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要回答四个研究问题,它们分别为:(1)科学课堂的互动是否存在性别差异;(2)学生的科学成绩和科学身份认同是否存在性别差异;(3)科学教师作为科学课堂互动的关键角色是否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期望上的差异;(4)科学教师对不同性别学生的期望差异是如何体现在课堂互动中的。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影响女性接受教育
尽管近年来国际上一直关注性别上的教育公平问题,并且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是,直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女童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男孩相比,小学适龄女孩失学的可能性仍然更大。1 目前,全球有1.27亿小学和中学年龄段女童失学,永远无法上学的儿童中女孩的占比是3/4。2019年,女性仍然占所有成年文盲的近2/3。
教育论文怎么写
具体到我国, 2015年我国出台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中就提及了女性的受教育问题,如:女性的文盲率占比仍然很高、偏远地区女性的教育资源不足等。相关研究也表明,两性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尽管呈现出缓和趋势,但是其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以及社会地位较为低下的群体中,女性的受教育问题尤为突出。由于我国长期受传统思想(如:重男轻女)的影响,一些地区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会倾向于男生,使得男女两性的受教育程度表现出差异。3 在教育公平问题上,有学者指出我国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层面均面临着性别不公的现状。
二、促进基础教育性别平等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制定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就对我国女童的受教育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规划指示。12 除此以外,国家还通过制定一些倾斜性措施来缩小教育上的性别差距,例如,2011年国务院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指出,要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增加性别视角,落实性别平等原则;确保适龄女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会性别意识;均衡中、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学生的性别结构,这一纲要在政策制度层面促进了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落实。3 另外,国务院常务于2021年8月25日审议通过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中也再次提及了女性受教育面临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性别差异
英语语境下的“性别”分别可以用“gender”和“sex”两个词来表达,其中“gender”更偏向于中文语境下的社会性别,指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两性划分,它是性别上的规范、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强调后天文化的影响。3 “sex”则更偏向于生理上的性别,它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生物特性。现如今的社会性别理论揭示了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之间具有的复杂关系,在很多时候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是相互交织的。
本研究中的“性别”使用的是生理性别的概念,“性别差异”即是指男性和女性作为主体或是客体时彼此之间存在的不同。课堂教学中性别差异的表现是多样的,此研究阐述的性别差异是指作为主体时男女生在课堂的言语行为、性格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作为客体时教师、同学等其他主体对男女生持有的看法及行为上的不同。很多时候,性别上的差异是由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女性主义认为其特征是男性处于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附属地位,造就了性别上的不平等。
二、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师生双方借助各种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的过程”,课堂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个体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1 本研究主要探讨课堂情境下的师生互动。广义的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狭义的师生互动特指在教育教学情景下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在活动中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研究着重研究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也就是在课堂情景下,教师个体和学生个体或群体之间的互动,是狭义的个体间师生互动。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课堂互动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已有一些研究证实了男女生在课堂互动中存在差异这一现象1,有研究人员基于课堂互动,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了课堂中的公平问题,研究发现在物理课上,教师会给予男生更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和引导性的评价,他们认为班里的男生较女生是更有能力的,所以教师倾向于鼓励男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面对女生,他们会直接给出过程或者问题的结果。2 基于课堂互动场景下的大多研究表明,男生得到了比女生更多的发言机会,他们受到老师关注的机会都在很大程度上超过了女生。3 一项基于上海小学的课堂研究也同样表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男生的关注程度明显大于对女生的关注度,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男生成为教师关注焦点的现象更为普遍。4 男生成为教师关注焦点的现象还表现在教师对男生的被动提问较多,对他们的控制程度也更高。5 国外的一项研究同样表明,男生在课堂上会提出更多的问题,男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表扬和批评较女生都是更多的。6教师尽管意识到了课堂中的性别不公,并且在口头以及态度上均强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中并未得到体现。7 菲律宾的一项研究观察到了科学和数学课堂中的性别偏见,研究认为虽然教师认为需要在课堂中保持性别平等,但是仍然有证据表明,在质量方面的不平等仍然存在,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教学及评价、性别结构等课堂方面的因素。
沈奕斐认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差异性”互动,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使用不同的语言。教师与男生之间的交往表现出随意亲切、持续、具有延展性等特性,而教师与女生之间进行的语言上的交往更有礼貌、更温和,并表现出一定的距离感。2 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教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期望(比如认为男生更有能力),而这一差异性的期望可能会通过影响教师对待男女生的态度进而影响课堂互动。
............................
第二节 教师期望及其与课堂互动的关系研究
一、教师期望研究
早期对于教师期望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种是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研究以及其他想要重复他们实验的研究者所做的研究。1 这些研究者通过利用已有的虚构信息使教师产生期望,然后再来考察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这类研究中,教师关于学生的认识是没有任何基础的,这类研究主要通过操纵来引发教师的期待。而在第二种研究中,教师主要借助一些信息,比如说学生的测验成绩、学生的行为表现、学生的性别等,从而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期望2,这些期望是教师自然形成的,而非通过研究者的诱发手段形成。
早期的教师期望研究是通过课堂观察法进行的, 这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发展到后来,研究人员也采用研究教师期望知觉以及教师对自己行为反馈的方法,此时的研究多以问卷法和访谈法为主。目前,在国内经常用于测量教师期望的量表有三种,这三种量表测试的主体均为学生,测试的内容是教师期望知觉,三种量表分别是:
一是由郑海燕、张敏强于2008年编制的《初中生教师期望知觉评定量表》。从内容上看,该量表以罗森塔尔传递期望的表现形式作为编制题目的基础,并且结合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3 问卷一共有22 道题目,包括学生感知到的来自教师的积极期望和学生感知到的来自教师的消极期望。
二是张光伟、范春林编制的《学生感知到的教师知觉问卷》,这份问卷共有15 道题目,题目分为三个维度,包括“教师支持”“教学互动”和“学业反馈”。
三是欧阳丹和宋凤宁在2005年编制的《教师期望量表》,包括“学习要求”“情感偏爱”“能力支持”三个维度的教师期望。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8
第一节 研究框架的制定................................ 18
第二节 研究工具的选择与设计...................... 19
第四章 初中科学课堂互动的性别差异现状分析 ......................... 26
第一节 科学课堂互动中性别差异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26
一、言语互动类别一“赞美”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二、言语互动类别二“接受”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28
第五章 初中生科学学业成绩与科学身份认同的性别差异现状分析 ............................... 60
第一节 科学身份认同与科学学业成绩的数据搜集与分析............................. 60
第二节 男女生科学学业成绩与科学身份认同上的性别差异......................... 61
第六章 科学教师期望差异与科学课堂互动行为选择的分析
第一节 科学教师期望及其课堂互动行为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本论文研究者根据教师的回答,选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原始语句进行记录,接着在原始语句中提取出了相关概念,并记录在原始语句之后。本研究对10位初中科学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了编码,编码的范畴包括:初中科学教师期望的确立依据、初中科学教师知觉到的课堂互动中的性别差异以及初中科学教师基于性别差异的课堂互动策略选择。本论文研究者根据教师对第二个访谈问题——“面对不同的学生,您一般会根据什么去确定您的期待?”的回答,形成了编码中的 “初中科学教师期望的确立依据”这一范畴。同样地,根据教师对第四个问题“您觉得男生和女生在科学学习这件事上存在差异吗?体现在哪里?”和第六个问题“具体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您会根据不同(性别)特质的学生给予他们不同类型的问题吗?比如……”的回答,形成了“初中科学教师知觉到的课堂互动中的性别差异”这一范畴。同时,根据教师对第五个问题“(如刚才所说的,女生男生是有一些不同的),对此您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在科学学习上尽可能多地帮助到更多的学生?(让存在差异的女孩和男孩共同受益)?”的回答,本论文研究者在提取出原始语句的相关概念后,形成了“初中科学教师基于性别差异的课堂互动策略选择”这一范畴。
教育论文参考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科学课堂互动中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对课堂互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与教师的互动总次数、互动内容以及获得教师反馈和评价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首先,在互动总次数上,男生与教师的互动总次数为128次,女生与教师的互动总次数为20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男生与教师的互动总次数高于女生与教师的互动总次数。
其次,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内容上,本研究发现:男生与教师的互动会夹杂更多的高阶认知性回答。男生的回答包含7个高阶认知性回答,而女生的回答只涉及1个高阶认知性回答。
最后,在教师的反馈和评价上,男女生获得来自教师 “接受”和“批评”的次数相较于女生都是更多的。男生在课堂上的表达被教师接受的次数为5次,女生为0次,男生受到教师批评的次数为14次,女生受到教师批评的次数为1次。
此项关于课堂互动的研究表明,教师与男生的互动会比与女生的互动频繁,教师与男生的互动涉及更多的高阶认知性问题,同时教师给到男生的反馈和评价也是更多的,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