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 世纪是一个以竞合(Co-opetition)为特征的新世纪:一方面竞争加剧,一方面合作空间扩大。激烈的竞争产生了危机,广阔的合作空间又创造了机会。①处于动态竞合“漩涡”之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该如何应对,从而基业长青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呢?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正将企业带进一个巨变的时代。环境在变,构成并置身于环境中的企业及其持续竞争优势也在变。“变”已经成为巨变时代不变的主题。因此,在巨变的环境下,高新技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正从看得见的资源(机器设备)和看不见的顾客(大规模的市场)向看不见的资源(知识)和看得见的顾客(消费者偏好和需求)进行着革命性转换,并日益集中于企业内部特异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通过获取异质性知识来创造价值,进而实现可持续成长,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在新的竞争挑战下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战略准则。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组织单纯利用内部知识已远远不够,必须快速响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充分利用组织外部的知识以获取异质性知识来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然而,由于组织的边界界限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知识创新的难度较大,单个组织仅依靠自身的力量获取异质性知识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和困难重重。因此要打破这一窘境,高新技术企业必须跨过自身固有的企业边界,积极探索与外界组织的各种联系,开展跨界活动,构建跨界合作组织,促进跨界知识流动,实现组织间协同创新,从而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而本研究正是在此背景下的积极尝试。
.......
1.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广泛查阅企业理论特别是技术创新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组织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方面的文献以及检索国内外跨界知识流动、跨界活动、跨界组织合作、创新绩效等方面相关文献。
(2)实证研究法:通过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正和调研以及同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或研发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高新技术企业跨界活动与创新绩效的相关性以及跨界组织构建与运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
.......
2 文献综述
2.1 跨界知识流动相关研究
跨界知识流动概念最早由 Teece 提出于 1977 年①,他在相关论文中提出通过技术的国际化转移,企业可以积累大量跨越国界应用的知识。国内外学者关于跨界知识流动概念的权威看法如下:在国外,Szulanski(1996)认为,跨界知识流动是组织间跨边界的知识共享过程。②在国内,孟庆伟等(2005)以及顾新(2006)以技术创新为背景定义跨界知识流动。③陈武(2010)以区域创新系统为背景,指出由于知识资源的专业性及非均衡性,知识的流动总是从较高知识势能区域向较低知识势能区域流动。④同时国内外学者对于阻碍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颇多,但通过梳理不难发现他们主要是从以下三大方面展开研究的,即知识本身的特性(如知识的可编码化、知识复杂性等),参与跨界知识流动的人员(如跨界人员本身的素质、接受跨界知识的难易程度、交流程度等),管理因素(如人员激励、组织设立、制度构建等)。
........
2.2 跨界活动相关研究
所谓“跨界活动”, 最早由Rosenkopf和Nerkar(2001)引入战略研究领域,主要指跨越组织边界的活动,⑤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恶化,同时伴随着知识的日新月异,传统的封闭式模式有可能使企业陷入“能力陷阱”(competency traps)。因此,理论界与实践界开始提倡从组织外部搜寻知识来弥补组织现有技术与市场知识等的不足,从而克服“非此地发明”和“非此地销售”等思维定势(Chesbroug,2003),因而便产生了种种跨界活动。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里严格包涵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固化的企业边界虽然利于内部稳定, 但随之形成的企业边界刚性使其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弹性不足,给企业跨界活动的开展设立了厚厚的壁垒。 “企业无边界化”有利于企业通过对其边界的动态调整来培育企业的动态能力,使得企业拥有进行跨界活动的动力。同时,“企业无边界化”使得企业间得以进行开放边界的资源配置,减轻了固有企业边界壁垒带来的重重阻碍,使得企业具备了开展跨界活动的条件。
.......
3 高新技术企业跨界活动—跨界组织...... 8
3.1 跨界活动的内在特性..... 8
3.2 跨界活动的种类内容......... 10
3.3 跨界组织的形成机理........11
3.4 跨界组织的本质内涵......... 13
3.5 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 15
3.6 创新绩效的评价机制......... 17
4 跨界活动、跨界组织与创新绩效的变量设计......... 18
4.1 研究变量的设计 .... 18
4.2 研究假设 ..... 19
5 实证研究 .......... 22
5.1 问卷发放及收回 .... 22
5.2 数据分析方法 ...... 22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
5.4 效度与信度分析 .... 26
5.5 因子分析 ..... 26
5.6 回归模型与回归分析......... 30
5.7 实证结果讨论 ...... 35
5.8 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对策建议..... 36
5 实证研究
5.1 问卷发放及收回
本文的调研问卷于 2014 年 5 月 10 日至 2014 年 6 月 10 日发放,为期一个月。问卷填写范围主要针对列入国家、省和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的宁波大市范围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有幸借助宁波市科技局高新处和宁波市经信委市场处的大力帮助,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填写方式,共发放 300 份问卷,收回 162份问卷,回收率达 54%。扣除无效问卷及删除有遗漏项问卷,实际有效问卷 133份,有效率达 82.1%。
5.2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 SPSS16.0 软件进行问卷的数据处理分析,主要采用以下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问卷样本数据的分析情况。利用平均数和标准差等指标反映各变量的集中程度和离散程度,以便于了解受访者的整体状况。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是了解两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工具,用以考察数值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程度与方向。相关系数介于-1 与 1 之间。当 X 与 Y 的相关系数为 1 时,说明 X 与 Y 完全正相关;当 X 与 Y 的相关系数为-1 时,说明 X 与 Y 完全负相关;当 X 与 Y 的相关系数为 0 时,说明 X 与 Y 之间没有线性关系,但并不代表两者之间完全没有关系,可能两者之间符合正态分布的关系。
.......
结论
本文在现有国内外文献综述基础上提出高新技术企业“跨界活动—跨界组织—创新绩效”理论分析框架,从跨界活动的内在特性和种类、跨界组织的形成机理和运行机制以及创新绩效的评价机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实证研究框架,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本研究收集了 133 个宁波市高新技术企业样本数据,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所构建的模型和假设。最后,从跨界组织的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提出了对策建议。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1)跨界活动的本质是知识的流动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异质性知识进而形成竞争优势,具体种类包括研发驱动型跨界活动、改造驱动型跨界活动和管理驱动型跨界活动。本文从知识的三大特性入手,分析了知识领域多样化、知识表现多样化和知识分布多样化,认为知识的特性反映了企业只能通过打破企业组织边界开展跨界活动从而获取异质性知识。根据跨界活动的性质,本文将跨界活动分为常规性跨界活动和创新性跨界活动,同时根据参与跨界活动组织本身的性质,可以将其分成同质性组织和异质性组织。将这两种性质综合交叉表述,本文将跨界活动的种类确定为研发驱动型跨界活动、改造驱动型跨界活动和管理驱动型跨界活动,从理论上具体分析了这三种跨界活动的适用范围。
(2)知识流动的特性必然会发生“从企业到共同体”的组织变革,形成跨界组织。而运行机制的效率高低会推动或制约跨界组织的发展,从五大机制入手着重分析了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本文认为知识流行具有知识可编码化的难易程度、组织间交流程度和知识管理维度上的一系列特性,这些特性的天然存在导致了跨界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其本质内涵可以理解为流程再造、平台构建和创新网络。为了推动跨界组织的良性发展,必须要高度重视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本文从五大机制入手,即动力机制、选择机制、分工机制、学习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重点分析了跨界组织的运行机制。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