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运作模式研究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1559 日期:2023-06-27 来源:论文网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从2002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VC/PE市场呈现逐步上涨的态势,除了2008年-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造成回调意外,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一直快速发展[1]。2011年,中国创投市场的募资、投资、退出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投资方面,中外创投机构投资案例和金额接近2010年的两倍,已披露金额的投资总量即达127亿美元[2]。可以说,创投行业快速发展形成的庞大资金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3]。作为间接投资的重要主体之一的商业银行,在我国投资领域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在大中型企业的投资过程中,受到银行贷款条件的限制,银行在企业扩张阶段向企业提供规模型融资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商业银行结合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主动跟紧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步伐,通过结合贷款与投资的特点,参与一些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业务,形成银行与私募股权联合的形势,为商业银行扩展新型业务提供了一条道路[4]。但受限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该种投贷联动实践尚处于探路阶段,“投”与“贷”的联动程度偏低[5],互相介入与渗透尚浅,与快速发展的VC/PE市场节奏难以匹配,同时对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缓解作用也很有限[6]。我国目前此项业务的开展现状与效果,与国外银行的成熟模式相比尚存较大差距。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尤其是民营经济体的发展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是民营经济的主力军,因此它们的发展对于稳定我国经济结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7]。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是比较明显的,是制约其成长的难题之一。

同时,市场经济结构转型的环境中也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8]。传统银行业务受到新型金融业务的挑战,从2011年开始,银行存款增量大幅下滑,利率市场化给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机遇。资本市场、债权市场以及同业市场的空前发展也给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9]。

目前,国内外经济正处于升级发展和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可以证明,我国大批的新兴科技企业正在此轮经济复苏中不断诞生和成长,同时也为商业银行介入该领域提供了强大动力[10]。

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多年经营所积累下丰富的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业务整合能力以及风险把控能力都不是新型金融结构在短时间内超越的[11]。在股权投资和贷款投放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有能力结合二者的优势,运用专业的管理方法与工具,在各类股权投资机构在客户选择、特定领域的专业性、运作方式与机制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二者的有效、深入结合,构建一整套投资与贷款相融合的业务模式与体系,将不仅可以缓解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为促进与丰富资本市场发展提供助力,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发展与业务转型提供新的方向,促进商业银行多领域开展金融创新[12]。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1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1.4 研究综述 2

1.4.1 理论基础 2

1.4.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第2章 国外银行投贷联动运作模式分析 4

2.1 美国硅谷银行投贷联动模式 4

2.2 英国中小企业成长基金投贷模式 7

2.3 模式探索 8

2.3.1 与风险投资机构合作 8

2.3.2 混业经营 9

2.3.3 成立产业投资基金 10

2.3.4 借助信托通道 11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发展现状分析 12

3.1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的可行性分析 12

3.1.1 商业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逐步放开 12

3.1.2 商业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步伐加快 12

3.1.3 商业银行监管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13

3.2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的运作模式 13

3.2.1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投资机构松散合作模式 14

3.2.2 商业银行与第三方投资机构紧密合作模式 14

3.2.3 商业银行直接投资模式 15

3.2.4 商业银行通过子公司进行投资模式 15

3.3 投贷联动发展障碍 15

3.3.1 投贷联动业务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16

3.3.2 商业银行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16

3.3.3 商业银行现有信贷评价体系不适用于投贷联动业务 16

3.3.4 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定价方法不适用于投贷联动业务 16

3.3.5 商业银行现有信贷服务模式不适用于投贷联动业务 16

3.3.6 投贷联动业务风险控制措施有待完善 17

第4章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案例分析 18

4.1 基本概况 18

4.2 业务方案 18

4.2.1 方案要点 19

4.2.2 额度的确定 19

4.3 基础信用风险分析 19

4.3.1 国家政策文件支持 19

4.3.2 HZ市棚户区市场评价 20

4.3.3 经营能力分析 20

4.4 财务分析与评估 22

4.5 融资需求及还款能力分析 22

4.5.1 融资需求 22

4.5.2 建设内容与规模 23

4.5.3 业务交易结构及外部合作机构分析 24

4.6 结论及整体业务方案 24

4.6.1 公司及项目优势 24

4.6.2 整体业务方案 25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运作模式构建建议 26

5.1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运作体系结构建设 26

5.1.1 商业银行建设投贷联动体系设计 26

5.1.2 具体操作模式构想及创新建议 32

5.1.3 利益实现及价值创造 38

5.2 我国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政策建议 40

5.2.1 顶层设计方面 40

5.2.2 商业银行方面 40

5.2.3 行业自律方面 41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42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9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当今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改革,从发展投资联动业务中进行,并加强对其综合化改革的运行脚步。商业银行通过对该项业务进行积极开展,并建立相应的投资联动的业务进行相应的调查和调动,并对业务进行运行,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并从整套流程开始控制。

进行投贷联动将四种不同的运作方式进行操作,并使其控制到一定的范围内,其中,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时,需要受到相关政策的监控,并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投资,使其能够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通过将其与第三方进行合作投资,将其应用于较为松散和合作方式。在对银行进行相关投资时,需要将风险进行转移,并根据相关投资收益书评,对其进行协同作用,如果收益水平较低,则使协同效应不能够完成,类似渠道合作。对其缺少推广价值。因此,需要建立相关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并采取投贷联动方式与第三方投资机构进行合作,并将子公司进行合作,一同完成业务的运营。

在进行第三方投资合作的过程中,建立相关模式,将与商业银行有较高合作基础,将决策和风险控制能力进行把控,并将风险效应进行处置。在商业银行中,一般需要将其合作的相关机构进行股权的代理和投资,并对相关业务进行把控和处理。同时需要对相关合作机构提供担保,为合作机构减轻其负担和所要担负的责任。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合作对象的选择时,需要对其资金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并对相关案例进行研究,找寻其案例的投资策略,建立较好的投资规模,需要从全方面进行考虑。

我国绝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仍然属于部门银行,有着明显的条线分割状况。其字母公司的相关利益与考核并未能完全建立。对于投贷联动业务,商业银行需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对其进行专门控制,将其收益和利息所得的收益,对客户风险进行考核,并将其纳入体制中。将部门之间的界限打破,对法人和主体之间进行界限的划分,同时应该建立相关防火墙制度,设置相关业务的边界线,并对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将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防控。

在商业银行进行相关需求的工作制度,并根据相关投贷业务进行工作的相关机制,通过对客户的营销方法,对外部投资进行相关职责的调查,并进行商业银行中的投资行为,并将相关利益进行分配,使其形成共同体系。在商业银行与投资机构进行相关投资之间的匹配时,能够通过将银行进行企业利益的相互分配,并对其进行企业的利润分配。

进行模式的采取和应用运作时,不管选取哪种方式进行投入,其投贷的目标是主要问题。对企业进行选择时,需要将通过对企业进行选取,并将企业与银行进行合作时,构建相关符合资本市场的标准体系,并根据筛选时所建立的目标能否符合国家的企业政策方向,建立相关的选择,并根据资本企业的能力,对其迅速扩大,使其成为具备技术优势的科技型企业。

进行投贷联动时,需要借助商业银行的相关信息进行资金的获取,并将贷款利息一并加入,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增长经验,还能够取得额外的收入。根据银行贷款的定价对资金进行成本的控制,并进行相关风险的补偿,此外,还需要对企业日后的成长趋势进行相关参数股份的比例进行调整,并将获取的金额进行分配。此外,能够通过实现现实时间和相关基础的调节进行企业的贷款利率的调整,使未来能够收获更多的利益和收益。

将企业的成长性分为不同目标企业的主要选取标准,因此需要将银行与其合作机构进行相关公司和资本市场体系进行标准的选取。经过相关目标的筛选和处理,并针对不同企业进行风险点的把控,并进行风险信号的相关处理,根据其信号进行风险点的掌控。

投贷联动业务根据商业银行进行相关技术性的要求进行调整,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和业务管理方案,需要在上式等投资方式的银行中寻找交友经验的专家进行分析,此外,需要对目标企业进行相关特点和规律的探寻,得出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该类银行业务中 ,需要培训出一批更为适合的复合型人才,对其他机构进行“外脑”资源的培训,以增强专业团队的力量。

参考文献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