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文学教育的复兴态势评析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823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1.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

1.1汉语、文学的分科与中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
当初将国语、国文合称为“语文”,仅仅是“彼时同人之意”,并非广泛的学术讨论与争鸣的结果,所谓“同人”,主要是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的委员们。五十多年来,人们对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一直都在作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之类的“顾名思义”,看来,更名的原始意义并未获得普遍的社会认同。
“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说的是言语表达的两种类型。“语”和“文”这两种言语类型构成语文教育的内容框架。表面看,“书面为文”是对文字、文学、文章的笼括,实际上,在语文的这种解说中,语文教育是定位于语言(言语)教育的,文学作为语文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无独立之地位。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不能理解为语言、文学,理由之一便是在教材中还有非文学的文章作品,但从随之而来的汉语、文学分科实验来看,将语文理解为“语言与文学”却是不争的事实。
.....................................

2.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

20世纪80年代中,大纲重提文学教育之后,“文学鉴赏”较之50年代知识本位下的“文学教学”更具能力培养的行为操作性,文学教学的理念、内容、方式因此而赋予了新的内涵。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无论是学科理论建设还是语文教材建设,中学文学教育都更加关注个体的成长,符合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这些经验都值得认真总结。但是,我们既然选择了“反思”这一研究视角,就只能暂时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新中国文学教育发展的问题剖析上来。剖析问题的目的在于为确立中学文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发展策略提供一种参照。
我们认为,新中国文学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都关乎语文教育的宏大问题,也反映出现代中国教育的某些误区。我们试图从中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体系构建、教育策略与方法等几个层面展开探讨。

2.1“文学本体”异化为“教育手段”
文学作为教育内容,其目的是什么?文学教育的目的与价值究竟生成于“文学本体”,还是“教育目标”的外在强加?
  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认请文学的本质作用。赵炎秋先生认为,文学的本质作用在于:文学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凝聚人类生活的片断,也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个重要方面。①可见,文学有着鲜明的主体性与深刻的人学内涵。文学向来被称为人学,就在于“文学是写人的,是人写的,是为人而写的。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只能是‘人与人类’的生活。这就要求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必须以人为中心,表现出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要求和愿望,反映人的思想与感情,表现出深厚的人性内涵”。“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文学仍然是最能表现出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人性的深度与广度的”。②文学,总是以一种感性形式把我们引向生活的意义世界、主体的精神世界以及主体间的心灵交流。虽然,在培养人的目标上,教育比文学表现出更强的理念规定性、内容系统性、行为目的性与价值功利性,但文学与教育在目的上共同指向个体人格的成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应当自在于“文学”之中。如果将文学教育理解为“文学本体”对“教育目的”的简单诊释,造成的结果将是“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抑与损害。............................
  ..............................

2.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问题及成因..................................17
2.1“文学本体”异化成“教育手段”..............................18
2.2科学主义、实用主义与文学教育人文性的背离.............24
2.3“知识”与“人”的错位对文学感受力的消解.............29
3.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发展的策略性思考........................33
3.1把握文学教育“精神立人”的本质.............................34
3.2树立文学教育的教学理念..........................................37
3.3实现文学教学方法的“三个对接”..............................42
....................................................................

结语
文学教育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但对语文教育来说,失去了文学,就等于失去了精神与灵魂,失去了美好与鲜活。因此,如果语文不能仅仅定位于语言,语言与文学是语文教育中有机统一的两大内容,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目标,那么,文学教育便是语文教育的价值性目标,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就这样内在地、和谐地统一在中国语文教育之中,考察新中国中学文学教育的流变中,我们看到,文学教育要走入健康的发展轨道,取决于使文学教育由手段向目的回归,取决于对语文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深刻理解,取决于对语文课程作为经验性、实践性课程的理性认同,取决于对现代教学理论中体验、对话、创造理念的个性化实践。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接受文学教育的黄金时代,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规律与文学作品的形象性、主情性有着天然的同构关系。因此,文学教育是面向个体的“精神立人”的教育,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感性形式、艺术价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在世界各国的母语教育中,文学教育从来就是一个备受重视的研究课题。资料表明,英国、美国、德国、苏联(俄罗斯)、日本都把文学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将文学教育从母语教育分离的结果导致所都将是母语学科精神、文化本体的丧失,实用与技术主义的泛滥。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著:《教学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2.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8
3.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
4.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12
5.周庆元编著:《语文学科教育导论(讲稿)》,2000, 9
6.程达著:《语文学科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
7.李维鼎著:《语文言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
8.张良田著:《教学手段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12
9.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10.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 6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