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2006 年 2 月,财政部为使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准则达到实质性的“趋同”,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取消了利润分配表和合并利润分配表。自此从 1993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统一的会计制度时就存在的利润分配表不再被要求编制。利润分配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净利润及前期累积的未分配利润的分配情况或亏损的弥补过程,它曾是一个重要的财务报表。传统的利润分配表可以很好地沟通利润表的净利润项目和资产负债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彻底取消利润分配表绝不是最理想的方案。 利润分配和利润形成的呈报应该被同等对待。企业往往能够意识到呈报利润形成的重要性,却容易忽略呈报利润分配的重要性。利润分配是重要的企业管理活动之一,关系着企业所有者的利益,也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相关。我国经济一直在发展,企业的剩余价值也随之增加,有效利用这些价值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配,直接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因而了解利润分配的去向甚至显得尤为重要。而利润分配表的存在可以让利益相关者了解企业利润分配的去向,分析分配构成,评价分配政策,知晓企业的盈亏和发展潜力,从而很好地为以后的投资决策服务。 了解利润分配的同时还需要重视利润分配的结构和方式。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居民收入虽总体增加,但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却呈现下降的趋势,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收入分配问题。十八大报告[1]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要素、资本要素、技术要素、管理要素等按其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又指出: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2013)[2]提出: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应当是初次分配改革。社会高度关注分配问题,也是一个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而恢复和改进利润分配表可以很好地响应号召,将相关要素按贡献度参与到利润分配中去,完善利润分配的结构和方式,使其更好地与实际需求相结合。
.........
1.2 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利润分配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活动,是企业所有者和其他相关者关注的重要内容,是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企业利润的不断增多,国内外各界越来越关注企业的利润分配问题,尤其是国内关于利润分配问题的研究,不仅与会计准则的内容相辅相成,更与实际问题息息相关。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特别是美国,分红政策一直是被长期研究的课题。迈克尔[3]认为公司的利润分配制度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且与资本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詹森和迈克林指出公众公司的经理人可以通过资源分配支持给他们自身带来好处的项目,而这并不符合股东的最大利益。格罗斯曼和哈特[4],伊斯特布鲁克以及詹森建议股东尽可能地减少经理层的现金支配权,从而有效地节制主要经理层人员不受监督的支出行为[5]。 拉.波特等人发现分红政策与公司的治理存在一定的关系[6]。在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国家里,公司支付的红利明显多于不能很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国家。说明有效的公司治理体制可以让股东强制经理层分配企业的剩余现金,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建国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制度与时俱进一直在完善,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统收统支制度、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基金与利润留成制度、税制改革后的利改税制度等阶段,2007 年 12 月,财政部会同国资委颁发了《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央企的国有资本收益将按照“适度、从低”原则,分三档上缴财政部[7],这才终结了国企长达十三年的利润不分红时期。2009 年 5 月 1 日确立的《企业国有资产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后又于 2010 年和 2014年两次完善了有关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事项。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 Louis Kuijs 和 William Mako[8]指出, 中国国有企业的利润收入属于公共收入, 应当向国家上缴分红,有关红利支出的决定应当纳入统一预算, 由全国人大批准。次年,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秘书李友忠强调国有企业应当分享红利, 这对破除垄断和调整国有经济结构有着重大的意义。
........
第二章 利润分配表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利润(股利)分配理论
企业的利润分配就是将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的经营成果合理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有效分配的过程。这对企业自身来说,关系着自身的资本结构和市场价值;对企业投资者来说,决定着他们的投资收益;对于成熟的资本市场而言,企业的利润分配既可以衡量该企业的经营业绩,又可以为决策者作出投资方案提供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利润分配政策的认识存在不同的流派与观念,目前仍没有一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统一的权威观点和结论。为了更好地探讨后文中关于利润分配的问题,首先应当了解当前主要的利润分配理论。股利无关论,又称 MM 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和财务学家米勒(Miller)于 1961 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假设条件的限制下,股利政策对公司价值或股价不会产生影响,投资者不关心公司的股利分配。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公司所选择的投资决策及其风险组合,而与公司的利润分配政策是没有关联的。这在当前的实际利润分配过程中事实上已经很少被使用了,与本文强调的利润分配内容关联性比较小。 根据该理论,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如果投资者按理性行事的话,公司的市价和股东所拥有的财富不会因为股利政策的改变而改变。该理论是建立在完全资本市场理论上的,又称为完美市场理论,包括五个假定条件:第一,公司经理层与外部投资者属于完美契约,无关代理成本;第二,无关公司和个人所得税;第三,无关任何的筹资费用;第三,股利决策不会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第五,市场上信息对称,不存在任何一个实力强大到足以影响股价的股东。
........
2.2 利润分配相关概念界定
怀特和桑迪海等人[40]将利润定义为现金流加上净资产的变化的总和,是对当期经营业绩(并非单以本期实际的现金流为基础的)进行的计量,认为会计利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概念计量的,它提供了企业现在的和持续的产生未来现金流能力的信息,代表对当期的实际现金流和资产价值变化进行的选择性确认。此外,利润的决定也服从于所有会计交易和思想基础的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以及有关决定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确认的具体规定[41]。 会计准则中利润的定义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利润反映的是企业通过经营创造的经济业绩,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用财务资本保全这一概念来衡量利润[42]。在国际上一个被大部分人接受的利润的定义[43]是:一个企业能够回报给他的投资者的金额,并且在这种回报以后,仍然能使企业在期末时和期初一样富有。 我们认为在通常情况下,企业实现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反之,亏损则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企业利润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当期时间的总收入扣除必要的生产资料成本补偿后的余额,实际上等同于会计上所说的息税前利润(EBIT)。但是下文将要融入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的“利润”概念实际上指的是企业的净利润,也就是息税前利润(EBIT)去除“息”和“税”之后的净利润,结合下文中的思想也就是指企业利润去除企业“利息分享”和“所得税分享”之后的余额。 总之,利润往往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投资者等相关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
........
第三章 取消利润分配表的问题和恢复的理由 ..... 22
3.1 取消利润分配表带来的问题和影响 ......... 22
3.1.1 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相悖 ....... 22
3.1.2 国际会计准则应当与我国国情相协调 ..... 23
3.1.3 混淆了利润的形成和利润的分配 ............. 24
3.2 恢复利润分配表的理由 ......... 25
3.3 本章小结 ............. 29
第四章 改进后的利润分配表及其依据 ....... 30
4.1 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的依据 ........... 30
4.2 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好处 ........... 37
4.3 如何改进企业利润分配表 ..... 39
4.4 本章小结 ............. 41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42
5.1 Z 公司简介 .......... 42
5.2 Z 公司 2014 年财务报表及分析 ...... 42
5.3 Z 公司改进后相关财务报表及其分析 ...... 48
5.4 对比分析和应注意的问题 ..... 51
5.5 本章小结 ............. 52
第五章 案例分析
本章选取了我国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 Z 公司为案例,通过对改进后企业利润分配表的具体实际应用过程的示例,以展示改进后的利润分配表为报表使用者提供的便利,并且能够为其他企业在以后报表披露时应用改进后的企业利润分配表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5.1 Z 公司简介
本章所选取的Z公司是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由某中央企业重组改制后独家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成功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特大型国有基建企业。并于2006年和2012年分别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Z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主要从事公路、港口、铁路、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勘察、建设等业务,拥有60多家子公司,员工人数超过10万人。Z公司是全国创新型企业,连续三个中央企业考核任期获“创新企业奖”,被国务院国资委确定为“国际化经营战略10家重点联系企业”和“培育世界一流企业10家重点联系企业”,是仅有的3家“双十”中央企业之一。 Z公司始终秉承“诚信服务、优质回报、不断超越”的企业宗旨,致力于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建设事业,愿与世界朋友携手,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倾力打造“五商集团”,矢志成为“全球知名的工程承包商、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特色房地产商、基础设施综合投资商、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制造集成商”,实现“集团梦”,践行“中国梦”。
........
总结
本文在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相趋同的大背景下,针对已取消的利润分配表带来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构想。作出的分析和研究的结论主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利润的重要性出发,强调利润的形成和分配同等重要,并且应当分别独立披露。指出利润表是用来呈报利润的形成过程,利润分配表是用来呈报利润的分配过程的,并且将利润的形成和分配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服务。
(2)从取消利润分配表带来的问题和影响出发,阐明该方案的正确性是有待商榷的。首先与公平、公开、公正原则相悖,并且不适合我国国情,其次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取消的内容无从得知。同时强调恢复利润分配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符合利润形成和分配单独平等披露的要求,同时也符合各利益相关集体对财务信息的要求,
(3)从保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出发,得出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是必然要求。在利润分配过程中推进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注重经济效率,也关注社会公平;关心利润稳定增长,也重视利润合理分配;回避或化解由收入分配导致的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风险,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