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育论文:晚清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213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 论

晚清英语学习的中后期为鸦片战爭结束后到甲午战争前。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关于条约的立约文字将要以英语文字为准的规定,迫使清政府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意识到培养可堪造就的英语人才的紧迫感。因此,清政府开始了自上而下进行英语学习的推广,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在上层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此时期,西方传教士倚仗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得以进入中国。在传教过程中,教育传教是传教士们经常釆取的方式。在当时的社会,教会学校开始得到比较大的发展。在十九世纪中后期,为了适应中国英语学习的社会需求,大多数教会学校都逐渐推行英语教学。在教会学校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传教士们一方面从英美国家引入原版英语教科书,另一方面,也努力编写适合中国人学习英语而使用的教科书,尤其是中英对译形式的英语教科书。传教士们的这些努力,也成为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可以看到,相比中国对外开放之前,英语教科书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的这段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若以中国英语教学史的整个发展时间来考察这段时期英语教科书的成就,我们只能说这段时期还处于英语教科书发展的缓慢期。这是因为,此时期的中国英语教科书的使用范围还仅局限于开放口岸,内陆地区的英语教科书使用范围非常之有限。另外,英语教科书的缓慢发展还表现在其所出版的英语教科书的数量并不多、种类还不丰富,且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方式,尤其是中国人所编写的英语教科书,还未能做到循序渐进、适合不同学习层次的学习者的需要,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这种在体系上的不完整,当然是与当时的教育制度有密切关系的。
........


第一章鸦片战争(1840)前英语学习读物在中国的出现

第一节早期《红毛番话》类英语读本
尽管《红毛番话》类读本有了渐进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这类读本作为英语学习的材料,还有极大的局限性。从现代教育学的角度来看,以上所列出的这几种《红毛番话》类刻本或手抄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科书,这几类《红毛番话》手抄本或刻本,只是流通于当时在广州口岸工作的商人、通事,以及一些苦力等等。他们用这类手抄本或刻本,并不是真正想学习纯正的英语,而只是以这种半通不通、毫无语法体系可言的中式英语,作为一种与操英语的外国商人进行交易的谋生手段。所以,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他们的英语水平,也一直保持一种粗浅的状态,被西方人鄙视为粗鲁不堪。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的学科分类,英语也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教育体制中。

第二节马礼逊与《英国文语凡例传》
可以说,作为新教来华传教的先驱者,马礼逊所采用的教育传教策略,尽管在传教方面似乎没有收到什么实质性的成效,但他在中国传播正规的英语教育方面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马礼逊在其所开办的学校所教授的英语,是与当时口岸地区盛行的洋经浜英语截然不同的。为了纪念马礼逊在传播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努力,在他去世后,在澳门、广州等地的外国人于1836年9月28日在广州美国商馆筹备“马礼逊教育会”成立一事,并于当年11月9日宣布“马礼逊教育会”正式成立,并拟成立马礼逊学校,以推进马礼逊生前未竟的事业.

第三章甲午战争前(1840—1895)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121
第一节洋务学堂的建立..........122
第二节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140
第三节国人自编主要的英语词语类教科书分析.......167
第四章甲午战争后西方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流传.........232
第一节甲午战争后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概况..........232
第二节英美原版教科书的引入与编译.........252
第五章甲午战争后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教科书........288
第一节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发展之比较............289
第二节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296

第六章甲午战争后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第一节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
英语教科书的章节编排也吸收近代教育的理论成果,校订了中国传统教科书编写的缺点,釆用西方国家教科书的编排体例,按照章节安排教学内容,每章节的教学内容容量大致相当,编排体例保持一致,绝大多数的英语教科书在每章节后都附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使学习者能够通过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在文字的排版上,可以说英语教科书引领了中国文字排版形式的改革。因为英语文字的特点决定了其书写形式从左至右,横式排版。而中国的传统书写形式是从右至左竖式排版。当中英文混排在一起时,势必造成一种形式上的混乱。早期的英语教科书,如《英字入门》、《英语指南》等,釆取中英文各自为政的混排方式,而至甲午战?后,受日本英语教科书排版的启发,中国的英语教科书编排方式,也逐渐采用中英文均为横排的方式,这在当时的中国教科书书编写方式上,无异于一场重大的、划时代的改革。

第二节国人自编的主要英语语法教科书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自编的英语语法教科书,所阐述的语法内容,相对于英语读本类的教科书来说,都比较抽象。因此,在书中,除了一些统计图表以外,几乎找不到其他的图画,而中国人在当时所编写和出版的读本类教科书,一般都非常注重插图的在吸引学习者兴趣方面的作用。因此,英语语法教科书在插图的美观性上,肯定不能与读本类的教科书相比,这也是语法教科书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语法教科书一般都是语法规则的介绍,不似读本类的教科书,有非常具体的文本内容,比较容易配插图。当然,能够学习这类具有较高水平的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者,其心智大多是比较成熟的青少年或成年。因此,插图在提高其阅读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应该不像少年儿童那样大。
............


结语

通过收集晚清时期为中国人学习英语而编写及出版的教科书,以及在查阅史料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英语学习最早期的教科书之发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并希望借此能对中国当代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及出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做到以古鉴今,使当代的英语教科书编写更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更好地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通过对英语教科书文本的研究,结合晚清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外交方面的发展背景,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即
一、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呈渐进性特点,这种渐进性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基于对晚清各个时期英语教科书文本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部分:晚清英语教科书的萌芽期(1807—184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尚处于闭关自守状态,除了极少数与英国有着直接贸易来往的广州等地通事以外,在中国的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人知道英国为何处,英语为何物。中英两种语言的接触,仅限于口岸地区。英语的学习需求度极其之低。仅有的用来学习英语的读物,就是那些带有洋经浜特征的《红毛番话》一类的读本。只有马礼逊在马六甲所开设的英华书院可以为中国人提供正规的英语学习教科书。因此,当时的中国英语教科书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