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网络舆论应对现况及改善措施概述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214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第一章 教育网络舆情及应对概述

近年来,教育网络舆情爆发频率较高,纷繁复杂的突发事件将部分学校卷入到安全和声誉的危机之中。古语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这也意味着,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组成的传播世界对公众了解事实真相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体现的尤为明显,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管理,科学研判,积极应对,趋利避害。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及特点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舆论的定义非常多样化,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的表述为: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笔者认为,舆论是指一种公开发表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加强舆情管理”的要求,从此“舆情”一词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笔者认为,舆情从属于舆论范畴,是指经过特定的具体事件刺激后,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其及相关问题所产生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陈力丹著的《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发布、表达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笔者认为,网络舆情是指经过特定的具体事件刺激后,作为主体的民众对其及相关问题通过网络发布、表达个人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近十年来,网络舆情发展迅猛,是传统社会舆情在网络世界的延伸。我国的互联网普及时间晚、速度快,在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和呈现特点与其他国家也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诸多社会矛盾使得部分公众在社会矛盾激化时出现情绪上的波动,容易被不良信息混淆视听,也更容易受到大量外来思想文化的冲击,同时,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今天,公众表达个人意愿也愿意选择自由度较高的互联网,这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逐年递增的直接原因。而少数政府部门和涉事单位面对网络舆情往往采取回避或搪塞的应对态度,这对我国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也非常不利。

二.教育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教育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间内的互联网中,公众针对特定的教育话题、教育问题所表现出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总和,包含了静态的舆情描述、动态的舆情变化和总体上对舆情的判定和把握。本文中的“教育网络舆情”特指与教育有关系或受到教育行业成员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以及网络观点和评论。具体而言,教育网络舆情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

(1)舆情的发源在教育行业内部,由此引起教育行业内成员乃至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教育行业的主要成员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与教育相关的人员。近年来,在网络上形成并传播的带有一定影响力的教育舆情案例有些发源于教育行业内部,比如学生午餐中毒事件、校车事件、课业负担问题等。

(2)舆情发生后,首先参与者并非教育行业成员,但随着舆情的发展,教育行业成员会起到主要推动作用。如政府发布的一些重要教育政策和各地的教育法规,通常会引发公众和教育行业成员的关注。“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教育热点问题提交议案,媒体采访报道后,也会引起公众的大讨论。

(3)舆情中描述的事件发生地与教育行业相关而引起相应关注。这部分舆情尽管涉及的事件和事件的参与主体都与教育行业无关,但因为发生地点与教育行业相关,也应列入教育舆情中。

北京民教信息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舆情分析报告(2012年度)》指出,2012年统计的507个教育舆情事件分属不同的学段,舆情事件占比重较大的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别发生238起和235起,各占全年总数的46%。包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个阶段的基础教育领域中,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部分)舆情事件共计149起,占62%,比例最高;28起学前教育舆情事件,占12%;高中教育舆情事件54起,占23%。除此以外,家庭教育发生9起,继续教育出现10起,各占到全年教育舆情事件的2%(如图3所示)。

第二章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以青岛市为例

教育网络舆情的发源、传播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增强,用户对信息的个性化定制,都使得网络舆情的发酵时间大大缩短,扩散范围进一步扩大。只有充分了解目前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才能为下一步的合理应对育婴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为确保研究的可操作性,特此选择青岛市作为主要的研究地点。

一.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源渠道

新浪、网易、搜狐在1997年兴起。2000年各类新闻网站自创的互动社区论坛开始被网民热捧,以腾讯QQ为代表的社交软件也开始拥有大量注册用户,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内测,腾讯微信、陌陌等一批智能手机客户端软件相继问世,也受到了中国网民的青睐。在网民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中国网民访问社交媒体的频率和活跃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每两个中国网民中就有一个人注册了一个以上的社交媒体账号,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的普及率不断提高,社交媒体的中国用户数量还将迎来新一波的增长。

目前,青岛市多数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源于微博和论坛,其中论坛多以本地网民习惯使用的本土论坛为主,通过微博“爆料”形式所产生的舆情传播力增长也非常迅速。随着手机微博客户端的广泛使用,目前微博的传播力要高于论坛。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当之无愧成为“草根”记者,他们借助电脑、手机等传播工具发布、传播舆情的能力愈来愈强,目前舆情发酵的常见模式是“论坛、微博首先爆料——电视、报纸等传统煤体跟进报道——论坛、微博引发更大热议”。传播路径发生改变,导致微博、论坛成为了舆情的起点和扩散平台,因此及时把握微博、论坛上关于教育的舆情信息,是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合理进行舆情应对的重要手段。

(一)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作为本土的新闻网站,青岛新闻网(www.qingdaonews.com)是青岛市目前最大的网上新闻发布中心,该网站下设的青青岛社区是山东地区最大互动社区论坛,263个子论坛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在全球中文论坛排名第27位,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和世界近100个国家的注册用户,总数超过290万人。社区用户中山东网民超过60万,其中以常驻青岛的网民为主。青岛论坛是该社区的主打论坛,也是我国影响力最大的城市论坛之一,每天有千余条的新帖出现,热点网络事件也多在此产生。青岛某中学学生午餐中毒、青岛某高校大一女学生坠楼身亡等热点事件均在此论坛由网友发布并传播形成网络热点事件。

本文中涉及青岛市的研究监测数据主要来源于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

二.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话题种类及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成为常态传播模式之一。教育行业也面临同样情况:一方面,社会的不断变革影响到教育行业及网络舆情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行业的发展也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网络舆情的发展。

为保证研究的顺利开展,笔者将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作为本次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基准研究平台,自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对该社区的教育类帖子进行检测,共监测到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1437条。以图文对照的形式,针对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舆情主体进行舆情话题种类、热点舆情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走势研判,旨在探索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改进策略。

(一)2013年度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发布数据图

2013年,笔者以日常监控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年1437条舆情进行遴选,选出了24起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系统中影响比较大的典型舆情案例,选择标准为该社区人气最旺的青岛论坛中点击量过万次或跟帖回复达200条以上的帖子。其中全国性舆情有3起,区域性舆情有21起。笔者以列表形式呈现,有助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和把握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现状(如表1所示)。

第三章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现状及存在问题······················22

一.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现状···························22

(一)教育行政部门应对现状····················22

(二)学校应对现状···························24

第四章 2013年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成功案例透析···············34

一.某小学附近仓库起火事件·····················34

二.某地泥头车与校车相撞事件···················35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改进策略························38

一.学校:有效应对 化“危机”为“良机”··················38

二.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指导 树立良好教育形象··························41

第五章 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改进策略

十八大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网络舆情是师生、家长表达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也就意味着让“网民满意”也成为检验教育发展的重要客观指标之一。教育行业的热点、难点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教育的复杂性也决定了学校的日常工作很难做到尽善尽美,网络舆情很难避免。笔者认为,学校应作为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的主要责任单位,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应起到协助、指导作用,互相促进,不断改进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

一.学校:有效应对 化“危机”为“良机”

在研究中发现,部分中小学的应急预案、舆情应对制度及相关档案十分齐全,100%的被访人员表示在供职学校的干部会议、教职工大会中,学校管理者反复强调舆情应对的重要性,要求干部教师加以重视。实际上学校通常将相关制度当做摆设,出现舆情后没有按照应急预案、舆情应对制度的流程开展工作。

(一)学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引领下,校长“一言堂”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学校各项日常工作的“带头人”依然是校长。近年来校长对网络媒体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尝试着学习使用互联网,参与网络互动,但总体上与广大网民尤其是“意见领袖”相比,校长们大多处于初级阶段。研究者认为,校长应该与“网”俱进,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弥补网络应用能力的不足,进一步提升媒体应对与网络舆情引导能力。在访谈中,100%的被访人员承认供职学校非常重视正面新闻的宣传工作,会在学校重大活动时邀请媒体做正面宣传,以期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但按照“短板原理”,几百条正面报道不及一例学校负面舆情,损害学校声誉的恰恰是负面舆情。这不意味着舆情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校长要正视舆情,养成浏览主要网站、论坛、微博的习惯,以校园网站为平台,加强校园网论坛、学校政务微博和微信的建设,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

结束语

笔者在两年内查阅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网络监测和数据分析,发现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尚有许多值得探讨之处,如:回应公众质疑时,是以发布官方说明为好还是随时与公众互动为佳;面对不实的网络谣言混淆视听时,中小学校应如何加强自我保护、有效澄清事实;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中小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将有何变化。本文对中小学教育网络舆情的研究尚不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将继续加强研究,尤其是在日常舆情监控中收集网民的评论和意见倾向,加强对网络舆情走向和公众期待心理两者间关系的分析,以期为中小学校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提供更多宝贵方法。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