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论文范文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38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一

第一章 满族饮食文化研究的两种倾向及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的意义探讨

满族饮食文化的必要前提,首先是要明晰它的意义。这不只是简单的文字推理、演绎与概念的确定,而是直接涉及到我们的研究范围与方向,也影响着我们研究的深度、广度与高度。

第一节 研究满族饮食文化中的不科学倾向

一、 满族饮食文化定义的局限

自己在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研究者们多从饮食本体来界定饮食文化的定义。诸如:或者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就是指饮食、饮食加工技艺、饮食心理、心态、饮食美学、保健养生等;或者说饮食文化就是食物、烹饪、饭桌上的礼节和人们对它的理解;或者说人们因食俗不同所构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一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或者说:每个民族都有一套吃的文化;或者说不同的人们吃什么,如何吃所形成的差别,就是饮食文化。这些说法有的说出了其中的一个层面,有的则干脆等于什么都没说,更有的则把饮食文化庸俗化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我们不能不对这些所有研究者说一声感谢。正是由于他们的孜孜不倦、不歇不舍、披沙拣金的探求精神,在为后来者的学习研究开辟了道路,为我们的继续开掘提供了宝贵的工具和材料。这正是他们的功不可没之处。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把研究范围局限于这种狭隘的定义范围之内,只能称之为饮食研究,而无以谈“饮食文化”。

二、满族饮食文化的科学定义

在以往此类研究著述中,也有较为科学的定义。李自然先生的《生态文化与人》就是这方面很优秀的一部专著。书中所引述的马宏伟先生的定义:“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物质基础,饮食文化是核心的生存文化,是主体文化的首要的、稳定的体现者。它可分为物质的形态和精神的形态,又可分为动态文化和静态文化。物质的,精神的、动态的、静态的文化现象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构成完整而统一的饮食文化体系。”[1]在分析了这个定义后李先生接着谈到了自己的看法:“饮食文化是人们围绕着进食这一行为而产生的系列范畴,是特定的生态背景和历史人文研究相结合的产物。它包括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两部分,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选择、加工、饮食器具等;而后者则集中体现为人们对食物的认知,诸如饮食观念、进餐行为等,是人们精神活动在饮食行为上的具体体现。”[2]接着他又依此为满族饮食文化进行了抽象再三的具体定义,认为满族的饮食文化是满族有关饮食行为、观念习俗的总和。马先生、李先生的这两种定义,至少把饮食文化从庸俗堆中拉扯了出来,而且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似乎仍有可开掘性,可深入之处。我很赞同上述马、李二先生的定义。但我认为它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物质态:他们在什么时期吃什么,怎么吃,及其当时物质生活条件与生产力水平状态;其二,精神态:他们的饮食习惯行为、风俗的养成与饮食观念;其三,功能态:由饮食形式而衍生的文化附加值及社会功能。满族的饮食文化似乎应该是上述三个方面的总和。

三、 要注意克服“吃文化”与“泛满化”的倾向

关于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至少有两个倾向要打破:其一,把“饮食文化”限定在“吃文化”之内;其二,把“满族饮食文化”限定在“由满族在其渔猎文化时代或在关外由满族直接创造和发明的饮食文化特质”之内。所以在研究满族饮食文化时,一方面不能搞“泛满化”,把一些与满族无关的文化元素都装进这个篮子里;一方面也不能割断历史,或人为的把那些本拥有满族饮食文化元素的现象一概的排斥在外。更不能把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狭隘的限定在“吃什么”,“怎么吃”这些表象之内,否则就无以称文化。而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进行客观的面对现实的分析与探讨。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已经扑朔迷离支离破碎的现实现状的表象中,得见真面目,得见全貌。

四、 研究满族饮食文化

既要重本体,又要重文化。研究饮食文化既要注重对饮食本体的研究,更应注重它的“文化”意义与价值。在笔者所见的此类文献中多侧重于“吃什么”,“怎么吃”两个方面的描述。这自然是在满族饮食文化研究中不可偏废的本体,但也同样是不可偏执的两端。探讨饮食文化似乎应该还是要一方面返回起点,前出到“饮食”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向后延伸到那些具有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饮食的意义与价值在何处,这也许才是饮食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吧?显然在探讨这些问题时,我们的眼力也许还远不够,还需要借助透视镜与显微镜。

第三章 满族饮食文化的历史分期与主要标志...................... 27-36

第一节 蒙昧时期满族先民饮食文化状况..................... 27-32

第二节 野蛮时期满族先民饮食文化状况..................... 32-34

一、满族先民野蛮时期的划定..................... 32-33

二、满族先民野蛮时期食物构成的变化..................... 33-34

三、满族先民野蛮时期饮食器皿的变化..................... 34

第三节 文明时期满族先民饮食文化状况..................... 34-36

第四章 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初期的表现形式..................... 36-43

第一节 饮食产品来源的“农业化”..................... 36-38

一、食物来源的“多元化”..................... 36-37

二、食物构成向农产品为主的转化..................... 37-38

第二节 饮食器具的“农业化” .....................38-39

一、满族餐饮用具的木器化时代..................... 38

二、餐饮用具的金属化时代..................... 38-39

三、陶器的使用与烹调方式的转变..................... 39

第三节 饮食技术的“农业化” .....................39-40

第四节 饮食礼仪的“农业化” 40-42

第五节 饮食方式的“农业化”..................... 42-43

一、餐制的改变..................... 42

二、食物结构与质量的改变..................... 42

三、生活质量的改变 .....................42-43

第五章 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中后期的基本特征 .....................43-54

第一节 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完成的影响因素..................... 43-45

一、资源性的强制转变 .....................43-44

二、政策行制度的强制转变.................... 44

三、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的彻底完成 .....................44-45

第二节 满族饮食结构单一时代的终结 .....................45-48

第三节 满族民间饮食文化与宫廷贵族饮食文化的分离..................... 48-52

第四节 “农业化”了的满族饮食文化的“三大特征”..................... 52-54

结论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探讨,我们似乎可以约略地看到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发展过程的基本脉络。它同样经历了其他民族所经历过的原始采集、渔猎、畜牧、农耕这样几个阶段。这是它生成的共性。它的个性则在于渔猎时代的过于漫长,以至进入农耕时代要落后于汉民族至少要有 1500 余年左右的时间。而其渔猎时代如此漫长,首先由于民族生产力的不发达,科学技术与生产方式的落后。同时由于渤海国的被毁灭,金国的被消灭,以及后金时代民族统一和有关战争的破坏,使这个民族在进入农业文明时代门槛的时候,先后发生了三次历史性的大倒退。而且也由于该民族在入关前始终生活于自然资源充盈的东北地区,东北的草原、山地、海洋与内陆水系兼俱的大自然资源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足够的食物,所以延续了他们的饮食文化向农业文明迈进的进程。然而,正由于渔猎饮食文化如此的漫长,却在这个民族中培植起一种顽强的生存能力与智慧,培养起强悍的骑射雄风、骁勇善战的民族风格。

从而为我们展示了渔牧游猎生存方式的某种生存竞争优势与活力。而我们探讨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过程的意义,主要在于对该民族饮食文化价值的全面认识。尤其是对于这种饮食文化形成的背后决定因素的揭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影响一个民族生存方式、生存状态与历史命运的最终决定因素,还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这个少数民族如果不能把在一个强大一统王朝走向衰败时,迅速实现民族的内部统一,迅速地发展生产力,发展农业经济,进入农业文明时代,就不可能上升为新一统王朝的统治集团。而这个民族在完成了饮食文化“农业化”的进程后,同样由于沉溺于超稳定状态,且已远远落后于世界的中国农业文明,而不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不去引进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所以同样进入了历代封建帝国恶性循环的历史轨道,终于走向了灭亡。这也许就是我们探讨满族饮食文化“农业化”,所应该得到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启迪吧。通过大量文献的查阅与几万字的文字分析,并对此再次进行抽象后,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条结论:①饮食的本身不过是人类满足自身生存第一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然而它的意义却不止于保障生存。而且它直接关涉到人类自身的进化与文明发展进程;②更重要的是由饮食行为、饮食方式所产生的饮食文化,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标志,是一个民族的典型认同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且它发挥着民族团结、凝聚、亲和、教化功能作用;③更重要的不在于人们如何去饮食,而是在如此饮食背后的种种支配力量与影响因素。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生产力与生产方式在决定一切,正是这一点在决定着人们的饮食、饮食文化,并由此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生存等级与历史命运。这不仅仅是以往历史的结论,而且对于我们的现实和未来,都具有深刻的久远启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以上参见富育光主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第 86、87 页。山东画报社 2008 年版。

[2]参见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满族传统饮食文化研究》第 3 页。民族出版社 2002 年 12 月版。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第 31 页。人民出版社 1982 年版。

[4]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 142、143 页。人民出版社 1957 年版。

[5]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第 18 页。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

[6] 以上参见《清史稿》(卷 82、志第 57——第 65).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5 年横排简体版。

[7] 转引自李治亭:《清史》第 129 页。

[8][美]摩尔根:《古代社会》第 20 页、23、24 页。商务印书馆 1997年版。

[9]转引自:李自然:《生态文化与人》第 25 页。

[10] [美]摩尔根:《古代社会》第 20 页。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二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休闲观光农业是基于农业,并与休闲观光旅游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产业,是一种既有人文旅游景观,又可带动农业提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模式;是利用农业生产场地,来发挥休闲观光旅游最大功能,同时提升旅游品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兴农业。

1.1.1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

第一,经济发展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村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富余劳动力,为农业生产以外的服务的人也更多,这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证。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农村都有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乡土人文以及各种民俗习俗,而且随着市场需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产品更加丰富、特色更加明显,这就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莫定了深厚的物质资源基础。另一方面按照农村恩格尔系数由1998年6-7%下降到2009年的41%,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见表1.1)(付华,2007),农村居民消费已进入讲究生活品位的小康阶段,乡村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讯、餐饮服务等初具规模,具备营造经营休闲观光农业各种旅游产品的必要条件,一些富裕的乡村接待设施更完备,也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便利的基础条件。

第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也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要选择。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仅靠农作物种植让农民增收潜力不大,因而需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带动运输、服务、农业旅游等产业的发展,推出以各种水体垂钓、现场果园采摘、观光农园欣赏、乡村森林旅游、农业主题公园、农业科技教育科普以及组织农家乐等形式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以使农民增收(涂圣,2008)。如贵州省永义乡团龙村近年来建成生态旅游观光茶园1000多亩,组建了一支民族文艺表演队,经常为游客表演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示少数民族风情,2006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7.9万元,人均纯收入1378元,比上年增长81.79%,人均增加620元。

第三,城镇居民有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强烈意愿。城镇居民是休闲观光农业的消费主体。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日益繁忙紧张,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为了舒解紧张的神经、缓解工作和精神压力,就非常渴望走近农村,拥抱自然,人们无形中产生了愿意去农村休闲观光的心理需求(雷鸣,2009)。据专家分析,当人均年收入达到500-100美元时,人们外出观光旅游的心理期望最大(范子文,1998)。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是国际通用的重要指标,国际粮农组织划分贫富等级,按恩格尔系数60%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张鸿武,2004)。中国城镇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6年的35.8%(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生活达到富裕水平,居民已具备到农村旅游的心理和物质上的基础。

在本文重点研究的贵州地区,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5%(见表1.1),己经达到小康水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2862.53元(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远超过800美元,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有了足够的消费能力。人们的消费倾向也向旅游、文化等较为高级的消费领域发展,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群体将更为壮大(刘军萍,2002)。从旅游出行方式方面,我国汽车保有数量显著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比2009年末增长19.3%,增长极快(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近年来,旅游消费的观念和方式的改变,使人们更加注重亲身体验、参与,更加注重旅游品位,这就让休闲观光项目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了解,在国外,英国有76%的游客在周末和朋友驾车前往100公里以内的农场参与农业旅游活动。上海市有37%的居民喜欢在双休日去苏杭农村等中短途乡间旅游(文化,2005)。

第四,农业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增强。目前农业快速发展,不再仅仅是提供农产品,功能也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外,农业的生态、生活性功能也得到认识,并得到加以开发利用,变成一种乡村特有的旅游产品,为城市服务的功能逐渐增强,而体现生态、生活性功能的最佳形式就是休闲观光农业(殷平,2002)。例如贵州龙里县建立了生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融入了省会贵阳城市经济圈,建立“十里刺梨沟”采摘园及现代农业示范区、生态畜牧业园区,让游客采摘果实,体验休闲的快乐,品尝“有机蔬菜宴”、“农家杀猪饭”等极富民族特色的餐饮。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把农业和旅游业相互渗透、促进和补充,使农业旅游化,旅游农业化,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休闲观光农业也是丰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减少城乡差别、增强农村环保意识,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在欠发达的喀斯特地区,为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和思维,本文提出休闲观光农业规划设计研究,科学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民收入。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第二章休闲观光农业理论分析

1、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

(1)从改革开放之初到90年代中期,属于在局部地区自下而上的起步兴起阶段,以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为代表,山东首开先河。

(2)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在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有力指导下,农业产业化步入由点到面整体推进、健康发展阶段。

(3)近年在农业国际化和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影响逐步显现的环境条件下,随着我国农业与食品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始步入持续发展和提高的新阶段。

2、我国现阶段农业的特征:

(l)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方向转变。

(2)产业化经营向为消费者提供绿色食品和实施产业链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转变。

(3)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区域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增值转变。

(4)是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日趋活跃,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农户家庭经营从“小规模、大群体”向规模化、企业化方向转变。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仅仅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载体,起领办或桥梁作用,而且逐步显现出从机制上改造我国农业小规模农户经营结构的作用。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十分突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方式建立“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其主要表现。在这一过程中,土地集中流转,形成规模化基地,培育出规模化、企业化经营农户,同时,原农户的利益从保底收入和经营权股份化两方面得到保障。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则为专业大户、农牧场和农业企业获得有效服务、解决产业共同发展问题提供了手段和路径。

第三章 喀斯特地区休闲观光农业现状分析................... 21-26

3.1 喀斯特地区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21-24

3.2 喀斯特地区休闲观光农业................... 24-26

第四章 兴义市民族村休闲观光农业................... 26-32

4.1 概况................... 26-28

4.2 调查内容和方式................... 28

4.3 民族村和其它村对比分析................... 28-29

4.4 调查结果与建议 ...................29-32

4.4.1 调查结果................... 29-31

4.4.2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31-32

第五章 兴义市民族村休闲观光...................32-40

5.1 市场分析与形象定位................... 32-33

5.1.1 客源市场分析................... 32-33

5.1.2 民族村休闲观光农业形象定位................... 33

5.1.3 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发................... 33

5.2 功能区空间布局与开发重点 ...................33-34

5.2.1 功能区空间布局 ...................33-34

5.2.2 开发重点 ...................34

5.3 主要规划项目................... 34-36

5.4 效益评价................... 36-37

5.5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37-38

5.6 保障措施................... 38-40

结论

本文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完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应充分挖掘本地资源特色,综合考虑客观影响因素和主观影响因素,尊重客观规律,实现科学性发展。

2、通过对民族村休闲观光农业规划研究,有助于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含义和功能,增加了喀斯特地区这一丰富休闲观光农业内容,同时也探索一条贫困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技术体系本文强化了旅游规划的主线作用,围绕农业旅游为主体,建立一套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新方法,并体现了复合多元特色。进一步指出,必须注意并解决项目论证、生态保护和资金筹集等核心问题。

4、规划案例(实证)研究民族村是非常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同时处于城市边缘和景区边缘的区位特性,对于本论文的实证研究有很强的说服力与代表性。本文没有过多深入研究政策措施等问题,各地应当发挥自身优势。本文提出了基于农业发展理论、景观生态学、旅游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规划理论,构建了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法体系。并通过实证研究,上述规划设计方法和理论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得到进一步验证。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结合自身的规划实践总结而成一说,虽有各家的学术研究成果做为基础,但仍存在不当与谬误,仅当各位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白廷斌等.城郊观光农业发展研究一以昆明市呈贡县为例[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13(2):47-53.

2.毕洪文.我国旅游观光农业的特征及发展方向[J].北方园艺,2006,1:61-62.

3.蔡庆丽.南宁市发展都市观光农业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74-75.

4.蔡微,休闲观光农业:绍兴的一个新亮点[J].((政策缭望》,2005年:26-28

5,陈征.现代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段兆麟.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J].台湾农业探索,2003,(3):24-26.

7.范子文.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前景与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8,(2):47-50

8.范子文.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l):50-51

9.付华等.中国休闲农业的特点、模式与发展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第23卷第12期2007年12月,443

10.傅琴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探析[J].旅游市场,2009年第01期70-72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三

1. 绪论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农业是代写论文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安天下、稳民”的第一产业,从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来看,没有农业的大发展,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大进步,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交通运输业的支撑与拉动。纵观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历史,农业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伴随着交通运输的重大变革产生的。从世界范围横向看,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较好,如欧盟、美国、中国的东南沿海等;相对的交通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如非洲多国和中国西部山区省份。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底贵州全省农业总产值为875.2亿元,仅占当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总量的1.45%,排在全国31个省区的第24位,和1952年贵州农业总产值在全国农业总产值总量中所占比重为1.58%相比,贵州农业在全国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下降了0.1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人均农业总产值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持续拉大。1978年贵州人均农业总产值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仅差42.9元,1985年差距为105.6元,1995年扩大为696.4元,2007年人均农业总产值的差距为1847.8元,2009年差距进一步拉大为2217.9元,人均农业总产值排在全国31个省区的第2S位。同时,贵州与周边省区也有较大差距,2009年贵州的人均农业总产值仅相当于云南的61.7%、重庆的72.2%、四川的51.1%、湖南的46.0%、广西的47.0%。’可见贵州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根据已有研究成果,贵州农业除了受制于其产业化水平低下,结构不合理等关键因素外,交通运输也是长期制约贵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的发展。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实现了快速持续的发展,2000年—2009年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53%。2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贵州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贵州的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滞后。截止到2009年底,贵州公路通车里程为142561公里,全年公路完成货物周转量24160百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国同期的3.4%与0.70%;铁路通车2117公里,共完成货物周转量56431百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国2.6%与2.2%,’虽然贵州公路与铁路的公路运输长度占全国的比重有所提高,但货运能力却严重下滑,很明显,贵州高等级的公路、铁路发展较为滞后。交通运输对贵州农业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越显突出。长期交通基础设施薄弱,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困难,束缚了贵州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产品的价值不能顺利实现,进而制约了贵州农业发展。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贵州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做出了全新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高速铁路系统和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成为未来五到十年贵州交通建设的主旋律。

2009年3月5号《贵州日报》头版刊登了“铁道部与我省携手打造省会贵阳通往全国7小时快铁交通圈”的新闻稿:“3月4日,我省与铁道部在京签署《铁道部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贵州铁路建设的会议纪要》。《纪要》中确定的铁路项目实施后,不仅将极大地改善我省铁路路网结构,加快形成各市州地都有快速铁路通过的快速铁路系统,而且将极大地缩短我省与京津翼、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届时将形成贵阳至成都、重庆、昆明、长沙等地2小时,至武汉等地3小时,至广州、西安等地4小时,至郑州等地5小时,至上海等地6小时,至北京等地7小时的快速铁路交通圈。”随着贵阳至广州、重庆、昆明、长沙、成都等快速铁路在未来5年左右建成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核心的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己经开工外,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等快速铁路和一大批高速公路项目也正在加力推进。根据规划,贵州境内纳入国家规划的在建和将开工建设高速公路将达2251公里,省内规划的高速公路建设将达1380公里。为了全力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除了核心的贵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外,贵阳至昆明、成都、重庆、长沙等快速铁路和一大批高速公路项目也正在加力推进。

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到2015年左右,全省高速路通车里程将达到4000公里,2008年提出的“10年县县通高速”目标有望在2015年前实现。四通八达的快速大通道,将使贵州由一个“三不沿”省份,变为大西南乃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联结华南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汇站。该项目实施后,会加快各市州地快速铁路通道,极大的缩短了贵州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未来快速通道条件下贵州农业经济将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得以快速发展,快速通道的建成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特色农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此项目引起了学术界,政治界的广泛关注,目前交通“瓶颈”正在缓解,乘着快速通道的东风,贵州农业会面对什么样的机遇?贵州农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本论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对未来快速通道背景下贵州农业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1.1.2选题的意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多数研究的是交通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作用,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交通对经济的影响作用,关于贵广高铁等未来快速通道对贵州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分析在理论上还是研究相对较少,所以我们研究未来快速通道对贵州农业的发展的影响及贵州农业的发展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由于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铁等快速通道的提出,改变了西北和西南地区的铁路网布局,将使贵州这个三不沿的省份有可能变为大西南乃至中国西北地区连接华南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汇点站,贵州交通“瓶颈”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也随之解除,贵州农业发展也因此充满机遇。但贵州能否把握机遇,把其潜在特色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经济优势是贵州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贵州决策者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的梳理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国际铁路联盟给高速铁路的定义如下:高速公路指的是营运速度可以达到至少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系统,它是代表现代文明的高科技产品,是种体现社会进步的交通工具。具有的特征是(1)运输能力大,运输能力大是高速铁路的主要技术优势之一,高速铁路能够满足行车间隔最小4分钟甚至3分钟的标准,一般情况,各个国家高速铁路的日行量在100对左右。(2)速度快,高速铁路的运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0到400公里,乘坐高速列车,同样路程的前提下,高速铁路所需要的时间为普通铁路的3到4倍。(3)安全性能好,高速铁路配有一系列完善的安全保障系统,全程在安全封闭的环境下自动进行,高速铁路被认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其事故发生率及人员伤亡率要低于其他任何现代交通运输方式。(4)经济效益好,高速铁路能够给沿线的村镇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快沿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进程。

3 贵州现有交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25-40

3.1 贵州省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问题............... 25-28

3.2 贵州省农业的现状、问题及优势............... 28-33

3.2.1 贵州农业"十一五"取得的成绩............... 28-29

3.2.2 贵州农业存在的问题............... 29-32

3.2.3 贵州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32-33

3.3 现有交通运输对贵州农业经济发展............... 33-40

4 未来快速通道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影响............... 40-49

4.1 快速通道建成后将进一步凸显............... 40-41

4.2 快速通道建成后贵州特色农产品...............41-42

4.3 快速通道建成后将推动贵州农业市场............... 42-45

4.4 快速通道建成后将加速贵州农业产业............... 45

4.5 快速通道建成后对经济作物布局的影响 ...............45-49

4.5.1 种植业............... 46-47

4.5.2 畜牧水产养殖业............... 47-49

5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案例分析...............49-56

5.1 19世纪法国交通运输进步............... 49-53

5.2 德国荣恩地区特色农产品...............53-54

5.2.1 德国荣恩生态保护区............... 53

5.2.2 荣恩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 ...............53-54

5.2.3 荣恩案例对贵州农业发展的启示............... 54

5.3 宁夏农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案例 ...............54-56

结论

借助未来快速通道发展壮大我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大力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实施区域农产品整体营销战略。区域性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其抗风险能力比单个企业品牌强得多,不会因少数企业生命周期短暂而使区域性品牌形象受损。因此,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域性品牌具有广泛、持久的品牌效应。在培育区域农产品品牌和实施区域农产品整体营销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如目前我省辣椒加工企业、茶叶加工企业等),特别是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之间更是如此,需要地方政府的运筹帷握和高瞻远瞩,从地方经济发展和合作共赢的角度为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合作牵线搭桥,特别是未来便捷高速的交通通道为在一个区域的农产品中小企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借助未来快速通道一个好的区域性农产品品牌,就等于给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安上了助推剂,给建设新农村插上了产业支撑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威廉•配第著.陈东野译.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284-285页

3yoshiKobayashi,MakotoOkumura.The Growth of City Systems with High-sPeed Railway Systems[J].The Ailalsof Regional Seienee,1997,31(1):39-56.

4吴玉树、谢贤良.国外高速铁路发展状况及社会经济效益综述[J].中国铁路,1999(06)

5减其吉.试论京沪高速铁路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J].中国铁路,1999(06)

6邹丽娟.云南高速公路经济带建设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08)

7叶舜赞.香港与京九铁路及其沿线地区的开发[J].地理学报,1998(02).

8胡天军,申金生.京沪高速铁路对沿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1999,19(5):101-104.

9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跨世纪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钱志鸿.叶舜赞.京九铁路沿线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区域发展研究[J].地理科学,1999(01).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四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意义与背景

LAMP作为开源架构,具备易于开发与维护,运行高效率、灵活性高等优势,结合虚拟化技术,使硬件资源利用最大化,将成本控制在最低。平台通过立足精准农业,深入挖掘平台潜力,聚合精准农业相关资源。将为精准农业在科研、应用、推广等多个方面的给予大力推动。

1.2精准农业垂直门户现状与前景

“垂直门户”是相对传统门户网站而言的,传统门户网站链接的内容广泛而全面,覆盖各行各业,“垂直门户”则专注于某一领域(或地域)如IT、娱乐、体育,力求成为关心某一领域(或地域)内容的人上网的第一站。垂直网站的特色就是专一。并不追求大而全,只是做自己熟悉领域的事。在成为行业的权威、专家后,吸引用户的手段就是做得更专业、更权威、更精彩。在网络上检索关于精准农业的相关网站,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专精于精准农业信息的网站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可以看到,精准农业作为新兴学科,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专精于精准农业技术信息的服务型网站极其稀少,我国精准农业起步较欧美等国家稍晚,国内目前为止,己知只有一个完全定位于精准农业且的网站—黑龙江农垦精准农业网,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精准农业及数字化农业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并维护。这个网站虽然定位明确,但其所提供信息类型单一且来源范围有一定局限性,网站制作也相对简陋,应该说这个网站是一个展示型网站而非综合信息服务的门户型网站。除此之外,大多数精准农业相关信息散布在网络各个角落,缺乏整合。可以说,精准农业这一领域内的垂直型网站比较匾乏。建设农业网站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及其相关从业者在互联网上活动的主要的平台,一直是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2007年,农业部出台了《全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2007-2015)》,给农业网站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鼓励与支持,同时农业相关从业者也对农业信息化的认识有了逐年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网站再一次出现了迅猛的发展浪潮。

根据独立第三方数据统计分析服务提供商CNZZ最新报告显示,仅2009年1月至8月这短短的时间里,农业网站的站点数增长明显,总数达到29739家,8个月内增加了8183家,增长率达到38%,远远高于全国互联网站的平均增长速度。农业网站建设不仅未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反而进入快速发展期。CNZZ给出的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政府加大对农业网站的建设力度,同时农业企业也积极建立网站,试水电子商务以降低经营成本。企业建立网站主要目的是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在特定信息的提供上具有较大优势。精准农业垂直门户网站定位于精准农业,全面宣传,展示精准农业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整合农业专家系统,数字农业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为上到科研院校从业人员,下到农户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服务。同时联合其他院校,使用网格技术建立一个综合服务平台,最终将平台打造为农户、科研交流的平台,缩短科研人员之间,农户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距离,从而形成一个内围绕精准农业的,内容丰富的综合服务型门户网站。相比传统的综合性门户网站,行业垂直门户网站则更精于某一业务领域,随着各种网络用户的增多和对各种行业自身要求的差异,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这就提出了专业化、细分化的网络平台和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伴着近几急年国内农业网站的飞速发展,精准农业垂直型门户网站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1.3虚拟化结合LAN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硬件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随之而来的管理难度大幅提高,可靠性与安全性也变得越来越差。一台服务器运行一个应用的结构会成倍增加硬件成本,而一台服务器运行多个应用的结构则使管理难度增加同时伴随更高的安全风险。虚拟化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虚拟化技术通过把物理硬件资源转变为多个可集中管理的逻辑资源,有效的节约硬件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应用环境通过虚拟机之间的隔离,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二章研究使用的相关技术与开发工具

2.1 LAMP平台的介绍

LAMP不是单一的产品,是由一系列产品组成的网络应用和开发环境,由Linux,Apache,MySQL,pHp/perl/Python组成,每一个字母代表了一个组件。LAMp这个词的由来最早始于德国杂志《e,tMagazine》,MiehaelKunze在1990年最先把这些项目组合在一起创造了LAMP的缩写。这些组件并不是开始就设计为一起使用的,但是,这些软件都是开源的,可以很方便的随时获得并免费使用,这就导致了这些组件经常在一起使用。这些组件的兼容性也在不断完善,为了改善不同组件之间的协作,已经创建了某些扩展功能,在一起的应用情形变得非常普便,因而成为目前最流行的web应用基础架构。

平台由四个主要组件组成,呈分层结构,其每层都提供了整个架构的关键部分:Linux:Linux作为操作系统处在架构最底层。它具有可定制化的和灵活性的特点意味它能产生一种高度定制的平台,让其它组件在它之上运行。Apache:作为web服务器位于架构第二层,提供可让用户获得Web页面的服务。APache是一款功能强大、稳定、可支撑关键任务的web服务器,Intemet上绝大多数的网站都使用APache作为Web服务器。MySQL:MySQL是目前最流行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开源,是LAMP架构的数据存储端。在W己b应用程序中,所有产品信息、帐户信息、客户信息、业务等数据和其他类型的信息都存储于MySQL数据库中,通过标准SQL语言可以很容易的查询这些信息。

第三章 网站服务器运行环境部署.................. 14-25

3.1 Linux操作系统的部署................ 14-15

3.2 虚拟化服务的部署................ 15-18

3.3 Apache网页服务器的部署................ 18-20

3.4 PHP脚本语言解释环境部署................ 20-22

3.5 MySQL数据库服务器的部署................ 22-25

第四章 网站的设计与开发................ 25-40

4.1 网站需求分析 ................25-27

4.2 数据库设计................ 27-31

4.3 网站文件结构................ 31

4.4 网站前台用户界面设计................ 31-38

4.5 网站后台功能设计................ 38-40

第五章 搜索引擎优化................ 40-42

5.1 搜索引擎优化简介................ 40

5.2 搜索引擎优化的优势 ................40

5.3 搜索引擎优化的具体实施................ 40-42

结论

本文通过对LAMP结合虚拟化服务的研究。实现了基于LAMP平台的精准农业垂直门户网站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精准农业垂直门户网站的实现,可为精准农业这一新兴领域打造一个专业的信息化平台,也为从事精准农业的企业、单位、科研人员及最终用户之间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信息查询,共享与交流的资源聚合型、多元化服务平台。精准农业门户网站系统使用Linux作为服务器操作系统,使用APache作为Web服务器,网站使用PHP脚本语言与MysQL数据库设计开发。结合虚拟化的部署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提供了一种易于管理的解决方案。通过对现有服务器虚拟化,仅用一台或少数几台服务器即可实现原本需要多台服务器运行的服务,包括硬件购置与维修投入、管理投入以及能源消耗投入在内的整体成本大幅降低;虚拟化技术使硬件资源得到合理分配,自动调配各服务所使用的硬件资源,使利用率得到有效提高;虚拟化技术还使稳定性与安全性得到提高,各服务在独立的操作系统环境下运行,降低了管理复杂度,安全性与可靠性也有保障。

在网站整体设计中还加入了搜索引擎优化的处理,使网站在实现并投入使用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推广效果。在网站前期建设过程中,从网站整体架构到具体细节设计,都加入了SEO的考量,以期达到对网页内容进行相关的优化,使其符合用户浏览习惯,在不损害用户体验的情况下提高搜索引擎排名,进而达到了提高网站访问量的目的。基于LAMP的精准农业垂直门户网站及时发布与更新关于精准农业方面的新闻与动态,整合精准农业相关的知识内容供用户查阅,用户还可以在平台展开交流与互助式的问答。同时,平台也为企业级用户提供服务,科研单位可以在平台上发布研究成果,企业也可以展示最终产品。平台为普通用户与企业用户之间,企业用户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供推动。

参考文献

1.陈桂芬,李志红,王国伟,姚玉霞,初立冬.吉林省“数字农业”研究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学术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05,(3)

2.刘众选,白慧东,蒋桂英.中国精准农业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J].中国农学通报2007,(7)

3.科学技术部农村与主会发展司.中国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文集[J]农业出版社2003

4.卢饪,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2003,(12)

5克强.今年农业网站增长近四成[J]中国企业报2009(9)

6陈立平,赵春江.精准农业研究与实践[J]科学出版社2008

7刘微,赵同科,方正,王树涛.精准农业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5,(3)

8王斌.垂直门户及垂直门户信息服务模式可行性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1(l)

9红帽软件(北京)有限公司.RedHatEnterpriseLinux系统管理[J]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10PA.LAMP系统工程师实用教程[J]科学出版社2008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五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国家综合国力与日俱增,有钱和有闲时代的到来,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保障。在 2009 年 12 月哥本哈根会议上,与会各国都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了共识,提出未来社会的发展将向着“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时代迈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正是体现了“绿色、环保、生态”的低碳理念。休闲农业是一种特殊的农业形态,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以农业项目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经过合理规划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为游人提供服务和产品,同时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确保环境的美化、绿化、整洁,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随着人们对低碳生活认可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利用短暂的假期到大自然中去休闲放松,修身养性,体会贴近自然的感觉。同时,农村居民在农闲的时候,也希望出去务工挣钱。发展农村旅游业,可以让农民在当地就可以找到工作,还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游玩,通过向他们提供食宿等服务和出售当地新鲜的农副产品来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在需求和供给愿望同时产生的情况下,休闲农业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休闲农业为促进三农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农村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各地相互模仿、管理混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进程,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分析,重点对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并给予相应的对策。这些分析与研究对策可以为政府和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促进休闲旅游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改进农村生态环境,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目的

(1)对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解浙江省休闲农业市场的最新信息。

(2)通过对浙江省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举例,来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3)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进行的研究和分析,以及运用 SWOT 分析,客观的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符合浙江省实际的对策和建议。

1.3研究方法

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抽样分析法、SWOT 分析等。

(1)访谈法,访谈休闲农业所在地的经营者和当地的领导。

(2)问卷调查法,对浙江省休闲农业经营所在地的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参加农业休闲旅游者的真实情况。

(3)抽样分析法,对休闲农业旅游的游客进行抽样调查,来了解休闲农业的发展情况。

(4)SWOT 分析,通过对休闲农业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的分析,进一步对浙江省休闲农业进行分析。

2 休闲农业的理论基础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人类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面临着人口迅速增长,粮食安全、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过去所走的道路,并努力寻求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符合了时代的要求,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发展观和思维方式。在这段时期,有很多学者和团体为可持续发展战略作出了巨大贡献。1962 年,海洋生态学家雷切尔.卡尔森经过近三年的艰辛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撰写了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专著《寂静的春天》,她指出:“在掠夺大自然方面,我们已经走得够远了。”这些观点的提出,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到了 70 年代,各国先后成立了专门的环保机构。1972 年一个称作“罗马俱乐部”的知识分子编写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这个数学模型的报告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要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可以自觉抑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否则这一悲剧的发生将无法避免。当这一报告在世界各地传播后,唤起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极大关注,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

1980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联合出版了《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对可持续发展思想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强调“人类对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不损害其满足后代人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第一次提出了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术语提出。该书中明确提出了:持续发展以来对地球的关心,除非地球上的土壤和生产力得到有利的保护,否则人类的未来是非常危险的。但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对这项呼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1983 年 12 月,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接到联合国的授权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担任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 1987 年二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次委员会上通过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书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只有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并第一次完整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机下一代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3 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7-23

3.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7-19

3.1.1 日本的观光农业 .................17

3.1.2 法国的休闲农业 .................17-18

3.1.3 德国的休闲农业................. 18-19

3.2 国内其他地区休闲农业发展................. 19-23

4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23-35

4.1 浙江省休闲农业市场需求分析................. 23-29

4.1.1 浙江省休闲农业需求调查................. 23-26

4.1.2 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26-29

4.2 浙江省休闲农业开发类型 .................29-35

5 浙江省休闲农业的 SWOT 分析................. 35-39

5.1 浙江省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 35

5.1.1 资源丰富、环境优越 .................35

5.1.2 交通发达,休闲路线畅通................. 35

5.1.3 休闲农业产业消费市场潜力大................. 35

5.2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 35-38

5.3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机遇................. 38

5.4 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的挑战 .................38-39

结论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将有能力外出休闲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符合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追求,满足了游客休闲旅游的需要,同时,达到了增加农民需要这一目的。因此,开展休闲农业,可以促进浙江省的旅游业,有利于推进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针对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实际状况,本文认为现阶段发展休闲农业应综合分析影响当地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充分分析本地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尊重客观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路线。

(3)通过对国内外和我国几个大城市休闲农业的分析,以及我省几个重要城市、地区的休闲农业的发展类型分析,提出了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省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总之,通过对新时期浙江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研究,分析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为浙江省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参考,探索一条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王云才.延庆县生态旅游有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1):129-132.

[2] 潘春兰.现代休闲农业—一种国际化的农市场营销理念[OL].

[3] 陈昭郎.台湾休闲农渔园区发展策略[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23.

[4] 郭焕成.都市农业发展的背景、模式与趋势[J].中国供销商情,2004(10):14.

[5] 刘荣章.休闲农业新理论及其在闽北的应用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5‐8.

[6] Deborha Che,Veeek Ann,Veeek Gregory Sustaining Produetion and strenhgtening thegaritourism Produet:Linkages maong Miehign agaritourism destinations Agrieulture andHuman values,2005(2):225-234.

[7] 范子文.北京市的观光休闲农业[J].新疆农业科技,1999(4):3-4.

[8] 余瑛.徐州市观光农业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4.

[9]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10] 刘军萍.观光农业:让农业产业走向旅游业[J].国土经济,2001,(1):17-18.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六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国家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亟待找到一条将城市、农业、自然的关系纳入良性的循环轨道,开拓现代农业新功能,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集约型的农业发展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惊人,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一方面城市人口增多,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越来越拥挤,城市环境日益下降,这都使城市居民对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更加怀念与向往。

在新技术指导下的农业,一方面对自然环境干扰小,形成了高品质的乡村环境,迎合了城市居民对美好而安全的自然环境发自本能的需要;一方面有着很高的生产效率,使农业承担粮食和原料生产以外的功能成为可能。因而,随着“旅游热”的日益升温,促成了一种新型园林形式——农业观光园,它并不单纯是某些农业技术措施的集合,也不是农业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近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农业观光园这种现代农业开发形式,既符合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又遵循了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方针,是对发展新兴农业类型,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进行的有益探索。

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得到了飞速发展,不仅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还改变了都市人的生活方式,丰富了市民的周末假期生活。纵观我国当代社会,城市的喧嚣嘈杂、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加、生态环境质量的严重下降,使得市民们开始对城市生活产生厌倦。然而,在农村又存在着农业生产力落后、贫富两极分化逐渐加剧、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热升温导致的大面积耕地撂荒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提出极大挑战的同时,也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契机。农业观光园这种农业和园林相结合的农业观光形式,正是近几十年来,观光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运而生的,因此也就引发了很多学者对其规划设计方面的探讨。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承德避暑渔村旅游景区山水秀丽,景色宜人,丹霞地貌环顾四周,历史文化悠久、灿烂,民风淳朴。旅游景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果业、渔业,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产业升级,拉长农业的链状产业。发展农业观光园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力量,目的是为了打造承德有特色的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小型精品旅游区,同时也可以为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供示范区。这是一次原创性的规划设计,是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中的大胆尝试,为承德市域内的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以及相关规划提供指导性意见。本研究将对生态农业观光园区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理论的研究,总结出其应遵循的原则,并应用于具体的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实践,使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相结合,为农业观光园区的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园区是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持续发展的需要。开发建设生态农业观光园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丰富我国自然与文化旅游产品;促进旅游新业态发展与产业升级;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时代意义。

1.3 研究内容

第一章:阐述农业观光园快速发展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研究方法;

第二章:农业观光园概论,分析了相关概念、提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及其发展的意义,探讨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和景观类型。

第三章: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的理论核心,探讨了其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研究的迫切性、规划设计理念的提出以及规划途径的实现方法。

第四章:在对承德避暑渔村进行实地考察,首先确立了规划区域概况,分析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对资源优势进行了确立,提出了规划设计思想、原则;其次进行了景观规划及旅游项目策划,其中的功能分区包括:老渔村餐饮区、住宿区、百果采摘区、鱼类养殖和捕鱼区、滦河人家区、森林野炊区、江南水乡风情区、水上娱乐区 8 个分区;然后提出了植物景观规划及道路规划;最后进行了效益估算、旅游经营战略定位。

2 农业观光园概论

2.1 相关概念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农业与现代旅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学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加农事活动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农业观光园是农业观光(或观光农业)活动的载体,是指划定范围的农业观光区域。具体来看,所谓农业观光园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建立起来的以农业为背景,以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服务对象,围绕观光、休闲、娱乐和青少年教育等复合功能开发各具特色项目的、有明确空间范围的农业园区。它包含并融合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以两者的发展方向为建设的引导,以两者的收益为收入来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类别。

农业观光是以观光旅游和为城市提供部分特色、无污染、无公害农副产品为主要目的的、高层次新型的高效农业。农业观光园是观光农业的载体,在农业观光园中人们观光旅游、丰富农业知识、交流农业经验、体验农业生产劳动与农民生活、享用农业成果、利用田园休憩健身,它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农业观光园不是农林生产和景观元素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

2.1.2 生态农业观光园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消费型转向了休闲型。针对这种转变,各地相继兴起了一批以旅游为主要目标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称之为农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19-25

3.1观光园规划理论依据 .........................19-21

3.2观光园规划设计研究的迫切性......................... 21

3.3观光园的规划理念 .........................21-22

3.4观光园景观规划实现的途径 .........................22-25

4 承德避暑渔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25-48

4.1 规划区域概况 .........................25-26

4.2 规划设计的文化基础 .........................26-27

4.3 资源优势分析 .........................27-28

4.4 旅游区的规划设计思想......................... 28

4.5 规划主要原则 .........................28-30

4.6 景观规划及旅游项目策划......................... 30-43

4.7 避暑渔村植物景观规划......................... 43-45

4.8 避暑渔村道路规划设计......................... 45-46

4.9 效益估算......................... 46

4.10 旅游经营战略......................... 46-47

4.11 本章小结 .........................47-48

结论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农业观光园相关知识进行了概括,并提出了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理论,包括:理论依据的确立、规划理念的提出、在分析农业观光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规划设计的迫切性、对其景观规划设计实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笔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结合自己的实际工程经验,在对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的基础上,参与实践,对承德避暑渔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做了大胆的尝试,在对承德避暑渔村进行实地考察,首先确立了规划区域概况;分析了当地的旅游文化;对资源优势进行了确立;提出了规划设计思想、原则,然后进行了景观规划及旅游项目策划,包括:老渔村餐饮区、住宿区、百果采摘区、鱼类养殖和捕鱼区、滦河人家区、森林野炊区、江南水乡风情区、水上娱乐区 8 个分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植物景观规划及道路规划;最后进行了效益估算、旅游经营战略定位。

优秀的农业观光园设计,通过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创建与大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环境空间,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理想家园的向往还可以改善乡村生态质量。承德避暑渔村景观设计旨在为居民创造了一个生态环保、舒适宜人、健康优美的乡村度假区。承德避暑渔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的规划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小区内施工提出了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现实依据。从这个具体的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设计带给我们诸多值得思考、重视的理念:

1)生态设计理念:坚持生态原则与效益原则。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创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环境,做到人、住宅与环境之间的巧妙融合。

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活体验,空间环境满足人的活动要求;生态环境有益于人的生理健康;视觉环境让人感觉身心愉悦;人文环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形成一种绿意盎然、自然和谐、经典高尚的居住环境。

3)强调文化理念:体现不同地域的文化底蕴,强调文化、艺术在植物、水体、铺装、小品上的应用,加强整个环境空间的视觉效果。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七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1比较优势理论

随着环境等条件的变化,那些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完全可以由处于劣势的地位逐歩发展成具有优势、决定性的产业。之后赫克歇尔和俄林从要素禀赋的角度对比较优势理论又进行了进一歩的丰富,他们指出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由于地区间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的,一个地区应当优先利用与发展本地区相对丰富的资源要素来确定产业的发展。总之无论哪种观点,比较优势理论均认为任何区域都不应当选择全产业发展,而是应该大力发展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由于每个国家与地区在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会具有某些资源上的相对优势,那么该地区便应当充分利用此类资源重点发展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并以此为中心加强推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以区域优势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有效地解释了地区主导产业应具有的特点,但如果将其作为主导产业选择的唯一基准,那么对于许多地区可能会错误的选择了某些"夕阳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因此,在这运用比较优势准则过程中要注意多条件多准则的互补性,选取那些即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上升期且具有很强推动作用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确定。

1.2产业关联理论

经济学家赫希曼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对产业间关联度与工业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产业关联理论。他指出任何产业部门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而都是需要通过供需关系在投入与产出上形成关联,并与其他部门相互联系形成产业链。产业关联度的高低将直接反映出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以及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这类具有高关联度、在经济中能够有效渗透的主导产业在促进各产业乃至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产业关眹理论赫希曼对主导产业的确定方式也进行了相关论述。他指出产业关联度的强弱应当成为选择和确定主导产业的一个基本准则,因此应该将那些对较多产业有带动及促进的作用的产业优先作为主导产业进行选择。此外在进行区域主导产业研究时候,主要应该利用投入产出法中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分析和反映产业关联强度。

1.3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著作《经济增长的阶段》中提出了经济增长理论。他指出在任何特定时期,国民经济中不同部门的增长率是存在着广泛的差异,其中某些关键部门增长情况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这些关键部门又被其定义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此外他还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关键部门已经逐步由单一主导产业向多产业不断转化,逐渐形成了主导部门综合体,并产生了向前、向后以及旁侧效应的扩散效应,这也充分体现了主导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发展所产生的带动作用,进而使得整体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根据罗斯托的相关理论论述可以得出确认主导产业的基准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是该产业增长势头要强劲、规模要显著;二是扩散效应要渗透到整个经济,可以有效带动其他部门经济增长。

1.4筱原三代平基准

曰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1957年发表了题为《产业结构与投资分配》的著名论文,在文章中他提出了规划R本产业机构的两个著名基准,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与生产率上升率基准,这后来也被称为"筱原两基准"。所谓需求收入弹性基准是指某种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之比,反映的是国民收入发生变化时某种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改变进而反映在对各产业最终需求的变化上。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收入弹性高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将随之逐渐提高,这表明只有那些需求收入弹性大的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才能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利润。生产率上升基准则是指某一产业的要素生产率与其他产业的要素生产率的比率,它是以生产率上升速度的快慢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率上升速率是不一样得,生产率上升快,那么其相应生产成本下降也快,从而也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加快此类产业的发展便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主导产业选择中要优先选择和发展那些能够代表先进技术以及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主导产业相关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前我国的研究主要是根据国外成型的研究理论以及实践经验,同时结合我国整体以及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主导产业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21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当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的主导产业基准研究已经成为了主导产业众多相关研究中的一个重点。经过近30年的研究,当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下:周振华(1991)通过分析筱原两基准的局限性以及结合当时具体国情,其在其论著《产业政策的经济理论系统分析》中,提出了三条基准,即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以及瓶颈效应基准。王岳平(2001)在其著作《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和政策》对于主导产业的确定上提出过以下五个原则,即高需求收入弹性原则、高生产率上升原则、高关联度原则、高技术扩散与带动原则以及动态比较优势原则。同时其还依此原则对我国制造业各部门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主导部门进行了选择黄继忠(2001)根据主导产业特征、功能提出了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三个基本准即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关联效应强。关爱萍等(2002)提出了主导产业判定与选择的六项基准:持续发展基准;市场基准或需求基准;效率基准;技术进歩基准;产业关联基准和竞争优势基准。刘再兴(1996)从市场需求以及供给能力两方面出发提出了 "双向基准综合法",这一方法是采用综合指数法与加权平均发对所选取的9个指标进行计算,从而进行主导产业的选择。郭克莎(2003)以工业化新时期为背景提出了主导产业选择的六个基准:即产业的增长潜力、就业功能、带动效应、生产率上升、技术密集度、可持续发展性。除了以上各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外,国内其他学者也还提出过相关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如王莉(2004)的高附加值基准,以及陈刚(2004)、郝剑锋(2009)的经济效益比较基准但这些大多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适应性上的局限。

第3章 桓仁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27-33

3.1 桓仁县基本情况概述………………27-28

3.1.1 桓仁县自然情况………………27

3.1.2 桓仁县基本经济情况………………27-28

3.2 桓仁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28-30

3.2.1 产业结构角度………………29

3.2.3 产业进程角度………………29-30

3.3 桓仁县农业产业发展优势………………30-33

第4章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33-39

4.1产业新技术水平相对滞后………………33

4.2产业内各产业间关联度较低………………33-34

4.3产业总体规模小………………34-35

4.4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35

4.5 桓仁县缺乏具有带动力的农业产业………………35-36

4.6产业缺少品牌效应………………36

4.7产业生态环境问题严峻………………36-39

第5章选择指标体系建立与方法选择………………39-47

5.1 桓仁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标准………………39-42

5.2选择指标体系建立原则……………….42-43

5.2.1 客观性原则……………….43

5.2.2 系统性原则………………43

5.2.3 可比性原则………………43

5.2.4 可行性原则………………43

5.3主导产业选择指标确立………………43-46

5.4 桓仁县农业主导产业选择方法………………46-47

结论

由于桓仁县农业选择的主导产业各产业行业特点不同,其发展所处阶段以及发展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不同的主导产业应当制定不同的规划,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

(1)水果种植产业对于桓仁县农业产业中的水果种植产业,其应当充分依托当前该地区葡萄酒酿造等产品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强对水果种植产业种植技术的改进,不断引入新的种植以及管理技术,提高其生产水果的质量。此外在该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同下游产业之间的关联,对作为以原料供应为主的水果种植产业来说,更好的符合其下游产业的需求,提高其产品质量,逐步建立起其更为完善的产业生产以及供给体系,从而实现该产业的发展。

(2) 谷物种植产业谷物种植产业较其他产业而言属于较为传统的农业种植产业,当前桓仁县的谷物种植产业更主要的是以生态绿色农产品产业为主,这便要求其建立起生态绿色的科学生产以及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充分保障产业产品的质量。同时对于传统农产品中,其竞争往往也最为激烈,因此对于产品品牌的建立也最为迫切,正如前文所述,对于桓仁县的谷物种植产业來说,其应该尽快完善其产品品牌的建立,从而在与相似地区相关产品的竞争中可以处于相对较为优势的地位,进一歩形成产品特色,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八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农业用水是我国用水大户,约占到全国用水总量的70%,在西北干旱地区高达90%,而我国水资源不仅存在总量短缺的问题,还存在地区分布也很不均匀的问题,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尤其尖锐,北方15个省(自治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45%,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8%,然而水资源量却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7%,水资源短缺已严重影响到北方地区工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并且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我国在利用农业水资源进行灌溉方面还存在效率非常低下的问题,水分利用效率比先进国家低一倍多,在我国,每1000kg水可以生产0.8kg粮食,而在发达国家则可以生产2kg以上的粮食,以色列已达到2.32kg以上(Bos M G andNugteren J)。

雷波(2004)指出推行节水农业社会是解决我国农业用水紧缺的根本途径。所谓节水农业就是在农业种植与生产的过程中,在达到一定产量的前提下,节约灌溉用水,然而实现农业用水的优化配置与建设节水型农业社会需要联合技术手段和经济手段共同发挥作用(雷波和杨爽 2008)。由于我国耕地少、水资源短缺、人口众多等原因,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必须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朱杰敏和张玲 2007),虽然我国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系统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到目前为止,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然而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相对比较落后,社会对节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实现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水农业,因此需要大力推广在理论方面已经达到成熟的节水技术,这正是实现节水农业的技术手段。从经济方面来看,水资源的需求价格存在区间特性,当价格太低或太高时都会出现弹性的不足,因此要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要把水资源价格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已经习惯了低廉的农业灌溉水价,甚至免费的农业用水,导致了农业用水的大量浪费,然而,推行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必然会给农民增加农业成本,这种节水灌溉技术投资成本必然会给农民和政府带来冲击,同时也会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阻力,因此,节水农业这一新型概念的出现将意味着要提高农业灌溉水价,节水农业的实现需要依靠有效的经济手段。朱杰敏和张玲(2007)认为农业水价政策是促进节约用水重要的经济杠杆,合理制定农业水价政策是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关键,也对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水价改革不断推进,我国水价经历了多个改革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经历了由政策性无偿供水到收取少量的维护管理费的阶段;(2)从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期,经历了有偿供水标准收费的阶段;(3)从2003年直到现在,我国政府加大了农业水价的改革力度,努力向市场经济方向逐步过渡。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水价的改革,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农业水价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资源产品价格改革的进程与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相比,我国农业水价的改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价较低,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逐渐改进农业水价政策,农业水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但始终低于同期工业用水水价和生活用水水价(田圃德和张春玲 2003),如图1-1所示,自1994年开始我国水利工程的工业用水价格和生活用水的价格要高于农业用水价格的5-6倍。

第二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节水灌溉技术的效率分析

农业节水技术是未来农业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撑,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农业生产对水的依赖性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增强,节水革命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节水灌溉技术进行技术效率的评价,分析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可行性,以此作为考察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性的主要指标,较全面、系统地量化农业节水技术的经济性,为技术推广和节水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行的方法。

马静和乔光建(2009)对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渠道防渗工程、微灌和喷灌工程四项节水灌溉工程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宋云民(2006)分析了工程节水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生理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益。钱彬元和邱川海(2009)对微灌工程的工程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郭江(2008)分析了滴灌技术的省水、省地、省力、省肥、增产和增效的经济效益。以上文献均侧重于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没有对节水灌溉技术运行效率的分析,同时,目前还没有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农业节水灌溉节水技术投入产出效率分析的研究,因此,笔者利用 DEA 方法分析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

2.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研究现状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 DEA)是 Charnes 和 Cooper 等人从1978 年开始创建的,自提出已有 34 年的历史(朱乔 1994),这种效率评价方法的目的主要是能够把同类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的单输入与单输出的工程效率的概念推广到多输入多输出的有效评价中去。刘新生和沙利臣(2011)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山东省 17 个市的农业要素的投入效率进行分析,指出山东省 17 个市的农业发展不均衡,部分区域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仍然存在着低效和冗余,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提高山东省农业产值和要素效率的措施与建议。

谭秀阁和王峰虎(2011)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公共文化投入效率指出,认为目前,我国的公共文化产业尚不完善,还存在整体上不成熟的现象,因此,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公共文化产业的效率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柳萍等(2011)利用我国主产绿茶的十个省作为决策单元,运用 DEA方法对中国十大绿茶主产省种植投入产出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得出目前浙江等绿茶生产为非 DEA 有效,测算了个但愿投入冗余量,并在此基础上为茶农优化茶叶生产决策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第三章模糊数学农业灌溉水价测算.................................. 33-44

3.1 农业灌溉水价现存问题分析.................................. 33-37

3.1.1农业水价基本情况介绍.................................. 33-35

3.1.2农业水价存在问题的分析.................................. 35-37

3.1.2.1 陕西省十大灌区现行水价..................................35-36

3.1.2.2 灌区水价与灌溉需水量关系的分析.................................. 36-37

3.2农业灌溉水价制定 ..................................37-43

3.2.1 水价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 37-39

3.2.1.1 水资源价值评价模型 ..................................37-38

3.2.1.2 农业水价计算模型 ..................................38-39

3.2.2 实例研究 ..................................39-43

3.3 本章小结 ..................................43-44

第四章激励补偿水价研究 ..................................44-52

4.1 农业水价激励补偿现状.................................. 44-45

4.2 实例研究.................................. 45-50

4.3 本章小结.................................. 50-52

结论

本研究首先进行大量的文献查阅,分析和对比各种节水技术适宜的地理条件和投资成本等因素,综述了各种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节水、节地、节能效益等,然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分析了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运行效率,并对不同节水技术给出了不用的建议,以期推动农民最易接受的节水技术;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水价普遍较低,大部分灌区处于亏损状态,农业灌溉水价没有发挥价格经济杠杆的作用,因此,笔者到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泾惠渠灌区管理局进行实地调研,并到泾阳县桥底镇桥底村进行农户调研,取到了数据,然后以节水技术的固定成本投资、泾惠渠水资源量、泾惠渠农业灌溉需水量、节水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以及当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为影响指标,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初步计算了泾惠渠农业灌溉水价;由于农业灌溉水价与农民息息相关,灌溉水价的提高必定会增加农民的农业投资,这将导致农民负担的增加,那么就有可能会影响到粮食产量,因此,为了让农民积极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我们研究了农业灌溉节水技术水价的激励补偿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秸秆覆盖技术与塑料薄膜覆盖技术是最宜推广使用的节水技术,这两项覆盖保墒农艺技术具有固定投资少,投入-产出效率较高,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时,应该首先推广这两项覆盖技术。在渠系输水过程中,研究结果显示,低压管道输水系统的技术效率评价值较高,渠道防渗工程技术不仅存在投入-产出技术效率值不足的现象,对生态又有破坏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在渠系输水工程中,应首先考虑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田间灌水节水技术方面,微灌技术虽然固定投资较高,但微灌技术的投入-产出效率评价值较高,产出效益显著,因此,我们认为在灌水技术方面,应首先考虑微灌技术,其次为涌流灌技术,再次为喷灌技术。

(2)利用模糊数学经济模型测算的泾惠渠农业灌溉水价为 0.272 元/m3,泾惠渠灌区现行农业灌溉水价为 0.17元/m3,利用模糊数学经济模型测算出来的灌溉水价高于现行农业灌溉水价,一方面可以缓解灌溉水资源浪费的现状,从而可以起到节约灌溉水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水管单位的收入,从而能够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

(3)采用低压管道节水技术,给予农民的激励补偿额为 14.8 元/亩,即为 222 元/hm2;若采用渠道防渗节水技术,给予农民的激励补偿额为 36 元/亩,即为 540 元/hm2;由计算可得,农民若采用微喷灌节水技术时,采用后所缴纳的水费要低于采用前的水费,因此农民若采用这两种节水技术时我们认为政府不再给予农民激励补偿;农民在积极使用秸秆覆盖技术时,给予农民激励补偿额为 55 元/亩,即为 825 元/hm2;农民在采用涌流灌技术的条件下,给予农民的激励补偿额为 35.4 元/亩,即为 530 元/hm2;农民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时,政府给予农民的补偿额为 36 元/亩,即为 540 元/hm2。

(4)最后,本文计算了基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农业灌溉激励补偿水价,计算结果可得,采用低压管道节水技术时的水价为 0.25 元/m3,采用渠道防渗技术时的水价为0.22 元/m3,采用秸秆覆盖技术的水价为 0.21 元/m3,采用涌流灌技术的灌溉水价为 0.22元/m3,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技术的农业水价为 0.23 元/m3,采用微灌技术和喷灌技术的水价仍然是 0.27 元/m3。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九

第一章导论

1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从当前状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相对滞后,技术转化率并不高。虽然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率却不到40%,其中真正形成规模的甚至不到20%,如此低的转化率,致使大多数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弃而不用,使得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2.5%,根本无法为农业发展发挥其应有的贡献。如此境况,与发达国家动辄70%—80%的转化率水平差距颇大。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能如此之高,与其拥有一个优质、发达、高效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分不幵的。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则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建立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推广模式。

由于大部分农业技术具有公共品的特征,可归为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因此我国的确需要一个政府统筹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过去,其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农业的稳定增长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但现阶段,这个仅仅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却面临着“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同时也衍生出主体单一、体制不顺、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今,怎样科学的选择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适宜、与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当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属于典型的行政机构。在过去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为我国农业的稳定增长和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当前这个仅仅以国家推广机构为主、只重视农业技术忽视农户需求的推广体系己经很难跟上新时期的脚步,很难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进程的要求。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实地调研,获得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找出当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路、变革的新模式,提高当前农业技术的利用效率,使得当前农技推广体系能够更好的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充分发挥其作用,进而为我国的农业有好有快的发展做出贡献。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文献综述

2. 1国外学者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研究

一直以来,西方学者就颇为看重科学技术在经济中的作用。内生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很早就提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源泉,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在其各项专著中对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后,阐述了技术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指出“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之后,邓小平同志在其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提出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之后,库兹涅茨⑴(1985)也认为在当前经济增长的时代,如何使生产率和人均收入持续增长,在于能否将科学知识系统地运用于经济活动而进行的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发展。Poter (1990)认为“从国家的角度看,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方面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各种生产要素比较优势的背后是因为技术的存在。

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系统的队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定义,即农业技术推广“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从本质上讲,农业技术推广实质上技术扩散的过程,在推广机构的推广下影响服务对象,让其自愿改变行为而进行的技术沟通交流的过程(Swanson,1989) 也就是说农业技术推广的实质是通过有组织的集体行动为农民和农业技术、信息建立联系,然后达到将农业科研成果传达给农民的目的。通俗一点讲,农业技术推广就是农业推广人员开展活动,与农民交流沟通,向他们传输改良耕作方法、农业信息和效果更好的技术等。

内源发展理论还认为农业经济任何发展的原动力都来自其主体——农民。农民对其生产生活环境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拥有相当丰富的技能和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以及生存发展的策略。因此农民不应为被动的服务对象,政府推广体系的推广工作中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根据农民的真实需要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指导。

2.1.3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研究

由于农业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因此,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应该主要由公共部门(即政府)进行的。而在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中,公共部门的作用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Came/〕(1995)认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公共部门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改变,公共部门应该将精力集中到一个更确实的领域,即那些其他性质的部门不愿提供或是合作提供的方式并不适宜的领域。这些领域理所当然的应该包括满足普通农民对技术的需求。Car/](1993)和Lerman (2004) 认为,基于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愿意原因,对推广活动进行公共财政资助是极其必要的。因此,他们肯定了政府在推广服务上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推广中,David Kaimowitz(1991)和AmeurSeddik(1994)均表示过低的推广效率阻碍了政府为主导的公共推广组织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JockR.Anderson和H.Gerson(2003)指出:尽管一些地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取得了成功,但因其在信息传递机制及反馈机制的缺陷严重阻碍了其更有效的发挥。Richard Crowder(2001)也认为当前的推广组织是“垂死的”、“没有顺序和很少功能的”。

第三章 湖南省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现状分析................................. 26-37

1 湖南省农技推广概况................................. 26-30

1.1 机构情况................................. 26

1.2 人员情况................................. 26-28

1.3 对几类新型模式的评价................................. 28-30

2 农民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30-37

第四章 国外农技推广模式的借鉴................................. 37-42

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7-38

2 日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38-39

3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对我国的启示................................. 39-42

第五章 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42-49

1 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型推广模式................................. 42-44

2 以教育科研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44-45

3 以涉农企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45-47

4 以农民自助组织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47-49

结论

人是行为的主体,个人的能力、素质、技能水平能够直观的影响到技术扩散的效率,就目前来看,一方面,在政府推广机构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普遍存在着学历不高、职称较低、专业技术人员匮乏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另一方面,在调查中,农民虽然表现出对新技术的使用意愿,但由于农民自身的年龄、学历、技能以及经济条件也影响其对新技术采用的效果。

由于农业技术准公共产品的特征,本文将农业技术推广分为公益型、市场型和两者混合型三类,并就该三类的特征,选择三条路径:就政府而言,公益型农业技术推广是能发挥其效能的最佳平台,政府参与推广的目的在于其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该技术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具有技术的共享性和外溢性,受众是整个社会,必须由相当程度的非竞争性推广组织和特殊市场主体(即政府)进行推广活动;经营性的技术则直接投入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和方式进行运作,政府不参与其中,但可以在宏观方面进行政策性的引导。教育科研部门作为农业技术的研发者和供给者,在农业技术推广上颇为灵活,他们即能为政府提供公益性的技术,也可以和涉农企业、农民自助组织合作,提供适宜市场的农业技术。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困难虽多,但最重要的终究是钱的问题。由于经费不足,科研机构无力从农民的需要出发自选课题进行研究,只能尽可能的争取上级下达的课题,以获得研究经费,而上级下达的课题往往取决于审批机构或者决策者的意图、兴趣,与农民现实需要相脱节,技术无法满足真实需求,从而导致推广工作受挫,推广机构不但吸引不了高素质的人才,甚至连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无法满足,推广工作条件本就艰苦,所付与所得不成比例,或者说不足以弥补机会成本,这就使的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严重受挫,导致技术人员与农民实际需求的脱节或者使一部分推广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另谋出路;而农民则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其技术风险的抵抗力较弱,对于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也不强。

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篇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据测算,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 30%-40%,与发达国家的 70%-80%相比,有近一半的差距。“十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 50.19%,而发达国家达 75%以上,德国、法国、英国等甚至达到 90%,与福建具有相似自然特征的台湾也在 6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建省农业科技推广与转化效率低下。以 1999 年福建南平首次建立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代表,近年来福建省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相继出现并对农业科技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当前未有模式研究对不同的农业科技推广绩效进行定量的评价,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也还未形成理论框架,农业科技资源分配可能呈现出分散、无序和低效率的状态,这将影响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效率。诸多学者提出的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的农业技术供求脱节、农村科技推广资源分散、农技推广渠道不畅等问题也映证了这一状况。因此,分析福建省主要农业技术推广模型的运行现状,对其运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优化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组合的政策措施,显的十分必要。

1.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看,本文利用传播学的受众本位理论来分析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绩效,克服了当前学者对技术推广模式评价普遍缺少理论基础的不足;首次利用熵权法对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绩效进行评价,并比较各种模式的绩效水平,这是对以往以定性方法评价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绩效理论研究的有效补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从实践上看,通过对各种模式的绩效进行定量比较研究,得到各种模式推广绩效的高低排序并进行方案的完善和优化,有助于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

1.3 研究目标

第一,通过对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类型、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概括与分析,了解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效果,使政府能够对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有更直观的认识。第二,通过实地的农民问卷调查和专家调查法,收集一手资料,并利用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绩效进行定量的评价和比较,同时分析各种模式绩效差异的内在原因,找出影响绩效高低的主要指标。第三,根据技术扩散 S 曲线和链环——回路模型等理论,对农业科技推广链进行延伸,对现行的绩效较好的几种现有推广模式进行优化完善,同时,对各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推广链上的协调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培育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提高各种推广模式之间的协同度,引入市场科技资源,以提高科技推广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效果。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首先,本项目将利用相关理论设计问卷,通过对农民、农业技术专家以及与农业科技推广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福建省现有科技特派员制度、政府主导的推广模式、供销社主导的推广模式等几种主要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并对其特征、运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其次,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等定量的分析方法,对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绩效进行定量评价,得到各种模式推广绩效的高低排序情况。再次,根据各种模式绩效水平的定量评价情况和绩效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提出各个模式的优化措施,供决策者进行选择。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各国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进行分类,比较典型的有以下几种。Moris(1981)认为发展的意识形态可分为行政渗透干预、商业化、参与和动员,并以此为标准,将农业推广教育模式区分为四种意识形态:第一,农民可自上而下,按照行政计划方式来学习,以实现国家的总体发展墓边;第二,农民可从外到内,按照商业合同方式来学习,以维持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第三,农民可由下而上,按照解决问题和确认个人需要的方式来学习,以使农民能够解决其面临的问题;第四,农民可由内而外,按照阶层意识启蒙的方式来学习,以便唤醒农民克服阶层冲突或压迫,从而让全体农民享有均等的社会福利。Swanson 等(1997)认为可以根据如下标准对农业推广模式进行区别和分类:公立的还是私有、政府或者非政府、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盈利性还是非盈利性、免费的还是费用分摊的、通用的还是不同产业的、多目标的还是单一目标、技术驱动还是需求驱动。并以面向一般农户还是特定农户为标准,把目前世界各国农业推广的组织模式可以分为面向一般农户的农业推广模式和面向特定农户的推广模式。

国外对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评价的研究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都有相应的文献。在定性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外学者普遍认可的农业推广框架认为,推广服务系统是指推广人员、推广机构及其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其中农技推广人员的特征和素质及其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决定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的技术扩散效率的两个变量。在定量的研究方面,如世界银行的 Ariel Dinar 和 Gabriel Keynan(1998)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了尼加拉瓜农业推广的绩效。虽然国外在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上已经具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综合国外文献来看,国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定量评价还比较少。

3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现状分析...............................12

3.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情况分析 ..............................12

3.1.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 ..............................12

3.1.2 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现状..............................12

3.2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情况分析 ..............................13

3.2.1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内涵..............................13

3.2.2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发展现状..............................13

3.3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运行情况分析..............................14

4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评价研究..............................22

4.1模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2

4.1.1模式评价的文献回顾..............................22

4.1.2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24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24

4.2.1 问卷设计..............................24

4.2.2 数据收集..............................24

4.3 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25

5 福建省主要的农业技术..............................30

5.1 科技特派员模式的优化建议..............................30

5.2 以“土专家”为主体..............................30

5.3 供销社主导的推广模式..............................31

5.4 农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推广模式..............................32

5.5 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32

结论

技术推广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农村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从德化县农户的访谈结果可知,政府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存在着科研、教育、推广脱节的严重缺陷,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转化路径不够明确。因此,首先,政府对部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可适当放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行招标制度,将项目放于农业科研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非政府机构等致力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并给予现行政策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在把握核心技术和主导权力的前提下,推广形式可以多元化、推广内容要全程化。其次,政府应致力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增强技术推广队伍素质,努力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同时,其也在寻找可替代政府直接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企业成为重要的考虑对象,这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也有利于技术推广绩效的提高,“取之于市场,用之于市场”。

福建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除技术推广工作外,也承担着理论学习、开发经营及行政事务等工作,特别是包括宣传普法、农民补贴发放、信访等乡镇行政事务性工作,甚至是农村招商引资,也是其在所管辖领域内的职责。针对这一职能分散的现状,一方面,集中在基础性和公益性技术推广上的福建省、市以及以执行为主的乡镇,资源充足,可以在保证服务于农村各行政单位履行好各自职能的同时,将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但又与行政事务相重叠的事项纳入该行政单位的职能范围,以保证职能专一化。另一方面,在相关机构职能专一化的基础上,落实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个人,应该认真学习《农业法》的相关法律知识,以及国家农业部、省级农业厅等相关部门出台的一系列与农业技术推广有关的文件和政策,并严格按照法律及文件精神履行自己的职责,服从所属单位的职能分工,明确自己的推广职责,增大与农户“面对面”的推广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户的技术需求,促进农民、农村、农业的协调发展。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