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0 世纪 70 年代摄影家逐渐将相机转向日常周遭与家庭友人,形成视觉日记般的私摄影艺术形态,更有一群年轻摄影家受到 1966 年美国罗彻斯特伊斯曼摄影博物馆(George Eastman House)举办的“当代摄影家:向着社会的风景”①展览倡导的快照美学的刺激,荒木经惟的《感伤之旅》(1971 年)与深濑昌久的《游戏》(1971 年)、《洋子》(1978 年)都用私摄影语言探讨与妻子浓厚生动的情色生死关系,牛肠茂雄的《自我与他者》(SELF AND OTHERS,1977 年)细腻浓厚的描绘出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这些作品都是确立日本私摄影风格的重要摄影集,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日本私摄影脉络。
随着日本的摄影家在国际上影响力的逐渐增强和中国摄影艺术的快速发展,作为邻国的中国,独特日本审美意识下诞生的日本私摄影风格对国内摄影师产生了广泛影响,比如:荒木经惟、深濑昌久、石内都、川内伦子等。虽然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艺术的趋同性,但艺术语言的个性化、多元化却是每一个艺术家一直追求探索的,在这一方面日本在与本土审美意识的融合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影像符号,其中尤以日本私摄影最具代表性。作为一种视觉机制,日本的私摄影有一种独特的视觉修辞,它影响了观看活动和观看关系的建构,而作为一种艺术概念,私摄影成为一个不断被叙述的概念,外延也越来越广。所以,笔者主要探讨日本私摄影的视觉呈现方式和背后蕴含的人文意义,以此定位日本私摄影的视觉范式,探求日本私摄影在摄影艺术和视觉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
1.2. 国内外私摄影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私摄影的学术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较早的研究论著是 2007 年顾铮发表的《中国私摄影论》,其他大多数的私摄影研究从 2010 年开始,在 CNKI 数据库中对涉及私摄影研究的 40 多篇学术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加之国外相关专著文献,笔者大致分为以下几个研究方向来阐述:
1.2.1. 私摄影的概念定义
私摄影本身是一个暧昧模糊的概念,由于“私”的多样性、多维性、动态性,个人对其理解都会产生偏差,所以对其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实属不易。
顾铮在《中国私摄影论》中基于个人私密的空间范围和本人表现视角对“私摄影”作出狭义和广义的解释。朱静雅在硕士论文《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私摄影的文化实践》认为私摄影是反应摄影师主观思想情感的摄影形式,并且私摄影不是在家庭私密空间中流传的,而是以传播和影像消费为最终目的,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私摄影的创作方式是摄影师对自身价值观照反思的结果。徐琴《私摄影-与女性摄影家的视觉思维》以自己的摄影实践为基础,侧重挖掘“私摄影”与女性摄影之间的关系,认为“私摄影”是一个自我经验和个人意识集中的领地。卢晓丹在硕士论文《私摄影下女性摄影师情感表达与实践研究》定义“私摄影”为“人类看不见的内心风景和情感世界的视觉化表现”。谈晓静《影像的私人化情感与接受美学》主要站在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私人化影像的观看问题,意在探索个人情感与个体生命状态的内在关系、同类人之间的审美经验的共通性以及画面之外所能产生的情感的互动与共鸣。日本艺术学博士饭泽耕太郎在《私摄影论》中力图拓宽私摄影的边界,从自我的纬度上仔细解读了中平卓马、深濑昌久、荒木经惟、牛肠茂雄的日本私摄影观。大竹昭子《日本摄 50 年》给私摄影做了较虚无的解释,认为私摄影属于构成摄影行为中的生命范围。
..............................
2. 私摄影及相关概念辨析
2.1. 私摄影定义
SFMOMA 官网在介绍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时用了“I-photography”的翻译,而介绍南·戈尔丁时用“private photography ”,所以,虽然很多研究者把私摄影简称为“私人化纪实”或“私人纪录摄影”,但这样的解读笔者认为比较模糊和狭窄,会使得我们无法分清私摄影到底是主观化纪实还是私密生活的纪录。
首先,私摄影不仅是展示在封闭空间中的,而是作为一种公开影像进行市场流通,而家庭日常的生活又是大多摄影师关注的重点,不同于一般的家庭相簿,在私摄影中常常用生活的消极面来取代传统家庭摄影中的幸福和美情节,甚至还把日常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生活瞬间作为素材。日本私摄影多集中拍摄亲人的离世、夫妻的私密生活、日常生活中的忧郁情绪等,例如:荒木经惟在《感伤之旅·冬之旅》中就拍下了与妻子旅行中的性爱影像、裸体照片、妻子生病去世的照片(图 2.1),大桥仁更是在 1999年出版的《眼前的联系》中拍下了继父自杀未遂的真实场景;在西方被视为“私摄影”鼻祖的拉里·克拉克(Larry Clark)的《塔尔萨》(Tulsa,1971)聚焦于年轻人沉湎于性、药物和枪支的自我毁灭倾向上,米奇·爱泼斯坦(Mitch Epstein)的《家族生意》(Family Business,2003)(图 2.2)是一个为期四年的长期拍摄项目,当他发现家族生意陷入危机时回到家乡帮助父母渡过难关,最终纪录了家族生意崩塌的整个过程,其中不仅有快照,还有用 4x5 大画幅相机精心构图拍摄的彩色照片,以及与家庭成员和雇员的谈话。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不同,西方的私摄影更多集中在特殊的日常生活,以生活在特殊生活环境中的参与者视角对亚文化、边缘化、特殊关系等问题进行个人化记录,而日本私摄影的拍摄内容更具日常普适性,关注生命生死循环和情感欲望,但这样的差异并不是绝对的,并且正因为社会发展、全球化的交流极具个性的私摄影表现逐渐趋向同一性。
日本留学论文怎么写
2.2. 私摄影与纪实摄影的关系
私摄影与纪实摄影两者是相互交融的关系,私摄影经常会被等同于私人化纪实、私密性摄影,同时纪实摄影本身概念也存在很多暧昧之处,各种名词层出不穷:主观纪实、客观纪实、新客观纪实等,就本文来说,对于纪实摄影概念的过度解读反而妨碍我们看清事物的本质,这里以人们一般意义上认为的纪实摄影来理解,简单来说纪实摄影就是对当下社会的即时、公正的记录,主体意识在传统纪实摄影(报道摄影、新闻摄影、专题摄影)中需要保持独立自主,具备历史责任感,此时的摄影师同样具备个人主观能动性,在拍摄过程中,摄影也具有自我意识,只是这种自我意识时常被“大历史”压抑,摄影师个人的价值判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限制,展现主流的价值观。私摄影与纪实摄影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对当下即时发生的事情的记录,但拍摄的范围属于两个极端,纪实摄影关注的更多是社会性的话题,私摄影更多是自我的生活;纪实摄影需要摄影师客观公正,追寻主流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私摄影更多是个人主义的自我表现,题材大多内向化、边缘化,较少涉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当然这些情况并不绝对,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纪实摄影也追求多样化的视角,私摄影也慢慢的具有社会意识,但究其根本来说,二者使命和任务是不同的。
从西方的私摄影实践来看,他们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也即是西方的私摄影具有社会纪实的特征。以自身遭遇到的某种有现实社会导致的问题通过极具私密的影像予以展露,南·戈尔丁 1992 年出版的《我将成为你的镜子》记录了艾滋病、药物成瘾和康复治疗对她和朋友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从个人视角出发,为艺术观众提供了一个深切接触这些社会问题的机会;拉里·克拉克 1971 年出版的《塔尔萨》、1983 年出版的《少年的渴望》、1993 年出版的《完美童年》等摄影集都以圈内人的身份记录了年轻一代的反叛者,展现了满怀虚无的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拉里·萨尔坦(Larry Sultan)①用纪实与虚构的方式拍摄了《来自家庭的图片》(Pictures fromHome),图 2.4 萨尔坦的母亲站在绿色的墙前,平静地望向镜头;而父亲背对着他们,专注地看着电视,照片中父亲和母亲身处的位置和身体语言,就像是他们婚姻关系的注脚。
.............................
3. 日本私摄影的历史背景与意识源流...............................14
3.1. 日本摄影主观创作意识的转向.........................................14
3.1.1. 主观纪实—VIVO、挑衅团体的主观意识探索.............................14
3.1.2. 忠于感性—森山大道、荒木经惟的反摄影探索...........................16
4. 日本私摄影视觉修辞与语境分析.......................................33
4.1. 俳句式的视觉叙事...............................................33
4.1.1. 扁平化的日常描摹.........................................34
4.1.2. 弱化戏剧性的碎片耦合.........................................36
5. 日本及国内当代私摄影的实践探索................................59
5.1. 向外寻求连接的自我观看方式...........................................59
5.2. 传统技法的物质性与心理视像的结合...................................62
5.3. 私摄影的外向式发展—艺术混合体展示..................................63
5. 日本及国内当代私摄影的实践探索
5.1. 向外寻求连接的自我观看方式
当代摄影中对个人情感表达的关注已超越了对表面世界的探索,强调以“人”为主题,艺术创作转向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再现,早期的日本私摄影表现带有一种负面情绪的压抑感,现在的私摄影艺术表现对负面情绪“美化”、“沉溺”的阐释有所减弱,增强的是自身主动解决和抵抗的部分,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变化就是原先由内缩式的自我观看方式转变为更加积极的与外界形成联结的观看方式。
一种是以极具生活幽默感的画面语言展示日常生活,摄影家题府基①《家庭项目》(Project Family)拍摄了他的七人家庭和一只猫在狭小公寓中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他充满幽默感的初期代表作品,用不经任何粉饰的快照摄影风格,一改日本私摄影的沉郁氛围,以接地气的影像风格勾勒出家庭日常生活中荒诞不经的生活状态。凭借摄影集《浅田家》获得第 34 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的浅田政志也颇受瞩目,画面中浅田政志与他的爸爸妈妈、哥哥一起玩角色扮演,消防员、农夫、忍者、黑社会、乐队等等角色应有尽有,道具场景服装造型无一不缺,老一辈父母一改往日保守严肃的刻板印象,在照片中自由奔赴的表现令人看的即开怀妒忌,即觉得温暖又觉得遗憾,观者在观看是难免投入自己家庭的影子,也期盼着能把理想中的家庭情亲关系通过照片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2006 年获得第 32 届木村伊兵卫摄影奖的梅佳代,热衷于捕捉生活中引人发笑的剧场式的小瞬间,她的摄影不刻意做作,充满者饱满的人物情绪,看似简单自然的画面背后需要相机不离手的拍摄冲动才可以做到,除了获奖作品《梅梅(うめめ)》,2008 年出版的《じいちゃんさま》(我们的爷爷)也大受欢迎(图 5.1),她回到家乡把自己爷爷可爱的一面用相机记录下来,留下许多永恒珍贵的画面,如此幽默的摄影态度,在目前国内的私摄影创作中较为少见,大部分私摄影作品还是以严肃消极的情绪为主。
日本留学论文参考
............................
6. 结论
日本私摄影将观看视角转向日常生活中自己所爱之物,用持续不断的凝视把自己的心境融入到照片中,摄影师捕捉与被摄对象、与自己内心的关系,把主观凝视产生的微观震动拍摄下来,构造成一个暧昧的无形空间,暴露真实的自己的同时也邀请观者探寻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感性艺术观念的建构上,经过主观纪实、反传统摄影探索、女子摄影时代、新生代摄影表现四个阶段,日本摄影的主观创作意识得到极大肯定,为日本私摄影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在暧昧性的审美文化中,早期的私摄影视线投向封闭内向的自我内心世界,随着私摄影不间断发展,逐渐转向主动与外在社会寻求平衡的开放式自我表现。日本私摄影在东方禅宗等思想文化的影响下,用俳句式的叙事方式构建了一个意蕴丰富的意象空间,创作者深入生活细节和情感内部,用扁平化的日常描摹弱、弱戏剧性的片段耦合、抽象的开放结尾等方式编辑出一个真实的虚构空间,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观看视角,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情感张力,与具有日本文化特征的意象符号和朴素自然的色共同完成对日常生活的勾勒,进而传达出自己的内心视界和日本民族的价值观。
在纷繁复杂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私摄影作为后现代摄影艺术的一个种类,不仅展现摄影师内部的心理世界,而且用个性化的生活感悟和视觉语言,与观者建立起开放多义的艺术交流空间。一方面摄影师以暴露自我的情感姿态,与被摄对象进行细致的生命交流,通过对自身生活的细致观察呈现出日本看待生死问题的禅宗式思维,深化了对生死问题的观看意义,激发了观者对生活生命的思考;另一方面私摄影还积极探讨性别、年龄、社会问题等与自身紧密相关的话题,站在个人视阈下对公共价值提出私人化的思考,鼓励差异化群体争取属于自己的影像话语权,用大胆突破的照片呈现引发观者对身体、性欲的讨论,同时也聚焦家庭内部空间,既不否认家庭日常的平淡治愈,但也不回避对家庭中存在的假面隐瞒、权力纽带、死亡消解等问题进行讨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