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3860 日期:2023-07-20 来源:论文网

第1章绪论

法制作为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早在春秋时期,法家就有“以法治国”的说法、“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至于“法者,治之端也”“垂法而治”等观点,尽管跟现代社会的具体涵义不同,但也从史料的高度阐明了法制的思想。而近代社会,梁启超先生明确提出“法治”的概念。但将法制从真正意义上来说作为国家的基本方略历程是比较短的。" 1999年修宪”对《宪法》第五条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我们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今天的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也仅仅三十多年的时间,在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都发生了口新月异的巨变。然而,思想观念的历史惯性是巨大的。事实上也是如此,直到今天在我们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还是时常能够看到非法制的影子,依法治国在华夏大地上才刚刚起步,要想实现这个伟大目标,任重而道远。

法制观念先行,路就在脚下,如果建设法治国家,不能解放思想让依法治国的意识在人们头脑中生根发芽,这将是困难重重的。教育的最大功能就是传承文明,为培养合格建设者来推动社会发展,高质量延续人类文明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中的历史课能够帮助口益成熟中的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法制意识的培养正是题中之意。

本研究循着人类对法制理想求索的脚步,从中学历史课入手,探寻培养中学生法制观念的路径和策略,为我国在实现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提高民众的法制意识,发挥学校教育的最大法制功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一点薄力。


1.1问题的提出

反思我们历史课堂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难发现法制意识培养几乎是我们的空白。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己经占到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面对这么高数字的犯罪率,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培养,不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事业成败的关键。历史教学责无旁贷。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提出了具体的三维目标体系,历史新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应体现在丰富的学科教学内容上,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审美意识、节能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民生意识、法制意识、生命意识、平等意识、自由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等等,主要通过历史教学课堂中组织合理的教学过程,科学的学习的评价以及平等的师生互动中。本文仅就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做一些研究。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历史教学,应该在法制教育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法制的部分很多但这方面过去我们往往不加重视,教学时“雨过地皮湿”,留给学生的思考不深。其实,自从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以后,“法”这个概念就出现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了,以后,随着历史阶段的演变,法的内容、实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应该实事求是,这样就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动史实,又有利于学生提高法制意识觉悟。


1.2问题研究的意义

1.2. 1理论意义

主要体现在回归历史学科教材中古今中外“法”的特点表现突出上。重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色,传统文化典籍中经、史、子、集并重,儒家学说倡导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以史为鉴。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十分重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即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教育、历史唯物主义观教育……等等,但是对法制观念的教育尚不突出。

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历史教学,应该在法制教育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历史教学中涉及到法制的部分很多但这方面过去我们往往不加重视,讲述时一笔带过,留给学生的印象不深。其实,自从原始社会解体、国家产生以后,“法”这个概念就出现在我们中学历史课本上了,以后,随着历史阶段的演变,法的内容、实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历史教学中的法制教育应该实事求是,这样就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动史实,又有利于学生提高法制意识觉悟。

1.2. 2现实意义

主要体现在历史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得天独厚的教材内容优势。

首先,从历史上古今中外“法”的萌芽开始,结合中学历史教材中列举的大量经典事例来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热爱生活,遵纪守法,积极乐观的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课的法制意识的培养应该最大限度挖掘教材,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以期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次,历史学科积极对学生进行“法制意识”培养是全面育人的大趋势。从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到建立和谐的社会,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正在法制理论和行动上向着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迈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历史学科教育的研究当仁不让要成为构建这样新型社会的“先锋”。


1.3问题研究的现状

中学历史学科的“法制意识”的相关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研究进度明显滞后,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主要来自国外或者其他学科,比如思想政治学科等研究比较多,在中学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并能创新发展的不多,相关的理论及实践大都符合中国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的国策却忽视了是历史创造的中国的基本国情这个大的背景,中学阶段“法制意识”多数论文停留在研究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上,而没有注重“法制意识”实践的实际效果与评价功能的研究。

1.3. 1国内研究现状

梳理文献后笔者发现,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相关探讨比较分散且不成系统,从称谓来看,有法律意识、法制意识、法治意识、法制观念、法制素质、法制教育、法治教育、法律观念,法学考察等各种不同说法,名称不一;从教育对象来看,涵盖普通公民、大学生、高中生、初中生、青少年等各类主体,既有分类又有交叉;从研究视角来看,也呈现多元化特点,涉及多种学科和多个维度。归纳起来,国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近概念的界定与内涵讨论

柳显玉阐述了法律意识的基本概念,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他对法的本质、作用提出了看法,并论述了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和法制观念等。王志雄,张飞燕则认为法制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即人们对现行法律制度的理解和态度,对行为和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评价等等。柯卫却认为,法治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最高级形态,是作为独立主体的社会成员在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法治的心态、观念、知识和思想体系的总称,是符合法治社会建设要求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认同的自觉程度最高的一种意识。法制观念是指在法治理想和法治目标下培养知法、懂法、守法、护法、崇尚法律的观念,它是较低层次的法治观念。杨艳把法律素质归纳为公民所具有的法律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的能力的综合。康树华、王岱、冯树梁在《犯罪学大辞书》中对法制教育概括为对社会成员进行以国家现行的法律制度和基本法律常识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国家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督和守法四个方面,并依据这种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甘葆露指出法制教育是德育内容之一。以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宪法和刑法等为主要内容,教育群众懂得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懂得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跟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称谓不统一,具体界定也有不同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各种不同表述的内容也有相同之处,都是主张法治而非人治,在此大范畴下展开对法的认识、看法和观点,本文所用的概念是“法制意识”,指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中学历史教学,发挥学科优势,培养中学生的法制观念的一种教育活动。

第二,培养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必要性研究

学者们对于加强中学生法制意识的灌输和培养基本达成共识。江建农从重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法制观念教育的重要性方面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张炳菊提出历史教学中要重视法制教育,并紧扣教材、结合现实深入进行历史学科的法制教育钟风健通过对邓小平法制教育思想与公民法律意识的教育之间关系的进行了讨论。而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显然也是实施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魏新华、李桂芳林育材从不同视角出发都认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重对学生法制意识和民主意识进行培养。姚忠,曹繁有分析了目前在中小学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大力阐述了切实转变观念,提高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关键。杨春红界定了中小学法制教育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概念,重点指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在中学阶段进行法制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第三,中学生法制意识培养的现状研究

目前的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现状比较普遍,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力度都比较弱。近年来,随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低龄化和扩大化,有关加强对中学生法制意识培养和法律素质提高的呼声口益高涨,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不少问题。广东省普法办公室紧紧围绕广东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中小学的新情况、新特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并介绍了其取得的成效。邓书玲、曾恩泉认为当前中学生法制教育现状与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是不符合的,表现在对法律素质重视不够,法制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教育质量差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中国法治化进程。杨艳通过抽样的实证调研分析了中学生法律素质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法律素质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相对、法律意识比较淡薄、用法能力较为缺乏、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方面。「绷李萌也分析了当前学校法制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加大社会教育力等对策。

1.3. 2国外相关研究介绍

具有较长“法治”传统的西方国家普遍重视对本国中学生法制意识的灌输和培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良好社会秩序的建立与维持。但是西方国家对于法制意识的培养是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规定和实践的。

以法制为先的教育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在中小学开始进行的法制教育了,包括美国宪法、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学。法治教育被翻译成“与法律相关的教育”,而《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Law一二lated Education Actof 1978)直接将其明文概括定“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的定义。

与美国最为相似的是英国,把法制意识的培养作为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标。1978年建立“社会道德委员会”和“社会道德教育中心”等专门教育机构,为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出发点研究制订德育计划。《道德教育大纲》明确规定学校必须向学生进行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口本自明治政府几乎全盘接受西方法律制度后,人们的法律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口本的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教育课程分会明确提出,要学习有基本法制概念的课程“法律教育”,系统地向中小学生教授“公正”、“权利”、“义务”等概念,从而教育学生遵守法律。根据《学习指导要领》2008年修订版规定,口本所有中小学都要让学生们学习有关法律和判决的基础知识及意义等法制内容。

在新加坡不一样了,政府提出“三兼顾、五强调”,在兼顾个人、社会、国家三方面的同时,更加注重五个强调,主要内容包括:强调国情,强调国家利益,强调新加坡特色,强调内容形式应符合时代要求,强调人性化的法律教育。《学校规则》是新加坡政府专门为中小学生制定的,这也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制意识”是“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要求里面的其中之一,是从属于史教学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研究方面,尽管历史教学开始转向这个目标的开拓,尽管这个领域的小论文比较多,但是专题的研究成果还是寥寥无几,迫切需要专家的关注以及理论指导和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

如何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适应法制社会需要的能力,通过历史学科教材来挖掘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内容,确立现代法制思想,应该说这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拓展的一个教学思想及艺术体现的领域。


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1研究思路

从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课堂中不管是古今中外有关“法”的教学内容开始,结合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中“法制意识”的培养研究。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及同事的实际教学经验,发现历史学科教学中“法制意识”比较薄弱,距离全面育人方针指导的“树立人类多元文明共同发展的现代意识”尚有一定距离。笔者主要通过分析潍坊市本地(结合本校)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在历史内容落实过程中结合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同时结合教师及时反馈的新问题、新契机针对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提出相对应的教与学的策略,以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促进学生在“法制意识“方面的学习及进展情况。

1.4.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历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专著,为本研究做好扎实、有效铺垫;另外,现在的Internet网络这么发达,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各种搜索引擎提供的检阅功能这么强大,通过检阅CNKI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等各种网络资源,尤其是阅读近年来发表在《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等杂志上的相关文章,使研究博采众家之长,找到自己论题的落脚点,挖掘自己的创新之处。

2.实地调查法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阶段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现状,了解学生对于“法制”的意识情况,本人将会对部分学生和一线教师进行走访调查,以便在以后关于法制意识培养研究中做到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和应该主意的问题。同时对中学历史老师在实践“法制意识”培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遇到的新问题等进行深度访谈,以便搜集更多的一线基础材料加以综合分析。

3.案例分析法

 收集和整理自己不同时期的教案,对自己“法制意识”的理解和执行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结合不同教师贯彻和实施从历史课堂中培养“法制意识”的案例开展分析,使课题有针对性,有成效。


第2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法制意.................19-23

2.1 必要性分析........................... 19-21

2.1.1 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是....................... 19

2.1.2 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是....................... 19-20

2.1.3 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全........................20

2.1.4 培养中学生的法制意识是...................20-21

2.2 可行性分析............................ 21-23

2.2.1 历史新课标的修订为培养中.......................... 21

2.2.2 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广泛性为........................... 21-22

2.2.3 学校教育的特点为中学.......................22-23

第3章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法........................23-29

3.1 民主 ..........................23-25

3.2 法律面前人人.......................... 25-26

3.3 自由........................ 26-27

3.4 主权在民............................. 27-28

3.5 实体与程序并重........................... 28-29

第4章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法.........法 29-34

...............................................................................

  

结语

本研究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和继承、创新和发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的向学生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对他们进行法制意识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探索,使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向模式化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借鉴性。这不但极大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生师之间等多向交流与合作;通过互动历史与法律知识点的结合学习,学生不但能自己发现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分析问题,还能尝试用相关法律来主动解决问题。这种说法只能存在理论的层面上。作为不到Ig周岁的未成年人,按照法律规定是没有行为能力的,所以说是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这个不存在年龄限制的问题。

学生们学习过程中的法制意识的发展水平及用法的过程又比较抽象,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进行概括表述,在评价方面就比较困难;关于教师们的教学案,如果都改编成以法律意识培养为中心进行教学,会不会偏离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轨道?毕竟这只是“三维目标”培养的多种意识中的其中之一,会不会有点舍本逐末?这也让笔者陷入深深的思考。

 由于笔者的基础比较薄弱,学术水平和教学阅历也非常有限,对中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探索研究显得浅陋,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引用和参考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观点,可能未一一注明,特此表示感谢。文中一定瑕疵不少,希望各位导师们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魏新华. 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韵味——民主、法制意识的培养[J]. 学生之友(初中版)(下). 2011(12)

[2] 刘香英. 让情感之花在化学课堂中绽放[J].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1(09)

[3] 安世皓.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反思[J]. 考试周刊. 2011(72)

[4] 章江龙. 学校普法与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7)

[5] 李萌. 浅谈学校法制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7)

[6] 胡加兵. 观摩历史新课程会课有感[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09)

[7] 孙卫东. 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 考试周刊. 2010(56)

[8] 严峰. 强化法制意识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初中政治中加强法制教育的几点探究[J]. 考试周刊. 2010(44)

[9] 邹军.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10)

[10] 崔林军. 让法制教育之花开遍校园[J]. 魅力中国. 2010(02)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