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支撑和前提保障。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城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己成为发展趋势。我国大城市所面临的普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能耗加剧等国情,要求大城市从小汽车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向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改善城市交通状况,遏制无序蔓延的空间扩展态势,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轨道交通以其大容量、环保和良好的空伺引领作用,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发展势在必行。
本文以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6号线的作为案例,对6号线可能采用的各种建设模式进行对比和分析,提出一种了创新突破的先进模式,即轨道交通PPP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发现,深圳地铁6号线围绕着TOD理念,在项目开发上采用“地铁+地产”的综合开发模式,在投融资方面采取PPP模式,使得地铁项目的正外部效益内部化,最终实现轨道交通6号线在投资与收益的平衡。本文认为,通过轨道交通6号线的建设,能够通过调整地铁沿线城市规划和区域发展定位,提升城市更新的效率和产业提升,使得城市化进展速率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能够带动沿线土地升值,以房地产开发的利润反哺地铁建设,实现地铁项目与地产项目的互相促进和良性发展。
本文将规范研究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试图通过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轨道交通模式,对我国轨道交通引入竞争机制的模式以及改革思路提出建议。论文把轨道交通融资理论与深圳市轨道交通六号线这一案例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试图深入研究PPP模式在其它需要引入竞争项目当中的可行性。
关键词:深圳市轨道交通6号线;PPP模式;TOD模式
Abstract
Urban traffic is the foundation support and precondition guarantee of urban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cepted by the world, the city'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raffic conges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energy consumption intensified in China's big cities requires th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mode from the car-led city to the urban development mode, which is dominated by the public transport, to improve the urban traffic condition, to curb the sprawl of space and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Rail transit with its large capaci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good air to guide the role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is the skeleton, the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
This dissertation mainly use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Law, the case study method and so on, in the thesis writing, the concrete method is as follows: the normative research and the contrast analysis unifies, draws lessons from the advanced country and the area the rail transportation pattern, to our country rail transit to introduce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the mode as Combining theory analysis with case study, the theory of rail transport financing is combined with the case of Shenzhen rail Transit at Line 6, and a more profound study is made on how PPP is used as a competitive mechanism in rail transit in other projects.
Based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e 6 line project, this dissertation compares and analyses the feasibl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s of line at Line 6, and puts forward the advanced and feasible innovat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s: the PPP model and the "track + property"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 Namely: Shenzhen Rail Transit line Line 6 take the Tod development idea as the guidance, uses "the track + The property"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unifies the PPP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l to carry on the whole operation, fully will the rail transportation positive external benefit internalization, realizes the Line 6 line project itself financial balance.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ne 6 line project, the land value along the land, the value-added income of the property development to feed the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to achieve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nd change the regional functions along the track, promote urban development, New town construction, Old City transform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e,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Shenzhen rail transit line 6; The PPP mode; TOD mode
目 录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国家政策背景 1
二、全国轨道交通现状 2
三、深圳市轨道交通发展情况 6
四、本文研究意义 8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9
一、国外研究现状 9
二、国内研究现状 10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11
一、研究方法 11
二、研究内容 11
第二章 轨道交通PPP模式简介 13
第一节 PPP模式及其适用性 13
一、PPP的概念及涵义 13
二、PPP模式构成要素 14
三、PPP模式在公用事业的适用性 15
第二节 PPP模式在轨道交通融资中的应用 17
一、轨道交通传统投融资模式分类 17
二、轨道交通建设中的投融资困境 18
三、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可行性 19
第三节 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实践情况 20
一、全国轨道交通PPP模式实践 20
二、深圳市轨道交通PPP模式实践 23
三、“港铁模式”简介 26
第三章 深圳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项目案例分析 27
第一节 该项目PPP模式由来 27
一、项目概况 27
二、项目投融资模式探索 28
三、投资模式比较 29
四、项目建设历程 35
第二节 该项目基本特点 37
一、该项目合作主体的特点 37
二、该项目运作模式的特点 38
第三节 项目可行性分析 39
一、投资成本及投资回报分析 39
二、经济效益评价 43
三、社会效益评价 44
四、实施风险及规避建议 44
第四章 结论和启示 47
第一节 结论 47
一、轨道交通PPP模式的优势 47
二、轨道交通PPP模式的弊端 47
第二节 启示 48
一、深圳市轨道交通六号线项目的指导意义 48
二、国内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的展望 49
参考文献 5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国家政策背景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我国年均GDP增加率约为10%,是同期世界的3倍多。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将会有效地释放国内需求,拓展新的巨大空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态势[1]。同时,我国当前将面临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进入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中高速增长“新常态”。
我国进入全面改革的历史新阶段。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公有制为核心,国有经济的作用扩大”,使得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更加紧密结合,地位突出化,影响局面泛化;其二是经济体制的改善从调节政府与市场的相关联系出发,使得市场发挥关键性作用,这就使得两者之间关系明朗化;其三是企业制度和法人组织的合理和完善,当然,这是由于国资国企日趋市场化和严格监控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形成的;其四是金融体系在改革中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步伐加速,进而影响资本和市场两者关系,使得我国人民币走向国际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2]。
目前,我国正经历着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预计到2020年城市人口占比将达到50%。城市化进程加快对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支持城市发展,改善交通结构,当前我国各大中城市都在积极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运营成本较高,并且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支持,造成政府财政压力。因此我国学术界和政府及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一直在探索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盈利的模式。为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必须具备可持续的盈利模式[3]。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势必会投入巨量的资金,并且轨道交通在造价方面也非常昂贵,其中地面线成本约为2亿元/公里,地下线成本约为5亿元/公里。对于如此庞大的资金消耗,仅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出,显然会对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压力,同时也会对工程进度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轨道交通建设的发展而言,这也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4]。在建设财力方面所受到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因而必须要寻求有效的手段来扭转这种财力不足的局面,从而更好的促进深圳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的发展。
深圳地铁在建设的过程中引入了PPP模式,这对杭州在城市建设方面是一种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并且通过这种模式来促进城市交通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自2014年以来,我国不仅对PPP模式进行了探索,而且掀起了使用的热潮。PPP(Public and 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公私合营模式[5]。国家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 43影、《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金[2014]76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财政部印发的(《PPP项目合同指南(试行)》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财金(2015)21号)。其中在43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解决和转变地方债务的良好途径就是PPP模式,这就使得PPP模式的使用规模达到了高水平。除此之外,还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等文件中得到详细阐述。
城镇化的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不仅有力推动中国经济上行,还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式。作为影响城市生产、居民日常起居的关键性因素,公用事业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更折射了包括城市形象、文化水平、生活和经济层次的整体形象。公用事业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政府有限的资金需要兼顾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医疗、环境治理、交通设施、保障性住房等各个方面,公用事业投资的财政缺口是不能全部依靠土地财政、专项财政等传统方式的[6]。
..........................
第四章 结论和启示
第一节 结论
由于固有思想和传统教育思想的作用,很多人觉得政府应该对公用事业的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担负起责任,这就造成了市场去负责轨道交通时,会受到很多来自言论的阻碍。因为他们认为市场负责轨道交通建设时,价格会远远超于政府负责时期。随着PPP融资模式的日益完善,它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即使是感到棘手的所有权运营方面,PPP融资模式也有着自身的变通性,可以政府市场随机调节,包括资金筹备、筹划、设计、操作、维护等方面。例如通过BOT模式、BT模式让政府运营,这样就可以回避固有思想带来的不利。本篇论文通过对PPP模式在轨道交通方面入手,重点研究深圳市的多种模式并做出分析,其中专注于交通六号线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同时也期望可以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一些有利的参考资料和有效意见。本文的主要结论包括:
参考文献
[1]丁伯康,新型城镇化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转型[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3)
[2]从会悦,张园,丁静,我国城市地铁项目融资中PPP模式运用的研究,建筑管理现代化,2007(5)
[3]王颖,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融资模式研究,建设投融资,2008(6)
[4]王濒,关于北京轨道交通投融资问题的研究与建议,经济与融资,第59期
[5]王丽娅,王立忠,广州市地铁建设融资模式的思考,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5(2)
[6]刘伟,BOT模式在深圳地铁四号线续建工程中的应用,都市快轨交通,2006(6)
[7]林茂德,深圳地铁BT 模式的创新应用,都市快轨交通,2009(12)
[8]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9]袁迎胜,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D],复旦:复旦大学,2011
[10]王逸松,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及其对我国发展轨道交通的启示[J],铁道通信信号,2000
[11]杨文杰,基于PPP模式重庆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12]王伟,贵阳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融资模式研讨[D],贵阳:贵州大学,2007
[13]严大龙,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长沙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为例[D],哈尔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
[14]陈晓,论我国PPP(公私合营)模式的法律框架[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15]白子建,赵淑芝,赵建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16]葛培健,张燎,基础设施BT项目运作与实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17]柯永建,王守清,陈炳泉,英法海峡隧道的失败对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启示,土木工程学报,2008
[18]毛腾飞,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D],中南大学,2006
[19]钱维,龚向虎,公共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合约与风险治理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7
[20]王霁虹,马振东,特许经营模式下法律风险的识别与防范[J],建筑经济,2005
[21]张倩,陈庆明,BT模式下各方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分析[J],市政技术,2008
[22]张五常,制度的选择[M],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7
[23]张琰,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主要模式比较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
[24]Bajari P. and Tadelis S.,“Incentives versus transaction costs: A theory of procurement contracts”,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
[25]Blum Ulrieh,Growitseh Christian,Krap Niels,“Broadband Investment and the Threat of Regulation: Preventing Monopoly Exploitation or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es,2007
[26]Esther Cheung,Albert P.C.Chan and Stephen Kajewski,“Reasons for implementing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jects—Perspectives from Hong Kong,Australian and British practitioners”,Journal of Property Investment&Finance 1,2009
[27]Grimsey D,Lewis KK,“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Cheltman,U K:Edward Elgar,2004
[28]J.R.Turner and S.J.Simister,“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and a theory of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2001
[29]Annez, P.C. 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e from private operators. Financing Cities. The World Bank, 2007
[30]Garvin, M. Enabling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ortatio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2010
[31]Kirkland CJ. The Channel Tunnel: Lessons Learned. Tunne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1995
[32]United Kingdom: National Audit Office. The failure of Metronet: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The Stationary Office, London UK.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