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十篇

论文价格:0元/篇 论文用途:仅供参考 编辑:论文网 点击次数:0
论文字数:**** 论文编号:lw202329132 日期:2023-07-22 来源:论文网

本文是一篇农业论文,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农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一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从世界农业机械的发展来看,工业革命使得大量的人口从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的生产活动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不断的减少,而世界对于粮食产量的需要在不断上升,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就需要提高单个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的机械化适应了这种需求,它使得每个农民的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生产率较高的大型农业装备成为农机发展的方向[1]。在这样的趋势下,国内外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大型农机装备的研制与生产销售。农业机械的大型化使得机具的结构、运动机构和工作过程更为复杂,为了保证机具的作业质量,对机具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研制自动化的设备来辅助监测农机具的作业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自动化设备成为现代农机的重要组成部分[2-3]。农业机械的作业状况直接影响机械的作业质量,如谷物联合收获机作业时,发动机通过传动带等传动部件把动力分配给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完成切割、输送、脱粒、分离、清选和升运作业。割台的切割速度影响着秸秆切割的质量,升运器的转速影响着谷物的输送效率,脱粒滚筒的转速、与格栅的间隙等参数影响着脱粒的质量,清选风机的风速与风向影响着清选的质量。为了保证联合收获机的作业质量,在上述关键部位安装各种传感器监测其工作状况,比如在发动机的动力输出轴处安装扭矩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实际扭矩和转速[4]。农业机械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运转,就会逐渐失去正常的技术状态,出现机器的故障。机器出现故障,就会使其工作效率降低,工作质量变差,油耗增加,作业成本提高,甚至还会发生安全事故[5]。为弄清楚造成故障的原因,并且加以预防,对农业机械作业状况进行监测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农业机械作业过程监测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针对某一特定的作业任务而开发的监测系统,这些监测系统基本涵盖了耕整、播种、施肥、喷药、除草和收获等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各个环节。在农业机械耕整作业监测方面,谢斌等人设计了一种基于倾角传感器农机具耕深测量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测量拖拉机提升臂的倾角结合悬挂机组的几何关系推导出机具的耕作深度,耕深测量结果通过 CAN 总线传输到虚拟终端,在虚拟终端实时显示耕深值[10]。李玲等人利用滑掌带动差动变压器运动,将耕深信号变化成电信号,使用信号采集系统采集电信号设计了测量耕深的电子测试系统[11]。A.M. Mouazen 等人为研究土壤压实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摆轮的耕深测量系统,该系统中摆轮与位移传感器组合使用,用于反映耕深的变化[12-13]。王建等人研制了犁耕阻力的测试系统,该系统使用单片机作为主控制器,将测量结果通过RS232 端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显示[14]。在播种作业监测方面,赵斌等人、匡丽红等人、吴艳艳等人和李雷霞等人基于光电元件和单片机设计了能够对精密播种机播种状况进行监测的监测系统,这些系统普遍具有重播、漏播和堵塞监测功能[15-18]。黄东岩等人使用聚偏二氟乙烯压电薄膜作为排种监测传感器设计了一种播种机播种监测系统[19]。田辉辉等人和王沛东等人基于 CAN 总线分别设计了大豆精播机和小麦播种机播种监测系统,田辉辉设计的播种监测系统采用了上位机和下位机的通信方式,上位机上运行基于VB6.0 开发的软件[20-21]。梅鹤波等人基于 CAN 总线设计开发了 48 行小麦精量播种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当精量播种机一行或数行发生堵塞等故障时发出声音报警,并在终端上显示故障以及故障行号[22]。外国一些厂商例如 Johndeere、Kinze 生产的播种机上已经带有商业化成熟的播种监测系统[23-25]。

……….

第 2 章 监测平台总体组成与工作原理

2.1 监测平台总体组成

农业机械作业状况通用监测平台能够实现多种作业任务的监测,并且在使用该平台进行不同的农业机械作业监测时能够进行快速的切换。当需要新的监测任务时,能够将新的监测任务需要的硬件方便地连接到现有的系统,现有系统的软件资源可以直接应用或者移植到新的监测任务中。系统为满足上述要求,需要具有较强的结构可扩展性、硬件资源的通用性和软件代码的通用性。基于上述要求与理念,监测平台采用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模块化设计。监测平台总体由监控终端、功能节点和通信网络组成,如图 2.1 所示。系统工作时,监控终端中的 CAN 收发板监测着通信网络传输的农机作业状况信息,当检测到发送给监控终端的报文时,该条报文信息首先被 CAN 收发板截获,然后被微控制器读取。微控制器与主板通过 RS232 串口通信,微控制器按照其与主板通信协议的规定,将收到的信息通过串口发送给主板。主板上运行为监测平台开发的基于 LabVIEW 的监控软件,主板驱动触摸屏以图形化的界面直观地显示作业机具的作业状况信息。人机交互系统由触摸板和液晶显示屏组成,液晶显示屏用于作业状况信息的显示,触摸板粘结在液晶显示屏表面,农机作业的控制参数通过触摸板输入到主板。

………

2.2 监测平台工作原理

使用该监测平台进行农业机械作业监测时,首先设计需要的功能节点,然后将功能节点接入到通信网络。功能节点获取传感器的输出信息,按照该功能节点设计的功能,执行相应的运算,然后驱动功能节点的执行机构实施相应的作业任务。与此同时,功能节点将需要监测的作业状况数据按照 2.1.3 节通信协议的规定将作业状况信息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监控终端中 CAN 收发板实时监测着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当监测到有功能节点发送给监控终端的作业状况信息时,CAN 收发板将其截获,然后微控制器读取 CAN 收发板接收到的信息,按照微控制器与主板的通信协议将信息进行转码,发送给主板,运行于主板的 LabVIEW 软件将作业状况数据按照用户的设置进行显示与存储。为了更为直观地理解监测平台的工作过程,现以变量施肥作业为例,叙述监测平台的工作原理。开始作业之前用户通过监控终端触摸屏输入机具宽度、作业类型、要保存的数据类型等作业初始化参数。机具开始工作后变量施肥功能节点根据预先存储的处方图信息实时地实施变量施肥控制任务,同时将机具当前所在的网格位置、当前网格的施肥量、机具的作业速度、机具的实际施肥量等作业状况信息发送到通信网络上。监控终端微控制器监测着在通信网络上的信息,当监测到有功能节点发送给监控终端的信息时,监控终端微控制器就将此信息捕获,按照其与主板的协议规定将信息发送给主板。主板在 LabVIEW 软件中将收到的信息进行显示,同时根据用户的选择将一些重要的数据进行存储。

………..

第 3 章 监测平台监控终端硬件与软件设计 ......19

3.1 主板选型方案 ....... 19

3.2 微控制器板电路设计 ....... 20

3.3 CAN收发板电路设计 ........ 27

3.4 人机交互系统方案 ......... 29

3.5 电源系统设计 ....... 30

3.6 微控制器S3C2440A程序设计 ....... 32

3.7 串口通信协议 ....... 43

3.7.1 微控制器发送协议...... 43

3.7.2 主板发送协议.... 44

3.8 LabVIEW接口程序设计 ...... 44

3.9 小结 ........ 46

第 4 章 监测平台功能节点设计 ....47

4.1 耕深监测功能节点设计 ..... 47

4.2 变量施肥功能节点设计 ..... 58

4.3 小结 ......... 65

第 5 章 监测平台试验与分析 ......67

5.1 耕深监测作业试验 ......... 67

5.2 变量施肥作业试验 ......... 78

5.3 小结 ......... 81

第 5 章 监测平台试验与分析

5.1 耕深监测作业试验

实验室试验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验证通用监测平台能够完成设计的功能,二是测试耕深监测功能节点的测量精度,并考察机具倾斜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为了进行实验室试验,作者设计了用于耕深测试的试验台,如图 5.1 所示。试验台由底座、导轨、立柱、高度尺、横梁、直线轴承、微控制器板和 4.1.1节所述的耕深测量装置组成。横梁与直线轴承焊接在一起,横梁可以通过直线轴承沿着两个导轨上下移动用于模拟耕深的变化。立柱与底座焊接在一起,立柱上固定有高度尺。通过横梁上随横梁上下移动的指示针和固定在立柱上的高度尺可以显示横梁的当前高度。首先在底座没有倾斜的情况下进行试验测试,这种情况模拟了 4.1.2.1 章节中农田地表水平机具平行于农田地表和 4.1.2.3 章节所述的农田地表不水平机具平行于农田地表的情景。为了使耕深测量装置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的机具,测量装置的摆臂长度可以调节,根据机具未入土时横梁与地面的高度情况,试验分别在摆臂长为 750mm,875mm 和 1000mm 的条件下进行,每个摆臂长下分别重复 3次,得到表 5.1、表 5.2 和表 5.3 所示的结果。

……………

结论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设计可用于多个农业机械作业环节的作业状况通用监测平台,使其可以应用到多种机具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项目实施的效率,降低监控系统的开发难度。本文通过对农业机械作业状况通用监测平台的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确定了系统的总体组成、工作原理、通信协议和各部分的功能。监测平台由监控终端、功能节点和通信网络组成,为了保证监测平台的扩展性、硬件资源的通用性和软件代码的通用性灵活性,监测平台采用基于通信网络的拓扑结构。监控终端运行基于 LabVIEW 的监控软件,友好地完成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功能节点控制实施具体的功能任务,与监控终端通过通信网络进行信息交换。借鉴农林机械串行通信协议 ISO11783 协议设计了农业机械作业状况通用监测平台的数据交换协议。

2) 设计了通用监测平台监控终端的硬件和软件。监控终端由主板、微控制器、CAN 收发板和人机交互系统等部分组成,设计了微控制器相关电路,CAN 收发板的硬件电路,对主板和人机交互系统进行了规划与选型。设计了监控终端微控制器程序和 LabVIEW 串口接口程序。

3)设计了典型作业环节功能节点。为了阐述监测平台的具体工作过程和进行功能扩展的方法,为监测平台设计了用于耕深监测的耕深测量功能节点和用于变量施肥作业的变量施肥作业的功能节点。

4) 实验室试验和田间试验表明监测平台工作稳定可靠,达到了设计要求。在实验室的试验台进行的耕深测量作业中,最大绝对误差为 6.2mm,最大相对误差为 3.50%,田间试验中最大绝对误差为 11.3mm,最大相对误差为 7.40%。变量施肥作业田间试验的最大相对误差为 13.61%。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文献综述

1百合概述

百合是百合科(Liliaceae)百合属(IMhim )所有种、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的统称,是以观花为主的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球根花弁(杜方,2014)。百合(Liliumspp.)有“球根花弁之王”的美誉,由于其品种极其丰富、花型独特、花色纯正、适应性强、栽培管理技术成熟,加之种球交流便利,广泛应用于切花、盆花生产,消费量逐年攀升,近年来成为世界五大鲜切花之一(Nakatsuka等,2003;夏宜平等,2005 )。除了观赏价值外,许多百合缕蓋还可供食用和药用,如卷丹百合(L. lancifolium、、宜昌百合(L. Leucanthtm Baker)和野百合、L. brownii )等(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3;龙雅宜等,1998;陈俊愉,2000;傅书遐,2002;张延龙等,2004;江雪梅等,2006;孙安妮等,2011)。百合属包含大约100种植物,原产北美洲、欧洲和亚洲(Haw, 1986; Beattie和White, 1993; Rong等,2011 ),从北绵63。的俄罗斯勘察加半岛(i:. tenuifolium和 L. medeoloides )至北讳 11° 的印度南部L. neilgherrense )均有分布(Rees,1992)。其中,中国有47种(龙雅宜等,1998),日本有16?20种,韩国有14个种(Shimizu 1987; Kim, 1996; Rhee 等,2005; Sultana, 2011)。大约 25 个种起源于此美,约12个种起源于欧洲(Rina等,2012)。中国是全球的百合分布中心,主要起源于中国西南山区和喜马拉雅山脉(Hayashi和Kawano, 2000 ),野生资源十分丰富,包括47种18个变种,其中包含我国特有种36个,变种15个,约占世界百合属植物的一半(汪发瓒等,1980;王连英,1988 )。各省均有分布,以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分布最多,约36种;其次是陕西南部、甘肃南部、湖北西部和河南西部,约13种;再次是东;三省吉林、宁和黑龙江,约8种(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委会,1959-2004;陈俊愉,2000;张玲,2007;杜方等,2014);山西省有记载并有实物的有5种(杜方等,2005 );浙江省有3个种,4个变种(孙哓杰等,2008 )。

……..

1.2百合的分类

百合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Comber ( 1949)根据15种表型特征,提出了最为综合权威的分类。而vanTuyl等(2011 )在Comber ( 1949 )的基础上,在综合前人多方面的研究结果(Comber, 1949; De Jong, 1974; Nishikawa, 2007; Lim等,2008 ),提出百合属野生种可分为7个组(Section) : Martagon, PseudoliriunuLilium, Archelirion, Sinomartagon, Leucolirion 和 Oxypetalum。其中,Martagon、Sinomartagon、Leucolirion 和 Oxypetalum 组在我国有较多分布,而Pseudolirium组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尤其是美国西海岸,Archelirion组主要分布于曰本,少量分布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主要分布于欧洲和中东(McRae, 1998; vanTuyl 等,2011)。百合的园艺新品种正以每年300个的速度增加,己注册的百合品种有上万个(vanTuyl等,2011)。根据英国皇家园艺学会(2009 )分类标准,百合属种和品种可分为9个区群,分别为亚洲百合杂种系(Asiatic hybrids,简称A)(区群I)、头巾(星叶)百合杂种系(Martagonhybrids,A)(区群II)、欧洲纯白百合杂种系(Euro-Caucasian hybrids, C )(区群 III )、美洲百合杂种系(American hybrids, A)(区群rV )、麝香百合杂种系(Longiflomm lilies, L)(区群V)、响形和奥列莲百合杂种系(Trumpet and Aurelian hybrids, T )(区群VI)、东方百合杂种系(Orientalhybrids, 0)(区群VII)、其他杂种系(Other hybrids,如铁东百合杂种系LO、铁亚百合杂种系LA、东亚百合杂种系OA、东味百合杂种系0T等)(区群VIII)和原种或栽培变种(Species and cultivars of species )(区群 IX )。

……….

第二章野生百合髙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1四种野生百合无菌播种的研究

巨球百合、宜昌百合(/<. leucanthum Baker)、艳红鹿子百合(L. speciosum Thumb,van gloriosoides Baker )和野百合均为百合属、Lilium、多年生球根花弁(浙江植物志,1993 )。巨球百合和野百合在第一章中已有详细介绍;艳红鹿子百合为合湾独有的稀有植物,是鹿子百合(Z^. Thunb.)(产于曰本)的变种,大型白色花朵点缀艳红色斑点,十分美丽(浙江植物志编辑委员会,1993; Chang等,2000;张正,2004);宜昌百合花白色,里面淡黄色,有微香,其缕蓋有镇痛和消炎拔毒之功效(傅书遐,2002)。4种百合均为我国特有种,花可作观赏用,大多錄宴可供食用和药用,是百合育种的优良基因材料,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价值,但资源珍稀,属需保护的稀有野生种质资源(浙江植物志,1993;龙雅宜等,1998;Chang等,2000;陈俊愉,2000;夏宜平等,2001;傅书遐,2002;张正,2004;张延龙等,2004;江雪梅等,2006;李根有等,2007;孙安妮等,2011;吴的等,2014),因此其种子无菌播种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1.2结果与分析

无菌播种45d后,发现野百合种子污染率很高,约达50%,且野百合和宜昌百合种子几乎无一萌发。因此,统计90d时此2种百合的萌发率、诱导率及诱导芽数等。开始萌发时间上,大部分剥皮处理种子的开始萌发时间早于不剥皮处理;萌发率上,大部分剥皮处理种子的萌发率高于不剥皮处理(表2.3)。本试验结果表明,剥皮处理对提高2种百合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剥皮处理的巨球百合种子亦具备较高的萌发率,说明巨球百合种子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是优良的百合种质资源。诱导芽数上,不同编号培养基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表2.3和表2.4 )。将以上生长45天后的巨球百合种子转接至空白培养基中,发现生长45天后,原不同编号培养基在相同生长环境中开始表现出差异(表2.5),3号培养基小鳞蓋个数达3.57个(图2.1),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有同类研究表明,这可能与所添加的激素在材料上的滞留有关,从而延续地表现在其整个植株生长过程中(吴的等,2013)。许智宏等(1978 )也在烟草叶组织培养中发现,细胞分裂素对叶组织的作用时间仅需5?6天,随后将其移到MS培养基上,均能正常形成芽,并促进蓋叶及根的形成。

……..

第三章巨球百合胚性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整及植株再生........ 28

1材料与方法........ 28

2结果与分析........ 31

2.1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31

3 讨论 ........39

第四章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巨球........41

1材料与方法........ 41

2结果与分析........ 43

3讨论........ 46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48

1主要研究结论........ 48

2主要创新点........ 49

3不足与研究展望........ 49

第四章外源植物生长调节刑对巨球百合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影响的初步研究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是培养基中的关键物质,虽然用量很少,但起着很重要和明显的调节作用。目前常用的外源生长调节物质主要有生长素类(2, 4-D、NAA、ffiA和IAA等)、细胞分裂素类(TDZ、KT、6-BA和ZR等)、赤霉素类(GAs )、脱落酸(ABA)和多效唾(PP333 )(刘庆昌等,2003 )。植物内源激素是由植物次生代谢产生,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传统植物内源激素主要分为五大类,即生长素类(AUXs)、赤霉素类(GAs)、细胞分裂素类(CTKs)、脱落酸(ABA)和乙稀(Eth )。随着分析技术的进步,新的植物内源激素还在不断被发现,如多胺、水杨酸类、油菜素内酷和茉莉酸等(谈锋,1986;王忠,1999;李素梅等,2003;李雨薇等,2007;Pan 等,2009;文静等,2014)。在植物愈伤组织培养中,外源激素起着传递遗传物质的脱分化、再分化等发育信号的作用。外源激素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发挥作用,其作用效果与外植体以及愈伤组织本身内源激素的种类和水平有密切关系(何道一等,1992;陈以峰等,1998;邢登辉等,1999;肖关丽等,2003;刘清等,2007)。因此,探讨巨球百合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各内外源激素变化规律及互作关系,可为其胚性愈伤组织状态调整有针对性地使用外源生长调节物质提供依据。

……….

结论

本研究以百合属野生百合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无菌播种和鳞片诱导小鳞蓋等技术手段建立了百合高效再生体系;并以浙江省分布的巨球百合为材料,进行了愈伤组织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状态的调整及植株再生等研究,初步探讨了愈伤组织培养中内外源激素的相互效应,以期为百合属植物野生种质资源的保存和高效繁育,以及利用优异野生百合材料构建遗传转化体系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结论如下:

1、剥皮处理对提高野生百合种子的萌发速度和萌发率有一定的效果。剥皮处理下,巨球百合和宜昌百合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mg/L6-BA+1.0mg/LNAA,艳红鹿子百合为MS+2.0mg/L6-BA+1.0mg/LNAA,该培养基能有效提高种子萌发率和诱导率,所形成的植株健壮,生长速度快。巨球百合的种子生活力和萌发性强,适合无菌播种繁殖,是优良的野生百合种质资源。

2、巨球百合、药百合和卷丹百合的鳞片诱导小鳞签的最适培养基为MS+l.Omg/L 6-BA +1.0mg/L NAA、MS 和 MS+1.0~2.0mg/L 6-BA +0.1-1.0 mg/LNAA,能有效促使鳞片诱导小鳞蓋,所形成的小鳞蓋个数多,生长健壮。其中,巨球百合鱗片诱导小麟蓋与无菌播种的最适培养基配方相同。

3、在叶片、叶柄和小鳞签3种外植体中,巨球百合胚性愈伤诱导的最适外植体为叶片,对应叶片诱导愈伤的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0.4mg/L6-BA+0.5mg/LNAA+1.0mg/L2,4-D+30g/L慮糖+8g/L琼脂,该培养基愈伤诱导率达92.50%,外植体褐化率仅为5.00%,且诱导出的愈伤多数为胚性愈伤组织。由此证明巨球百合是诱导胚性愈伤组织的优良材料。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三

第 1 章 绪 论

1.1 立题依据

1978年11月24日晚,安徽省凤阳县的18名农民制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这算得上是一个惊人的壮举,这也可以算作是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开篇。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农村土地问题日益突显。大多数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所获得的收益不再增加,探索出适合现代社会的土地经营模式已经箭在弦上了。而进行农村土地流转可将农户个人土地集中为大面积连片土地,化点为面。在种植与收割阶段,不但便于统一管理还有利于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真正做到与时俱进,达到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农户收益的双赢目标。自 1984 年中央 1 号文件首次提出允许农户经集体同意可以转包承包地给种田能手,到 2002 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政策上升为法律规定。再到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土地流转做出了更加具体地指示,文件指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结合农田基本建设,鼓励农民采取互利互换方式,解决承包地块细碎化问题。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可见党中央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重视程度。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学者们对一些焦点问题所持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国内学者更多的关注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把握和制约因素分析。主要研究方向可以归纳总结为以下四个方面,即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研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动因的研究、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缓慢原因的研究,以及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绩效的研究。王春超(2011)从农民家庭经济资源结构的方向系统研究了影响中国农户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试图解决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城市居民,以及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乏力的问题。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要想提高农民对土地的利用率,以及农民在土地市场中参与的程度,必须通过政府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这样才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刘莉君、岳意定(2010)在构建农村土地流转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制等我国目前主要采用的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股份合作制这种土地流转模式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最多。游和远(2010)选取了我国 30 个省份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现阶段还没有证据证明农村流转与外部条件是否存在关联。农村土地流转并不会让农村劳动力发生转移,失去土地在家留守也是农民流转农村土地流转后可能的劳动力走向。促进农村土地流转还需要寻找并完善辅助农地流转制度安排目标实现的工具。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农村土地流转概念界定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家庭所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从根本上说是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农民为获得更多的收益所产生的一种自发行为。目前我国施行的农村土地流转方式是以农户自愿为基础。通过转包、转换、入股、联营、租赁等多种方式出让其使用权,在乡级土地相关管理部门备案后,签订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简单的来说就是在承包期的农业用地以不改变土地的用途为原则,倡导农民将拥有承包权的土地向农业大户,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流转,建立起以农村土地为核心的合作机制。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将土地集中起来,开展大规模集约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及经营。而另一部分将土地使用权承包出去的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后,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投身到二、三产业中,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

2.2 相关基础理论

地租是劳动者因为使用土地而向土地拥有者支付的实物形态和货币形态的租金或者土地拥有者出租土地的报酬。也可以说地租是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那部分超额价值被土地所有者无条件拥有的部分,它是占有土地权利和经营土地方式分离产生的必然结果。地租的本质就是土地拥有者凭借土地拥有权获得的收益,即土地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取收益的权利。马克思认为:“不论地租有什么独特的形式,它的一切类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地租的占有是土地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农户利用土地的方式对地租没有影响,只要存在追求利益的组织或个人,产生了土地的垄断,就有地租的存在。在数量上的对比说明,农户利用土地的方式与土地拥有者出租的土地数量息息相关,农户从土地不同的用途获得的收益是不同的。效益好的话,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扩大租用土地,反之就会减少土地的耕种和使用面积。这一系列的变化都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地租按照条件的形成原因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级差地租理论认为,地租存在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土地的有限性,二是土地在肥沃程度和位置上的差异。等量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肥力和位置的土地上就不一样,因而人们尽可能选择产出高品质的土地优先进行播种,随着人口大量的增加,使得在劣等土地上产出的农产品也能售出。在优等土地耕作获得的平均利润超出劣等土地所得平均利润的部分就是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17 世纪的重商主义学家威廉•配第的《赋税与捐赠论》中的观点为后来马克思提出的级差地租理论奠定基础。马克思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级差地租分为两类: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Ⅰ类是指相同的资本量和劳动力,在大小相同位置不同且养分不等的土地上,所产生的超额利润是有很大不同的,因而支付的地租也产生差异。Ⅱ类是在任何条件都相同的土地上,投入不等的资本量,产生不同的超额利润引起地租的不等。绝对地租是建立在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垄断地位所取得的地租,它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其实体是农产品的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的本质就在于土地所有权的垄断。而垄断地租是由土地生产产品的价格垄断等因素带来的那部分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

……….

第 3 章 国内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及对牡丹江市的启示.......... 11

3.1 国外农村土地流转经验 ..... 11

3.2 国内农村土地流转经验 ..... 13

3.3 国内外先进经验对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启示 .......... 16

第 4 章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分析...... 18

4.1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数量规模 ...... 18

4.2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典型模式 ...... 19

4.3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分析 ...... 21

第 5 章 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2

5.1 土地资源匮乏,集中流转难度大 .......... 22

5.2 土地流转纠纷较多,缺乏法律的保障 ......... 22

5.3 农业保险宣传不够,赔偿机制不完善 ......... 23

5.4 融资困难,规模经营者缺乏启动资金 ......... 23

5.5 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 24

第 6 章 促进牡丹江市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及建议

6.1 完善政府职能,加强监督力度

不论是乡镇基层政府还是市级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行过程中占主导地位,都起到了引导和鼓励的作用,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此,政府在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自愿参与流转,合同双方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强迫流转。各级政府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应亲身参与到土地流转的实践中来,倾听民声,了解民情,为基层农民生活谋福利,为农业生产促发展。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是可以直接和农民建立密切关系的基层政府机关,在土地流转工作中直接将农户的意愿和建议上报给上一级政府。同样,国家颁布的土地改革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也需要基层政府的积极宣传和正确引导,是联系市政府和农民的纽带。基层政府可以说是最了解本地区农业发展和农用土地的使用情况,应在日常工作中建立本地区土地档案,并详细落实到个人的使用状况,了解农民对土地流转的认识程度。培训机关工作人员,在乡村设立土地流转的专业服务点,收集意见,宣传最新政策,并随时为农民解答相关疑问。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和讨论,保证让农户更加深刻了解政策法规,及时获取最新消息。基层政府机构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最合理和有利的土地流转措施,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

结 语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中飞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世界瞩目。但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政策的倾向,以及农业弱质性,致使我国城乡收入的差距持续增加。另外当前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出现了浪费,已经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早日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农村土地的流转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可以提高农民的收益,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并可以从根本上地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的许多问题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牡丹江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研究,试图找到推进牡丹江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方法,并对国内其他具有类似情况的城市提供一些参考。在撰写的过程中笔者深入农村调查,通过与农民的交流,知晓了农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得到了最直接的数据,发现了在牡丹江市土地流转过程中切实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由于本文研究的问题影响因素较多,涉及的内容较广。受本人知识水平和写作能力的制约,对一些问题的分析还不够清晰,提出的一些解决办法也不够深入。这些问题都需要笔者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并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补充完善。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四

1 绪论

1.1 课题的缘起

乡土景观在中国是一个较新的领域,是风景园林学术界近年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渐由传统的“农耕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经济以及城市化的推动,各地域间的互通使得不同地域相互依赖,时空感和地域性文化慢慢趋同,传统技术慢慢被消融。许多传统的、自然优美的、具有乡土特色的风貌在遭受巨大的挑战,乡村资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从文化上来说,不管哪一种文化,它都是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社会形态的集结映像,只有不同文化体系的共同存在才能成就一种健康生态的文化体系。当机器大生产和城市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只能看见世界各地相似的景观风貌和城市化的建筑风格时,人们慢慢的意识到传统乡土风貌的价值。在文化上少数民族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弱势地位,地域性的社会结构、社会形态又面临转型,社会的融合,使得汉文化入侵严重,一个健康的文化氛围需要多文化的交叉发展,少数民族生活在汉文化的氛围里,许多民族文化丢失,所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日趋重要。瑶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至第五次人口普查瑶族人口共 264 万。其中,分布在岭南地区的瑶族占全国瑶族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关广西瑶族地区乡土景观的研究成果是非常有限的。从总体上来看,过去对广西地域性物质空间资源的的研究大多为聚落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乡土景观层面的研究非常少。民居或传统建筑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民族文化的挖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因为经济的驱动、地域、历史、环境和研究条件的限制,乡土景观的研究主要结合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为一些名胜风貌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中国拥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其独特的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衍生出了我们这片广袤的土地各种各样的地域性风貌人情,乡土作为一种地域性的风土与文化映像,它所附着的风土色彩和蕴含的文化,是任何现代城市环境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其研究具有深远意义。关于广西地区景观范畴的研究成果是很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关于民居或传统聚落研究的文化范畴和对喀斯特地貌的旅游价值及开发利用。有关的乡土建筑文化研究均主要着在干栏建筑文化领域,除此之外关于广西聚落或建筑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众所周知、乡土聚落较为完整的区域。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的自治区,其范围内就拥有多元的乡土风貌,所以作者对对拥有特色乡土风貌但是分布零散被破坏后的较少人关注的桂北湘赣建筑苗瑶文化区内的乡土景观风貌进行研究,有对大环境下的理论研究有补充意义,同时借助人居环境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等对已失去的和现存的桂北乡土景观资源以一种记录的形式进行客观的描述、整合、分类,分析其资源的类型、空间特性挖掘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可为整个桂北地区甚至岭南地区的乡土景观资源提供有效的信息补充,为传承和保护提供依据。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乡土景观概述

“乡土”是一个很平常的字眼,现在在学界是个热点研究话题。通常“乡土”主要指故乡,本土、地方。可以看出它的概念模糊不清。在建筑领域讨论的“乡土”强调的是一种地域特征和风土文化。地方的,故乡的,是一种生于斯,长于斯,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过时间的洗礼在区域内的一种物质或精神形态。目前其作为形容词的主要含义有:“当地的语言或方言的”“非正式的语言或方言的”“一种语言的正规口语形式的”“一个时期、场所或群体的特征的”等[14]。不同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对乡土有进行不同的界定。乡土,“vernaoular”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vema”,意思是在领地的某一房子中出生的奴隶[15]。不同学科和视角的研究拥有不同的理解,关于“vernaoular”,国内的翻译主要有两种主流意见,一是“乡土”,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另一种则翻译为“方言”,取其长期自发形成之意[16]。在本文中的乡土主要指区域范围内拥有地域性特征的物质与精神形态。景观从汉语上理解拆开来看就是“景”与“观”,是视觉上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映像。它是视觉空间的限定。15世纪中叶西欧画家们的风景油画里,景观是视觉透视中所见的地表景色的代称。英文Landscape一词来源于荷兰语Landskip,特指风景画,特别是自然风景画。巴洛克造园时期人们希望城市设计能够遵循严格的比例关系和美学原则,景观作为城市的一种延伸,也被用同样的审美标准来设计和建造[17]。17世纪到18世纪以后,景观一词越来越多的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他们一方面基于对美学的追求,一方面又人为的对建筑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象进行设计、改造和评价,这时的景观被描述成自然、人文以及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它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常用风景、风光、景色等术语来描述[18].。

………….

2.2 相关理论基础

人类聚居环境泛指所有人类聚居点以及周边的生存环境 人类聚居环境学,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整体,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22]。我国最早且最具代表性的人居环境思想是古代的风水观,拥有儒家思想特性,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天人合一。20世纪50年代Doxiadis以人类聚居为完整对象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并提出人类聚居学 (Ekistics)的新概念,之后受Doxiadis思想的启发,吴良镛先生提出了人居环境理论。聚居的背景,主要指聚落居住的周边环境以及人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人对自然的依赖越小人工尺度则越高;人口以及资源的配置决定了聚居背景的大小;随着聚落的扩大,自然资源的开采一些生物被迫远离人类聚居点,生物物种种类受到影响;人口增多会加大资源的消耗以及开采力度;农药的利用、毁林造田、水土流失等会造成环境的污染破坏。聚居活动又分居住活动和聚集活动。原始的农业时期生存是第一位的,居住地基于防御和保护以及宗族血缘关系紧密以群居为主,该时期迷信色彩浓厚,多有宗族祭祀和神灵崇拜;传统农业后期人类越来越多的追求独立空间,宗教活动依然频繁,同时娱乐项目增多;现代化农业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宗族关系弱化居住呈多元化,人类也开始追逐更多的娱乐方式。

……….

3 桂北新华乡乡土景观资源与空间形态......21

3.1 乡土景观资源 ..........21

3.2 新华乡的景观空间形态特征的内容 .........25

3.3 桂北新华乡之聚落与建筑图式 ..........26

3.4 桂北新华乡之土地利用肌理特征 ......32

3.5 桂北新华乡之水与道路 ........33

3.6 本章小结 ....35

4 不同时间与尺度下的乡土景观形态演变.........37

4.1 尺度与时期的划定 .........37

4.2 新华乡不同时期整体生态空间尺度的景观形态变化 .........37

4.4 新华乡不同时期整体聚落空间的景观形态动态.......... 44

4.5 本章小结.... 54

5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和景观保护建议 ...... 57

5.1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 57

5.2 居民对乡土文化景观的感知与态度......... 59

5.3 乡村建设和特色乡土景观保护的建议..... 65

5.4 本章小结.... 66

5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和景观保护建议

5.1 新华乡乡土景观形态演变的动因

关于三个时期新华乡的乡土景观动态,因素有很多,总体的生态变迁与内部聚落中的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分析核心的聚落演变动因以及土地利用肌理也就能够清晰的了解该区域内的整体演变动因。影响乡土形态的因素除却自然因素以外,最主要的是人,研究人对景观变迁的感知,了解居民对何种景观类型的偏向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理解景观变迁的主观因素,对居民对景观破坏性的因子提出解决的方法。在选择农作物上更多农民认为相对于粮食作物的种植,果树及烤烟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使得部分农户在保留口粮田的基础上,其它农地发展果树或烤烟,园地景观呈扩大之势。除此之外经济作物能直接换取一定的经济收入补贴家庭日常开支。还有一些家庭在农忙季节回到家乡,等到不忙的季节便向城市迁徙打工或经商,传统的乡土观念,血缘与地缘观,逐渐被业缘关系所替代。经济技术的发展加快了耕作的效率,它主要改变了耕作中的生产工具、更多产的种子、更先进的耕作管理和方式、化肥农药的利用等。农民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务农的重要性。生产工具的机械化,肥料农药技术越来越发达,水利设施更完善使得劳作时间变短效率更高。农用三轮车、收割机等农业中小型机械越来越多,机械化的普及势必会改变聚落周边以及耕作区内的交通,小面积的种植区域被融合。

………..

结论

新华乡作为桂北的一个非典型乡镇尺度区域,在民族文化丰富且拥有众多地域性资源的桂北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其乡土景观形态受地形地貌、水利条件、社会体制、气候等条件的制约。新华乡的形态的归纳主要从图形构成的角度切入,以点、线、面图底关系对应生态学中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分别为建筑与聚落图式、土地利用肌理、水与道路。在形态特征方面新华乡聚落在垂直分布上,随着海拔的升高,聚落数量呈上升降趋势;在水平格局上,聚落依水而居的选址特征明显。聚落的单体形态主要有四种特征即凹式、散点式、平地式、混合式。聚落内部空间形态规整,生产性景观呈面状和点状分布,水体与道路由于受地貌影响曲线的线性特征明显。生产性外围的生态性景观主要是丘陵石山与森林为主,丘陵石山多草地与灌木林,瑶山与森林内部拥有众多动植物群落。区域内乡土景观的变迁主要分三个时期和三个尺度(聚落、生产性景观尺度、生态尺度)进行研究。主要总结了聚落形态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规律,为是 80 年代的以宗族关系的紧凑发展,1997 年后呈零散蔓延发展,2005 年后经济发展快速,村镇无序扩散发展,其形态的发展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由内至外模式、混合发展模式。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五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垂直绿化的出现,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国外,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垂直绿化据历史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建造苏州城的时候,就选用了藤蔓攀岩式植物对城墙做了垂直绿化。在国外历史中,埃及的闷热气候让其很早就将庭院的垂直绿化技术普及开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贵族与奴隶主的私人花园里面,被植物覆盖的绿廊和凉亭是最常见的景观之一;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更是将垂直绿化发展到了让当代人都叹为观止的程度,其技术做法至今都是未解之继。藤蔓式垂直绿化在十九世纪的欧洲成为城市景观的常态,做法种类繁多,技术法子也是日新月异。历史上垂直绿化的出现,无论是我国春秋时期苏州城的攀岩植物,还是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与欧洲的绿廊亭榭,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营造出丰富的绿化景观,或解决强烈的日照与炎热气候等具体问题。垂直绿化发展到今天,其意义和范畴都己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消耗了大量的煤、石油、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带来的则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的全面爆发。能源的快速消耗也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近十多年发展迅速,新建住宅更是规模惊人。建筑业的发展直接带动钢铁、水泥、石灰、玻璃门窗制造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根据我国的住建部、能源局等发布的数据,我国建筑行业在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大概8%的情况下,能耗却占了社会总能耗的28%,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对整个社会的节能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墙体绿化技术、屋顶绿化技术对建筑的日常使用和维护中的节能是非常有益的。屋顶绿化是一种高效节能措施,应用在未采取保温隔热措施的屋顶上,绿化的节能效果相当于附加了 40mm厚的聚苯乙炼泡沫塑料或200mm厚的加气混凝土,基本上能够满足夏季屋顶节能要求。墙体绿化可以通过降低室内外热量交换来改善建筑内部热环境,同时具有净化城市空气、吸附固体悬浮颗粒物、降低城市噪声,对建筑墙体也具有保护作用。

…………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当今大城市普遍面临土地供给不足,城市人口超限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城市的人均绿化用地很难达到理想的比例。墙体绿化技术,可以不需要城市提供独立的绿化用地的情况下使用已建成建筑的墙体,通过对其立面的绿化来提供可观的绿化面积,而且占据的空间也是比较小的。目前,国外建筑师在建筑的设计阶段将墙体绿化与建筑立面设计结合起来的案例逐渐增多,甚至在一些商业建筑中,墙体绿化就是建筑立面设计的亮点所在。面对当今的城市环境问题,建筑师也要以身作则,在自己的业务范畴内创造性的寻求问题解决方法来为社会分忧。建筑使用中的能耗和建筑环境都是建筑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好的。目前国内将墙体绿化与建筑立面设计相结合的案例几乎是没有的,墙体绿化也都是已有建筑的后期改造。在此方面,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在设计理念和经验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差距的,主要是三方面原因:一是国内建筑行业目前对墙体绿化的关注虽然有提升,但还没有达到在建筑方案创作时候就结合墙体绿化的程度。建筑师主动将墙体绿化与立面设计的结合主动性不强,一些建筑师不关注墙体绿化技术,对墙体绿化技术的动向也缺乏了解;二是国内墙体绿化技术方面的系统性专著很少,而且没有国家级规范和定义,只有一些地方性的规范;技术发展不成熟造成的高造价也影响了部分建筑师对墙体绿化的认识和选择;三是政府给予的引导、支持、鼓励乃至强制措施还不够完善。在立体绿化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如新加坡、日本等都有非常详细的规范和强制措施来保证立体绿化的实施。

………

2铺贴式墙体绿化定义和分类

2.1铺贴式墙体绿化的定义

铺贴式墙体绿化(Vegetated Mat Wall),指建筑墙体上有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物质和承受植物荷载所需结构的垂直介质层,植物直接种植在介质层上的墙体绿化方式。铺贴式墙体绿化的植物通常种植在复合式链布层上,也有基于水培式种植基质层。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与模块化墙体绿化技术、藤蔓式墙体绿化是当今墙体绿化的三种做法,图2.1所示。其中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与模块化墙体绿化技术都是独自成系统的做法,技术比较先进和完善。藤蔓式做法则是靠牵引藤蔓式植物攀爬覆盖来实现墙体绿化的。三种墙体绿化方法的主要差异如下图所示: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构造体系,一般由金属龙骨支撑体系、防水材料、防植物根系刺穿材料、灌概系统、植物种植基质等共同组成,通过金属龙骨与建筑结构墙体或梁柱相连接,在植物种植基质上栽植或移植搭配好的植物。铺贴式墙体绿化剖面构造层次如图2.2,2.3所示,其中植物种植基质需要选择耐风雨、抗腐烛、抗植物根系刺穿、延展性能好、对温差变化适应强、寿命长的材料。目前有机高分子膜材料可以较好胜任上述功能要求,如PVC材料。

………..

2.2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分类

铺贴式墙体绿化根据技术做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几类:租布种植墙体绿化系统;水培式种植墙体绿化系统,种植後墙体绿化技术。国内近几年在墙体绿化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种植越墙体绿化技术,有一批建成的项目案例。链布种植墙体绿化系统(英文名称为Felt-System),是垂直花园的构造系统。租布种植墙体绿化系统由与墙体连接的金属龙骨、防水层、植物种植基质、灌概系统、排水沟槽等共同组成,如图2.6所示。垂直花园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Stanley Hart White在1937年提出来的,他在1922—1959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景观建筑学的教授,当时他将其称为植物砖(Botanical Bricks)并设计了垂直花园的原型,应用在自家的后院里。垂直花园概念的产生和得到初步发展,根源于当时已经出现在美国大城市的因绿化不足而逐渐衍生出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人类的都市生活日趋疏远自然导致人们渴望可以通过技术的发展来让都市生活可以重新回归绿色与自然。Patrick Blanc在继承了 Stanley Hart White垂直花园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租布种植系统将垂直花园从设想变为一个个成功案例。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已有近200例在建和完工的垂直花园项目。

………..

3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做法与案例........ 18

3.1毡布种植墙体绿化系统 ........18

3.2水培式种植墙体绿化系统........ 22

3.3种植趟墙体绿化系统........ 25

3.4铺贴式墙体绿化不同技术做法对比........ 29

3.5本章小结........ 31

4铺贴式墙体绿化的系统要素........ 32

4.1铺贴式墙体绿化室内外工程区别........ 3

4.2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构造........ 34

4.3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龙骨的安装........38

4.4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灌溉系统 ........40

4.5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水循环利用........ 44

4.6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夜间照明........ 45

4.7本章小结........ 48

5设计要素与养护措施........ 49

5.1植物类型的选择........ 49

5.2种植基质的选择........ 54

5.3墙体绿化与建筑的关系........ 55

5.4植物的后期养护........ 58

5.5灌溉系统的定期检查与维修........ 59

5.6墙体的检查与维护........ 59

5.7本章小结........ 60

6绿化与墙体的结合及功能拓展

6.1绿化与规则墙体的结合

墙体绿化案例中最常见的是建筑二维平面墙体,如钢筋混凝土墙、砖墙、石墙等,二维平面墙体是比较规则的,即使遇到转角一般也都是规则的九十度转角。金属龙骨与墙体的连接可以根据有无预埋件,分别采用相应的安装方式。墙体绿化的金属龙骨与墙体的连接问题解决之后,就可以按照墙体绿化正常的安装方式进行现场安装即可。图6.1是有预埋件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与金属龙骨的连接示意,图6.2是没有预埋件的钢筋混凝土墙体使用膨胀螺丝与金属龙骨的连接示意。规则墙体之外,铺贴式墙体绿化也会遇到一些不规则的建筑墙体,如曲线状的二维平面墙体,甚至还会遇到多维度的建筑墙体。针对不规则的建筑墙体,铺贴式绿化技术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其中链布种植墙体绿化系统和水培式种植墙体绿化系统都会根据墙体的不规则状态调整金属龙骨的设计。而种植後墙体绿化技术是无需金属龙骨的,而是以配方土和种植袋作为基层,柔性的配方土和种植袋以及种植键,以其天然的优势在面对各种墙体中都可以游刃有余。曲面墙体:建筑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圆形或曲线以使建筑呈现出柔美的曲线线条,这样墙体绿化则要面对曲面墙体。相比较平面墙体的垂直绿化,曲面墙体的垂直绿化需要设计出曲率与墙体曲率接近的金属龙骨,并与墙体进行连接,为曲面墙体绿化系统提供荷载支撑。

……….

结论

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是独立完整的系统。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质轻、绿化植物种类丰富、构件集约化生产、施工速度快、适应性强,同时涵盖植物更换、灌溉、病虫害防治于一体的科学系统,是墙体绿化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未来方向。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中,植物种植不再是传统的有土栽培,这让系统自重得以大幅降低,进而降低系统造价。铺贴式墙体绿化的植物可选范围非常广泛,一个项目经常可以有上百种植物,其施工现场基本是安装、焊接、射钉或绑扎作业,工期很短,可以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进而降低造价。以垂直花园的建造为例,从金属龙骨的安装,到防水层、防根系刺穿层、平面滴灌系统、聚酰胺毡布层的都是干作业,植物也可以预先在温室大棚里培育之后移栽。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对各类型建筑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的完工案例中,包括写字楼、博物馆、大型商场、学校、医院、厂房车间、临时展馆、住宅等所有类型的建筑。同时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其在项目区域、高度、面积、植物种类和植株数量方面都在不断取得突破,在功能领域方面也不断拓展。铺贴式墙体绿化技术不仅适用于旧有建筑的改造,而且成为建筑立面方案设计的元素。在传统的认识和观念中,墙体绿化被默认为对已有建筑的改造。而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已经有很多建筑师在进行建筑立面方案设计的时候,已经把墙体绿化作为建筑立面设计的语言符号在使用,甚至作为建筑立面设计中的亮点存在。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六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也是我国公共绿地空间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科学技术的引入,使中国在这个阶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迅速扩张。昔日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用地结构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区位也随之变化,一些曾经位于城市近郊或远郊的公共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成为城市的核心地段,那些蕴含深厚人文内涵并具有优美自然风光的公共绿地也逐渐成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共绿地在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公共绿地空间的出现不仅优化了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同时对城市公共园林的建设、传承文化和精神、丰富市民生活,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促进了城市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层面的近代化进程。华北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明在此交汇、融合,各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在此发生,华北见证了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在中国版图上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也都与华北紧密相关,因此华北城市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具有代表性。北京和天津作为较早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城市,并具有很强的福射周边地区的能力,但京津冀地区格局存在“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腹地”这样的问题,为使京津冀地区更好的协调发展,对其更深层次的研究日趋重要。

…….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京津冀地区几个城市为例,集合历史背景的分析来梳理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的演变过程,分析其动因、特点及其公共绿地的发展演变对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总结不同类型城市不同阶段公共绿地演变的特点。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系统梳理近代华北城市公共绿地的演变,补充华北近代史。近代华北公共绿地方面的资料尚未形成系统,本文对这方面的资料进行补充;二是研究公共绿地的演变与政治、社会和城市的互动关系,为今后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三是为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资源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提供资料。

1.2.2研究意义

(1)系统梳理近代华北城市公共绿地的演变。华北地区有关公共绿地的近代史研究目前处于薄弱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编年史,因此本文对史实进行梳理,对华北地区近代史的补充和完善具有学术意义。

(2)在当今京津冀地区综合规划、协调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等具有现实意义。

(3)为当今公园绿地规划建设提供参考。公共绿地的发展演变与城市开放空间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层次的互动和影响,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涉及的问题广泛,宏观上与城市规划、绿地系统规划联系紧密,从公共绿地的发展演变对城市和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考虑当今公共绿地的规划建设如何更好地结合城市开放空间的布局。

(4)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历史资料。

……….

2中心城市(以北京、天津为例)公共绿地的演变

2.1行政中心北京公共绿地的演变(1901-1949年)

北京,作为连续几百年的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深受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整个城市的建造无不体现着皇权至上的原则和思想,形成了封闭内向的社会空间特征。民国之前的北京,有大量的王公府园、私家园林和寺观坛庙园林(见图2-1),所有宅园的总数有二百多座,主要集中在内城和西郊,而普通民众极其缺乏公共幵放空间。1900年6月20日,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比、奥、荷、意四国公使馆遭焚毁;同年8月14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清政府为了求和,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破坏了中国的完整主权,次年,清政府自感面临政治危机,试图通过推行新政加强统治能力,之后才出现了公共绿地空间,公共绿地空间伴随着北京的近代化过程经历了由“私”到“公”的演变过程。现代文明要素逐渐渗入城市,城市空间产生了萌动,出现了公共绿地空间。最早出现的公共绿地是位于东城东厂胡同的“余园”(见图2-2)。它原是清代大学士瑞麟的宅园,初名“滴园”,在八国联军入侵时遭到了俄国侵略军的破坏,:1903年瑞麟第三子对该园重新整修,并改名为“余园”。园中有花草树木、假山、水池、青石等,景色幽胜,为了对外开放供人游览,又设置了照相馆、凉亭、饭庄和茶馆,开北京城内公共绿地空间之先河。

…………

2.2租界城市天津公共绿地的演变(1860-1949年)

1860年天津开掉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天津划定租界(见图2-7),外国租界内相继建立风格迥异的租界园林。每一租界内都有一座或数座公园,但当时只有俄国花园和英租界的义金路花园不限制华人入内,其余租界园林对华人入园都设置了一些条款。清末民初,政客、官僚、豪商多寓居津门,相继竞建私家园林。这些私家园林,除了修建者自家休闲享用,有时还供人游览,开展一些诸如文会、诗会之类的文化活动,成为近代天津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租界园林和私家园林外,还有政府或国家政要出面修建的供人游览的公园以及游艺场、祠园、桃林等其他类型的公共绿地。在天津近代私家园林中,建造最早的当属“荣园”,人称“李善人花园”(今人民公园)(见图2-8、2-9),该花园初建于1863年,位于旧城南三义庄附近(今河西区厦门路与广东路之间),面积约277亩(后又缩小一些)。该园是由盐商李春城(即李善人)仿照西湖园林的风格设计的,园内花木葱宠、曲水回环、宛若天开。但在当时荣园是文人雅士的诗酒胜地,并没有对普通民众开放,而是逢年过节开放一次供人游览,正式开放是在1951年7月1日,并取名人民公园。位于河北黄绅路新幵河畔的“曹家花园”(今解放军二五四医院所在地)(见图2-10、2-11)也是近代非常有名的私家园林之一,于:1903年钱庄供职的孙仲英所建,1906年售给曹傾。天津有名气的私家园林还有很多,逮园、唐绍仪花园、直隶总督花园、顾园、庆王府花园、杨家花园、蔡家花园、倪家花园、张家花园等,但当时这些园林都没有为普通民众开放。

………..

3近代兴起城市(以石家庄、秦皇岛、唐山为例)公共绿地的演变.........21

3.1因铁路而兴起的石家庄公共绿地的演变(1901-1947年)......... 21

3.2因幵埠而兴起的秦皇岛公共绿地的演变(1893-1948年)......... 24

3.2.1开埠为绿地建设奠定了基础(1893-1919年)......... 24

3.2.2公益会建设绿地(1919-1948年)......... 25

3.3因工矿而兴起的唐山公共绿地的演变(1878-1948年)......... 25

3.4 小结.........27

4传统城市(以保定、张家口为例)公共绿地的演变......... 28

4.1古城保定公共绿地的演变(1901-1948年).........28

4.1.1古城遗留的绿地(1901-1912) .........28

4.1.2曹锟与公共绿地建设(1912-1948年)......... 29

4.2商业重地张家口公共绿地的演变(1914-1948年)......... 31

4.3小结 .........34

5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演变的比较分析.........35

5.1共同特点.........35

5.2不同点.........36

5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演变的比较分析

5.1共同特点

分析不同城市公共绿地演变的内在逻辑和机理,发现其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有着共同、相似的地方。在建设者方面、演变内容方面、对政治、社会和城市的影响三个方面均具有相同特点(见表5-1)。公共绿地的演变与社会流变、经济波动、文化碰撞相稱合,均受到了一些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影响,从公共绿地空间的建设者来说,官方和私人力量的相互作用,市政机构和地方绅士及商人共同造就了公共绿地空间。从公共绿地可以观察一个社会的生活,它反映了新与旧,国家与政治不同层次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思想文化共同交融的结果。公共绿地为人民提供了活动的场所,丰富了人民生活,提高了生活质量。如:清末时期,天津公园内就已设有天津图书馆、商品陈列所、美术馆等供市民参观游览;公园内也会幵展各种活动,如北宁公园在冬天举办冰会,滑冰活动兴盛一时;天津青年会在北宁公园文化宫举办集体婚礼;石家庄的西花园不仅是供人游玩的地方,也是各种商贩云集的地方,就像是北京的天桥,是各种手艺人糊口谋生的地方。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如保定的公共绿地扩展了保定的城市空间,改善了市政和基础设施,促进城市近代化迅速发展。保定市区向西、南、东三面扩展,城区面积显著增加,同时也形成了城南为物资集散区和商业中心,城西和城东南为工业区,城东为军事学堂和兵营,城内为政治、文化、商业中心格局的雏形。

…………

结论

本研究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出了近代华北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产生的来龙去脉、从筹集资金建园到后期植树、管理均有阐述,整理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并总结出了演变特点,分析了动因和对政治、社会、城市的影响,从而得出本文的研究成果:

(1)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背景出发,归纳总结出公共绿地的演变阶段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中心城市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由私到公、从专制集权向公众开放转换的历史过程;西方文化影响、政策影响下公共绿地的兴建;公共绿地空间被当局政府重视、被人们认可,发展基本进入成熟稳定的阶段;新兴起城市和传统城市一般经历两个阶段:初期受到一些因素的刺激开始尝试建设,后期持续缓慢的发展。

(2)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的演变特征和构成类型不同。中心城市公共绿地发展速度快,开放和新建同步发展,数量多,类型丰富;近代兴起的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缓慢,数量少,类型少,主要是新辟建绿地;传统城市数量和类型居中,公共绿地建设主要是修缮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

(3)不同类型城市公共绿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由城市性质决定的。如,近代兴起的城市,兴起要素即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均受到政治、社会的影响,清末新政、城市规划政策、管理机构的变更等都对公共绿地空间的拓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官方和私人力量的相互作用,市政机构和地方绅士及商人,最终创建了公共绿地空间。

(4)公共绿地空间对政治、社会和城市的影响。为政治活动提供场所,为思想的传播提供途径,在为民众提供娱乐消遣之地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发挥着教化民众,提高公民素质的作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使城市公共空间更加平民化,加强了对公共空间的环境整治,和谐的社会氛围增强了对社会结构的深层协调,强化了公众思想与公共观念。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七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越来越多的物种已成为渐危树种,那些珍稀濒危物种一旦消失,都是不可逆的,任何先进的方法也难以将其再创造出来。目前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生物多样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生物多样性在我们的生态环境发挥重要作用,其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土壤肥力、调节气候、保证水质等方面。重视生态效应,保护生物多样性即是对资源的保护。

…….

1.2 红楠简介及形态性状

红楠 ( Machilus thunbergii Sieb.et Zucc.),1846 由 Siebold et Zucc.定名[1]。樟科( Lauraceae) 润楠属( Machilus)植物。Wei, Fa Nan(韦发南 2009)将之后发表的,均被作为红楠异名处理,LitseacoreanaH. Léveillé(synonym),Machilus arisanensis(Hayata)Hayata (synonym)、 Machilus kwashotensis Hayata (synonym) 、Perseathunbergii (Siebold et Zucc.) 、 Kosterm. (synonym)[2]。红楠生长迅速,树形优美,冠大荫浓,四季常青,果梗鲜红色,具有观果价值,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树种。在日本,就以红楠作为重要行道树[3]。红楠长期生长在沿海一代,使其具有一定的耐盐及抗风能力,为增加我国盐碱地造林树种,可以对红楠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及相关技术(徐耀庭,2003)[4]红楠在医学与工业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它的枝、叶、果、皮和木材等,含有许多特殊成分[5]Park JongHee 等(1994)的研究证实,红楠树皮中含有胡巴克(Hoo Bak)的中草药成分,可以治疗头痛、中风和消化不良等症[6]。材用上,因其木材坚实、细致、纹理美观、是建筑、桥梁、家具的良好用材[7]。红楠在生态和经济上,均表现出良好的效应,应对红楠进行更多的挖掘,充分发挥该物种的价值。由于红楠天然资源和适宜的生态坏境遭到严重破坏,现已逐渐成为渐危树种(江香梅,2001)。属国家三级保护优良珍稀树种。为保护红楠这一物种,实现对红楠的开发和利用,对红楠的地理分布状况、形态特征及变异式样进行研究,以期为红楠的遗传多样性及引种驯化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量的标本,其形态特征表现为,小枝性状:无毛有唇状皮孔;芽鳞毛:边缘睫毛状,上部鳞片边缘的毛较浓密;叶被毛被粉:叶片黑绿色,带白粉;花被片被毛:内面上端有小柔毛;果梗颜色:鲜红色;叶脉形状:稍直;主脉:上面凹陷下面突出;叶形多变,呈条形、披针形、倒披针形、椭圆形、卵形、倒卵形、圆形;叶尖形态:微凹、 钝、急尖、 骤尖、 渐尖、尾状;叶尖尖头:尖、钝;叶片长:53.9mm-134.1mm;叶片宽:18.7mm-48.0mm;叶尖长 1.9mm-21.88mm;叶尖宽:3.14mm-14.03mm;叶柄长:7.312mm-33.247mm;叶柄粗:0.721 mm-7.826mm;叶基夹角:15.30mm-45.16mm;叶侧脉数:6-12 条;花序长:31.35mm-151.54mm;果实:为球形,直径在 4.00mm-10.160mm。

………..

2.红楠地理分布研究

2.1 数据收集与试验方法

2.1.1 数据收集

红楠地理分布信息,来自三个方面。

1. 访问标本馆,对馆藏红楠标本进行核对,收集标本采集信息记录。实地访问标本管包括,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 ( NAS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 ( LBG )、浙江农林大学标本馆。

2. 查阅文献。对红楠研究的文献的查阅,包括《中国植物志》、各省级植物志和植物名录。

3. 野外实地考察。对我国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海南省等地以及日本,对红楠植物进行了考察,并将野外采集的红楠标本带回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进行鉴定并制作保存。

2.1.2 试验方法

记录标本采集记录信息,包括标本馆藏号、采集时间、采集地、经度、纬度、海拔、生境。查看的红楠标本,采集日期从 19世纪 20 年代至今,部分标本采集信息未能详尽。缺失的经纬度信息,可根据采集地信息用 Google Earth Onlin查询经纬度。缺失的海拔信息,则无法估计。红楠分布地气候因子,年降雨量 Ar(mm)、年均温 Ta(℃)、年均日照 Ai(h),可根据经纬度进行查询

…….

2.2 红楠地理分布状况

根据红楠分布的状况,红楠为间断分布植物,即植物在两个以上相互分离的地区,且植物的种子无法进行自然传播。红楠主要分布在我国江西省、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南省、广西省、广东省、山东省,通过标本信息的查看,我们发现红楠在四川省、云南省和海南省亦有分布。韩国、日本、台湾也均有红楠分布。为岛状间断分布。在江西、浙江、广东、安徽、福建等地,红楠几乎遍布全省。为红楠的主要分地。深入研究主要分布地气候可知,红楠适合的气候环境。 此次研究,通过数字标本馆,测量到了云南、四川、海南、贵州、山东等地的红楠标本。数量在 5份以下。在海南省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吊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七仙岭国家森林公园等多地进行了野外采集,未能发现红楠。根据《中国植物志》和 《Flora of China》 记载红楠产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通过红楠标本信息记录及对该植物的野外考察。红楠经度分布范围从四川省,成都市,104.058050719482 –日本,东京 139.691706 ;纬度分布范围从海南省琼海市19.258404 –日本东京 35.689488 。红楠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南至广西中部,北至山东青岛,分布区域极广[1-3][44]。红楠于四川、云南、贵州、海南,亦有分布。 垂直海拔,10米-1500米。 最高分布地在江西武功山,海拔为 1500 米,浙江多见 800米以下。福建多见 1200米以下。

……….

3.红楠数量分类研究........ 9

3.1 材料与方法 ............ 9

3.1.1 试验材料 ........ 9

3.1.2 试验方法 ........ 9

3.1.3 软件测量方法........ 11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 12

3.2.1 红楠组间、组内变异情况 ...... 12

3.2.2 红楠叶片性状聚类分析 .......... 15

3.2.3 红楠叶片性状相关分析 .......... 18

3.2.4 红楠叶片性状因子分析和主成份分析 .... 20

4.红楠叶表皮形态研究............ 25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5

4.1.1 试验材料 ...... 25

4.1.2 试验方法 ...... 25

4.2 结果.... 25

4.红楠叶表皮形态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选取成熟的叶片,浸泡在 10%的铬酸 10%的硝酸离析液中,浸泡时间设定为 15小时左右。将叶片取出,用清水洗净,把下表皮、叶肉组织去除。放置在载玻片上,滴取番红溶液进行染色,染色时间为 3-5分钟。放置盖玻片,完场制片。在蔡斯光学显微镜下,分别用 20 倍、40 倍、100 倍镜头观察拍照。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叶上、下表皮的细胞形状、垂周壁式样;下表皮的气孔密度及气孔分布状况。本文所用术语参考 Dilcher[47]。标本数据的主要来源于到访的几个标本馆,以及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ChineseVirtual Herbarium)。实地在江苏南京标本馆测量标本,红楠馆藏标本未能全部上传。目前数字化标本还未充分完善。访问的标本馆包括:上海辰山植物园标本馆(CSH)、江苏南京植物园标本馆( NAS )、庐山植物园标本馆 ( LBG )、浙江农林大学标本馆。红楠数字化标本数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 PE ) 191份、南京植物园标本馆 ( NAS ) 166 份、江西庐山植物园 ( LBG )127 份、昆明植物园标本馆 ( KUN ) 4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标本馆 ( WUK ) 20、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标本馆 ( IBSC )17 份、广西中医药研究所植物标本馆 ( GXMI ) 4 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 ( HITBC) 1 份,总计数字化红楠标本 569份。

……….

结论

红楠上表皮:细胞形状为 4-6、垂周壁式样为浅波状;下表皮:细胞形状为不规则形、气孔密度每平方毫米 350个、气孔分布为群状分布、表皮无毛。讨论红楠在叶片形态上变异极大,在没有花没有果的情况下,野外经验不足者很难辨认,研究红楠叶表皮形态特征将有利于对该植物的鉴定工作。叶表皮微形态性状亦可结合形态性状进行对该植物的种群划分。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八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达到了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水平,城市化的进程在不断地加快。城市化带给了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带来了较高的生活水平,并且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生活和发展空间⑴。但与此同时,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森林、农田、河流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土地减少、资源短缺、热岛效应的加剧和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们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渴望越来越迫切。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国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宜居生态环境已成为当今最紧迫的研究课题。城市森林作为一种新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在应对上述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指在城市地域范围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植被和由植被所构成的环境,这个环境,是为了改善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而存在的,能够使人类和自然环境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的一个重要举措[2]。城市森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在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没有城市森林的包容、寄托和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可能有发达的城市经济,也不可能有良好的城市形象,更可能有永续发展的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可以以城市森林为依托,而自然环境,城市森林无疑是最佳的选择[3]。厦门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一座海港风景城市,素来就有“海上花园"及“中国夏威夷”美称,荣获了“全国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最温馨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4],同时是福建省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大陆对台湾交流的重要窗口。厦门已定位于构筑一个绿荫护城,融森林、水体、地貌秀美景观于一体的生态城市[5]。

……….

1.2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对城市森林的研宄领先于我国,着重在于调查与收集城市森林的相关资料、对其功能和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城市森林规划以及对城市森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行道树的养护、管理等方面。我国在城市森林领域内起步相对较晚,现在,着眼点放在对城市森林结构的调查与研宄、对城市森林功能的分析和价值的评估、以及城市森林的规划建设、养护管理等[8]。“城市森林”的提出,最早源于美国和加拿大。美国政府在1962年对大众的外部空间娱乐资源进行调研,提到了“城市森林”,这是“城市森林”作为一个名词首次出现。1965年,加拿大的Eric Jorgensen教授提出城市森林不只是城市中的植物这么简单,而强调城市居民对植物的影响和使用,这是“城市森林”的完整概念首次被提出[9]。1966年,德国的Flack将城市森林定义为包括城市区域及其周边区域的森林,但是不包括城市中的公园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等。比较而言,美国城市森林的认同城市森林的特殊性,并注重类似于行道树这样在城市中零散分布的树木带给人类的重要价值。而欧洲城市研宄认为城市森林应该是大面积存在的自然或近自然森林,分布在城市内部或者城市周边,这种情形在欧洲的城市范围内广泛分布,树木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相应的,空气、水、气候条件十分优越。

……..

2厦门岛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2.1厦门岛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厦门岛地处北纬24°23’-4°54’、东经117°53’-18°26’,位于九龙江的入海口,与潭州、泉州接壤,与我国的宝岛一台湾隔海相望[123]。厦门主要由厦门岛和围绕着厦门岛周边的沿海陆地组成,行政区分为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同安区、集美区、海沧区六个行政区。厦门岛等岛111与已筑有海堤与陆地相连和陆地交通线而形成半岛,思明区、湖里区在厦门岛内,其它四个区在岛外。厦门本岛略显五边形,南北走向距离为13.7KM2,东西走向距离为12.5KM2,2011年,厦门本岛属福建省第四大岛屿,含鼓浪屿与在内,土地面积为14L09KM2,海域面积约390 KM2[i24]。岛内的两个区中,南部的思明区是厦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面积为75.33km2,湖里区位于厦门岛北部,总面积为65.78km2 [125][126]。厦门背靠闽南大陆,前临台湾海峡,拥有着234公里优越的自然海岸线。整个厦门山水相依,港区以外岛均众多,港区以内群山环绕。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得天独厚自然天成的天然良港,自古就是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重要港口。1995年10月,高集海峡长堤筑成,连接厦门岛与大陆,形成半岛。厦门地质构造位置属于“闽东火山断塌带”东缘。在地震危险区划图中,二区处于东南沿海频度最高、强度最大的长(乐诏(安)地震活动带二段。厦门地域小,地层及岩石种类相对简单。厦门岛东南部分大面积出且燕山期酸性侵入岩,西北角的高崎、殿前也是出露与集美、杏林、海沧之成一体的花岗岩。而从高崎至本岛的东渡孤尾山、仙岳山、仙洞山则分布着上佚罗纪的中酸性火山岩。厦门岛的沉积岩出露较少,只有东渡一带,二延伸至火烧均一嵩均一鸡均,分布本地区最古老岩层一下佚罗纪梨山组浅变质沉积岩。在贵驾港区、钟宅以及厦门岛东南滨海地区,地貌上或是冲积平原,或是堆积阶地,分布着第四纪沉积物。

……….

2.2厦门岛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对厦门空气造成影响的污染源主要有:汽车尾气排放、工业废气排放、生活污染源、外地漂浮大气污染物等。根据厦门环保局发布的《2013年厦门市环境质量公报》,厦门2013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4%,在全国排名第八。在空气污染超标物主要是细颗粒物(PM2.5)、臭氧(03)、二氧化氮(N02)。从06年至13年厦门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度平均浓度变化趋势(见图2.3),可以看到各污染物中,S02相对处于较低状态,而且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PMio比2012年有增加,但相对前几年还是较低的。N〇2浓度也呈整体下降的趋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大规模的建设施工工地带来的扬尘、机动车尾气排放、以及道路扬尘。同时,一系列的气象因素如降雨、风的速度和方向的影响、低层大气中的逆温层现象等,都能直接影响到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厦门酸雨更多的为外来污染所导致一主要是周边区域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排放所致,本地污染也造成一定的影响。酸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和秋冬之交,具有明显的季节性。2013年,厦门酸雨次数占全年降雨的总次数68.8%,比2012年明显下降,降水总离子浓度也具有同样的趋势,而pH加权平均值变化不大,为4.84。说明厦门市为减轻大气污染所做的减排工作的努力己经幵始显现其成效。

…………

3厦门岛城市森林结构特征调查与分析.........37

3.1研究方法.........37

.2景观格局指数......... 37

3.3研究区植被信息提取......... 39

3.4植被信息提取......... 40

3.5植被郁闭度提取......... 41

3.6厦门岛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44

3.7城市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分析及展望......... 47

3.8本章小结......... 48

4厦门岛热场分布及其变化分析......... 51

4.1研究方法......... 51

4.2厦门岛景观空间分布与热岛分布 .........58

4.3厦门岛热岛效应预测分析......... 63

4.4城市热岛与森林空间发展的关系探讨......... 67

4.5本章小结......... 68

5厦门岛森林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71

5.1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 .........71

5.2人均森林资源生态承载力......... 72

35.3人均森林资源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74

5.4减少森林资源生态赤字对策......... 81

5.5本章小结......... 82

6厦门市城市森林布局优化

6.1影响厦门城市森林优化的主要因素

城市是伴随人类进步而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人类长期的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围绕人类的各种活动为主导,包含社会、经济、自然的一种复合生态系统[192]。厦门岛经历了人类活动长期的洗礼,已经从当年的海防小镇,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海西经济建设中心城市,城市不断扩张,一系列失去理智的土地过度开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使整个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地景观被大幅的改变,呈破碎化状态,水资源遭受几乎不可逆的破坏,大自然的动植物赖以栖息、繁殖、迁徙的廊道均在人类的无度开发中消失,整个大地的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上文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整个厦门岛均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热场分布变化特征和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研究了厦门岛在经济高速发展期间的城市森林生态的动态变化过程,虽然存在些波动但整体呈现了一些良性发展的态势。但是,城市,是一个具有生命的系统,并且有其功能和结构,城市森林在城市斑块中以其独特的空间构型以及其分布格局而发挥出特有的生态功能。城市与城市森林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协调,不是简单的量化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质的关系和空间格局的关系。厦门岛城市森林优化在当代城市区域规划中面临着一个巨大挑战——缺乏导向性: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建立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城市森林优化布局,使其承担起生态基础设施的功能,从而为大地自然的生息繁衍,历史文化的渐进发展提供高效的保障,为城市扩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

结论

本文以厦门岛为研宄范围,利用厦门岛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年和2010年Landsat-ETM遥感影像及2000年、2010年1:1万的厦门岛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作为数据源,釆用遥感与实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宄了厦门岛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现状、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城市森林景观连通性、城市森林景观潜在生态廊道的构建、厦门岛热场分布及其变化、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与热岛效应的关系、热岛效应变化趋势预测、厦门岛森林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厦门岛森林资源生态赤字变化等问题,最后提出厦门岛城市森林布局优化方案,为厦门岛城市森林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依据。厦门岛未来地铁、BRT、快速干道、公交等高效公共交通体系的构建,必然带动新一轮的土地空间格局演变,未来具备高效的交通体系支持下的分布式高密集的厦门岛才可能具备很低的土地开发率和很高的资源利用率,城市森林的才能逐年增长,森林格局在城市森林绿地逐渐被恢复的同时不断优化。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九

第 1 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天山北坡东段是新疆最富饶的区域之一,也是新疆绿洲文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这里气候稳定,土壤肥沃,河流众多,植物多样性程度高,植被发育完整。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以下简称北庭故城遗址区)是中国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7 世纪中~15 世纪初的重要行政中心城市遗址,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天山北麓坡前平原,南依天山博格达峰,北接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图 1-1)。北庭故城遗址区位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城以北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距吉木萨尔县北约 12km。向南约 3km 为北庭镇政府驻地后堡子村,北距兵团红旗农场部 18km。当地群众俗称(破城子)或(唐朝城)。北庭故城遗址区于 1988 年被列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北疆地区现存最大的故城遗址(图 1-2)。北庭故城遗址区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 1700m,东西宽约 850m。地理坐标为东径 89°12′43″,北纬 44°05′52″,海拔 640m,分布范围约有 150hm2。环境涉及天山,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河坝,西河坝等山形水系;博格达峰北麓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等地貌景观。北庭故城遗址的遗存主体与周边区域构成了荒漠绿洲故城景观,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人文和历史价值。由于遗址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需要对现有分布的骆驼刺等历史植被进行保护。此外,在遗址区建设的过程中,不得破坏景观,应保持与荒漠绿洲景观的和谐,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植被及历史植被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为保护遗址区原生荒漠、生物多样性提供依据。

………..

1.2 研究区概况

吉木萨尔县地处天山东端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南部为高山雪岭,北部为卡拉麦里山岭的低山残丘,两山之间是山前倾斜平原和低缓起伏的沙丘,南部山区面积为 436km2,以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 Fisch. et Mey.)为主的针叶林,四季常青。中部平原面积为 2828km2,是吉木萨尔县主要农作物种植区。北部属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达 6719.9km2,该区生长着耐旱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ge.)、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ge. ex Boiss. et Buhse.)、沙拐枣(Calligonum spp.)、麻黄(Ephedra spp.)、猪毛菜(Salsola spp.)、角果藜(Ceratocarpusarenarius L.)等植物。北庭故城遗址区位于吉木萨尔县境内,环境涉及天山,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河坝,西河坝等山形水系,博格达峰北麓山前冲积—洪积平原等地貌景观。海拔 3000-1700m,阴坡植被为森林、草甸,阳坡植被为草原和草甸草原;海拔 1700-800m,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海拔在 1200-450m 间。这里有大量的泉水在扇缘溢出带出露,是新疆主要的绿洲区之一,自然植被为荒漠。北部区大部分为沙漠覆盖,海拔 400-600m,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类型为荒漠。北庭故城遗址区所在地属中温带大陆干旱气候,日光充足,空气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终年偏西风为主。吉木萨尔县气候条件独特,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6.5℃,极端高温 40.8℃,极端低温-36.6℃。年平均降雨量 212mm。平原地区无霜期 170d,山区无霜期 145d。

……….

第 2 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与进展

2.1 植物区系相关研究进展

李登武、党荣理等人就西北地区木本植物区系及西北干旱区种子植物科的区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地区植物区系特点主要为温带成分为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起源较古老,区系联系广泛,多种区系成分在这里交汇、过渡[15]。西北干旱区种子植物科的地理成分复杂,其中主要以世界分布占绝对优势。同时分布有一定比例的温带成分及早第三纪新疆处于炎热时期留下来的热带成分,但主要以温带成分为主,说明了本地区的气候带与西北干旱荒漠区种子植物区系相吻合[16]。潘晓玲等人对准噶尔盆地植物区系的形成进行了探讨。该区域特有现象不明显,区系组成中以华夏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占绝对优势,并与中亚荒漠区系相互渗透[17]。陈昌笃、张立运等人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该研究区物种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但主要以中亚成分为主,古老种、特有种较少;生态型中以旱生植物为主,植被覆盖度大[6]。植物区系和群落成分有自身的特点,可以与准噶尔盆地的其他荒漠作为独立的植物地理区划分出来。在研究区分布的9个群落中,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 Bge. ex Boiss. et Buhse.)群落在沙漠中覆盖度最大[5]。陈丽对博格达山西北麓低山丘陵区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得出该区域植物区系复杂,主要以北温带分布、旧世界温带分布、地中海地区、西亚至中亚分布为主。起源较年轻,特有种少,属于温带荒漠性质。生态类型中主要以旱生、超旱生植物及多年生草本为主[18]。

………..

2.2 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陈丽对博格达山西北麓低山丘陵区植被类型进行调查分析,该区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包括 5 个植被型(人工阔叶落叶疏林,荒漠植被,灌丛植被,草甸植被和沼泽、水生植被),8 个植被亚型,20 个群系,24 个群丛。其中荒漠植被在整个分布区占主体[18]。南伟疆将乌鲁木齐城市植被划分为3个植被类(自然植被、半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13 个植被组和 125 个植被型。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乌鲁木齐城市自然植被总体上呈环状、大的斑块或大的廊道。水平分布带交叉,各群落类型界限不明显;垂直分布带较为显著。半自然植被类型呈斑块状分布。人工植被类呈点、块、条状等形式分布[19]。娄安如等人通过对天山中段主要植被类型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与环境关系密切,环境直接影响植物物种空间分布格局[20]。李荣等人对天山北坡天山云杉的种群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提出该区天山云杉种群结构年龄中小树所占比例很少,主要是中幼苗幼树占优势,应进行间伐[21]。李杨等人对天山北坡气候因子对植被影响的空间分异性研究进行过分析[22]。杜维波通过对交河故城和北庭故城考古遗址区的植物群落调查研究得出,研究区的植被类型可以分为 5 个植被型组,5 个植被型,10 个亚型和 16 个群系。

………

第 3 章 北庭故城遗址区现代植物区系特点......10

3.1 研究方法....... 10

3.2 结果与分析......... 10

3.3 小结 ......... 17

第 4 章 北庭故城遗址区植被类型及分布....19

4.1 研究方法....... 194.2 结果与分析......... 20

4.3 小结 ......... 27

第 5 章 北庭故城遗址区植被演变历史初探......29

5.1 研究方法....... 29

5.2 结果与分析......... 34

5.3 小结 ......... 36

第 5 章 北庭故城遗址区植被演变历史初探

5.1 研究方法

为了达到客观了解北庭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区历史植被的变迁过程,分别在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带和不同沉积相选择了桦树窝子、四厂湖、吉东和吉戈 4 个剖面,剖面位置分布图如下(图 5-1)。桦树窝子样地位于距天山北坡现代云杉林分布下限以北水平距离约 10 km,北纬 43°48.3′,东经 89°8’,海拔 1 320m,地处低山丘陵区。四厂湖样地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南缘沙漠内部丘间洼地,北纬 44°1 8.6′ ,东经 89°8.6′,海拔 589m,地处荒漠带。吉东样地位于北庭故城遗址东河坝的阶地上,北纬 44°17′22.53″,东经 89°05′46.92″,海拔 571m,地处河滩湿地。吉戈样地在北庭故城遗址公园通往与四厂湖剖面的中间位置,北纬 44° 17′ 26.01″, 东经 89°05′49.08″,海拔 559m,地处荒漠带。在每个典型样地上选择沉积厚度大、具有序列性14C 测年予以支持自然剖面的位置点各开挖了 1 个土样采集坑。采集坑长、宽、高分别为 3.0m、2.0m 和 2.5m。

……….

结论

(1)北庭故城遗址区内有维管植物 123 种(含变种),分别隶属于 106 属 38 科。其中有蕨类植物 1 科 1 属 1 种;被子植物 37 科 105 属 122 种。其中,双子叶植物 29 科86 属 100 种;单子叶植物 8 科 19 属 22 种。

(2)北庭故城遗址区区系中单种科(一科一种)、单种属(一属一种)与寡种科、寡种属占有较高比例,充分说明研究区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北庭故城遗址区植物区系中的 37 科种子植物科的地理分布划分为 5 个分布区类型。在科级水平上,北庭故城遗址区植物区系以世界分布为主,除去世界分布外,温带分布构成本地区植物区系的主体,占研究区植物总科数的 52.39%,其中以北温带分布为最多(8 科),占总科数的 38.11%。从属的地理成分来看,北庭故城遗址区内 105 属种子植物可以划分为 9 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大,有 69 属,占总属数的 87.34%。北庭故城遗址区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北温带分布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区分布;再次是旧世界温带分布,而东亚-北美间断分布只有 1 属。由此可以说明该地区植物物种与中亚、西亚至地中海区分布和旧世界温带交流最多,与东亚-北美间断分布交流很少。

(3)研究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水生植物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旱生植物次之。种子植物的生活型主要以草本植物为主。

............

参考文献(略)

2018年农业硕士论文范文精选篇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西安作为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典型的旅游型城市,体现城市形象的城市建设十分重要。城市的建筑、绿地、艺术、文化等,在新的城市化发展中愈益得到了重视尤其是以钟楼为中心的南北轴线上的建设。西安市南北大街包含南大街、钟楼、北大街是西安市南北向的中心交通干道,总长度约 3.5 公里。总体规划中是城市主轴线上重要的一段,是西安市规划界前辈韩骥先生提出的 “长安龙脉”上的一段龙脉。所谓 “长安龙脉”, 是指贯穿西安南北向,南起终南山麓, 北至渭水之滨的一条城市主轴线, 也是明代西安府的主轴线, 当时长不过 3 公里。[1]48现代西安的南北中轴线,延伸到达 18 公里。经改造后整条大街浓缩了历史相沿的唐代风韵的建筑群。但是其中作为建筑构件例如歇山屋顶的吻兽、瓦当有雕塑外,其他雕塑的运用并不多见。西安在古时是一个雕塑艺术水平发展很高的城市,据有关书籍记载,西安市 1950s~1960s 的城市雕塑发展是十分缓慢的,城市雕塑大多为古时各个朝代遗留下的室内雕塑,如半坡遗址博物馆中的雕刻和装饰品,记录了最早的乐器陶哨以及生活器皿上的装饰品;秦始皇和兵马俑博物馆中秦兵雕像、马、马车等等已成为世界上第八大奇迹;汉代霍去病墓中的“马踏匈奴”最是有名;陕西省博物馆中历史陈列室中夏朝的一匹石雕马,石刻艺术室中的昭陵六骏(虽然其中的“露紫”与“拳毛”二骏马一九一四年被一美国人勾结封建军阀盗运美国,现存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及李耳雕像等等这些都是古代石雕中的珍品。随着城市化进程,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室外环境,出现了更多的室外公共空间雕塑,如丝绸之路群雕:大唐不夜城的玄奘广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三个主题雕塑带以及春晓园的园林装饰性雕塑等等,这些雕塑只是集中在个别的几个点上,对于广大城市室外公共环境,上述雕塑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环境的需求。城市的雕塑在城市公共环境中要多主题,多形式,多方位的发展才能满足城市人民生活的发展需求。

………

1.2 选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中国城市建设正处于一个黄金期,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有限的城市空间内建设立体的建筑、交互式的交通、城市轻轨、地铁等,无疑给城市现有空间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城市雕塑处境艰难。但是,古今中外城市空间形态均证实:城市雕塑乃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最主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城市雕塑是城市地域特色最有力的标识,是区别与其他城市最好的地域文明载体。它打破城市空间形态的雷同感,凸显城市特色。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因为城市建设用地忽视城市雕塑的建设。城市雕塑在城市中心、城市主干道路等处均应设立。本课题《城市雕塑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的研究——以西安市南北大街为例》,主要是想通过现代城市雕塑特征分析、雕塑与绿地环境分析、周边环境的空间特点分析、适用人群分析等等。寻找出以西安市南北大街为例的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关系的规划原理与方法。

………

2 城市雕塑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内容相关概述

2.1 城市雕塑规划的相关概述

“雕”是指对形体塑造的技能,手段。“塑”是指对形体气质的塑造。关于雕塑的概念,它最初的解释是使用工具对一个物质材料的形体进行的加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雕塑与塑造,是造型艺术的一个部门。雕塑分雕、刻、塑三种做法。它是通过对物质材料的加工达到所需的形体要求,从而形成的占有三维空间的立体艺术。随着人类的进步,雕塑创作空间也由室内走向室外,运用与城市建设当中。城市雕塑的创作主题来源于人们对某一时间段内事物的认知,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工以及设计者的创作修养完成的。城市雕塑一词在发展中随着城市建设不断地变化, 1993 年 9 月 14 日文化部与建设部共同发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中讲到城市雕塑的定义主要是通过雕塑所在城市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它对城市雕塑的定义范围给出了位于道路、广场、旅游区、建筑物公共环境、具有公众活动的场地中的置放的室外雕塑。《在城市百科辞典》中,置放在城市的街心、广场、园林等地方的雕塑艺术品是城市的人文景观之一,包括纪念性雕塑和装饰性雕塑两类,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视觉艺术的综合。[3]17我国雕塑界的老前辈著名雕塑家王克庆先生在《中国城市雕塑 50 年》序言中写道:“城市雕塑这一个提法,从学术上讲并不确切。”建筑大师吴良镛先生在《中国雕塑 50 年》序言中也提出“所谓城市雕塑,也可称为景观雕塑,城市环境雕塑等”。评论家孙振华先生也提及:“城市雕塑概念本身是不确切的,从空间功能上把握称环境雕塑比较好”。

…………..

2.2 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城市形态概述

“城市化”(Urbanization)一词,亦可译作“都市化”、“城镇化”,最早出现于西班牙学者赛特的著作《城市化基本原理》中。城市化中的“化”:就是进程、演化。城市化水平指的是城市发展进程的水平,城市化内容包含十分广泛,包括城市生产水平,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人口、城市面积以及城市郊乡村人口等,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城市空间的结构更加复杂。城市源于物物交换。最原始的是双方以物易物,因此城市必是交通便捷之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由于经济的发展、物质交换方式的改变、科技的进步逐步发展为货币购物。再发展为现在的网上购物,一卡通购物等等。城市也逐步形成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科教中心和政治中心。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盒子,装着人们对物质环境的需求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中国七大古国: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杭州、安阳(殷墟)。西安古城长安,地处关中平原(也称三秦、八百里秦川)的中央。[11]早在 6-7 千年前先祖们就在西安浐河岸边创造了灿烂的半坡文化。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在长安地区建都长达 1077年。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强盛的国家。由于封建王朝都城的转移,政治、经济,文化的转移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放慢了速度。

………..

3 西安南北大街城市雕塑规划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关系 ...... 23

3.1 南北大街城市雕塑与建筑空间形态关系 .... 23

3.2 南北大街城市雕塑与人的关系 .... 25

3.3 南北大街城市雕塑与自然环境形态关系 .... 27

3.4 南北大街城市雕塑与社会经济形态关系 .... 32

3.4.1 社会经济条件 ...... 32

3.4.2 技术经济条件 ...... 32

3.5 小结 .......... 32

4 西安南北大街城市雕塑规划 .......... 35

4.1 西安南北大街概况 ...... 35

4.2 西安南北大街城市雕塑规划研究 .......... 39

4.3 小结 .......... 60

5 清洁能源与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结合 .... 61

5.1 清洁能源在城市雕塑空间形态中的规划展望 ........ 61

5.2 清洁能源在城市雕塑空间形态中的应用 .... 62

5.3 小结 .......... 70

5 清洁能源与城市雕塑空间形态结合

5.1 清洁能源在城市雕塑空间形态中的规划展望

现代科技发展快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环境,对节能减排有了新的认识,在城市建设中对可持续能源的使用越来越多。城市雕塑是城市空间形态中重要元素,应与时俱进,将城市雕塑与清洁能源结合满足城市雕塑及周边环境用电,营造舒适的雕塑观赏环境。城市雕塑规划满足一定时间段内的城市发展需求。笔者以普及的太阳能、风能、太阳能—自然空调清洁能源为理论基础。结合城市雕塑规划与现代科技结合使用清节能优化城市空间环境。笔者将西安市雕塑布置清洁能源系统,分为三期进行展望,第一期是东西轴线和南北轴线。第二期是一、二环线。第三期是东西、南北轴线向外延伸,三环。(见图 5.1)玻璃有“透短吸长”的热学特性,它会让太阳辐射(属短波辐射)透过抵达镍黑涂层,镍黑的特征是吸热率高(能吸收 90%以上抵达的太阳辐射热)、散热率低(少于 10%),这少部分散热(属长波辐射)玻璃不让透过而是吸收、升温、再向内外散热,其中约一半返回到玻璃与镍黑涂层与空气层(8cm),同时因玻璃阻止了镍黑涂层与空气层向外对流散热从而使受热升温的细石钢筋混凝土传热给水使水升温。

………

结论

城市建设是城市空间内的多元素共同发展所推动的,城市雕塑是城市建设的主要元素之一。城市空间是城市雕塑的载体,城市雕塑的发展要紧随城市建设的发展需求。城市雕塑规划应该考虑城市空间形态,由此必须发掘城市雕塑与城市空间形态的各要素的关系。本文在对城市雕塑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对南北大街城市形态的调研,归纳出南北大街与城市雕塑规划息息相关的城市形态有建包括有:(1)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空间、建筑空间文化。(2)自然空间形态:自然气候、地质、地势、园林绿地。(3)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经济、技术经济。(4)人:人的生理、精神需求。笔者认为南北大街城市雕塑应用应当充分结合这些形态及其相关要素,合理解决好它们与城市雕塑规划之间关系,这样才能使南北大街雕塑规划适应城市发展。在南北大街城市雕塑规划层面,本文从西安城市总体规划的格局入手,依据西安城市规划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的规划思维。

............

参考文献(略)

如果您有论文相关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371975100
QQ 909091757 微信 371975100