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讨——以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22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基于双循环背景下,以东莞中职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从当前我国制造业“技工荒”现象入手,对东莞市中职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东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现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满意度不高、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程度不够紧密等问题。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一)双循环
建国以来,我国发展战略经历了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建设发展阶段(1949—1978年)到“国际大循环”的改革发展阶段(1979—2018年)再到“双循环”的创新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①。2020年5月14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②。由于国内外形势的“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经济双循环成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部署。双循环即经济双循环,马克思对其进行描述,认为循环经济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几个环节构成,具有再生产性,且在一定技术水平以及地域空间关系中反复循环,不断获得增量③。
为更准确理解其的内涵,需把握几个方面。首先,对内而言,我国经济发展要以“内循环”为主,坚持独立自主,集中一切力量办好自己的事④;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我国关键技术面临着“卡脖子”问题,表明中国的发展不能过于依赖他人,发展还得靠自己。其次,对外而言,在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过去清政府“封闭锁国,闭门造车”的路子使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难中。1978年,我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永远在路上,中国的大门永远对外开放。最后,坚持两边市场一手抓,打通国内国外市场,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得以循环畅通,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之,所谓的经济双循环指的是在新冠疫情冲击及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要以国内循环为主体,进一步激发我国国民内需潜力,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即“集中力量办自己的事”,同时不能故步自封,坚持对外开放。以国内市场为主,国内国外两边同时进行发展,使“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得以循环畅通,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内生增长理论
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提出:“提高劳动效率是国民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②。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劳动价值学说的基础上指出劳动质量提高才是增加社会财富的关键;马歇尔、索洛、舒尔茨用资本和劳动的投入来解释经济增长,进一步催生内增长理论的发展;1983年,罗默提出生产要素理论,强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并在社会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知识和人力资本等要素,解决了新古典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中外生技术进步和收益下降的两个缺陷。实现经济增长研究从外生均衡分析到内生机制研究转变,形成了内生增长理论③。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不用依赖外力的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动力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中等职业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双循环的背景相契合。
(二)比较优势理论
该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中提出的,他认为,两国应遵循“两利取其重,两弊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产品。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主体非单一性。主体的非单一性是比较优势理论存在的前提条件,因为比较优势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进行比较而得出的结果,单个主体因没有相应的参考物而无法进行比较。第二,有可比性。两个主体只有在相似或相异的情况下才具备可比性,这是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条件之一。要获得比较优势,只有在对不同主体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找出各自的优势。第三,灵活性。找到自身比较优势需要对现实条件进行对比,知己知彼,灵活避开劣势,找到自身优势,实现最终的胜利,田忌赛马就是运用比较优势获胜的典型例子。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其内外要素禀赋在任何时候都是给定的,任何个体都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但是个体的这种比较优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要素禀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由此可知,在要素禀赋给定的时间内,中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也有着自身的比较优势,并随着要素禀赋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
第二章 东莞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东莞市经济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东莞隶属于广东省管辖地级市,处于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江下游的珠江三角洲,东接惠州,南靠深圳,西挨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走廊轴心地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东莞市制造业发达,有“世界工厂”之说。如表2-1所示,从近五年国民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来看,东莞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呈增长趋势。)直至2021年,GDP高达10855.35亿元,比上年增长8.2%,位居广东省第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3284万元,增长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0976万元);从三大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呈波动发展状态。2021年,尽管受疫情冲击,第二产业发展速度依旧保持,并逐渐超越第三产业,处于领先位置。这表明,第二产业已成为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重大比例,在东莞国民经济中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教育论文参考

.............................
二、东莞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东莞市中职教育总体发展情况
纵观东莞市近年来中职教育发展情况,总体发展规模稳定。从2017-2020年该市中职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数据显示,东莞市中职学校数、招生数、在校生以及毕业生人数大体相当。如表2-5所示:


教育论文怎么写

作为制造业之都,东莞市现有中职学校共有21所(不含技工类学校7所),如表2-6所示。其中公办有12所,所占比例为57.14%;民办9所占比42.86%。国家级示范学校2所,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8所,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6所(民办4所)。全市管辖下共有32个镇,平均每1.33个镇区就有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所有中职学校中,开设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相关专业的学校共有21所,占比100%。
....................................
第三章 双循环背景下影响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 38
一、“内循环”制约因素 ............................... 38
(一)需求大,但内生增长动力不足 ......................... 38
(二)培养方向不明确,缺乏比较优势 ................................. 39
第四章 双循环背景下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与对策 ............................... 46
一、已有成功案例对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 46
(一)支撑经济发展的“顺德样本” .......................... 46
(二)东莞理工学校“现代学徒制”育人新模式 ................... 47
结语 ...................... 57
第四章 双循环背景下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与对策

一、已有成功案例对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借鉴
(一)支撑经济发展的“顺德样本”
顺德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其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中职教育的支撑。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的顺德,制造业是其王牌产业。其管辖下的10个镇及街道在制造业领域各有侧重,通过合理规划,形成了一个个投资活跃、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一方面,产业发展为顺德中职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反哺产业,在政府的主导和资源配置下,当地中职学校依据顺德产业集约化特点,与当地企业联手,打造特色专业,从而形成了“一校一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格局。如陈村职业技术学校根据顺德电子产业发展态势,在政府的统筹兼顾下,通过校企合作,把电子技术应用作为重点建设专业,打造成学校的骨干专业,形成“一校一品”对接地方产业的格局。
“顺德样本”的成功在于灵活运用了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使得政府、企业与学校这三大力量拧成一股绳,促进顺德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一校一品”对接地方产业的格局。 首先,政府需对中职教育进行统筹、整合和顶层设计,通过规划专业布局、经费统筹以及资源管理,不仅避免区域内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雷同及去特色化,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效益最大化。而且对企业进行有力监管。企业的力量体现在对中职教育人才的需求、引领和人才规格的确定。为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企业主动参与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去,增强中职教育的适应性。学校的力量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办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定位。顺德职业学校身兼数“职”,既根据经济发展建设品牌专业,又开展应用科技研发,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这就是被顺德人称为“官产学”紧密合作的职业教育“顺德模式”,即政府配置教育资源,企业提供人才标准,学校对接产业需求。“顺德样本”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为解决“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政府不动”的局面提供解决措施,有效解决了学校、企业“两张皮”分离现象,使得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得以有效解决,为东莞市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
结语
双循环背景下,中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在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社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为更高一层的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技能基础的高质量的生源。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一大热门话题,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研究中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利于顺应国家政策要求、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本文认为,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指在当前双循环背景下,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相匹配,能满足制造业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因此,东莞市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表现为其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基于双循环背景下,以东莞中职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为例,从当前我国制造业“技工荒”现象入手,对东莞市中职学校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东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发现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中满意度不高、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校企合作以及产教融合程度不够紧密等问题,并从“内循环”、“外循环”两方面分析制约东莞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因素。最终基于“内循环为主,外循环为辅”原则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措施:一是依据自身比较优势,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二是落实“五双”现代学徒制,增强内生增长动力;三是构建人才立交桥,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四是精选并更新教材,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工匠型”教师;六是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激发企业参与动力。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