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在厘清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形成机理及识别逻辑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访谈调研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来探索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其次,以前期的理论构建为基础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现状。再次,在对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与前期已答过问卷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探寻困境形成根源。最后,提出破解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的对策建议。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本节主要从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两方面出发进行阐述。
1.1.1 研究背景
(1)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存在系列困境
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总是借助语言文字、图像影音等各种形式在互联网中传播,其通常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虚假谣言、诋毁性或煽动性的言论等综合而成,这些信息表面看起来也许互不相干,但底层的传播逻辑与目的却具有相似性。当大学生识别此类意识形态舆情时,就要求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道路、制度、文化等具有极大的自信和认同,并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对社会问题的感性认识,才能识别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深层次的目的和深意。然而,当前很多高校尚未将意识形态舆情的识别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当中,尚未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舆情识别能力,从而造成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的识别存在困难。
教育论文参考
(2)大学生是意识形态斗争各方争取的主要对象
大学生自身认知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使其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针对对象。西方国家凭借其网络建设与先进技术的优势,将一些非主流或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渗透,然而大学生所处时期正是其价值认同、理想信念和社会认知等因素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受限于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等,对社会的客观认知程度比较浅显,难以理性清醒的看待一些非主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舆情的本质表达,从而更加容易被西化和分化,这极不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稳定性。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本节对国内外与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为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的提出奠定基础。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西方意识形态概念的缘起与演变
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涵盖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学科,同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迄今为止,就意识形态的概念问题,各方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议。
西方学界最早对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初步思考的学者应为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Plato),约公元前 4 世纪他提出人的感官所感知到的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的[54],1620年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在其著作《新工具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一书中大力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错误观念。在培根之后,1690 年英国学者洛克(John Locke)所提出的“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奠定了“意识”的语义基础,成为了意识形态概念的真正的催生剂[60]。1796 年,第一个真正提出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是法国的哲学家特拉西(Antoine Distutt de Tracy),在其著作《意识形态的要素》中,他提出“意识形态”意思是指“观念学说”或“观念科学”,属于是一个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认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认识的起源和边界等内容[63]。20 世纪以来,西方现代学者站在各自的立场重新定义意识形态,约翰·B·汤普森(John B. Thompson)认为意识形态的生成主要是基于统治者的权利,其同样也是促进社会所有成员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64]。
马克思与恩格斯于 1932 年发表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提出意识形态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能够创造精神并且反应神秘的现实社会[6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在与错误思潮斗争中进行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因此,他们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否定的概念来理解,率先从“特殊概念”的角度分析意识形态功能,提出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者进行统治的精神工具,它体现并捍卫统治阶级的利益、观念、立场、倾向诉求,为其统治的合法性作理论上的辩护,这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随着该著作的流传,西方学界掀起一阵意识形态研究热潮,此阶段的研究也对我国的意识形态研究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
2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内涵阐释
2.1 核心概念阐释
通过对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全面剖析了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的概念与内涵。
2.1.1 识别力
识别一词出现于《后汉书·刘盆子传》中,“识与志同,记也。别,异也。”在两军交战之时担心自己手下的士兵与敌方混在一起,就把自己士兵的眉毛全部染红用来区别敌军,因此称为赤眉军,可以看出识别一词的含义即为辨认、区分。现阶段学界关于识别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计算机软件、数学、法学及建筑科学与工程等领域,在法学领域有学者将识别力定义为是指辨别自己的行为在法律上应负某种责任的能力。
本研究所提出的识别力主要是指个体对信息的识别力,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关键要素。一是个体能够全面识别信息呈现特征,对信息的语言组织和文字内容能够清楚理解,能够认识到信息中所包含的图片、音频、影像等内容呈现的一致性。二是对信息进行比较的能力。个体在认知信息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系列思维活动,寻找识别自己已有的对类似信息认知的经验以及他人对类似信息认知的经验并确定比对参照对象的能力。三是判断信息的真假与对错的能力。个体参照的认知经验对新认知信息进行分析鉴别的能力、未能确定参照经验而主动开展探索求证的能力以及探索求证未果而进行主观思考判断等的能力。四是能够评估信息传播所造成一系列社会影响的能力。个体能够对其主要观点内容、价值取向等进行正确判断,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向和意图,从而在应对过程中做出正确恰当的行为选择的能力。
2.1.2 意识形态舆情
“意识形态”一词起源于希腊文,即“观念、学说”之意。由于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国家、阶级的不同,意识形态一词从被法国思想家特拉西提出至今,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大卫·麦克里兰曾提出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准确把握的概念,对意识形态的解释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且明确的界定。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他后续的其他著作中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并且提出意识形态是以物质为前提,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舆情”一词既包括“民众的情绪”之意,也包括“民众的意见、议论”等意思。即舆情就是一种具备主观情感的态度倾向(王来华,2003),目的在于表达社会的客观情况与公众意识(张克生,2004)。本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舆情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现实环境中,在一定社会力量推动下,社会公众借助某一事件或观点表达的对社会问题的情绪和倾向性的态度。
.............................
2.2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形成机理
本节主要从大学生意识形态谣言的辨识能力、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舆情的政治敏感性、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舆情的理智判别能力、大学生探索事件真相能力、大学生意识形态风险的防范意识五个方面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的表现进行阐释,对识别力与识别困境的关系进行梳理,厘清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的形成机理。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表现
(1)意识形态谣言辨识能力的表现情况
一是对大学生在意识形态舆情识别过程中的错误认知。主要是指受大学生个体偏见或局限性所限定,从而产生个体的主观刻板印象,其与舆情事件的事实具有较大的偏差,大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对于他们识别意识形态舆情也有较大的影响。二是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辨识过程中存在自身认知与谣言信息辨识所需信息的不对称。大学生在意识形态舆情识别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指大学生在面对舆情时所能获得的信息元素与真实事件的信息元素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对事件全貌不了解,将虚假谣言信以为真。三是由于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受限,这就使得意识形态谣言趁虚而入,干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价值判断等,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等的形成与巩固。
(2)意识形态舆情政治敏感性表现情况
一是大学生政治警惕性不足易受非主流意识形态渗透。社会历练和经验不足的青年大学生在面对意识形态舆情时,只能看出意识形态舆情追求利益、政治排挤打压等表层目的,对于潜在的影响国民政治意识价值观和政治认同等问题看不透悟不明,难以觉察意识形态舆情这种背后的目的指向和意图。二是大学生对舆情信息背后的政治表达未能充分了解。意识形态舆情天然带有政治立场与政治指向性,因此其背后往往透露出一定的政治态度与意图,许多意识形态舆情信息的外在表达看似毫不相关,实则内在政治层面存在紧密联系。许多青年大学生由于政治敏感性不足,既不了解意识形态舆情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也无法分辨舆情信息背后蕴含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目的,从而易被意识形态舆情信息所干扰。
..................................
3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构成及.......... 21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21
3.1.1 访谈对象选择 ............................................ 21
3.1.2 访谈调研过程 .............................................. 21
4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发展现状分析 ............................. 34
4.1 量表的编制与测量 ...................................... 34
4.1.1 构建量表的评价指标体系 ................................. 34
4.1.2 量表的初步编制与优化 ................................ 35
5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根源探索 ............................ 46
5.1 问卷调查发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46
5.1.1 不同大学生群体识别力表现不佳的原因 .............................. 46
5.1.2 大学生群体整体识别力表现不佳的原因 ................................... 48
6 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教育管理对策
6.1 健全政策机制,构建高校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高校教育改革必须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指引,健全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多元协同与互动的育人新机制,形成合作开放的系统性整体,从而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在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充分执行和实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
6.1.1 健全高校社会协同育人统筹协调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的协同育人统筹协调机构
面对意识形态安全防控的严峻形势,促进高校社会快速高效地建立并完善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设立高效权威的统筹协调机构,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站在全局的高度,开展统一指挥和统一协调,从而使相关政策有效实行。为了最大限度利用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体系的优势,政府应成立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由政府行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教育、人事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机构,负责组织领导本区域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建设。政府有关教育机构应从宏观层面上对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机构的构建进行帮助,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教育管理人员献言献策,保障高校社会同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完善育人方式,进一步促进校园育人与社会育人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育人的功能,搭建校园与社会稳固桥梁。
(2)授权专项工作组专人专事落实协同工作
为了保证高校社会协同育人工作组的高效运行,政府应在工作机构下设若干专项工作组,能够负责制定专项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协调本工作组所负责相关事项有序推进,负责专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工作组负责制定专项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协调本工作组所负责相关事项有序推进,在多主体协同的过程中,要避免相互错位、越位、重叠和推诿,各个工作组负责专项工作的督促和检查,才能有效实现协同育人。
教育论文怎么写
...........................
7 结论
本文在厘清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形成机理及识别逻辑的基础上,首先,通过访谈调研与扎根理论相结合来探索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及其影响因素的构成。其次,以前期的理论构建为基础开展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现状。再次,在对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组织专家与前期已答过问卷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探寻困境形成根源。最后,提出破解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困境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
(1)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是指大学生正确认识、辨别这些意识形态舆情表达,并做出正确判断和以恰当方式应对的能力,它建立在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逻辑基础上,在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舆情信息表达进行认知、判断和评估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水平高低突出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对舆情信息特征的识别进而充分认识信息,二是建立在政治领悟和主流意识形态自信基础上的分析判断。这既体现了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认知能力,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自信程度及其政治觉悟、政治定力和政治判断力水平。
(2)本研究依据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逻辑和访谈调研结果推导出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构成要素,主要是由舆情信息认知能力、舆情表达比较识别能力、舆情表达判断求证能力和应对方式评估决策能力四种能力构成,四种能力又包含九个因素,即信息认识能力、逻辑分析能力、信息洞察能力、思维敏捷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分析判断能力、探索求证能力、大局意识、社会风险认知能力。大学生意识形态舆情识别力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网络信息能力、社会责任感、政治判断力、社会认知成熟度、政治敏锐性、认知思考能力、积极态度与行为七个方面。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