,生产和再生产的高素质人才,并提供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培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备份的力量。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的跨越式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人们更加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在国际竞争中,教育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和试点的基础。为此,各国政府更加重视教育,采取各种措施,作为21世纪的一项基本国策来建设和发展高质量的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的需求,国际竞争的要求,履行自己的职责,用正确的,符合教育规律的思想来培养学生是经常萦绕我们脑海的一个问题,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思想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学生不完成作业的现象仍然存在,学生厌学,畏难情绪较为严重,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学习习惯及主动性缺乏。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学习的动力,就感受不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笔者在德州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访问,在受访的87名学生中有35%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有56%的学生感觉在语文课上无事可干,有63%的学生在语文课上偶尔会得到表扬。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语文课上的幸福感很低。学生兴致高昂的学习场面仅仅停留在轰轰烈烈的公开课上,而我们的真实课堂中,学生参与率低、积极性小,学习氛围平淡无趣。走访过程中,甚至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就是简单枯燥的文字训练,这严重扭曲了语文的本质,抹杀了语文的美感。
2.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实施素质教育,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己经意识到现有的教育模式己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应当把学生从“牢笼”中解放出来,释放学生主动学习的能量,但从实际教学情况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仍普遍存在。
在实际教学中,仅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不能满足当下教育的要求,教师上课讲得内容偏多偏大,而学生动手动脑的情况比较少。教师当然要讲知识,但要把知识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爱听;形象生动的课文肢解为孤立的字、词、句;课堂上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有的甚至是文字游戏。例如,填空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成了考试训练的必考题型,古板生硬,脱离了语境的造句和名词解释也常使学生不知所措。
大多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爱提问题,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无可厚非,但有的提问不着边际,随意性强、目的性弱这样的问题既没有意义又占用了学生练习的时间。有些提问是教师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提问起来完全没有顾及到学生会不会、明不明白,没有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自然生成问题,只是简单提问,毫无启发性。这种靠提问来代替讲课的形式,貌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气氛轰轰烈烈,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教师引导学生自然生成,而不是教师充当发现者进行质疑,从学情出发。有些生搬硬套的提问毫无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目前常见的“探究”、“合作”式的学习理念无论是在学生还是老师都不够深入,一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主动性不高,分组过程虽是优等生和学困生相结合,但实际上学困生则成了小组中“沉默的羔羊”,小组合作学习也犹如蜻蜓点水,走走过场。在走访学生中,“偶尔”和“从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问题的学生占到了一半,从侧面也说明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渠道不够通畅。虽然有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后能够及时弥补语文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但仍有部分的学生对不会的问题“暂时搁置”、“置之不理”。这种情况下语文教育除了要摆正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选题的意义
第一、具有较强的可操纵性。学生存在感情差异、行为习惯差异、能力差异、学习成绩差异等个性差异,针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如何依据素质教育理论,运用激励教育的策略激励学生,发掘潜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爱上语文,培养成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最终实现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第二、纠正当下激励教育的泛滥。大多数教师都能使用几种激励方法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使用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有些教师对学生过多使用物质激励,会对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还有的教师不能将激励教育坚持到底,一开始执行的有板有眼,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信任、尊重,一旦学生犯错出差,教师便失去耐心,责罚批评等传统的教育手段又重新回到课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说明我们的教师没有从观念上彻底接受激励教育;还有的教师对激励教育理解有误,认为激励就是比赛竞争,过分的在班级内制造竞争气氛,一切有关学生的活动都纳入评比竞争,弄得学生疲惫不堪,激励效果也口渐衰微。对激励教育的误解和错误运用,不利于激励教育的成长,需要有一套系统完整的理论来指导语文教学实践。
第三、填补理论空白。现有的激励教育相关理论与指导策略多是针对中学生或大学生,学科也大多集中在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小学阶段的学生更需要激励教育,小学生更适宜激励教育。小学生的身心各方面正处于成长中,实施激励教育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良好的情感体验益于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激励”一词在管理学和心理学中被广泛使用,相关研究也颇为丰富。当“激励”涉足教育领域,作为一种教育方法、手段甚至上升为一种理念,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可以说凤毛麟角。现有的研究大多也是一线教师的经验谈,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数不多的理论研究也是各说各家,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
1.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激励理论源于国外,国外对激励理论的研究透彻而详尽。总的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指向人的内心,从人的内在需求和原始动机出发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称为“内容型激励理论”:代表有莫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该理论认为,当面对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人是自适应的。它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前者注重人的基本生理过程的满意度,而后者更偏重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满意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莫瑞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发展延伸,主要理论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按照从低到高依次排列,并且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只有当较低水平的需求获得基本的满足,在未来更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需要;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他专注于高层次的人的需要,将其分为成就需要、权利需要与亲近需要。麦克利兰从20世纪40至50年代己经开始对人的内在动机和心理需求展开研究,他研究的这些需求并不是马斯洛指出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欲望,但通过后天的学习、努力是可以获得的。因此成就需要理论也被称为后天需要理论。
另一类为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的交互作用的激发过程理论,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代表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该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决定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可以被外界的强化因素所塑造,激励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在20世纪60至70年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激励理论是波特一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今天该理论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要形成“激励一努力一绩效一奖励一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
2.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根据资料显示,国内的激励教育理论研究最早是在九十年代初,激励教育被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概念提出。而国内最早开展激励教育研究和实验的地区是天津红桥区,此后一些地区也相继开展了此类研究。但从中国知网(CNKI)的检索情况来看,关于激励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文字性内容非常之少,从1990年至2012年20余年的时间,与激励教育相关的文章有260篇,主要包括两大类:
一类是理论性文章,主要是对激励教育的概念、特征、原则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影响较大的有李祖超,他在《激励教育当议》一文中指出“激励就是从需要出发来激发其动机,调动其积极性”。吕学军、王兵在《激励教育的理论及原则》一文中总结出激励教育的几大原则:物质激与精神相结合;正面与负面相结合;情感与理论相结合;目标与榜样相结合的原则。蒋发忠在《“正激励”的负效应例说与预防》一文中对正负激励的影响做了说明。潘永兴在《小议激励教育》《激励教育的理论诊释》等文章中为激励教育“正名”的基础上,提出激励教育理论是着眼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其价值旨归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体性的确立奠定基础,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实现激励与自我激励的统一。
另一类是经验总结性文章,主要对己开展的工作进行总结。例如:广东省中山市一些学校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展了以激励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实验,确定了以学生情感方面为着力点,重在转化后进生的主要实验研究方向。1994年“实施激励教育,探索素质教育模式”被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确定为区教育局改革的主题,以教师的激励行为作为其激励教育改革的重点,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则是此次改革的最终目的。张克杰在《激励教育的理论认识和实际操作》中结合天津市红桥区北马路小学进行的激励教育改革实践提出:“激励即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其学生发展具有内外因的统一,操作系统与动力系统的统一,目标与手段的统一的特点。
目前将激励教育理论应用于学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榜样激励,通过榜样的带动力量激发学生追求上进;语言激励,运用激励语,起到振奋学生学习精神的作用;学习兴趣激励,以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为先导;情感激励,重视教师在课堂情绪以及课文内容所传递的情感渲染等激励方法。
综观国内外关于激励教育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教育界对激励教育的概念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在理论认识上模糊不定,实践与探索深度仅限于经验谈。因此,国内激励教育发展还不够成熟,“激励”在教育领域中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极大的挖掘空间。
(三)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
(1)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激励教育文献的广泛查阅,了解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方面的题研究现状,寻求解决问题的相关理论依据。
(2)个案分析法:结合笔者自身的教育教育经验,抓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践激励教育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得出指导实践的相关策略和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结实践所得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进行总结,提炼出研究成果。
二 激励和激....................... 15-21
(一) 激励 ...................15-16
(二) 激励教...........................16-21
三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21-26
(一)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21-22
(二)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 22-26
四 小学语文教学实行激励教育.......................26-31
(一) 小学语文进行激......................... 26-27
(二) 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激......................27-31
五 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激励教.............................31-40
(一) 教育者要........................... 31-32
(二) 营造和谐氛围,激发................................32-34
(三) 明确对学生的..............................4-35
...................................................
结语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己经六年,也接触了大量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笔者结合所在学校开展的创新教科研活动,积极认真实践激励教育并运用到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在实施激励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遇到很多令人难忘的案例,现选择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费兹科,约翰·麦克卢心.教育心理学—课堂决策的整合之路[M].吴庆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孙彤.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李祖超.激励教育刍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5):6-10.
[4]潘永兴,柳海民.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J].东北师大学报,251:181-184.
[5]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6]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7]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8]曹明海,史洁.名师透视:语文教学智慧篇[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9]周弘.教你如何赏识孩子[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4.
[10]潘永兴.小议激励教育[J].人民教育,199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