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论文格式范文:论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青少年德育教育与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6996 日期:2023-07-16 来源:论文网

导读: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的主要观点,包括: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 入手,分析了 ,由毕业论文事业部整体提供。
一 导 言
(一)选题的意义
青少年德育质量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新一代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现阶段,我国在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并从一种多元的视野中,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他人所长,特别是对国外的一些比较成熟的道德教育理论,我们要大胆借鉴。劳伦斯 科尔伯格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道德教育理论家和道德心理学家,被誉为“现代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之父”。他的道德教育理论既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和文化资源,又被大量的实证研究所验证、丰富和发展。尤其是他的道德教育实践理论为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开展及创新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可操作性很强的德育模式。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改革和完善青少年德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
纵观整个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首先,国内学术界对科尔伯格的思想研究较为冷清,权威的现代西方伦理学著作也往往较多集中于精神分析学派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一般语焉不详。其次,对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的研究,而对于道德教育实践论的研究不是十分深入。第三,对于科尔伯格理论进行修正的新科尔伯格理论在国外道德心理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国内学术界尚未来得及给予关注。这些空白点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之所在。
2、现实意义
我国在德育教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道德教育财富,但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前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显得非常匾乏,例如: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的千姿百态的差异,道德教育方法仍以灌输为主等等。因此,当今青少年的德育模式己不能适应时发表展的需要。面对世界各国普遍呼吁加强道德教育,我们急需寻求一种理论上的支撑与依托,急需把握当代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用理论指导实践。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实践论一定能够为我国充满困惑的青少年德育教育改革和创新起到启示作用,这也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的著作及文章
国外研究科尔伯格的文章与著作资料比较丰富。例如,Diana JosePh Reimer(戴安娜–约瑟夫–海默尔)“Promoting moral growth :from Piaget toKohlberg”(《推动道德的发展:从皮亚杰到科尔伯格》)。DonaldR.C.Reed(唐纳德–里德)“Following Kohlberg:liberalism and the practice of democraticcommunity”(《追随科尔伯格:自由和民主团体的实践》)。Bill Puka(比尔–普
卡)“Kohlberg original study of moral development”(《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初始研究》)。“Education toward principled moral judgment:an analysis ofan experimenta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moral education applying LawrenceKohlberg theory of moral development”(《面向原则性道德判断的教育:在青
少年道德教育中运用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实验课程的分析》)。James R Rest(詹姆斯–莱斯特)Stephen J Thoma(斯蒂芬–托马)等人写的“Aneo–Kohlbergian approach to morality research”(《科尔伯格道德研究的新方法》)。Catherine Walsh(凯瑟琳–沃尔士)“The life and legacy of LawrenceKohlberg”(《劳伦斯–科尔伯格的人生和遗产》)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宝贵资料。
2、国内的研究
(1)译本国内对科尔伯格理论的翻译介绍也不在少数。其中有魏贤超和柯森等译著的《道德教育的哲学》,该书介绍了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哲学中较为核心的篇章,对于理解科尔伯格的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帮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郭本禹等人翻译的《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阶段的本质与确证》为研究科尔伯格理论体系中的心理学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另外姚莉等人翻译的《追随科尔伯格:自由和民主团体的实践》也是研究其理论很好的译本。
(2)研究著作
1994 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德育理论丛书》,其中包括袁桂林先生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和郭本禹先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袁桂林先生在著作中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对科尔伯格的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特别对其道德教育的公正团体途径做了细致的分析。郭本禹先生的《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可以说是国内现在较系统地介绍科尔伯格理论的著作。该书从德育心理学视角入手,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与评价。全书共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科尔伯格传略、其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方法、道德教育的实践策略以及对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评价。该书在阐述科尔伯格的理论背景时,从科尔伯格的个人经历入手来描述其心理历程,由此揭示出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目的和动机所在。同时,作者又指出科尔伯格在大学教育时期曾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熟练的掌握实验心理学家和实践社会学家所使用的实验与调查方法以及相应设计与统计程序,这也为科尔伯格后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探索科尔伯格的理论体系时,以其理论体系自由的内在逻辑“哲学思考——心理学理论——教育学实践”为线索将科尔伯格的理论以此展开,逻辑严谨,层层递进,合乎体系性。此外作者还搜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很大一部分为第一手的英文资料,为准确理解科尔伯格的理论提供了材料依据。但该著作并不是一味地堆积材料,而是从文献中提炼出一些很有见地的新观点,并做出了全面、合理的评价。这本书也为本论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3)论文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发展问题,由此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也受到了各界士的关注。自 90 年代末以来国内对科尔伯格研究的硕士论文主要有:陈红的《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该论文就科尔伯格的德育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基本思想和具体操作方法,并分别对两种方法进行了评价和比较,试图探索对我国的德育工作的启示和帮助。蒋福明的《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从伦理学的角度对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实践模式进行了论述,同时探索对我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借鉴意义。姚莉的《个体道德认知反思和重构——新科尔伯格理论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科尔伯格的青少年对科尔伯格理论所受到的批评所做出的回应,分析探讨了新科尔伯格论,为科尔伯格理论在新世纪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视角。马纯红的《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比较研究》从道德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比较了两者的道德发展理论,解释了两者理论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刘海涛的《科尔伯格道德观初探及启示》向人们具体介绍了科尔伯格的核心理论并试图探索出对我国道德教育工作的借鉴之路。此外还有很多论文分别从心理、教育、伦理等各个角度对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深入探讨与研究,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而言,尤其是国内对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是关于理论的挖掘方面。首先,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研究,这方面成果较多。其次,我国近些年来对于科尔伯格的研究虽然较多,但大多数是从教育史的角度介绍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很少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他的道德教育实践论,缺少理论创新。
二是关于理论的借鉴与运用方面。近年来,虽然将道德教育理论与我国德育相结合来研究的文章不少,很多学者也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产生了比较丰富、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从总体来看,对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启示的研究,我国学者的探讨范围还很狭窄,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特别是能将道德教育实践论与青少年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并作深入探讨的参考资料并不多。
参考文献
[1] Bebea,M.J.(2002).The Defining Issues Testand the Four ComPonent Model:Contributions to Professional Edueation.Joumal of Moral Education,31(3),271—293
[2] Bill Puka(2002).The DIT and the Dark Side of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ralEdueation 31(3),329 一 352
[3] Cathenne Walsh(2000).The life and legaey of Lawrenee Kohlberg.Soeiety,36 一
42.
[4] Krebs,Dennis,L;Denton,Kathy(1997).The fonns and funetions of real—life moralDeeision—making.Journal of Moral Edueaiton,26(2),131 一 146.
[5] Larry Nueei(2002).Gocthe’s Faust Revisited:lessons from DIT research. Journalof Moral Edueaion,31(3),315 一 324.
[6] Lawrence J.Walker(2002).The Model and the Measure:an aPPraisal of the MinnesotaAPProaeh to mor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ral Edueation,31(3),353 一 367.
[7] Muriel Bebeau(1998). Bioethics and Moral Psyehology: Have advaneces in moralPhilosoPhy influenced moral Psyehology Bioethies examiner,2(3),l 一 8
[8] [德]康德.韩水法译.实践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3
[9] [德]康德.蓝公武译.纯粹理性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3
[10] [英]彼得斯著.乌冬星译.李纷校.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D].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11] 陈桂生.中国德育问题.[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12] 檀传宝.德育原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推荐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3] 叶澜.教育概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4]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 杨韶刚.确定问题测验与新科尔伯格理论.[J].思想理论教育.2006(4)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
中文摘要6-7
Abstract7-8
一 导言9-13
(一) 选题的意义9-10
1、理论意义9
2、现实意义9-10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0-12
1、国外研究的著作及文章10
2、国内的研究10-12
(三) 论文的创新之处及不足12-13
二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的理论内容13-28
(一) 道德讨论策略13-21
1、道德讨论策略的产生和形成13-15
2、道德讨论的方法15-17
3、道德讨论策略的效果17-19
4、道德讨论策略的局限性19-21
(二) 公正团体策略21-28
1、公正团体策略的产生和形成21-25
2、公正团体策略的实施和评定25-26
3、公正团体策略的作用26-28
三 当前我国青少年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28-32
(一) 德育目标知行脱节,缺乏层次性和有效性28-29
(二) 德育内容空洞、浮夸,无法解决青少年的现实需求29-30
(三) 德育方法单一、肤浅,忽视青少年的主体性30-31
(四) 德育途径封闭、孤立,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互通31-32
四 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启示32-48
(一) 调整德育目标,切实提高德育目标内涵的科学性32-35
1、德育目标应体现思想品德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2-33
2、德育目标应体现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33-34
3、提高德育目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4-35
(二) 完善德育内容,为德育内容注入更多新鲜“血液”35-40
1、德育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性35-37
2、挖掘隐性德育资源,加强德育隐性课程建设37-40
(三) 转换德育方法,激发德育动力40-43
1、民主互动法,培养青少年自律道德40-41
2、情境体验法,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角色承担机会41-43
(四) 扩大德育途径,优化育人氛围43-48
1、改善社会环境,增强德育的渗透力44-45
2、建立家庭道德培养机制,形成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45-46
3、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创设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46-48
结束语48-49
注释49-51
参考文献51-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谢辞54

您可能有教育硕士论文方面的购买需求,请到教育硕士论文频道选取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