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882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引言

中学时期(13-18岁),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一个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认为,过渡性是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2〕。在这一过渡期内,学习是他们的主导活动,而且学习活动、内容、形式和范围的变化,都会促使他们在心理上发生变化,学习活动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过渡期“身”“心”的变化都是质的变化,而且有变化大、变化快、周期短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半成熟、半幼稚、半儿童、半成人的状态,这是人生旅途中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是一个令人烦恼而又充满期望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而“写作还是一种情感活动的过程”,[3]正确的观点和健康的情感会影响写作能力的发挥,同样,在作文训练中融入人文性养育的内容,又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情感表达等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性养育的内容无疑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对于帮助他们塑成健全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素养,具备与时俱进的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反过来不断提升他们的作文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然而,当前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大家往往对人文性养育的内容认识不清,或者人文理念落后;在教学上,不是人文性养育不够就是人文泛化或者扭曲;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很多文章假、大、空;很多教师自身人文素养就欠缺。这些现实问题都激发着我们要重视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性养育的探索与研究。
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性养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系统总结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的概念、内容、现实问题,分析人文性养育问题背后的原因,借鉴传统和国外作文教学人文养育的方法和先进经验,找出能够解决人文养育问题的对策,同时建构一套适合中学作文教学实际,体现人文性养育的方法体系,能够丰富语文作文教学的研究成果,对于继承和弘扬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用更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进行今天的语文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文性养育,有利于更好地反思传统的教学方式并借鉴其优点,有利于促进新的人文性养育理论走向成熟,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适应二十一世纪教学新形势的教学理念。同时,将作文教学定位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语文教学支点,重视人的智能、道德、情感、个性等多方面发展的需求,才会全面开掘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坚持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养育,有利于避免作文教学的片面性,着实给实际教学实践中增添人情、趣味和智慧,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最终,这样的作文教学会促进学生人生的价值,使每一个学生聪敏地、愉快地、像样地、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

一、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概述

(一)人文
作文教学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实不然。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塑造人的完美人格。这就说明,任何类型的教育不单单是作为工具存在,也必须具备人文性质。
所谓人文,其含义很广。中西方的见解也不尽相同。“人文”一词,《辞海》中解释为:
指诗书礼乐等。《易·责》:‘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汉语中与“人文”相对的是“天文”。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事物,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其核心是贯穿在人们的思维与信仰中的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4]
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体现为进步,即可以理解成人文对反人文的进步,也可以体现在后一个时代的人文对前朝人文的批判。人文精神往往体现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等思潮中。以人文主义为例,对于西方人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名词。西方的“人文”和中国不同,它的对立面是“神文”。中世纪的欧洲是黑暗的,启蒙家们为了追求“平等”“人权”“民主”和“独立”,依旧打着上帝的名义,向神权发动进攻,最终获得了人的解放,人文主义便盛行起来。
教育自古便被看做先知先觉向后代人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手段。除了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西方的教育都是教育后代学会做人。如何做人,就是一种人文性养育。因此,作文教学具有人文性,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不仅重视作文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人文性养育。

(二)人文性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如何解释的呢?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①,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体。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备的人文学科的特点。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理解为,除了课程本身的固有特点需要我们去了解和研究,工具性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人文性则界定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

(三)人文性养育
人文性养育可以理解为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吸收人文学科的人文特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形成做人基本的人文素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必须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将人文性养育融入课程和教学目标,依照课程标准,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精心安排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最终,通过和学生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要研究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养育,就需要结合作文教学的特点,深入作文教学的内容去挖掘养育的人文性因素,从学生输出“心理话”即作文的过程中,纠正学生偏离人文的不良倾向,使学生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另一方面,也不忘作文与做人的统一。
 具体来说,作文教学人文性是作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可以理解为教学主体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用真实情感所表达出来的,体现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创新意识和道德情操。这里的“教学主体”包括两个方面:即教师与学生。“表达”同样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教师的教学言语,一个是学生的书面表达。因此,作文教学的人文性养育就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文素养示范,或者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施加人文关爱直接启发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一种传统的养育方式。而后者—如何通过教学生写闪耀人文光辉的作文使得学生作文表达能够体现浓厚的人文素养,是我们探究的另一个重心。

二、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10-17
(一) 中学作文教学人文................................10-14
(二) 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14-17
三、中学作文教学人..............................17-22
(一) 个性风采与和.............................17-18
(二) 美的追求与审.............................18-19
(三) 学习兴趣与情...........................19
(四) 人格智慧与创.......................19-21
(五) 民族精神与......................21-22
(六) 时代精神与人.............................22
四、中学作文教学人文....................22-31
(一) 继往开来,吸取先进经......................22-23
(二) 学习做人,回归真实..............................23-24
(三) 抓住学生心理,趣味教......................24-25
(四) 利用信息技术,整合......................25-26
(五) 遵循认知规律,循序...........................26-27
(六) 开阔学生视野,课内外...........................27-29
(七) 增强教师关怀,融入班级.......................29-31
五、中学作文教学人.........................................31-52
............................................................................

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素质教育的理念更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的性质也强调了人文性养育的重要性,作文教学也应当进行人文性养育。无论是古代和现代的西方和东方各国都一直强调作文教育的育人目的。
然而,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功利性的、条件约束性的各种原因,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的现状并不乐观。我们对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的认识和研究也不够系统和深入。通过现状调查和总结前人经验,笔者初步对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有了初步认识,探索出了人文性养育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需要指出一点,本文侧重于人文性养育的论述,并不是认为工具性养育—作文知识的讲授和能力训练等方面就不重要,而是专门就人文性养育这个方面,来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法体系。
人文性养育的话题,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一直都在探索,本文论述只是个人的初步认识,各方面还有待完善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相信随着我们不断的深入探索,中学作文教学人文性养育的路子会越来越宽;经过我们的努力,中学生的人文素质也会不断提高。
  本文中很多对人文性养育的思考有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有专家论著给我的启发和指点,也有个人调查研究得到的结论和与同学、一线老师讨论得来的启迪。一人之力以探索神圣、严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撰写之路,肯定有很多偏差和不当之处,恳请各位专家、名师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有关参考文献一般会有详细注明,因个人疏忽而有遗漏之处,也恳请著述的专家和名师多多谅解。

参考文献
[1] 张守文. 在材料作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8)
[2] 王春燕. 原来作文课也可以充满活力[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08)
[3] 凌士彬. 略谈作文审题立意的趣味取向[J]. 学语文. 2011(02)
[4] 王纪金. 标新立异写华章——作文如何做到立意新颖[J]. 新高考(高三语数外). 2011(03)
[5] 罗云凤. 人文主题融入高中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1(01)
[6] 陆小芳. 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10(24)
[7] 吴钦艳. 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12)
[8] 金颖. 培养学生“多元化立意”的作文意识[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09)
[9] 项生. 谈谈作文立意的积极、向善的原则[J].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0(09)
[10] 杨兴芳. 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人文追求[J]. 教学研究. 2010(03)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