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视角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031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笔者认为在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的背景下,将低碳和地理空间因素引入传统的农业生产率分析框架,从低碳约束和空间计量视角,系统性地分析中国农业生产率问题,测定中国省域的低碳农业生产率水平以及增长源泉,探索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判断中国农业生产率区域的差异是否会收敛,识别中国收敛的俱乐部,确定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影响因素,为制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研究意义
其一,就研究背景来说,低碳约束背景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这一背景符合党的十九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低碳约束的核心是资源的低消耗和环境的低污染。这利于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占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制高点,提升“碳”博弈的国际地位。
其二,就研究内容来说,在低碳约束下将相关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来研究农业生产率。从低碳约束切入对农业生产率的研究,将反映资源环境约束的农业碳排放和地理空间要素纳入农业生产率的分析框架,详细了解农业生产率的水平、时空分布规律和空间相关性,然后检验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把握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关键影响因素。提供低碳约束视角下的理论方法和分析框架,试图拓展理论应用的范围,完善和补充相关问题的研宄方法,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期望以此分析框架来准确地评估中国农业增长的绩效,确保农业部门实现绿色发展,最终满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这一国策的现实需要和内在要求。
其三,就研究方法来说,利用固定效应的SFA模型测算农业生产率,考虑不可观测的空间单元的个体效应对测算的影响,测算的结果更符合现实;利用ESDA方法分析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的时空分异特征、空间相关性,考察了空间单元各种因素交互性对空间分布的影响,更易准确把握空间特征;将空间地理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收敛性和各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更为合理地把握关键因素。利用考虑空间地理因素的空间杜宾模型有利于把握空间交互影响,得出的结论更贴近现实,是对已有研究方法的补充。
其四,就研究作用来说,能提高对低碳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宏观认识水平,为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由于已有研究在测算农业生产率时未能考虑个体效应,很难准确了解时空特征、空间差异等,不利于科学决策。本文在低碳约束下,利用固定效应的SFA测算了低碳农业生产率,明确了时空分布规律及增长的源泉、空间相关性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背后影响农业生产率的驱动机制与构建的制约因素。尤为重要的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明晰对农业生产率的宏观认知,为政府前瞻性政策的制定提供客观的理论支持,有助于科学地决策。
............................

1.2概念界定及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
1.2.1概念界定
目前对低碳农业的研究集中在概念、发展的困境、路径选择等,对低碳农业生产率的概念界定的大概陪我很鲜见。本文所使用的低碳农业生产率概念,利用全要素生产率的思想,在低碳约束下探索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动态演变规律。也就是说利用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的水平进行测度与比较。在实际的研究中,为了体现与传统农业的差别,彰显低碳的特性,在投入与产出的指标选择上予以考虑。一般文献提出选择农林牧渔总产值或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随着低碳观念的加强,很多学者开始研究环境规制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率,这种情况下除了合意产出外,还要选择农业面源污染或者碳排放作为负产出。因此,在当前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利用农业碳排放来反映资源环境约束,用农业碳排放作为负产出纳入测算指标体系,农业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具体见第三章的详细说明。
1.2.2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理论
收敛性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环境下,在一个有效经济范围内,不同国家、地区或是家庭的人均产出、人均收入等指标的增速与其初始的水平值呈现负相关,体现出了落后的经济单元追赶发达经济单元的过程。新古典增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是收敛性理论的研究两大依据。以索罗和斯旺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时期,学界就已经关注生产率的收敛性问题,其中各国以及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以及动态演变趋势是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采用的方法就是收敛性(趋同)。依据新古典增长理论,在边际报酬递减存在的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速表现更为突出,导致低水平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发达国家,最终所有国家可能会趋同。而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和人力资本是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突出资本累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与高收入国家相比,资本累积量在低收入水平国家表现非常弱,高收入水平国家的资本累积则非常突出,低收入水平国家和高收入水平国家之间不可能出现收敛。鉴于两种收敛理论的分歧,许多学者利用经验和实证对分歧展开了检验,开始集中在人均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方面。
............................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1关于生产率的概念及历史演进
生产率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反映了资源配置、技术水平以及劳动力对生产活动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看,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总产出与取得该产出的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之比。目前学界所提到的生产率一般是指全要素生产率,其以生产理论为基础,计算依赖于生产函数,而生产函数是在维持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探讨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与其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早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劳动分工理论中就涉及了生产率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蒙克来田、配弟和布阿吉尔贝尔也讨论过生产率的问题。魁奈提出了生产率这一概念,讨论了生产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他提出的劳动生产率仅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是一种狭隘的生产率概念。斯密摒弃了魁奈的生产观,将“生产率”的概念扩展至整个生产领域。萨伊则认为资本、劳动和土地是生产的三要素,产出与劳动投入之比是劳动生产率、产出相对于资本的大小是资本生产率。庞巴维克提出“迂回生产”的概念以及资本的物质生产率,但没有给出度量方式。
“东亚奇迹”问题被提出来以后,TFP受到国内学者的热捧。很多学者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辩护,提出了核算框架的缺陷。在此基础上,国内研究涵盖了所有领域(工业、服务业等),且研究方法(增长核算、指数法、前沿法等)也较为完善,充分体现了TFP增长的重要性。
...........................

2.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农业碳排放的研究相对起步较晚,主要聚焦于某一特定视角来开展研究。李长生等利用地球化学生物过程模型测算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分析了土壤、农作物品种等多种因素对农业土壌释放碳的影响。李国志等根据9类能源消费量测算了中国农业能源碳排放量,9类能源包括:煤炭、汽油、柴油、天然气、煤油、燃料油、原油、电力和焦炭等。曲福田等从农用地利用方式变化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利用方式包括:农用地向非农用地转换、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以及非农用地内部土地利用。田云等和李俊杰分别将涉及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源分为六类,包括: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农业灌溉,在界定这六类碳源的基础上,测算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田云等基于投入角度对湖北省的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测算,选择的碳源包括:化肥、农药、农膜与农用柴油,李波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灌溉和翻耕,并测算了全国的农业碳排放量,高标等在测算吉林省农业碳排放时增加了电力。胡向东等测算了2000-2007年中国畜禽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畜禽产品包括:奶牛、肉牛、马、驴、骡、骆驼等大牲畜;猪;羊;蛋鸡、肉鸡、鸭、鹅等禽类。陈苏等从两个粪便管理和肠道发酵两个维度,考虑了生猪、牛、马、驴、骡、骆驼、羊、兔和家禽等9个碳源,测算了其碳排放量。
随着研宄的不断深入,学界不再局限于某一生产部门,开始基于大农业范畴来研究碳排放问题。研究已经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测算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并对其进行分析。董红敏等较早对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主要从农业活动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测算,包括:水稻种植、畜禽养殖的方方面面,但未细化具体的碳排放指标。谭秋成进行了更为细致的研究,从水稻种植、稻田农用物资投入、畜禽养殖和土壤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测算,指标较为全面,但文中未列出具体碳排放系数。闵继胜等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维度测算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水稻的碳排放系数。其中,种植业从水稻种植和土壤两方面展开考察,畜牧业从肠道发酵和粪便管理两个方面进行测算,包含的畜禽品种较为全面,计算结果更为准确、科学,但农用物资投入中的农药、农膜以及农用柴油未能纳入碳源。田云等从农地利用、水稻种植、牲畜养殖三个维度选择了16个碳源,测算了全国31个省的农业碳排放,指标较为全面,但水稻种植的碳排放系数未能考虑到省域的差异。程琳琳等从农用物资、水稻生长和畜禽养殖三个炜度测算了中国省域的碳排放,吴贤荣等从农用物资、农业能源消耗、畜禽养殖和水稻种植四个维度进行了测算。
..........................
第三章中国农业碳排放的测度及时空分异特征分析...............29
3.1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的编制及数据来源说明................29
3.2中国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分析................33
第四章低碳约束下的中国农业生产率评价..............51
4.1农业生产率测算方法的回顾与选择..............51
4.2研究的方法与模型...........52
第五章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空间相关性分析.............77
5.1低碳农业生产率空间相关的经济学作用机理.............77
5.2低碳农业生产率空间自相关的检验.................79

第七章中国低碳农业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7.1理论分析框架
在农业碳排放约束下测算的低碳农业生产率涵盖了以下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考虑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另一方面考虑了农业生产率增长。因此,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可能来自两个方面:影响农业产出的要素;降低农业碳排放以及资源节约的要素。在探讨影响因素时,现有文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行业层面主要围绕种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大豆的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油菜、大豆、花生等三类油料作物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其二,产业层面聚焦农业TFP增长展开讨论,发现:地理因素、对外开放水平、科技水平、工业化进程等对农业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支农以及农业市场化等对农业生产率也有正向影响,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价格体制、农业公共支出等均是农业生产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文献,研究切入的视角不同,确定的影响因素也有差异。行业层面包括:农用物资投入、劳动力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情况、自然灾害等。产业层面包括:公共投资、工业化水平、农村教育、城市化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度、农业科技水平、制度创新等。本章重在探讨农业产业方面的影响因素,结合农业生产率的内涵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确定低碳约束下的农业生产率影响因素为:空间地理因素、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外开放度、农村人力资本、农村制度、农业产业结构等方面。
........................

第八章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研究的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