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历史课与人文精神教育的高效融合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12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一、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中课改的呼唤

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科教兴国”、“以人为本”治国方略对历史课程改革的现实呼唤。历史课程改革的成效,包括人文教育,真正要落到实处,必须借助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正如课程专家叶澜所说:“21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学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历史课堂教学,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我们实现人文教育目标的渠道。
1、目标与能力的构建
新的《课程标准》目标就是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历史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教学实践的准绳。
在历史课程范围内,人文知识指的是学生掌握必要的发展科学知识、重建民主政治、重塑道德理想、尊重个人自由的心理能力和价值观,从而扩充、完善了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的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的教学是历史课程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通过课程改革“有血有肉的历史教育”、“充满人性的历史教育”、“有生活气息且富于思考的历史教育”,于此,教师需要准确定位不同学段的历史教育内容和方法;需要在全人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建构和精选历史教育的新体系和学习内容整合方法;需要从生活视角和民众视角改造传统历史教育的学究脾气和贵族脾气,让学生真正去认识大众的历史,理解有生活、有文化的生动历史;需要借助社会科学课程的“做课程”概念激活“做历史”的基础,让历史可以说话,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以利于激发人的精神、智慧和创造力。据此,“生命形态的历史课程”才会赋予“过程与方法”以特别的意义,也能够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改革目标落到实处。................
........................

二、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课标”明确指出,高中历史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个性化发展。”将素质教育对历史选修课的要求清楚地表达出来。“课标”在第二大部分“课程目标”中提出了高中历史课程三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这三大目标,选修模块提出了各自的具体目标,来落实和细化总目标。如在“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模块中,“课标”就提出了如下的具体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性格及主要活动。2、提高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和方法: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鼓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在各个模块提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也是“课标”的一个创造。这样做的好处至少有两点:课程目标与模块目标,即总目标与子目标结合,构建起高中历史课程的完整目标体系,此其一。增强了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利于教利于学,此其二。“课标”公开提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模块。我们知道选择性原则是高中课程设计的原则之一,选修课的设置具体地体现了这一原则。但是,选修课由谁来选择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这就有个教育理念的问题。以往的高中选修课,是家长和老师越姐代厄,代替学生选。而选择的根据又只考虑对高考的“口”,高考需要什么就选取什么,急功近利。“课标”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明确提出历史选修课应由学生自己选,这就把自主权还给了学生。而选择的根据,“课标”又明确提出是学生的兴趣,即“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习的模块,学起来就会有积极性。兴趣与爱好是人的个性的一种重要表现,激发兴趣,发展特长,丰富爱好,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
...........................

一、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中课改的呼唤............8
1、目标与能力的构建.............................................................8
2、过程与方法的改变............................................................9
3、内容与手段的更新............................................................10
二、提高人文精神教育的实效:中学素质教育的要求...............11
1、发挥新教材的优势,让学生探究历史.................................12
2、重视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体验历史.........................16
3、挖掘乡土人文资源,让学生感悟历史.........................19
三、探索人文教育的实践:更多课程资源的利用..............20
1、开发校本课程...........................................................21
2、充分利用网络.......................................22
3、精心组织活动.......................................23
4、营造校园环境.........................................26
5、注重学科协作.........................................26
四、促进人文精神教育的发展:
多元评价模式的构建...................................27
五、中学历史课中人文精神
教育作用的问卷调查与分析.........................32
六、展望历史新课程的实施前景,
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几点思考...........................34
结束语..........................................................35
参考文献.......................................................39

结束语

在实施人文精神教育中实践中,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就会受到诸多方面的束缚。在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坦言,为了应付高考,还是一心扑在高考、中考卷子里,至于什么“人文精神教育”根本无从顾及,教师的观念尚且如此,如何能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科学有效地实施?
各地、各部门针对新课程改革实施而举办的各种形式培训班、研讨会可谓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参加面也不小,当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感觉不到位,特别是实践应用得不到位。比如,理论阐述得多,实例分析得少;宏观要求的多,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少。这是广大教师实施“人文精神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学校,我们迟早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课堂。特别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积极应对、主动适应,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为更好地贯彻“人文精神教育”而不遗余力。
人文精神是特定时代当中符合人性,有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崇高精神境界,它不是一个有形的东西,但又实实在在对个体的人以及社会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通过笔者的历史教学实践,以及对所作的调查问卷进行的分析,表明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性地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把握好历史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容,通过言传身教、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在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能将人文精神的要义逐渐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培养有所作为、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时忠著:《人文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金一鸣:《教育原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月版;
[3]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版:
[4]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12
月版;
[5]钟启泉总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6]常早清主编:《人的发展与素质教育》,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7]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8]刘鸿武著:《人文科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9]宁裕光等主编:《历史教育方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版;
[10]张静等编:《历史学习方略》,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版;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