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后来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又进一步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2这是我党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继承和发展。连续两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可见我党对于这一命题的高度的重视,也可看出这一理论在把我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政党的道路上的重要意义。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其作为指导思想就一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依靠、带领广大群众进行伟大革命和深刻改革。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我国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运用就不是盲目的照搬,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以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步飞跃。之后的邓小平理论的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的创立,和胡锦涛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一次次实践的创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直不断地探索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成果。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巨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地位不断变化,各个国家在历史舞台上的不断登场,多极化格局的形成,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收到的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又伴随着我国各项体制改革工作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人民群众在思想领域慢慢地出现了困惑和迷失。思想政治工作从来都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的完善会直接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稳定顺利进行。
……….
文献综述
由于受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限制,国外目前并没有直接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论著出版。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大部分是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的方向来研究,很少研究这种理论本身,还有的学者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哲学门类来研究,探讨关于全球化、科技发展等等方面的问题,对推进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研究很少见到。只有少数的理论家、革命家在部分著作中偶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革命领袖葛兰西在人们都将目光集中在政治领导权的时候,他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将目光转向了文化领导权上。他认为,文化领导权在某种意义上比政治领导权更为重要,文化是国家乃至社会的核心,通过掌握文化领导权进而夺取政治领导权并不是空谈。结合我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到的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文化领导权的侧面印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我党掌握文化领导权,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从某种程度上也是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
一、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制
(一)建立领导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制实质上要解决的就是由谁来负责的问题。领导机制是我党的宣传工作中一直需要建立和完善的机制,也是我党各项思想理论可以有效传达的机制,是保障领导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机制。所以,建立领导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证。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立国之本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4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者,曾经带领着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主义、官僚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曾经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富强,带领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将带领着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更加璀璨光明的未来前进,将带领者中国人民走向更加民主、富强的未来。所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有效的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系统,他的一个基本前提和保障就是它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我们的革命改革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开展指明方向和目标。因此,建立领导机制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是形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建立工作责任制,明确领导责任和工作职责
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首先需要党委的领导,但同时也需要“对党政工团等职能部门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各自应承担何种任务、扮演什么角色、具体从事何种工作,要从职责上加以明确,从源头上加以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在推动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的过程中,各级党委负作为首要的负责人,有领导和指导理论学习的重要责任,如何确定在一段时期内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的最终目标和主要任务,如何制定有效的宣传教育的备选方案,如何合理的安排各部门顺利的推进各项工作的展开等,都应当进行周密的部署,合理地筹划,使我们的马克思主力理论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能得到推进和深入。在各项工作中,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认真研究,深入贯彻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另外,除了首要的负责人,其他如党政、工团等职能部门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长效机制建立的进程中各自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和任务、具体从事什么工作,都要从源头上进行分工,再职责上加以明确,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宣传教育部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
……….
三. 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机制.....20
(一)建立保障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环节 .......20
(二)坚持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 .........20
(三)加强对马克思大众化的科学管理 .....21
(四)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法律和制度 .......22
四.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评估机制......25
(一)建立评估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保障 .......25
(二)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25
(三)建立健全评估方法 .....26
1、明确评估方向.........26
2、注重评估实效.........26
3、注重评估内容.........28
(四)避免评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8
五.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审查机制........30
(一)建立监督审查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30
(二)建立监督审查机制的措施 .....30
五.建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审查机制
(一)建立监督审查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备环节
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那么评估机制是否公平合理就又需要一套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所以有效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审查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为了监督的目的,应该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机构。如果由别的部门兼管监督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权力的重复,这样监管工作最后就只能够流于形式。有了专门的监管机构,就需要为其配备专业的监管人员。监督机构可以是党委的专门部门,直属于党委的管理,这样就可以有利于该部门更有效的行驶它的职能。建立完善的监督审查机制,其次应该强化和健全监督的方式。我国母亲存在的监督方式主要有党自身、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为了推动和促进我党的行政廉洁,可以适当的加强和侧重民主党派、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我国现代化的主人翁,才是我党可以永葆青春的基础。所以群众的监督是所有监督审查机制中我们最应该予以重视的一种。新闻媒体因为具有其他监督方式都没有的优势,所以是所有的监督审查机制中最值得提倡的和最方便使用的机制。对于阻碍和危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应该一经查出,予以严肃的处理,以便起到“杀一儆百”的震慑作用。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这样情况的出现,也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
………….
结语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个系统中包含着很多的因素,有大众化的主体,有大众化的客体,还有具体的实践内容和操作方法。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处理和相互配合所产生的合力,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而是一种融合下的化学催化而产生的比整体相加多出几倍的效力。所以想要更好地建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就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导机制、舆情调研机制、保障机制、评估机制、监督审查机制的建立,并使得各方面都能按照既定的步调,有条不紊的各司其职,才能使这个庞大的操作系统顺畅的进行操作。同时这五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方面的建立建设不到位,都不能形成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马克思主义是我党前进路上的指路明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且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马克思主不应该成为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实现中国化、大众化、只有我们普通群众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力量,只有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宣传和传播教育,使得广大群众理解掌握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且能够在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自觉运用这一科学理论,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持续发展下去,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长久散发它的生机与活力。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